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身体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

2021-11-10 09:49甄月桥韩爽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23期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体育锻炼大学生

甄月桥 韩爽

摘要:本研究以61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身体自我概念及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进行调查,探讨三者间的关系,考察身体自我概念在体育锻炼与自我效能感间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锻炼量处于低水平;体育锻炼量可显著正向预测身体自我概念和自我效能感;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和自我效能感均处于中等水平;身体自我概念可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效能感;身体自我概念在体育锻炼与自我效能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体育锻炼可通过提升身体自我概念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自我效能感;身体自我概念

前言

截至2020年底,全国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达3599.3万人,如此数量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其体育锻炼情况却不容乐观,主要存在锻炼认知偏差、行动力缺乏等短板,这不仅有损其身体健康,还会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目前研究者多从身体素质角度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进行探讨,从心理视角出发的研究甚少。本研究重点围绕体育锻炼、身体自我概念及自我效能感三者关系进行深入解读,着重探讨了身体自我概念在体育锻炼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作用机理。这对把握大学生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概念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及指导大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

1文献回顾

通常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和判断。德国著名心理学家Schwarzer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信念,它不会随着不同领域的变化而变化,故称之为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体育锻炼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笔者以“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体育锻炼”、“体育运动”、“体育活动”等为主题词在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后发现,自我效能感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研究表明,长期进行体育锻炼或长期进行渐进性放松练习均可降低工作压力较大女性的焦虑水平,同时提高她们的自我效能感水平。随着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日渐丰富以及锻炼心理学的逐步兴起,国内外学者对两者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已有大量研究支持体育锻炼可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那么,体育锻炼怎样影响自我效能感?两者间是否存在“桥梁”?

事实上,心理学领域的自我概念,与哲学领域涉及的“我是谁”是同一个问题。自我概念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身体自我概念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证实,体育锻炼与身体自我概念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有关两者关系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采用干预法探究某一种体育活动(如拉丁舞、瑜伽、武术等)对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往往仅考察了单一的运动项目,未对体育锻炼量进行全面探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二是运用问卷法考察体育锻炼量与身体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但未对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和频率与身体自我概念的关系进行深入考察。

身体自我这一概念随着社会的关注逐渐进入研究者视野,但有关身体自我概念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目前在国内仍不多见,且大多数学者仅从身体自尊角度探讨两者的关系。相关学者指出,身体自我概念分为两个等级,主领域为身体自我价值感,即身体自尊;次领域为具体的身体各方面满意感。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与其对自己身体的满意感具有密不可分性,因此应将身体自尊與身体满意感综合起来,探讨身体自我概念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综上,虽然体育锻炼对自我效能感的积极影响及体育锻炼与身体自我概念的关系已被许多学者证实,但是对身体自我概念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解读及身体自我概念在体育锻炼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作用机理尚未做出深入研究。为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身体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间的关系及身体自我概念在体育锻炼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探讨。

2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

从杭州市随机选取6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回收641份,问卷回收率为98.6%,剔除漏答、多选及答案有明显偏好的问卷31份,有效问卷610份,有效率为93.8%。

2.2研究工具

2.2.1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hysical Activity Rating Scale,PARS-3)

该量表由日本心理学者桥本公雄编制,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1994)等人修订。量表共3个项目,主要从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和频率三方面考察运动量。每个维度各分为5个等级,强度和频率均根据1~5等级分别记1~5分,时间根据1~5等级分别计0~4分,故运动量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分。将最终得分划分成三类:0~19分为小运动量,20~42分为中等运动量,43~100分为大运动量。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2。

2.2.2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hysical self-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PSDQ)

该量表是由Marsh等人在自我描述问卷(Self-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SDQ)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国内学者杨剑(2002)等人将其翻译为中文版本。量表共包含70个项目,分为11个维度,即健康、协调、体育活动、身体肥胖、运动能力、整体身体、外表、力量、灵活、耐力、自尊,适用于12岁及以上的被试。本研究中该量表 Cronbach’s α系数为0.958。

2.2.3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

该量表由德国著名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和他的同事共同编制,国内学者王才康(2001)等人翻译并修订。量表共10个项目,采用4点记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强。10~20分代表较低水平,21~30分代表中等水平,31~40分代表高水平。本研究中该量表 Cronbach’s α系数为0.873。

2.2.4统计方法

本研究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以及PROCESS插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研究对象在各量表得分上的差异;运用方差分析探究最佳的锻炼强度、时间和频率;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参考温忠麟教授的中介效应检验流程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

3结果

3.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共同方法偏差。结果发现有14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第一个公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28.54%,低于临界值40%,可初步排除共同方法偏差对本研究结果的影响。

3.2大学生体育锻炼、身体自我概念及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3.2.1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

本研究调查对象的平均运动量得分16.08分,整体处于小运动量水平。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大学生运动量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6.559,p<0.001),即男生(22.76±22.67)的运动量显著高于女生(11.90±14.43)。此外,对其它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检验后结果显示,大学生运动量在生源地(t=0.193,p=0.847)、是否独生(t=0.001,p=1.000)上均不存在顯著差异。

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及频率在性别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本研究首先考察被调查者近一个月的体育锻炼强度,有262人选择参与轻微运动,占总体的43.0%。参与小强度、中等强度、大强度不持久和大强度持久运动的个体分别占21.5%、19.3%、11.6%和4.6%。随后进行卡方检验发现,男生的锻炼强度显著高于女生(χ=47.783,p<0.001)。其次考察从事一次某一强度体育活动所持续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锻炼10分钟以下、11-20分钟、21-30分钟、31-59分钟以及60分钟以上的被调查者分别占总体的11.6%、26.1%、31.1%、14.3%和16.7%。可见,每次锻炼时间在21-30分钟的学生最多,锻炼时间小于10分钟的个体数量最少。进行卡方检验后结果显示,男生每次锻炼的时间显著长于女生(χ=49.151,p<0.001)。最后考察一个月内从事某一强度体育活动的频次。结果表明,仅8.4%的被调查者一个月锻炼1次以下,31.8%的被调查者每周锻炼1-2次,占比最多。一个月锻炼2-3次、每周锻炼3-5次和约每天锻炼一次的个体分别占29.7%、18.4%和11.8%。卡方检验后发现,男女生锻炼频率的差异并不显著(χ=5.609,p=0.230)。

本次调查显示,女性的运动量及运动能力与男性有较大差距。尽管现代社会两性社会角色趋于平等,但不可否认性别在社会不同领域中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传统意义上,“工具性角色”大都倾向于由男性扮演,如象征着野心、竞争性、侵略性等;而“情感性角色”多由女性扮演,表示出被动的、温和的、安静的等特征,运动恰恰打破了女性对的这一社会角色得固有认知。

3.2.2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现状

大学生总体身体自我概念平均得分260.31,其与量表题目数的比值为3.72,略高于中位数3.5,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5.759,p<0.001),即男生的总体身体自我概念水平(274.16±49.15)显著高于女生(251.64±45.60),其中在健康、协调、体育活动、运动能力、整体身体、力量、灵活、耐力8个维度上男生均显著高于女生,但在身体肥胖、外表、自尊3个维度上性别差异并不显著,如表1所示。

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独生子女的总体身体自我概念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t=-2.137,p=0.033<0.05),其中在健康(t=-2.040,p=0.042)、身体肥胖(t=-3.322,p=0.001)及整体身体(t=-2.651,p=0.008)维度上差异显著,其它维度差异不显著。来自农村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水平及其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由方差分析结果可知,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在体育锻炼量上存在显著差异(F=61.474,p<0.001),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高体育锻炼量>中等体育锻炼量>低体育锻炼量的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水平。

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在体育锻炼的不同强度、时间和频率上同样存在差异性。首先,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在体育锻炼强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39.137,p<0.001),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进行大强度不持久运动的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水平最高,显著高于进行轻微运动(p<0.001)、小强度运动(p<0.001)及中等强度运动(p<0.001)的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但与大强度持久运动的差异不显著(p=0.324)。其次,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在体育锻炼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F=27.150,p<0.001),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锻炼时间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每次锻炼10分钟及以下和每次锻炼11-20分钟的大学生,两组被调查者身体自我概念差异不显著(p=0.180);第二等级为每次锻炼21-30分钟和每次锻炼31-59分钟的大学生,两组被调查者身体自我概念差异不显著(p=0.914),但第二等级每组的身体自我概念水平均显著高于第一等级的两组(p=0.001,p=0.002,p=0.007,p=0.022);第三等级则是每次锻炼60分钟以上的大学生,其身体自我概念水平显著高于前4组被调查者(p<0.001)。最后,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在体育锻炼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F=12.622,p<0.001),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锻炼频率在每周锻炼3-5次的被调查者身体自我概念水平最高,显著高于每月1次一下(p<0.001)、每月2-3次(p<0.001)及每天都锻炼(p=0.011)的大学生,但与每周锻炼1-2次的大学生差异不显著(p=0.140)。然而,每周锻炼1-2次的被调查者身体自我概念水平并未显著高于每天都锻炼的被调查者(p=0.130)。

综上,有效提高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水平的方法为:选取大强度不持久运动;时间保持在60分钟及以上;频率为每周3-5次。

3.2.3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现状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28.79±4.90),经独立样本t检验后发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2.959,p=0.003<0.01):男生(29.52±4.83)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28.33±4.89),这与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此外,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低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t=-2.560,p=0.011<0.05),表明自我效能感存在城乡差异,苗亚坤等人的研究支持此研究结果。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是否独生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量上存在显著差异(F=12.729,p<0.001),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低运动量组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低于中等运动量组(p=0.006)和高体育锻炼量组(p<0.001);高运动量组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最高,但与中等运动量组的差异并不显著(p=0.104)。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不同强度、时间和频率上也存在差异。首先,在不同锻炼强度上差异显著(F=6.885,p<0.001),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进行大强度不持久运动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最高,显著高于进行轻微运动(p<0.001)、小强度运动(p=0.004)及中等强度运动(p=0.011)的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但与大强度持久运动的差异不显著(p=0.758),但是大强度持久运动组并未显著高于中等强度运动组(p=0.135)。其次,在不同锻炼时间上差异显著(F=8.395,p<0.001),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每次锻炼60分钟以上的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四组(p<0.001),其它四组差异均不显著。最后,在不同锻炼频率上差异显著(F=5.243,p<0.001),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锻炼频率在每周锻炼3-5次的被调查者自我效能感水平最高,显著高于每月1次一下(p=0.001)和每月2-3次(p=0.006)的大学生,但与每周锻炼1-2次(p=0.822)及每天锻炼(p=0.481)的大学生差异不显著。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最佳锻炼强度为大强度不持久;最佳锻炼时间为60分钟及以上;最佳锻炼频率为每周3-5次。

3.3大学生体育锻炼、身体自我概念及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身体自我概念及自我效能感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如表2所示。

对体育锻炼3个方面与身体自我概念11个维度分别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后,结果如表3所示。体育锻炼及其3个方面仅与身体自我概念中的身体肥胖维度不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其它10个维度至少在0.05水平上均显著正相关。

对体育锻炼3个方面、身体自我概念11个维度分别与自我效能感进行相关分析,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体育锻炼的3个方面均与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身体自我概念除身体肥胖维度外,其它10个维度也均与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

3.4身体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检验

运用温忠麟的检验中介效应程序对身体自我概念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以体育锻炼量为自变量,自我效能感为因变量,身体自我概念为中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体育锻炼量对自我效能感的回归系数c显著(β=0.225,p<0.001),按中介效应立论;2)体育锻炼量对身体自我概念的回归系数a显著(β=0.449,p<0.001);3)身体自我概念对自我效能感的回归系数b显著(β=0.519,p<0.001),说明间接效应显著,可以继续检验系数c’;4)加入中介变量后,体育锻炼量对自我效能感的回归系数c’不显著(β=-0.010,p=0.798>0.05),因此,身体自我概念在体育锻炼和自我效能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身体自我概念共有11各维度,是否每个维度都可充当“桥梁”仍需进一步讨论。因此,笔者采用Bootstrap法进一步对身体自我概念的11个维度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如表5所示。由于身体肥胖维度与体育锻炼及自我效能感均无显著相关,而相关是中介成立的条件,因此本研究未对身体肥胖维度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由表5可知,健康、体育活动、整体身体、外表、灵活、耐力和自尊维度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Bootstrap 95%置信区间不包含0),因此在体育锻炼与自我效能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中介效应量最低的是健康维度,占总效应量的16.95%。协调、运动能力和力量维度间接效应显著,说明存在中介效应,然而这3个维度的直接效应不显著(Bootstrap 95%置信区间包含0),因此可定义为完全中介。但温忠麟等人表示,完全中介并非唯一中介,而是加入某一中介变量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完全经由这一中介变量。

4思考与建议

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相继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部署和规划,旨在鼓励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从笔者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体育锻炼整体状况仍不容乐观,存在运动量低、運动强度弱、运动时间短等不足,且女生情况较男生更为严重。一方面,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在大二就结束了,未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提出强制性要求,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放松自身,缺乏自觉运动的习惯,导致其锻炼频率、时间均未达到理想状态。另一方面,大学生普遍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和运动积极性。有调查数据显示,有75%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的娱乐项目为上网,而选择体育运动的学生仅占到10%。因此转变大学生体育锻炼认知观念,改变大学生课余生活习惯,提升大学生自主锻炼意识尤为重要。笔者就大学生体育锻炼现存问题,从学校和大学生群体两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4.1学校方面

4.1.1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自觉性

意识决定行为,想要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必然要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锻炼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渗透。第一,在传统室外体育课程基础上,加入体育锻炼理论及体育锻炼认知等方面的课程内容,向大學生介绍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增强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第二,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体育讲座或体育锻炼交流大会,通过此类活动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必要性的认识。

4.1.2依托数据进行针对性管理

高校可通过建立体育锻炼监测数据库,持续收集大学生体育锻炼数据信息,全面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引入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型体育锻炼信息进行归纳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不断完善高校体育教育系统,加强体育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水平。

4.1.3完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与高校的体育教育密不可分。高校的体育教育应当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形式。首先在课程内容上可以增设舞蹈、瑜伽等女生感兴趣的课程,争取让更多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喜欢上运动,并将运动带进生活。其次在课程形式上,可以在大三、大四开设体育运动第二课堂专栏。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在大二就告一段落,之后两年的学习、工作压力使得部分大学生不再进行体育锻炼,因此笔者建议将体育运动纳入第二课堂,并设置为专项,以确保体育教育的持续性,督促大学生养成长期锻炼习惯。

4.2大学生个体方面

众所周知,个体的行为受到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的双重影响,高校采取的措施更多是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外部动机,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还应回归大学生群体自身。

4.2.1选择科学的运动方式

首先,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当选择适当强度。本研究中大多数被调查者只选择轻微运动(散步、做广播操等),然而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可知,对身体自我概念及自我效能感产生显著影响的最佳强度为大强度但不持久的运动(打羽毛球、篮球、排球等)。因此大学生在进行各类体育锻炼时可适当地、循序渐进有意识地加大强度,从轻微运动到小强度运动(慢跑、打乒乓球等)再到中等强度运动(骑自行车、跑步等),最终逐渐过度到大强度的运动。其次,在体育锻炼时间上,每次锻炼60分钟以上的同学身体自我概念及自我效能感水平均是最高。为此,建议大学生每次运动时间在1小时以上。最后,在体育锻炼的频率上,身体自我概念水平及自我效能感水平最高的锻炼频率为每周3-5次,但其与每周1-2次的锻炼频率无明显差别,因此,每周锻炼1-2次就会对身体自我概念水平和自我效能感水平产生明显的效果。

4.2.2自主构建全方位监督模式

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导致其体育锻炼无法长期坚持。只有大学生主动借助监督机制,才能更好地保证体育锻炼长期持续进行。监督形式主要包括自我监督、同伴监督以及智能监督。自我监督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方法。大学生个体需做到知行合一,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益处及重要性,并在生活中加以落实。同时也可增设自我奖惩机制,完成锻炼任务给予奖励,未完成任务则进行自我惩罚。同伴监督也不失为一良策,大学生可与朋友组队锻炼,互相监督。对大学生而言,同伴支持是影响其体育锻炼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且此方法的可实施性较高,适合自律性不高的群体。再则可尝试智能监督。身处智能时代的大学生,应当合理利用科技带给我们的福利。如今有很多智能手机都推出了运动数据监测功能,大家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手机,在自我监督的基础上借助数据分析,逐渐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此外,目前有很多运动APP,上面既有锻炼指导课程,又可以进行锻炼打卡,可以有效督促大学生进行锻炼。

5结语

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大学生体育锻炼量与身体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均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可通过增加体育锻炼量提高身体自我概念水平,进而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值得强调地是: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最佳运动配方为每周3-5次、每次60分钟及以上的大强度不持久运动。今后研究还可通过干预措施进行配方的验证,进一步拓展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2]Bonita C. Long, Colleen J. Haney. Long-Term Follow-up of Stressed Working Women: A Comparison of Aerobic Exercise and Progressive Relaxation.1988,10(4):461-470.

[3]Medrano Ureña María Del Rocio,Ortega Ruiz Rosario, Benítez Sillero Juan de Dios.Physical Fitness, Exercise Self-Efficac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Adulthood: A Systematic Review.2020,17(17).

[4]Moschovi Dimitra, Kapetanakis Emmanouil I, Sfyridis Panagiotis G, et al.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and Self-efficacy of Greek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ompared to their Healthy Peers.2019,1(2).

[5]孔令云,王娟,宋世敏等.青少年体育锻炼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J].辽宁体育科技,2020,42(02):58-62.

[6]赵格睿,鞠冬,马力.体育运动量对高一学生自我效能、学业情绪及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9(07):61-65.

[7]张连成,窦皓然,高淑青.体育锻炼提高身体自我概念的心理机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30(03):190-194.

[8]许恒正,高亮,肖留根等.八段锦锻炼对“体弱”大学生身体自尊与运动动机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46(05):102-108.

[9]耿兴敏,高锋,孙文树.瑜伽对普通高校女大学生身体意象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6,3(05):19-22.

[10]蔡崇姗.拉丁舞课程教学对上海中学女生体质健康及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20.

[11]陈尧,门永生.健美操教学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3(1):106-109.

[12]吴庆楠.跆拳道对改善大学生羞怯感和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4,4(7):103-104.

[13]FERNÁNDEZ-BUSTOS J G, INFANTES-PANIAGUA Á, CUEVAS R, et al. Effect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Self-Concept: Theoretical Model on the Mediation of Body Image and Physical Self-Concept in Adolescent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9,10.

[14]Gamarra Ariane Haydée Estrada, Molski Cibele Silva, Hilbig Arlete, et al. Evaluation of body image and self-concept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in Parkinson's disease.2009,67(3A):585-90.

[15]ONETTI-ONETTI W, CHINCHILLA-MINGUET J L, MARTINS F, et al.Self-Concept and Physical Activity: Differences Between High School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in Spain and Portugal[J].Front Psychol.2019,10:1333.

[16]이준모.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physique anxiety, physical self-concept, self-efficacy and subjective happines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majoring in dance.2018,27(4):725-740.

[17]张志聪,熊莉.广场舞锻炼对身体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运动精品,2020,39(04):81-82+84.

[18]陆晶.不同的武术教学内容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23(05):92-96.

[19]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05):731-745.

[20]崔琦,李国良,张颖等.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抑郁的关系[J].济宁医学院学报,2021,44(02):102-106.

[21]陈明炫,秦倩,桂紫洁等.医学生应对方式和主動拖延行为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03):473-476.

[22]柴浩,张菁.中职学生家庭功能对日常性学业弹性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05):752-758.

[23]武光路.大学生自我表露、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性研究[A]. Wuhan Zhicheng Times Cultural Development Co., Ltd(武汉志诚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Proceedings of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Education,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EMEHSS 2019)[C].Wuhan Zhicheng Times Cultural Development Co., Ltd(武汉志诚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武汉志诚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8:8.

[24]苗亚坤,李真,梁华伟.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同侪压力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0):1529-1532.

[25]陈睿,许蓓蕾,黄芳等.大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锻炼现状[J].文教资料,2018(11):139-141.

作者简介:

甄月桥(1962.06-),女,汉族,江苏金坛,本科,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韩爽(1995.01-),女,汉族,河北石家庄,本科,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感体育锻炼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小小“运动员”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