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图书馆+”模式的探索实践及转型路径研究

2021-11-12 01:40孙祝丽
河北科技图苑 2021年5期
关键词:创新路径公共图书馆图书馆

摘要:近年来,“图书馆+”模式在积极进行实践创新。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图书馆+”模式中的融合度、创新度和精准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以绍兴范围内的公共图书馆为调查对象,探究公共图书馆融合寺院、高校、中小学校、景区及其他文旅机构“图书馆+”模式的做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思考拓展“图书馆+”模式转型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25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1.0072

“图书馆+”是将图书馆借阅书籍等业务与其他实体场馆业务融合的多元化服务体系[1]。近年来,公共图书馆依托城市图书馆总馆阵地,融合与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和组织,拓展出“图书馆+咖啡屋”“图书馆+银行”“图书馆+酒店”“图书馆+民宿”等跨界多元化的公共阅读体验新模式。此外,“图书馆+机关事业单位”“图书馆+城市书房”“图书馆+图书驿站”“图书馆+书店”“图书馆+书院”等其他模式也在逐步兴起。“图书馆+”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新的含义。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图书馆+”模式中的融合度、创新度、精准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笔者以绍兴范围内的公共图书馆为调查对象,探究公共图书馆融合寺院、高校、中小学校、景区及其他文旅机构 “图书馆+”模式的做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思考拓展“图书馆+”模式转型的可行性路径。

1研究现状

笔者以“图书馆+”为主题词,不限定组合方式、时间区间,经CNKI、万方等中文数据库检索后,并剔除与图书馆无关内容,筛选整理出375篇相关文献后发现相关论文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以下两方面:

一是关于“图书馆+”模式与跨界融合的理论研究。李阳[2]认为图书馆与旅游的融合有助于实现图书馆空间利用、知识传播功能和文化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图书馆事业与文化和旅游业的共同繁荣。李厦[3]认为“图书馆+”是合作双方基于现代科学技术,依托优势资源进行跨界合作的创新性合作理念。万玲[4]认为“图书馆+”跨界服务可按照不同人群定位,为读者提供更有亲和力的服务,满足其个性化需求。

二是关于“图书馆+”模式与阅读推广活动融合的研究。钟桂香[5]认为公共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家庭阅读”可以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数字化阅读习惯,以娱乐内容提升儿童的数字化阅读兴趣,进而达到提升儿童阅读能力的目的。陈锋平[6]探讨了公共图书馆与民宿合作的模式是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蒋倩[7]认为“图书馆+书院”模式通过开展各类型文化活动,吸引社会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兴趣,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会使更多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纷纷效仿。刘中华[8]认为数字创意产业时代,图书馆专题库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抢救性记录的重要途径。

2公共图书馆“图书馆+”模式的实践探索

2.1“图书馆+寺院”模式,促进佛学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的融合

佛学专业图书馆的发展在我国还处在比较初期的阶段。[9]利用寺院资源优势,合作开展佛学主题的讲座和展览成为公共图书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实施阅读推广的一种常见方式。馆院合作模式促使公共图书馆的场馆、资源和服务发生巨大转变,有效实现资源的整合。2017年绍兴图书馆成立龙华寺分馆,加强馆院合作,从场地、资源和经费三个方面入手,开拓出“小小古籍修复师进校园”“树兰书院国学班”“越州讲坛——龙华证道”佛学系列讲座、“静心止语 醉墨龙华——抄经活动”“手工工匠体验营”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活动。特别是“晒经、抄经、古琴古筝雅集”等阅读体验项目,激发起公众对传统文化的阅读兴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阅读推广活动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肌理和佛学要义,带有图书馆标签和烙印,增强公共文化与读者粘性,打破对佛学的固有认识和阅读障碍,突出公共文化品牌效能。

2.2“图书馆+高校”模式,推动图书馆高质量发展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是高阶精英和知识分子集聚地,在与公共图书馆合作上展现出全方位、多领域资源对接、人才培育和文化交流的特征。高校的智库和学术优势带动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围绕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9年起绍兴图书馆推出的“历史名家讲历史”系列讲座。[10]把北大劉绪,人大王子今、黄朴民,南大胡阿祥,江西师大方志远,社科院阎崇年等名师讲解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全面推广至公共馆读者近万人。此外,利用绍兴本地高校资源优势,先后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绍兴元培学院、北京大学绍兴校友会联合,成立了阅读基地,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相关的多种形式、内容丰富、高效能的主题活动,有效提升绍兴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准和档次。馆校合作已成为业界普遍采取的实践模式。在与高校合作过程中,公共图书馆逐步加大公共文化在城市文化体系建设中比重和含金量,并把高品质阅读推广活动精准落实到基层读者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受众群体的阅读质量和资源利用率。

2.3“图书馆+中小学教育”模式,构建公共图书馆教育课程体系

受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教育在未成年人、家长和教师中掀起新一波热潮。但是,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校之间的关系一直未被明确定义,两者之间缺乏一套联合、协作的图书馆阅读教育课程开发体制。绍兴图书馆探索“图书馆+拓展课程”“图书馆+书院”模式来解决未成年人阅读无序和良莠不齐及公共图书馆课程开发内容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2019年绍兴图书馆应用自编“小小修复师”拓展课程教材,嵌入至塔山中心小学“博雅课堂——周三拓展课程”中。2017年4月,绍兴图书馆面向绍兴地区8-10周岁的未成年人开展校外拓展课堂,开办“树兰书院”国学公益培训班[11]。 “图书馆+中小学教育”模式是绍兴地区公共图书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有益尝试。在课程体系上,馆校内外联动模式,帮助绍兴图书馆深入了解绍兴地区未成年人传统文化阅读现状及中小学校阅读拓展课程实施情况。有效挖掘出公共图书馆传统文化馆藏特色和优势,构建起未成年人图书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最大限度发挥图书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在文创产品开发上,图书馆设计开发的馆藏特色传统文化读本是带有浓郁本馆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在馆藏特色传统文化读本开发过程中,绍兴图书馆寻找到传统文化与现有教材的结合点,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到中小学阅读教学之中,加强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理解。在阅读效能上,“树兰书院”国学公益培训班让少年儿童从学习语言文化、养成行为规范、涵养静定心性、引介传统文化中的高雅艺术、提升传统文化的审美等方面,在快乐中提升,品学国学真谛,收获经典智慧。

2.4“图书館+文旅”模式,实践“以文化旅”的双融合

受文旅融合大趋势影响,公共图书馆一直守正创新,积极寻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文旅融合实践中的契合点,以最大限度地扩大阅读推广手段,夯筑群众中华文化民族自信。绍兴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江南名城,历史上众多绍兴名家编纂、收藏的大量典籍,成为不可磨灭的绍兴记忆、精神家园[12]。近年来,通过挖掘名胜古迹、博物馆、浙东唐诗之路、阳明文化集群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实施“走读人文绍兴”行读课程、“越地文脉展”“天籁浙江 印象诗路”朗诵大赛、“阳明文化”巡讲巡展、2021新昌县“学史悟思 品味经典”全民读书暨红色之旅大型研学游、“唐诗路上的春天诗会”等活动实践文旅与公共图书馆之间的融合和耦合。经实践证明,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阅读推广活动,极大地扩大绍兴文化的影响力,秉承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推动绍兴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传承越地文化精髓起到极大作用。一是实现图书馆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播新业态的运用和场馆功能创新上。结合文旅融合新挑战、新任务,图书馆员素质也得到同步提升。二是创新协作效能。其一是主题协作更具体。研学、巡讲等方式的阅读推广活动主题切入点小而新、投入少且影响面广,可有效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绍兴地方文化和旅游。其二是推广方式上的协作更新颖。把整个阅读推广活动打包成项目,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统筹、分工、协作各家文旅单位,再利用点单式服务方式,扩大传统文化在全国范围的传播力和影响力[13]。

2.5“图书馆+其他文化机构/团体”模式,创设有声阅读、电视图书馆新模式

电视台、电台作为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是传统有声媒介引领者和传承者。公共图书馆积极探索有声阅读的可行性路径。“绍图朗诵团”“作家会客厅”“树兰品读”“绍兴电视图书馆”已逐步发展成为绍兴图书馆独具特色的有声阅读推广新模式。自2012年10月,绍兴电视图书馆在绍兴数字电视平台上开通以来,向读者输送了海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如百家讲坛、越州讲坛等讲座视频,越剧、绍剧等戏曲,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等[14]。绍兴电视图书馆是对现代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延伸和创新。融合电视台、电台与公共图书馆资源的做法,成为公共图书馆有效拓展 “图书馆+”有声阅读的新路径。

3“图书馆+”模式实施成效

通过梳理“图书馆+”的多种模式,可见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在于不断自我革新。“图书馆+”模式的工作思路主要还是促进全民阅读,延伸公共服务范围,其实施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优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活动为载体,塑造阅读品牌从而带来图书馆效能。一方面,优质的品牌活动有效扩大图书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凸显文化输出地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吸引更多民众走进图书馆,从而拉动馆内整体读者量,一些特色活动还为图书馆带来可观的社会地位。

二是成功打破传统服务模式,创新阅读服务方式,强化公共图书馆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创造力和吸引力。尽管电视台、电台受运营机制限制,公共图书馆在与其合作过程中一直秉承公益性原则,探索公共文化在传媒领域的公益运作模式,促进公共图书馆转型,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三是有效促进图书馆与其他机构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馆藏特色和优势,尝试突破自身限制,开始设计和开发图书馆话语体系的公共教育课程,赋予文旅融合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新的涵义。

4公共图书馆“图书馆+”模式的现实问题

通过调研可知,公共图书馆在开展“图书馆+”模式助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阅读推广活动在融合程度、创新程度、精准程度上仍有所欠缺,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4.1单向性的推广方式缺乏供需的精准性

“图书馆+”模式的首要前提是精准识别特定人群的公共文化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是“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基本策略[15]。实际调研中,出现社会公众的阅读需求与公共文化供给之间出现“供需错位”的现实问题。公共图书馆阅读资源推广与服务策略亟需改变。绍兴图书馆“图书馆+”模式下的供给多是形式上的组合,如“图书馆+景区、名胜古迹”的模式仍是场馆的简单叠加,并未深入挖掘图书馆资源与景区、名胜古迹中共同的文化资源再加以推广;再如公共图书馆“阅读+研学”主题的研学线路开发尚处萌芽,服务对象和推广方式均未成体系等。由此,非精准推送的、单向性供给的“图书馆+”模式缺乏实际成效。

4.2普惠式的推广内容限制了差异化阅读的创新性

公共服务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公共图书馆考虑到服务对象的差异性,推广内容具有特色化。然而,调研结果显示,“图书馆+”模式下的阅读推广形式单一、内容同质化问题也较为突出,重复输出的现象普遍存在。“自娱自乐式”“完成任务式”的阅读推广活动导致创新性匮乏。如与佛学相关的体验活动及文创产品开发及讲座资源推广还停留在传经送宝初级阶段,并未达到佛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之间的提炼和升华。因此,普惠式阅读推广内容难以吸引阅读需求群体,也难以最大化利用资源,弱化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4.3单一化的推广主体限制了多机构的融合性

目前,“图书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图书馆+”模式主要还是以图书馆为主体牵头落实的工作机制,在与其他馆、机构融合过程中,图书馆是占据主动位置的。但合作模式的单一性限制了机构间融合的张力和多样性、体系性。公共图书馆亟需寻求政府的统筹领导,理清“图书馆——政府——合作机构”之间的双向服务架构。对于同一区域内的合作单位出现与多家图书馆合作现象,需要政府机构联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立起区域资源协同,建立起完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另外,“图书馆+”模式下的阅读推广还是以图情资源挖掘为主,与其他文化单位、基层组织的融合力量相对有限,合作主体之间也缺乏长效的协同合作机制。例如,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之间存在资源壁垒、行政壁垒及沟通壁垒,亟需建立信息共享联盟组织来打破界限、协调资源。再如公共图书馆与教育系统尚未建立有关传统文化阅读的教育体系,难以开展深层次的阅读技能提升输出。总而言之,单一化推广主体限制了多机构的融合,亦影响了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整体效益。

5公共图书馆“图书馆+”模式转型的可行性路径

5.1精准对接,建立服务对象甄别机制

为准确定位读者的信息需求,甄别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明确受众群体,“图书馆+”模式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息需求识别机制。首先要充分调研本地区读者组成结构,掌握特定需求群体的来源、人数等基本信息,如实掌握目标受众的文献信息需求。其次要针对不同读者群体的年龄层次、阅读偏好等,提供差异化、有针对性的文献资源,完善图书馆资源配置,积极寻求读者反馈,根据反馈及时调整资源配置,建立起“动态供需”资源库。同时改变资源输送方式,尝试从单一性提供模式转为定制型供给模式,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最后是寻求新媒体应用的推广助力,利用大数据、小视频、网络直播等互联网技术手段与读者建立线上线下沟通,及时获取资源需求、服务反馈、动态跟进,达到供需对位,资源利用最大化。

5.2内容创新,秉承资源整合的重塑原则

鉴于目前“图书馆+”模式下的阅读推广活动内容趋同化的现实困境。笔者认为,内容创新是“图书馆+”模式下阅读推广的重要突破口。一要加强数字化服务内容。充分利用图书馆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借助数字阅读平台推广精品文化和营销图书馆品牌,扩大服务效能。如绍兴图书馆开通的“特色文献查阅平台”“王阳明数据库”已覆盖至全市各区县市,实现读者资源获取的碎片化、自由化。二要注重保护和开发。借助“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古籍进校园工程”,公共图书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进入新阶段。但是,绍兴地区不少乡村拥有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遗产及特色文化资源。“图书馆+”模式可以考虑下沉到乡村、基层和文化礼堂,结合乡村特色文化,形成乡村振兴下公共图书馆特色的“造血式”阅读服务体系。三要健全课程体系设计。根据图书馆现有的传统文化资源,构建起一套面向未成年人的完整、合理的课程设计体系,激发其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技能。

5.3协同互助,助力合作模式构建

新形势下“图书馆+” 模式更注重社会资源合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借鉴以往“图书馆+”模式,以图书馆为单一性输出主体,存在因自身力量薄弱而难以长期维持的弊端。由此,对“图书馆+”模式的转型重点应放在机制协同的构建上,行业互补、资源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势在必行。其一,要重视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合作。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与经费支持深刻影响着本地区文化活动的横向跨度与纵向深度。加强政图合作,对于拓展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渠道和能力有互促双赢作用。其二,要加强与教育系统合作,由教育加持的公共阅读体系将全面扩充公共文化服务受众基础,拓展出新的公共文化社会资源和服务平台。其三,要重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非遗馆等相关文化单位之间的沟通联系,博物馆、档案馆、非遗馆已逐步开展起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项目,形成一定规模的实践经验与文化资源,是公共图书馆实践文化传承的特色样板;相较于独具特色的博物馆、文化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课程,公共图书馆要有自己的创意。其四,要考虑整合各单位优势,尽可能多地吸纳社会力量,合力把公共图书馆打造成联盟中心。以公益阅读联盟组织或社会著名阅读推广人/机构为切入点,形成辐射力和文化张力。

参考文献

[1]李茜.文旅融合形势下图书馆业态发展的河南模式[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8):124-126.

[2]李阳.“图书馆+旅游”融合发展实践与吸引力要素研究[J].图书馆杂志,2020(11):23-29.

[3]李厦,李笑.在“图书馆+”理念下做好全民阅读推广工作[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1):2-3,16.

[4]万玲.“图书馆+”跨界服务的实践与思索[J].图书馆建设,2020(S1):151-154.

[5]钟桂香.儿童数字化阅读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图书馆+家庭阅读”视角[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10):80-83.

[6]陈锋平,朱建云.文旅融合新鉴:桐庐县“公共图书馆+民宿”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杂志,2020(3):107-112.

[7]蒋倩,张雪静.公共图书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管见——基于“图书馆+书院”模式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19(9):22-26.

[8]刘中华.图书馆+非遗——基于抢救性记录的海派黄杨木雕专题数据库建设[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1):84-87.

[9]毛爽,林明珠.我国专业图书馆之佛学图书馆探究[J].麗水学院学报,2016(3):64-70.

[10]孙良.绍兴图书馆越州讲坛“历史名家讲历史”系列讲座开讲在即[EB/OL].[2021-04-28].https://zj.zjol.com.cn/news/1230705.html.

[11]孙祝丽,黄蓉.“图书馆+拓展课程”:未成年人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探索与实践——以绍兴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0(4):63-66.

[12]应妮.72种传世珍本亮相国图 讲述“越地历史文脉”[EB/OL].[2021-04-2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9266351758081909&wfr=spider&for=pc.

[13]孙祝丽,黄蓉,宋嵩.公共图书馆“阅读+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0(11):36-39.

[14]王以俭,张炜.“绍兴电视图书馆”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3):36-39.

[15]汤玲玲,王梦露.文化精准扶贫视角下图书馆阅读推广转型路径研究——以福州地区部分县级公共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11):117-122.

作者简介:孙祝丽(1981),女,绍兴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阅读推广、公共服务。

(收稿日期:20210628责任编辑:张晓霞)

Research o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Library +”

Mode and Transformation Path of Public Library

Sun Zhuli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the “library +” mode is being actively carried out. Bu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new media era and profound changes in social life style, the degree of integration, innovation and precision of the “Library +” mode needs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Taking the public libraries in Shaoxing as example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practice, effectivenes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library +” mode of integrating public libraries with monasteries, universiti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cenic spots and other cultural and tourism institutions, and considers the feasible path to exp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library+” mode.

Keywords:“Library+”; Public Library; Innovation Path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公共图书馆图书馆
图书馆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