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朋——“白石后一人而已”

2021-11-12 12:43薛原
书画艺术 2021年5期
关键词:张仃教员齐白石

薛原

张朋 写形容易写心难 70cm×63cm 1984年
张朋 大鸡 68cm×33cm 1979年

在张仃的《它山画跋》一书里有如此一段文字:“山东张朋不求闻达,不慕荣利,攻花鸟数十年,亦偶作山水小品,逸笔草草,颇有意趣。庚甲十月略仿其笔。”此篇画跋是张仃1980年题写在自己仿张朋山水小品上的文字。1980年的张仃,正是“文革”结束后复出恢复在中国当代美术界地位与身份的顶峰时期,却能对刚刚从小学美术教师的身份转换为青岛高校美术教授的张朋其人其画有如此高的评价和推崇,不能不说的确显示出了张仃作为一位从延安走出来的革命画家的胸襟和艺术眼界。

张朋少年时在高密老家读私塾,17岁只身一人来到青岛,在青岛铁路中学毕业后,开始在青岛的小学教书,做了大半辈子小学美术教师。张朋之所以喜爱绘画,主要是自幼受家庭影响。其祖母是清代画家高凤翰的后人。张朋幼时学工笔画和白描,继学徐渭、高凤翰、任伯年、吴昌硕等,中年后转师齐白石。关于张朋,在青岛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医生把他在青岛大学路上的一间闲置不用的老屋收拾出来,提供给他的一位喜欢画画的当小学美术教员的朋友在这里画画——小学美术教员的家里太拥挤,放不下一张合适的画案。到了星期天或假期,小学教员就来这里挥笔作画,仅仅是齐白石老人的荷花,小学教员就临摹了一千多幅,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几十年过去,最终小学教员有了属于自己的笔墨,在他到了应该退休的年龄,他的写意中国画,被李苦禅誉为“白石后一人而已”,成了大器晚成的又一例证。这位小学教员就是张朋。

張朋 龟寿图 68cm×35cm 1977年

2 0 0 6年清明节那天,我曾随同张朋先生的弟子去拜访过张朋先生。张朋的家在一栋1980年代初建的住宅楼的一楼,张朋1983年搬入此“套三”居,一直未再迁居。张朋说他一共搬过七次家才有了现在的这个家,脸上涌现的是满足的神态。几年前坐落于海边的青岛文化名人公寓落成,据说,相关部门曾动议让老人搬入,但为张朋先生拒绝。

张朋的起居室看上去不足十平方米,扎眼的放置着两张小床,整个房间窄小寒酸,墙上两幅写于1980年代初的书法,三张镶在镜框中的张朋彩色照片。握手时,感觉老人的手冰凉,眼神看上去很纯净。老人说早已戒酒,但仍吸烟。谈话时我看到张朋吸烟到烟蒂处不是弹烟灰,而是直接用焦黄的食指掐掉。张朋先生的言谈清晰,说自己已88岁,仍是老毛病,脑供血不足,胳膊凉。张朋的家中已看不出丝毫书香色彩,更无文房之类,旧桌上一个笔架孤单摆在那儿,架上并无毛笔。老人说当年的作画工具已送学生们了。张朋说自己已不再画了,这些年来在家里虽然还画过,但已很少,只零星画过一些,渐渐息笔。偶有朋友相托也只是为画作题跋,题写书签之类。平时主要以写字遣兴,“相见亦无事,不来忽忆君”“梦里乾坤大,樽前岁月宽”……他的桌上也少书卷,只摆放着的三部厚实的旧《辞源》流露着一点文气。张朋先生说他当年喜欢围棋,但亦早已放弃,几乎与搁下画笔同时。

张朋 猴寿桃 68cm×33cm 1979年

出生于1918年的张朋从一个几十年在小学里授课的美术教员到退休之年成为大学美术教授,本身的故事就是一个传奇:家庭负担很重的张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在小学当美术教员,绘画带给他的是精神的愉悦和心灵寄托,如同他在一幅画上的题跋:“多少烦纡事,磨于水墨中。”一直到退休的年龄,已经60岁的张朋因机遇而一举成名:当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祝大年、袁运甫教授等来青岛,偶然看到了张朋的画作,大为赞赏。回北京后他们向有关部门推荐介绍了张朋,随后张朋受邀到中央工艺美院举办画展。期间,张朋独具一格的写意画受到李可染、李苦禅、张仃等人的褒扬。《美术》杂志刊发了张朋的作品,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张朋画辑》,张朋的个人画展和联展也先后在青岛、济南、徐州、香港等地举办。名噪一时的张朋也迎来了生活和工作上的转机,尤其是时任文化部部长的黄镇就张朋的工作给予了批示,使得即将退休的小学教员张朋,转身为青岛的大学美术教授。

陈传席曾把张朋和黄秋园、陈子庄、陶博吾并列为当代中国画四大“在野派”名家,虽是一家之言,但也可以想见张朋画作的艺术水准。有人说张朋学齐白石几乎乱真,但张朋自己并不以此为“尺度”,而是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有人说张朋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够熔铸齐白石的墨法、岭南派的笔意、西画的构图及光与色,从而自辟蹊径,走出自己的笔墨之路。张朋在临摹传统画作的同时,更注重写生,对草木花鸟虫兽观察入微,为画好昆虫,除写生外,他还收集了不少实物标本,对花草的一枝一叶、生长规律、结构特征都一一弄清。

张朋 猴枣树 64cm×34cm 1979年

猜你喜欢
张仃教员齐白石
晚上好, 教员先生
一直爱一直在
拜门
齐白石画蝉
齐白石画螃蟹
当张仃走到世界美术的参照系中
从“为什么去延安”到“我不临古画”
齐白石的半截虾
校长问题
晚安,教员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