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与中国律诗的“形式”

2021-11-12 22:08张静楠
名家名作 2021年10期
关键词:律诗陌生化形式主义

张静楠

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孰轻孰重一直是中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争论焦点之一。西方的传统文艺理论一直把“内容”这个要素放在决定位置,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中国的传统文学理论讲究“言”与“意”的关系,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也一直认为“意”处于核心地位。俄国形式主义在20世纪初期提出有别于传统观念的理论,并且在文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概念,就是对形式重视的一大表现,从外在因素上研究文艺创新发展的规律,其理论从重视“形式”、发现新视角这一积极方面来看有极大的影响和作用。中国的古代文学代表类型——律诗,在诗歌的“形式”上有重大的发展。本文就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概念,与中国古代律诗,尤以杜甫晚年的律诗为代表,就文学的“形式”问题作了比较探讨,再次证明文学作品“形式”的重要性。

一、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

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初期对文学理论有重要影响的流派之一,其一改西方传统文学理论观念,将“形式”置于“内容”之上,认为“形式”是文学作品的核心组成部分,强调作品是形式本身,仅从重视作品形式研究的角度来看,它是值得肯定的。“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其基本意义是诗歌或者文学作品中的一切表现形式都不是对现实的严格模仿、正确反映或是再现,相反是一种有意识的偏离、背反或变形、异化。“陌生化”理论是对文学模仿论的挑战,为推动后世的文学创作或是文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是在索绪尔在语言学领域提出“能指”和“所指”并取得巨大进步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在1917年发表的文章《艺术作为手法》中对“陌生化”作了解释:“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成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他认为文学作品必须通过变形、强化、扭曲、缩短、拉长、颠倒等艺术技巧,使普通的语言变得陌生,难化后的语言形式将会打破人们的常规理念,容易吸引到读者,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让接受者更能热情地认识、感受平常熟悉的事物。俄国形式主义者重点研究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注重研究的是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等采用的各种技法,其目的是恢复人们的个体感性认识。

熟悉的事物在人们的生活中频繁出现,在人们的思维中形成定式。对于文本而言,其语言、节奏、句法等一旦为读者所熟知,就会产生“自动化”现象。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如果我们研究一下感觉的一般规律,我们就会看到动作一旦成为习惯性的,就会变成自动的动作,这样,我们的所有习惯就退到无意识和自动的环境里。”“陌生化”就是为了消除“自动化”。想要使读者对文学作品产生极大的兴趣,需要在创作文本的时候运用“陌生化”,即语音、节奏、韵律、词法、句法等各种技巧。语言的陌生化艺术技巧,其一是语音的难化。语音的变形或者难化会给读者增加新鲜感,比如增加外来语、不为大众熟知的古音或是声音的重复。其二是词序的颠倒。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作者故意颠倒词语的顺序来增加阅读的障碍。其三是语义的转移,即把表现对象转移到其他的层面,其代表性修辞手法是比喻。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一般不属于同类事物,通过读者的联想和对比,增加阅读的美感。其四是词语的超常搭配。利用矛盾对立的词汇入诗,给诗歌增添立体多维的特征。

二、杜甫律诗的“形式”

律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唐代趋向高峰。律诗具有严谨的结构,一首有四联八句,分为五言和七言,在字数、韵脚、对仗等方面都有讲究。它规定平仄韵律之分,具有特殊的音乐美、形式美、建筑美。杜甫的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代表性诗歌,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杜甫的律诗在艺术上的成就更为辉煌。杜甫曾说:“晚年渐于诗律细。”又说:“老去诗篇浑慢与。”这正是他对于律诗形式的追求。

首先表现在对声律的精心安排。他的诗歌《堂成》:“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其平仄结构完全符合声律的要求。除此之外,他还在严谨中求变化,变化莫测却不离规矩。其晚年七律拗体更多,代表作《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首联上句第一字仄声换成平声,下句第一字平声换成仄声,第一句中“猿”与前两字构成三个平声,连续上扬,“啸”仄下沉,两头均有一个急速的起伏,最后一个“哀”字,扬而不返。首句通过对平仄的精心安排来表现声象,精妙绝伦。

杜甫律诗另一个艺术技巧是炼字和炼句。他的用字常常达到一字之下,他人难以更改的地步。他善于用动词使诗句活起来,比如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用“即从”“便下”“穿”“向”等动词连接四个地名,造成风驰电掣之势。他还善于用副词使诗舒畅而富于转折,特别是“自”字的运用,如“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再次是用叠字营造气氛,如上文提到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将奔腾之势描写得淋漓尽致。他用双声叠韵以使诗的声调更加和谐悦耳,“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炼字,是他自觉的追求,炼字产生的审美效果是巨大的。

杜甫的律诗作为律诗中的精华,代表了中国律诗的最高水平。不论是严格遵守律诗形式要求的传统律诗,还是在字法、句法上经过深思熟虑的锻炼,抑或在声律上面经过苦思冥想而转变的拗体,都是形式技巧方面的成就的体现。杜甫律诗的创新与发展,给诗歌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让诗歌形式受到重视,使得诗意的表达更加形象。

三、“陌生化”与律诗“形式”之比较

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与中国古代律诗的“形式”技巧都是注重文本的外在形式,两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如下:第一,两者对于文学语言艺术技巧的研究,希望通过语言“陌生化”的艺术技巧,比如语音、韵律、词法、句法等,增加读者对于文本接受的难度,增强文本的美感。第二,两者的目的都是要让读者对于熟悉的事物产生“陌生感”,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拓宽读者的审美空间,增加读者的美感体验。第三,两者的影响都很大,单就文学作品的外在形式研究方面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对于文本语言的重视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全面理解也有积极影响。

两者也有诸多的不同点。首先,两者虽然都是对形式技巧的研究,但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是从文学作品的外在形式而言,打破西方传统的文学理论,把“形式”放在核心地位,让“内容”为“形式”服务,研究角度比较狭窄。而中国古代律诗的“形式”技巧,虽然在外在形式上下大功夫,但是好的律诗作品的内容依然是意蕴深厚、意境深远,“内容”和“形式”都关注,甚至是“内容”高于“形式”。这是两者最大的不同。其次,两者的研究者也不同。“陌生化”理论的研究者——俄国形式主义者是专注于研究文艺理论的工作者,而律诗形式技巧的研究者大都是写诗作诗的诗人。最后,两者的影响范围不同。虽然什克洛夫斯基主要是从诗学的角度讨论“陌生化”理论,但是对于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甚至是其他行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中国律诗的形式技巧主要是针对诗歌这一种文学类型而言。

俄国形式主义是西方文艺理论的一个影响较大的流派,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核心理论“陌生化”是文学作品尤其是诗学的文本形式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语言方面的陌生化艺术技巧对于文本写作本身具有积极影响,且能给接受者更大的审美空间,单就对文学作品“形式”研究的发展而言有积极的影响。“陌生化”强调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的特性,利用语言的艺术技巧使读者对熟悉的事物有一个新的发现,对于习以为常的阅读体验增加了阅读难度,提高了阅读美感。中国古代律诗的“形式”是相对诗歌的“内容”的一个对立面,其要求极其严格,是诗人对诗歌外在形式的一次完善,以杜甫律诗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五律和七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诗人、文学家对于诗歌“形式”的努力,对于作者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结语

“内容”和“形式”并非水火不相容,对文学形式方面的重视有助于文学作品的全面发展,从而增强阅读审美体验,而对于文学作品内容的重视则一直是人们认同的焦点。虽然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是只针对文学作品的外在形式而言,而中国古代律诗的“形式”技巧包含对内容的服务,但是两者都是对于文学作品外在形式的重点研究,拓宽了文学作品研究的视角,对于文学作品的全面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和中国古代律诗的“形式”技巧,都是对于文学作品外在形式的注重,对于只关注文学作品内容提出了挑战,给了人们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写作重点。

猜你喜欢
律诗陌生化形式主义
陌生化理论视角下《蛙》的英译研究
悲剧:最有力量的陌生化
形式主义的标准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谁去捉拿“形式主义”?
应该叫胸联
教学新思维
写诗拾趣
近体尤工,律绝兼善
“反对官场形式主义问题”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