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流域潜在蒸发量时空变化特征

2021-11-12 06:55王从余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漳河蒸发量水循环

王从余

(山西万家寨水控水资源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24)

近50 a 来,漳河流域水循环特征发生较大变化,地表径流量和地下水资源量均呈下降趋势[1],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均使流域水循环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2-3]。蒸散发是大气动力循环的重要驱动力,是自然界水循环的基本环节[4]。由蒸散发和降雨、径流形成的水循环,共同影响着区域水资源量、地表热量平衡及气候环境。另外,空气中水汽的增长会导致气温的上升,温室效应加剧[5]。因此,研究潜在蒸发量时空变化,对理清区域水资源演变规律及气候变化原因有一定作用。

1 研究区概况

漳河流域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流域面积1.82 万km2,其中山西省境内1.16 万km2,各县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500~1 700 mm,主要集中在6 ~9月份,各县市区的年平均气温在6.1~13.8 ℃之间。气候为大陆性季风气候,表现为四季分明,雨热同步,春季温度多变,夏季气候湿润,秋季气温偏低,冬季少雪干燥。流域上游分为浊漳河与清漳河,两河汇集后,流至下游时被称为南运河,其中,浊漳河的南源在山西境内长期冲击、不断侵蚀,最终形成了长治盆地,其间地面起伏,河流交错,地下水资源富足,还包括屯绛、漳泽等几大水库,为华北地区屈指可数的富水区之一[6]。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用的气象数据主要包括流域内各县区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等,均引自中国气象数据网(http://cdc.cma.gov.cn)。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56 计算公式获得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n为地表净辐射,MJ·m-2;G为土壤热通量,MJ·m-2;T为2 m 高处平均气温,℃;U2为2 m 高处风速,m·s-1;es为饱和水气压,kPa;ea为实际水气压,kPa;Δ 为饱和水气压曲线斜率,kPa℃-1;γ 为干湿表常数,kPa.℃-1。

3 结果与分析

3.1 时间演变特征

由1961-2010年漳河流域内22 个县(市、区)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及辐射气象数据,采用公式(1)得到流域内各县(市、区)潜在蒸发量,采用算术平均得到流域近50 a 潜在蒸发量演变图(图1)。近50 a 来研究区潜在蒸发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由图1(a)可以看出,近50 a 研究区风速呈下降趋势,与潜在蒸发量呈负相关关系;由图1(b)可以看出,近50 a 来,研究区气温呈上升趋势,与潜在蒸发量呈正相关关系;由图1(c)可以看出,近50 a来,研究区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与潜在蒸发量呈负相关关系。

图1 潜在蒸发量与气象因子对比关系图

3.2 空间特征

图2 为漳河流域22 个市县级地区的50 a 平均蒸发量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图。

图2 潜在蒸发量空间特征

由图可见,研究区潜在蒸发量在815.05~982.86mm之间。总体呈现出东北部低,西南部高的特点,东北部地区的和顺县、左权县和涉县等地区在810~880 mm之间,中部地区的襄垣县、潞城县、黎城县、平顺县和壶关县等在880~920 mm 之间,西南部地区屯留县、长子县、沁县、长治县和榆社县等地区于920 mm。整个流域中,和顺县的多年平均蒸发量最小,为815.05 mm,沁县最高,达982.859 mm,两县相差约170 mm。

4 结论

基于漳河流域22 个县(市)气象数据,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彭曼公式及ArcGIS 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潜在蒸发量时空变化特征。(1)近50 a 来,研究区潜在蒸发量呈显著上升趋势,且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和风速呈负相关关系;(2)研究区潜在蒸发量空间上呈现自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的特点,东北部和顺县最低,为815.05 mm,西南部沁县最高,为982.859 mm。

猜你喜欢
漳河蒸发量水循环
近36年来渭河定西段蒸发量时空变化及演变趋势研究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登铜雀台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美学诊所 〔外一首〕
1958—2013年沽源县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1981—2010年菏泽市定陶区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曾经的守望
青铜峡灌区水循环主要因子及演变规律研究
漳河来水来沙对下游防洪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