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中民众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2021-11-10 08:59陈倩倩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1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突发公共事件新冠肺炎疫情

陈倩倩

摘要:突发公共事件不仅给民众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心理层面的。疫情全面爆发后,在全面部署抗疫工作中,心理“战役”不能缺位。通过开展疫情期间民众心理反应问卷调查,了解民众在突发事件中心理应激反应。在具体分析突发公共事件中心理危机干预的特点、干预的原则、干预的专业化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突发公共事件中民众心理危机干预的建议、對策,即完善应急心理干预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应急心理干预预案体系、加强心理干预人才队伍专业化发展、全面加强民众心理危机应对等知识的普及教育。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突发公共事件

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2008“汶川地震”,2019“疫情”,这些突如其来的甚至是带有灾难性的事件,严重危害了民众的身心健康。面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看不见的伤痛”,如何有效处理民众的心理危机问题,已经成为衡量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中民众的心理应激行为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突发公共事件中完善民众心理危机干预的建议与对策。

一、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中心理危机干预不能缺位

以疫情为例,突发性公共事件往往由于其突发性、灾难性等给民众带来复杂又深刻的心理影响。恐慌、焦虑、不安迅速在人群中蔓延,民众的生产、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2020年疫情防控中习近平总书记两次都强调了要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国务院从顶层设计入手,在疫情防疫的中统筹部署心理危机干预,并出台系列文件、政策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要求与操作进行了说明。全面抗疫要取得胜利,离不开心理“战役”。心理危机干预应成为与生命救援等并列的战“疫”方式,心理“战疫”不能缺位。此次疫情的爆发,死亡、确诊、疑似病例的不断增加,网络媒体上一些不实消息的传播,心理恐慌在民众当中不断蔓延,“心理抗疫的战场”不仅仅涉及到一线的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也涉及到全社会各个方面的民众,这也是一场“全国心理应激持久战”。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对“心理危机干预必不可少”的理念得到了共识。重视和开展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研究,在理论和技术层面为政府完善心理危机干预预案提供理论和专业技术支撑,心理干预工作的科学有效实施,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公共事件中所导致的心理伤害,提高民众心理应对技术,促进民众身心健康的有效平衡,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

二、新冠肺炎事件中民众常见应激反应

武汉封城,疫情全面爆发后,本研究借助使用问卷星,编制《疫情期间民众心理健康情况调查问卷》,以互联网的方式面向民众发放调查问卷,民众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焦虑

调查问卷当中基本上89.6%的民众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35%以上的民众焦虑情绪较为严重。焦虑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因接触过武汉人的焦虑不安、接触过确诊病例的不安、家属在一线抗疫、正在隔离或者刚刚接除隔离、疫情影响到工作、收入、子女照顾、疫情生活不便等,一半以上的调查者都曾经怀疑、担心自己携带病毒或者感染病毒,个别极度焦虑者已经觉得没有活下去的希望了。

2、恐慌

疫情的全面爆发,网络上报道的消息也是铺天盖地,对疫情的不实报道和不正确认知也在不同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恐慌,“疫情什么时候能控制住、什么时候能够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病毒会不会通过门窗飞进来、害怕口罩防护不够、疫情期间得了其他的病也不敢去医院等”,恐慌与不安在民众中普遍存在。

3、躯体不适

由于疫情而引起的焦虑、恐慌而出现的胸闷、身体不适、莫名疼痛、免疫力下降、头痛等症状,在去医院做了血常规、胸部CT等检查后排出新冠肺炎后,部分调查者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仍有10%的调查者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还存在。

4、睡眠障碍

在问卷调查中,调查者普遍暴露出来的一个问题就是睡眠问题,以入睡困难、早醒、浅睡、睡眠作息混乱等为主。因在疫情期间过分关注疫情信息而变得紧张、焦虑和敏感,从而影响睡眠,或因疫情以居家生活为主,生活作息混乱,而影响睡眠质量。

三、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与流程

1、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

每一次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既有其相同点,也有其不同点,但每次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我们要按照以人为本(包括保护当事人的生命安排、迅速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助人自助(既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也提高当事人解决问题的问题)、分类干预(根据公共事件的波及人群,把干预对象进行分层分类,重点人群重点干预、不同人群不同干预对策。)的原则,从突发公共事件的干预原则、干预力量、干预进程等方面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的体制机制。

2、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流程

国外对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开始的标准是林德曼1944年在《美国精神医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急性悲伤的症状学及处理》。林德曼1944年对火灾事故中幸存的家属进行研究,经历过重大灾难的人民及其家属出现悲痛、情绪异常是正常,需要一段时间来修复伤痛,因此,他提出了“哀伤辅导”理论,该理论不断完善成为危机干预的理论基础。卡普兰提出个体在遭遇突发公共事件时心理是否能维持平衡与三个因素有关:个体的认知、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个体应对危机的技巧。卡普兰认为心理危机的发展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个体由于遭遇突发事件,环境发生变化,内心失衡,出现不安、紧张、焦虑等应激反应;第二阶段,个体努力用原有的办法解决问题失效,应激反应加重;第三阶段,个体解决问题的意愿强烈,不断尝试新方式,也可能采取消极的方式宣泄痛苦;第四阶段,个体发觉自身力量无法走出困境,产生绝望与无助,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服务。Tyhurst将心理危机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作用阶段。突发事件发生后,个体产生应激反应;第二阶段,退却阶段,突发事件过去后,个体表现出强大的心理防御,表现出与年龄、身份等不相适应的反应;第三阶段,创伤后阶段,个体尝试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需要有效的社会支持。心理危机干预的代表性技术有:认知疏导技术、情绪宣泄技术、稳定性技术等,格兰仕和詹姆斯认为心理危机干预的技术主要集中在评估和倾听两个方面。

我国心理危机干预研究起步晚,且多借鉴于国外的探索和实践。史占彪等学者认为,心理危机是个体无法用现有资源和已有应对方法来处理突发的事件或境遇,导致个体出现认知、情感或行为上的失衡。2008年汶川地震事件使得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被意识到。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也开始组织起来。李德芬指出,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心理科普教育,引导民众对突发事件产生应激反应的正确认识,引导民众纾缓调节情绪;第二层次为心理咨询,对不同问题的个体开展有针对性、有效的解决策略;第三层次为心理重建,即帮助个体修复精神家园,建立人生目标。总的来说国内心理危机干预起步晚,理论较为薄弱,干预技术单一且多为国外引进,突发公共事件中系统性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较为薄弱。

四、突发公共事件中完善民众心理干预的建议与对策

1、完善应急心理干预的体制机制

2008年汶川地震事件使得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被意识到。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也开始组织起来。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出台了《突发事件心理救援现场工作指南》。建议从国家、省市层面建立统一的心理危机干预指挥体系,配备专业的心理援助队伍和经费,并常态化组织对专业心理从业人员的培训,建立统一的心理危机干预资讯发布平台,像醫疗救援队伍一样,统一调配人手,分区域、分人群制订干预方案,实行行动一体化。正确引导民众,用积极正当的形式传递正确有效的心理干预工作的相关信息,精准解决与疫情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缓解民众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2、建立健全应急心理危机干预预案体系

面对重大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启动救援的同时,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融入其中,根据《精神卫生法》的相关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时,应当把心理援助列为应急救援的重要内容,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情况,组织人员,组织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干预手段的技术化指的是要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不同的干预形式,干预的方法既有普适性的,比如心理测评、知识科普、团体辅导,也包括个体性方案,心理咨询、心理援助热线、精神科诊疗等。

要根据具体需求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技术形式。心理危机干预的预案体系也应包括心理危机干预的资金保障,这也是非常重要和关键。另外心理危机干预预案体系中既要注重现场的应急和救援工作,也要根据心理危机干预的预案,重视心理援助工作在应急救援每个阶段的重要作用。需要针对重点特殊人群给予持续评估及干预。

3、加强心理干预人才队伍专业化发展

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才从学科来说涵盖心理学、精神病学、医学等相关专业,从职业资格来说,包括医生、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教师等相关人员。完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心理援助、心理治疗等相关资格认证制度、加强职业技能考试考核、规范心理危机干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增强实践操作技能,构建本土化的危机干预督导体系,建立心理工作者终身督导的体制机制。加大国内对心理卫生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成立国内心理卫生领域专家智库,为常态化预备心理危机预警与应急机制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同时积极培育心理学等志愿者服务队伍,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心理危机工作中来。

4、全面加强民众心理危机应对普及教育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及时有效的开展广泛深入的知识科普与心理调适技能,充分利用电视、公众号、网络、心理热线等渠道,使民众了解正确的科学知识,以疫情为例,病毒来势凶猛,且极具传染性。民众储备正确科学的相关医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心理安全感,增强民众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也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推进心理知识、心理危机、心理自我调适等。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推广,提高民众的心理健康危机意识,在危机到来的时候,接受并认可心理危机工作,并能掌握一些心理自我调适和保健的方法与技巧。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干预突发公共事件新冠肺炎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传播过程分析
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中微信公众号的谣言治理
高校辅导员针对需要危机干预学生的帮助技巧
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培养研究
试论我国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