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主旋律电影《秀美人生》的泪点技巧

2021-11-12 22:56刘良军欧宗启
电影文学 2021年15期
关键词:黄文秀泪点编导

刘良军 欧宗启

(1.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崇左分校,广西 崇左 532200;2.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电影《秀美人生》是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扶贫原第一书记黄文秀同志为人物原型拍摄的一部励志的主旋律脱贫攻坚题材电影。由于黄文秀的先进事迹通过媒体的报道已经家喻户晓,所以,单位组织观影的时候,有人就觉得不会有什么看头的,还打算看一半就走,但没想到在观影的过程中却被感动得不停地抹泪,不但走不了,出来之后还连说这部影片拍得不错,没想到主旋律电影还能这样看哭人。而这样的看哭人的效果,也正是影片编导们苦心追求的。编剧朱山坡、导演苗月都强调:“与传统扶贫题材电影不同,《秀美人生》在表达主旋律时,追求更生活、更接地气、更生动、更让人感动的方式讲述故事。”编剧朱山坡还说道:“黄文秀的事迹太感人了,我们常常写到自己情不自禁地流泪,讨论细节时常常哽咽,有时候甚至哭得一塌糊涂。”编剧红日也说:“我们写剧本会考虑到八个字,那就是‘看点多多,泪点多多’。”而该影片也因看哭观众而一度成为2020年度最具社会话题的主旋律电影作品。那么,编导们到底是用了些怎样的泪点技巧来使影片看哭观众的呢?本文拟结合编导们的说法、影片的实际以及观众的观影反应来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以便对同类题材的创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巧选易引起观众认同的共鸣点

以黄文秀为原型来拍电影要达到感动观众和看哭观众的目的其实是有很大的难度的,用导演苗月的话来说,就是很有压力和富于挑战性。一是因为黄文秀很年轻,人生阅历简单。她2016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报考选调生回到家乡百色工作,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2018年3月,黄文秀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到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她倾情投入、埋头苦干,积极带领贫困群众脱贫。2019年6月17日凌晨,她在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30岁,的确年轻,生命才刚刚绽放。二是因为她的事迹已经广为人们所知,这相当于电影内容都已经被剧透了,所以,如何赢得观众是编导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但编导们迎难而上,决心用电影的形式表达出一种更加令人感动的效果来。可是要贯彻这样的创作理念,编导们还得做一些更加细化的落实工作。首先他们就得要确定从哪里入手去讲述。

经过一番摸索和商讨之后,编导们一致认为,要想让影片令人感动,就得要回归到生活和生命的最本质的讲述中去,要寻找到黄文秀的人生经历中最能被大家认同并有感触的点,并把她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充分挖掘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具备感动观众的基础和前提。

那么,黄文秀身上最易引起观众感触与认同的共鸣点以及其作为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到底又是什么呢?在经过一番实地调研和素材的收集整理之后,编导们终于找到了答案,黄文秀身上最易引起观众感触与认同的共鸣点和个体独特性主要有两点:一是黄文秀是农家孩子,通过读书走出大山,学成又自愿返回乡村,与那些非农村出身的从机关或者公务员队伍里派驻农村的扶贫干部有所不同,她对农村的感情会更深;二是黄文秀遭遇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生命定格在扶贫的路上,在生命最美好的年华离开了她所钟爱的扶贫事业、所爱的人以及所爱的世界,非常令人扼腕叹息。在编导们看来,这两点既是黄文秀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同时也是她能够被大家认同并有感触的共鸣点。这两点统一在她的身上,就构成了她独特的一体两面性。前一方面体现了她的难能可贵性,后一方面体现了她的可惜性、可悯性。编导们相信,只要能把这两方面有机地融合起来进行生动的表现,那么,就一定能收到“简单的人生亦能让所有人感动”的效果。编导们的这一自信预设,最后也被观众们的观影事实所证实,一位观众就说:“这部电影从第一个画面到最后一个镜头,都紧紧地吸引着我,让我看得泪眼婆娑。”由此亦可确证,编导们在抓激发观众泪点的共鸣点上,是非常精准有力的。

二、运用催人泪下的张力性叙事

找到了激发泪点的共鸣点后,并不就等于大功告成了,还得需要编导们通过具体生动的影像叙事呈现出来才行。那么,编导们又是怎样进行影片的叙事呢?他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遵循电影的表现规律。电影是时间的艺术,同时也是讲故事的艺术,因此,电影一般都是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长,它需要讲故事但又不能讲过多的故事。为此,编导们对黄文秀的事迹进行了精心的挑选,最后选定了六个事件来进行讲述,分别是找专家治橘树病、动员银匠班叔搬下山来、帮助黄大贵走出困境、帮助桂平继续上学、与父母分别、遭遇山洪去世,而且这六件事都是有原型依据的,其中一些也是多数扶贫干部日常所做的事。这也为电影奠定了坚实的真实性基础。

二是将这六件事以一种艺术化的张力方式来进行讲述和呈现,并且力求讲得有冲击力和催人泪下。而所谓张力式讲述,就是将黄文秀与扶贫户置于一种矛盾对立的情境中来加以表现。张力的一方是贫困户,他们有困难,需要帮扶;而另一方则是黄文秀及其团队,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贫困户。双方本该一拍即合,相向而行才对,但实际上却状况频出,黄文秀他们去帮扶时贫困户却以各种理由拒绝。而这一点却正是编导们讲述的着力点和编排点,他们就是要着力地把这种矛盾的对立面给充分地彰显出来,因为有了矛盾与对立,才会让影片有“戏”看,才会有吸引力,也才更易催人泪下。因为在这一矛盾对立的解决过程中,一方面展示了贫困户的苦与难,这一般会激发观众“悲”的泪水,另一方面又展示了黄文秀真心真情地关爱每一个贫困户,这一般会激发观众“敬”的眼泪。这样一种双流泪的效果,自然是让影片有了看哭观众的扎实基础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编导们具体是如何来讲述的。

首先来看对黄文秀帮助村民解决柑橘只开花不结果事件的讲述。编导们安排的张力表现是村民们坚持要砍树,而黄文秀则坚决制止村民砍树。尽管矛盾对立在黄文秀斩钉截铁地说“我去找专家来治”之后暂时得到了缓和,但是专家阿布一开始的不支持,又给矛盾的解决笼罩上了一层阴影,因为这个从村里走出来的大学毕业生阿布对于黄文秀这个重点大学毕业的硕士生跑到乡村里来扶贫总是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但黄文秀并不气馁,细心的她找来了阿布从前写的一首想念故乡的诗当着阿布的面念了起来,并说他其实对家乡还是很有感情的。这种细致贴心的举动,打动了阿布,他决定帮助村民治理橘树病虫害。在阿布的帮助下,虫害问题得到了解决,村民们也改变了砍树的想法。这一治树病的过程被讲述得一波三折,看得观众也是热泪满眶,大家都感动于黄文秀的耐心、细致、坚持与机敏。

而对黄文秀动员银匠班叔搬下山的故事的讲述,也同样充满了张力,因为班叔拒绝了黄文秀请他搬下山的要求。银匠班叔的儿子、儿媳因车祸去世,留下了两个孙子由他抚养。年近七旬的班叔除了种地、养马外,还得天天开着摩托车送两个孙子到山下的镇上学校去上学,日子过得非常艰难。黄文秀很为他着急,劝他搬下山,但总是遭到班叔的冷眼拒绝,因为山上有他的田地、他的房屋、他的祖坟、他的家园,他不想放弃这一切。尽管三番两次的动员都无效果,但是黄文秀还是没有因此而对他不管不顾,而是更进一步地以实际行动来帮助他和感化他,比如班叔雨天送孙子上学时过桥遇险受了轻伤,文秀立即到家里慰问,还架设了新桥。马摔死了,文秀也登门拜访,帮助处理相关后事。看到大暴雨要来了,她马上带领扶贫队连夜上山,冒雨将班叔一家转移到山下安全的地方,还帮忙烤干衣服。这些一点一滴的付出,终于打动了班叔,他终于同意搬下山来住。搬下来之后,文秀又动员班叔捡起银匠的老手艺来补贴家用,并且下了第一个订单。黄文秀就是这样总是将事情做得无微不至,做到最好,并最终将事情慢慢地往自己期望的方向推进,整个过程看得观众也是热泪盈眶。班叔的难,让人落泪,而文秀的贴心帮助,则让人感动落泪。

影片对黄大贵帮扶故事的讲述,同样是张力十足和泪点连连。首先是黄大贵一家的遭遇就很令人动容流泪。正所谓“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黄大贵因车祸致残之后自暴自弃,终日酗酒,脾气暴躁,相好的“友女”桂芳也因此失望远走。他由此而变得更加消沉,不仅整日借酒浇愁,而且躲在家里的一个黑暗角落里不出门,家里的活都是老母亲干的。看着儿子不死不生地活着,老母亲也很是郁闷和落寞,一家子毫无生气。这些都看得观众泪水涟涟。但即便是这样,黄文秀上门帮助他们时,黄大贵还极力地排斥,更不准提到桂芳。但黄文秀还是没有因此而放弃帮助他,在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之后,她就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帮扶。先是多方寻找黄大贵的女友桂芳。在他人的指点下,文秀找到了桂芳,还发现桂芳有了一个女儿,靠卖粽子为生。然后黄文秀又将桂芳的下落及有了大贵的女儿的情况告知了黄大贵。黄大贵很是吃惊并有了悔改之意,黄文秀就趁机鼓励他振作起来,种植中药三叶青以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用实际的行动赢得桂芳的回心转意。黄大贵自此开始卖力投入生产,生活也逐渐回归正轨。此时,黄文秀又及时地将大贵的这些改变转告了桂芳,桂芳终于同意回归,并让文秀转告大贵可以到她娘家拿八字了。黄大贵听闻此消息后在田地里当场号啕大哭起来,历经波折的一家人终于要团圆了,观众看到此也不禁跟着流起泪来。这一连串的场面引发的泪水,既有源自黄大贵的,也有源自黄文秀的。前者是为大贵命运的悲喜交替而落,后者是为黄文秀的耐心细致和责任担当所感动而落。

而帮助桂平上学这件事,虽然比不上上面三件曲折复杂,但是叙事的张力却一点也不小。桂平是家里的长女,学习成绩不错,很有希望考上大学,但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父亲不愿再送她上学而是叫她去打工挣钱,而且已经给她买好了去广东打工的车票。黄文秀听说之后急忙上门阻止。影片一下子就将黄文秀与家长之间的张力性矛盾给彰显了出来。家长自然不理会文秀的意见,喋喋不休地说家里是如何困难。见此情景,桂平失望地哭着就往外面跑,黄文秀也一把抢过书包,追出门去做桂平的思想工作,告诉她要努力学习,“不能让书包哭泣”!要争取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桂平听了之后,又坚定了读书的信念。黄文秀又为桂平家申请到了一笔助学资金,扫除了桂平上学的障碍,并最终化解了一场辍学危机。黄文秀在此过程中的焦急、诚意与桂平教育命运的跌宕多舛,都很扣人心弦,直击人的泪腺,因为这样的辍学情景曾经在我们的生活中较多见,观众看了之后很容易动恻隐之心,触景生情,产生共鸣而落泪。像《今日影评》主持人张晓丽就说,对文秀坚持帮助辍学女童复学的情节印象深刻,而且触动很大。对此,黄文秀的研究生导师郝海燕解释道,文秀本身的生活状况也和这个情况相近,而热爱读书、学习的她遇到女孩辍学现象一定会有特别的触动,并竭尽全力给予帮助。演员表演出的着急状态,正好诠释出了属于文秀的责任心与体贴。

黄文秀告别父母这件事,张力的内涵虽然已不再是文秀与贫困户,但张力的力度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催人泪下的力量仍然很大。这件事表现了黄文秀面临的三方张力,一方是父亲病重,父母极力恳求她留下;第二方是工作任务的召唤,急需她出发;第三方是天象,乌云密布,雷声隆隆,马上就要下暴雨了,此时是绝对不宜出远门的,天要留她。在经历了这三方张力的激烈撕扯之后,黄文秀最终还是选择了出发。走前,她对母亲说的而在观众听来却是语涉双关的“我要走了”的话,一下子就戳中了观众的泪点,因为观众知道这实际上就是一场生死诀别,只是局中人却丝毫没有意识到。

由上所述,可知编导们通过张力性叙事的方式很好地实现了感动、泪目的总体创作目标,编剧朱山坡对此就很有感触地说:“写到文秀找桂芳回家、黄大贵转变、文秀劝桂平上学、文秀与父亲最后一次见面,还有暴雨中文秀返村……所有这些都让我们特别感动甚至心碎。”

三、创设令人泪目的台词

虽然叙事承担了影片感动人的最大使命,但是编导们也不忘使用其他的手段来激发观众的泪腺,比如台词,就被用得很出色,让人听了台词也能被感动得哗哗落泪。这些台词由于多是依据黄文秀的《驻村笔记》来提炼的,所以,不仅个性鲜明,而且接地气,特有冲击力。从观众的观影反馈来看,主要有下面一些台词。

首先是一段问答体画外音。男声问:“如果你提前了解了你做出的种种选择之后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你的勇气来自哪里?”黄文秀答:“我的勇气来自我的生命与土地一起生长的情感基因,我的勇气来自改变生活现状的一种期待。我的勇气,来自这个时代给予我的必胜信念和勇往直前的坚持。”这段问答体台词出现在影片的开头部分和尾声部分,两次都产生了令人泪目的效果。第一次出现在黄文秀带领果树专家阿布为农户治树病的过程中。阿布对她这个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回乡村扶贫总是持着一种怀疑和好奇的态度,在这一情节中出现这一问答体画外音,不仅鲜活地反映了两人当时的心态,而且也展现了黄文秀令人钦佩的一面。由于黄文秀的结局早已剧透,观众知道她选择后面对的人生,不仅有扶贫工作上的种种难点,还有来自对生命的威胁,所以,在听了她的这句豪言壮语之后,大家也都不禁眼眶湿润了起来。而在片尾黄文秀牺牲后,这一问答体画外音再次响起时,观众从中体会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斯人已逝而余音犹在的哀痛,因此,泪腺这时又再度被激发。

其次是影片宣传曲,也是主题曲的歌词:“你问我为什么回到乡村来,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去做,有些青春总得在遥远的乡村秀一秀,年轻人的态度就是乡村的未来……”影片中还有与此相似的问答体画外音,男声问:“你是全国优秀师范高等学府毕业的硕士,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为什么偏偏要回到贫困山区?”黄文秀回答:“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但总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此外,还有一些与这两段台词具有互文效应的台词也很感人,它们彼此之间相互诠释、说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感人冲击力,如“我的车公里数25000公里了,这是我的长征,新时期的长征”“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快乐”“扶贫之路就像一条长征路,无论多么艰难,我都会勇敢地走下去”“登山队员身上有一根绳,前面的人带着后面的人,确保整个队伍无人掉队,都能安全登顶。我身上有一根绳子,前面的人连着我、拽着我,我也要连着、拽着身后的人。我成长于这片土地,我也要把乡亲们带出来,走出贫困”“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地表最强战队”“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这些台词,听了之后,观众都会被感动得鼻子发酸,眼含泪水。

比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冠平就说:“通过这部影片,我觉得年轻的英模终于出来了,这可能是这部片子最有特色的地方,有些青春总得在遥远的乡村秀一秀,这句歌词很有感染力。”观众黄麒蓉认为自己被主题歌词所展现的黄文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观众郑帮林说,电影的主题歌词令我印象深刻,黄文秀没有为自己而活,而是选择了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帮助他人,照亮他人,她的精神太令我感动了。“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颁奖词也很好地诠释了这一主题歌词所蕴含的内涵:“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黄文秀生前好友同一届从北京来到广西的选调生祝巧说,看到影片中黄文秀说“我的车公里数25000公里了,这是我的长征,新时期的长征”时,就想起了黄文秀曾在朋友圈发过这个内容,眼泪就控制不住,哗哗往下流。

电影虽然是影像艺术,台词不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用得好、用得巧,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凸显人物性情的作用,而且也能有效地激发观众的情感。《秀美人生》的编导们显然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

四、构拍蕴含悲情的画面

除了用台词作为催泪的手段之外,编导们还充分发挥电影的影像功能,通过构拍一些蕴含悲情的影像画面来激发观众的泪点。

在这方面,笔者印象最深的是黄大贵母亲为感激黄文秀帮助黄大贵走出阴霾、家庭团圆而送南瓜感恩的特写画面。黄文秀出事的那个白天,黄大贵的母亲用背篓背着几个南瓜来到黄文秀驻村的住所,她敲了敲门,“阿秀”“阿秀”地喊了几声,没有任何回应,气氛非常宁静。那天黄文秀因回老家不在,隔壁也没人,于是,她就将几个南瓜摆在黄文秀房门前,默默地看了一眼,然后缓慢地转身离开,画面的气氛静穆而凝重,似乎在预示着某种不祥。接着就是乌云密布、刮风下雨以及屋檐下的南瓜任由风雨吹打的孤寂画面。这一连串的画面也是看得观众泪眼蒙眬,因为这时观众知道黄大贵母亲的这一感恩之意,黄文秀是再也感受不到了,但是黄文秀与老百姓之间的浓浓亲情,真的好让人感动。

再有就是电影接近尾声时的画面。先是黄文秀开着车在雨夜中行驶,然后,是电闪雷鸣,瓢泼的大雨,滚滚的山洪,山洪里翻滚的车子。这些画面也是看哭了许多人。电影在百坭村放映时,有的村民甚至转身离开不忍观看,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些画面意味着什么,而忍住看的人也是看得哽咽失声,就像有的观众所说的,这些画面,彻底把我们的心击穿了,内心悲痛也跟这场雨一样异常剧烈。

但是影片催泪的画面还是没有停止,之后是大蝴蝶在花丛和在空中翩翩飞舞的一幕幕影像画面,看起来温暖、阳光、平和、安宁,也很唯美,但许多观众还是看得眼含泪水,因为大家知道,这美丽的画面,寓意着黄文秀又“回来”了,她化成了一只蝴蝶,恋恋不舍地起舞在曾经战斗的脱贫一线,她舍不得离开大家,离开扶贫一线!死了还留恋,还放心不下,这不能不令人感动!

此外,由于影片的悲伤基调早已剧透,所以,在影片中出现的一些体现山区美丽景色的画面,在配上了低回婉转的地方山歌调之后,也呈现出了一种哀婉的悲伤情调,让观众看了之后也不禁产生一种肃穆感。甚至那些或弯弯曲曲,或崎岖不平,或笔直畅通的道路影像,也因为打上了黄文秀往日挥洒青春的烙印,而在一些观众那里也引发了泪水。这些都是影片极富感染力的沉浸式影像表达效果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可知电影《秀美人生》看哭观众,实在是多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编导们共鸣点的巧妙选择、易于激发泪点的张力性叙事、感人的台词和悲情的画面,都在为这一审美效果的产生贡献着各自的力量,并最终帮助编导们实现了事前所预设的“看点多多,泪点多多”的创作目标。

猜你喜欢
黄文秀泪点编导
黄文秀:返乡扶贫 奉献青春
《时代楷模黄文秀的故事》
泪点环形切开重建术治疗复杂泪点狭窄的临床效果
个体化泪点成形术治疗获得性泪点狭窄
缅怀“最美奋斗者”黄文秀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青春之花,绽放在扶贫路上——缅怀广西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
高低泪点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