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伦理性分析

2021-11-12 18:10李瑱
声屏世界 2021年22期
关键词:客观性卡特新闻报道

□李瑱

新媒体时代新闻的意义

所谓“新闻”,顾名思义的解释是“新鲜的见闻”,简单来讲就是具有时效性的对真实事件的报道。但实际上,新闻并不是简简单单报道一件事,它必然有想要表现的东西存在。就比如记者仅仅报道一个孩子吃了一顿饭,这不算新闻,但如果是一个山区的孩子一天就吃一顿饭,这就是新闻了。两者的区别就在于这则新闻报道有没有想要传达出来的主题与意义。

新闻其实是社会的缩影,它可以最直观地反映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处于新媒体时代的今天,蝴蝶效应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蝴蝶的一次振翅可能引发海啸,新媒体时代的一篇报道同时也能引起血雨腥风。新闻的首要意义肯定是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事情本质,但同时它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引发观众的思考。观众需要透过新闻看到新闻背后隐含的深意——社会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这才是新闻最大的意义。

新闻需要一丝不苟的态度,是因为它具有社会舆论的导向性与社会责任感。这就决定了新闻一定是不能以娱乐观众为目的,必须是严肃认真并且主题明确的。除此之外,新闻工作者也必须具备基本道德与社会责任感。事件发生作为新闻的基本材料,通过新闻工作者润色报道出来,通过网络等媒介传播到社会中,引发观众思考后对社会现状进行改变。这就是新媒体时代新闻最主要的意义。

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产生的社会影响

新闻报道对于一个社会来讲至关重要,我国一直奉行着新闻的“真实性”。尤其是在如今网络发展极其迅速的今日,新闻是最能直接反映社会现状的途径。然而在当前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包括互联网在内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分流了广播电视的舆论受众,使其最重要的使命——舆论引导的效果被削弱;同时由于广电媒体自身也在不断的融合中发生转型,新的媒介情境培养了新型受众,其舆论引导的状况也必然发生改变。曾引发巨大讨论的“扶起摔倒老人反被敲诈”,这样的新闻时时出现,都会在微博等平台引发观众的激烈讨论。

2020年6月6日,快递员驾驶货车经过路口从后视镜中看到一名骑自行车的老人摔倒,上前搀扶之后反而被老人拉住声称自己是被快递员撞倒的,迫于无奈之下快递员小哥报了警。警察提取监控发现货车自始至终离老人的距离都非常远,完全不存在撞倒一说。令人寒心的是,老人却说“如果不是他撞的他为什么要来扶”。

类似的新闻从2018年以来热度都高居不下。最初网民的评论也因为老人处于弱势群体发生过一定的争吵,但是随着这种新闻的不断增多,舆论的导向不再偏向于弱势群体,甚至老人摔倒无人搀扶的新闻下出现了诸如此类的评论:没有几十万元身价不敢扶、炫富的最高水平就是不假思索地扶老人……

在这种愈发极端的社会现状下,人们发现了新闻报道的问题。由于新媒体拥有巨大的传播途径,微信、微博、QQ以及百度的消息推送,新闻的影响力呈现飞速地增长。就比如疫情期间新闻求助讨论量一路飞升,网络寻求帮助以及分享新闻已经成了常态。新闻也被无限地放大,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舆论的导向无法得到控制,事态的严重程度也会不断地进行发酵。这类新闻对社会道义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敢于直接扶老人的人变少了。有少部分人就算想要伸出援手却无能为力,甚至有家长直接教育孩子不要单独去扶老人。这是新闻带来的最直接的社会影响,但其实更深层面的影响来源于新闻的效仿性。

数据调查表明,2018年此类新闻第一次引发巨大关注度后,一个月内这种行为发生曲线呈现井喷状态,并且在一个月后逐渐趋于平缓。这就是新闻的另一种社会影响——负面影响,因为此类新闻几乎都没有报道关于敲诈者得到的惩罚,即使报道了也是无关痛痒的警察批评。因此,随之而来的就是大批人的效仿,以至于这类新闻的播报频率上升影响力继续扩大,造成恶性循环。不单单是这种新闻,尤其在描述刑事案件的新闻中往往也模糊了作案手法。这都是对于新闻效仿性的规避,同时也是社会类新闻的通病。社会类新闻由于高度贴近于日常生活,更容易引发观众的模仿。如何规避这种不好的新闻效仿性是新闻工作者要注意的,在此类新闻中,欠缺的就是后续的处理。后续的处理是新闻工作者在编辑一条新闻的时候很难掌控的一点,因为新闻的最大要求就是抢时间。

但与此同时新闻的社会影响力也会有最正的一面,在这类新闻的巨大讨论度下社会存在的问题暴露无遗。美国舆论学家沃尔特·李普曼曾经说道:“新闻不是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而是对已经暴露出头角的那方面的报告。”社会存在的问题暴露之后,必然会有一个愈演愈烈的过程。在经过上亿人的讨论以及舆论压迫后,一定会有解决办法的出现。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更像是一种公开执法的过程。在群众的参与以及政府的介入下社会确实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人情化

有观点称新闻需要保有绝对的客观性,诚然这是新闻工作者追寻的。但由于人们处于一个需要被评判的社会中,新闻必然需要人情化处理。其实也就是所谓的伦理性。例如,即使再穷凶极恶的犯人在被报道时都是不能直接公布姓名以及面容的,这就是新闻的人性化,所以说新闻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客观性。新闻工作者需要做的是在保持绝对的真实与客观后进行人情化的处理,客观性与人情化的平衡,就取决于伦理性的丈量。

谈到新闻,大部分人都会想到每晚七点央视准时播报的《新闻联播》。严肃、庄重、严谨且容错极低,这是作为国家级媒体中央台新闻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中央台的记者连报道时念错字都是不被允许的,这也算是新闻客观性的一部分。但其实所谓的客观性并不是要求把事情一板一眼地完全照搬,优秀的新闻也需要润色。就比如新闻工作者在体现疫情期间医院口罩不够用的时候,如果完全客观地去拍摄空空如也的口罩储存室效果不大,而人性化的处理就是去拍摄医生自制口罩或者节约口罩的这种行为,从而达到同一个目的。新闻的客观性是相对的,客观是针对于报道的事情或人物不带有个人情感,同时对于事情本身的对错不带情感地进行客观的报道,从而达到对事实尽可能地还原。如果一个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时掺杂了个人感情,会导致观众失去自己的判断。新闻可以有舆论导向,但新闻本身一定是公正且客观地报道事实。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同时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新媒体时代下,观看新闻的人数每天都在增长,观众也从以前的单方面接收新闻来到了现在的双向互动时代,新闻工作者能在平台上看到观众对于新闻本身以及新闻报道背后的评论。这时候人情化的处理就显得至关重要,不单单指保护新闻当事人的隐私。新闻事实是事实信息和情感信息的并存,事实信息向观众晓之以理而情感信息向观众动之以情。既然是对于人物的报道,就必然会有情感的产生。例如,新闻播报员在播报新闻的时候语音语调必然不是平铺直叙的,就连事实纪录片的旁白也都是抑扬顿挫有感情的,这就是新闻必然存在的人情味。事实信息传递给观众的是新闻本身,而情感信息会引发观众的共鸣从而传递出新闻深层次的意义与主题。

客观报道是新闻的基本要求,是新闻的基本构成。如果在报道事实的时候不够客观,那么它就不能称之为新闻而是在披着新闻的外皮讲故事。新闻最重要的还是客观地报道出事情的本来面貌,客观事实就是新闻的基石。如果事情本身不具有客观性与真实性,那么新闻无论再精彩都是空中楼阁。同时人性化处理也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新闻的过于现实有可能会引起观众的难以接受。同时新闻报道的过度详细也容易引发一定的效仿性,这是新闻工作者需要避免的。新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需要做到客观地报道事实信息,同时具有人情味地传达出新闻中隐含的情感信息。

新闻报道与伦理性

1993年,苏丹处于内乱时期同时爆发了严重的饥荒。南非摄影记者凯文·卡特拍下了引发极大热度的作品《饥饿的苏丹》——炎炎烈日下,瘦骨嶙峋、奄奄一息的女孩哭泣着爬向联合国粮食救济中心,边上一只秃鹫正虎视眈眈地望着这个女孩,等待着她生命的结束。卡特因为这张照片获得了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但与此同时这张照片也带来了巨大非议,很多人对卡特只拍照而没有帮助小女孩儿这个所谓见死不救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谴责。而最终卡特受不了良心的谴责加之生活工作的不顺,在获奖不久后自杀。

这件作品及摄影师的悲剧反映了优秀的新闻作品与社会伦理的冲突。但令人唏嘘的是,事实上卡特在拍摄完作品后立即向小女孩递去了食物与水并且赶走了秃鹫。在漫天的谩骂声中,真相显得非常苍白无力,而作为主人公的小女孩是否得救却没有任何人关心。这是一件非常讽刺的事情。卡特冒着巨大的风险来到苏丹,难道就是为了见死不救么?事实上在这张照片出现后,大部分人才真正意识到了苏丹现在的处境与生命的可贵。假设卡特没有拍下这张照片,他选择悄无声息地帮助了一个在饥荒与战争中濒死的女孩,在众人看不到的地方,有千千万万这样濒死的生命无人问津。卡特选择拍下这张照片并不是因为他冷血无情想要得奖,是因为他想要救的不仅仅是这一个小女孩。卡特想要通过照片传达给所有人的是整个苏丹想要存活的迫切心情。这张照片获奖之后,巨大的社会关注度引起了联合国高度重视。各个国家也因此伸出援手,帮助苏丹解决饥荒问题。卡特的目的终究是达到了,但这位新闻报道者却未能看见。

新闻伦理学这个学科创始于二战,专业说法说新闻伦理学是以新闻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并视其为研究的唯一客体,简单来说其实就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新闻媒介的社会道德功能。新闻的伦理性并不仅仅取决于新闻工作者,同时新闻媒介的传播以及舆论的导向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如果报道卡特照片获奖的那篇新闻稿之后附上卡特拍摄后拯救了小女孩的内容,那么事情的结局就会大不相同。新闻的伦理性不是新闻报道的枷锁,它是衡量一则新闻的标杆。新闻伦理应该处于所有新闻工作者的心中,但同时观众也应该有自己的考量。卡特的悲剧就是因为他忽略了新闻伦理的重要性,即使卡特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照片中显示出来的是社会伦理所不认同的,这就是一个优秀的作品与伦理性的碰撞,也是新闻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的事实。新闻工作者能做的就是保证自己具有绝对的价值尺度与道德标准,在衡量新闻的伦理性后以有人情味的方式进行呈现。

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新闻的社会责任感,取决于客观的事实报道以及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也影响整个社会的平衡与发展。社会现状也许不会因为一条新闻而发生改变,但当更多的新闻源源不断地经过了网络的发酵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这时社会现状在潜移默化间就已经发生了改变。

猜你喜欢
客观性卡特新闻报道
卡特智讽记者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目眩神迷的色彩表达——贝尔纳·卡特林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客观性与解释
安吉拉·卡特:重返灰姑娘的故事
实现“历史解释”多样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
勇于自嘲的美国总统卡特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