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劳模父亲纪事

2021-11-13 02:00
雨花 2021年4期
关键词:小混混家人母亲

父亲的工匠心

父亲在上海,最早给人当学徒,学修鞋。他勤快、用心,很快学会了手艺,开始自己设摊接活。修鞋摊设在老南市的四牌楼,人来人往,市口不赖。父亲手艺愈来愈精到,待人又诚恳,说好何时修好,就何时修好,有时当场给人家救个急,手到病除,顾客笑颜顿开。他要价低廉,又颇重信用,名声也就传开了,小皮鞋匠的雅号也传扬开了。以至于有的老顾客多年后还在牵挂父亲,说当年脱了鞋底,其他修鞋铺不光顾,就是满大街找小皮匠,说他技术好,人也实诚,后来听说他已不干这行了,还为此感到惋惜。

父亲摆摊的对街,有一家店铺,老板夫妇观察了好多年,对这位小伙子颇有好感,最后还给他介绍了对象。这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荫及子孙的姻缘。此处暂且不表。

父亲不再以修鞋谋生,是因为被招进了上海港。那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百业待兴。他干的是扛袋子的活,几百斤的袋子,干多少拿多少,一天干下来,浑身酸痛不说,连什么事都不想干了。父亲是拼命三郎,干得很辛苦,但听我母亲说,他从不叫苦,而且有机会,他还跟在别人后边学技术,读了几年夜小学,文化水平虽低,但各种技术都肯学,装卸机械、车辆,几年下来,他都玩得很转了。技不压身,要做就要把它做好。这是他告诫过我的一句话。还有一句话,也是常对我们姐弟说的,就是,不要想空头心思。其意要我们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的,不要去想着不着边际的事。这些话,是我小时候的座右铭,我想,也一定是父亲此生的警策语,他一生都在心无旁骛地实践着。

机械化,是推进上海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几百、上千到万吨货轮,机械的作用不可替代。父亲在车间当抓斗组组长,一直干了好多年。他的兢兢业业,一直感召影响着我。那时家庭电话还未普及,深更半夜,我们的楼下常会有人叫唤:闵师傅,闵师傅,抓斗坏了,请帮忙抢修。不是父亲坐夜班,现场师傅也一定是没招了,不得不求助于父亲。他们也知道,父亲从来不会回绝他们。果然,他二话没说,就一骨碌起床了,为避免吵醒家人,只和母亲轻声关照一句,就出门了。不管春夏秋冬,无论雨雪风霜,即便第二天一早,他还得很早上班。因为这一点,他深得众人的赞誉。

为父亲赢得口碑的,还有一件事,就是他想国家、集体所想,精打细算,在抓斗生产和修理中,动足脑筋,小改小革,节约了大量钢材。一块钢板,当年要花费多少人民币呀,他量体取材,绞尽脑汁,常常趴在铁板上好半天,比画细量,还发明了不少裁剪方法。他是当年苦干加巧干的典范。我有时想,父亲如此一丝不苟,其形象,不也像一位艺术家,殚精竭虑,在精心创造自己最好的艺术品吗?

父亲当年是作为上海的劳模代表,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的,回来时受到了敲锣打鼓的欢迎,还做了几场报告。报告通过港区的广播,连续播放了好几天。父亲的同事,几位叔叔、阿姨都说,你爸爸没什么文化,但讲得真好,讲得实在。因为讲的都是自己的话,心里的话。

媒体上也刊载了父亲的事迹,“抓斗大王”“铁裁缝”的赞誉也由此传开了。全国著名劳模,有抓斗大王之称的包起帆算是父亲的后辈了,也对父亲极为尊重,称他为师傅。多年之后,父亲仙逝。他与我聊起父亲,言及父亲的精神,他也表示十分敬佩。他说父亲在世时,我们家的鞋子修补任务都是由父亲承担的。冬天的棉鞋,也是母亲纳底,父亲成品的。夜晚,我们早早上床了,父亲还在灯下,一针一线地修补鞋子,他要让我们第二天起床,就能穿上舒适、温暖、牢固的鞋子,这样,路,才走得坚实!

爱管闲事的老劳模

父亲的爱管闲事,曾让母亲和家人一度伤透脑筋。他是那种路见不平,必然挺身而出的人,似乎从来不知道什么是风险和后怕。有时好像也管得出格了点。那时,我们几个孩子嘴上不说,心里头也在嘀咕。

那天,小区里的几位初中男孩,有的还是姐姐的同学,站在单元门洞前的过道上东拉西扯地闲聊。说起来,他们算不上小混混,但也是不求上进的小毛孩。他们谈起了抽烟,其中的一位,身材瘦弱,身坯还没长成,他从兜里掏出了一包劳动牌香烟,递给其他几位,自己放了一支在嘴上,准备点火。父亲这时正好走过,和颜悦色地对他们说:“小孩子抽烟,不好。”他视他们如同自己的孩子。那位掏烟的就不服气了,顶撞道:“抽烟关你什么事,我就要抽!”父亲板起脸了:“你这个孩子要懂点事,你这么小的年纪就抽烟,是害你自己!”那人仍然顶牛着,嘴里还咬着烟卷。父亲提高了嗓门,毫不客气地斥责了那人几句。虽然那人被他的同伴劝开了,但骂骂咧咧的,对父亲十分气恼。

类似这样的事例,并非少见。直至塘桥街上发生了群殴事件。父亲爱管闲事的名声更是众人皆知,我们一家也感到担惊受怕。

那时,浦西中学生摆渡到浦东上课。上下课高峰,通往轮渡口的老塘桥路上,人流如织。浦东当时被有的人称作“下只角”,有的浦西学生常将此挂在嘴上,浦东的学生也就心态不平了,直呼浦西学生上海“缺西”,即“傻瓜”的意思。于是各种摩擦走火之事常有发生。更有甚者,发展为寻衅滋事,群体斗殴。

这天,小区门口两拨人发生剧烈冲突,从口水战到大动干戈,围观者可谓人山人海。其中一位男生,家境贫穷,就住在我们小区路旁的一处民宅,家里兄弟好几位,他们中最小的一位,还是我小学一个年级的同学,长得又粗又黑,是个典型的小混混。当年还曾怂恿我们几位同学,从家里偷出肥皂卖掉,说赚点零花钱可以吃喝玩乐。我见此人邪气十足,便不再与他一起玩耍了。

与人大打出手的,是他的二哥,他已打得失去理智,转身奔进家里,举着一把亮晃晃的菜刀,眼睛血红,气急败坏地冲向了人群。眼看更大的血腥事件就要发生,只见一位身穿工服,身材敦实而灵活的中年男子迎了上去,一番争抢之后,夺下了他手中的菜刀。那边,有人拿着木棒,刚高高举起,这位中年男子又迅速用身子去阻挡。他就像中流砥柱,遏制着混乱不堪、冲动激荡的河水。这位中年男子就是我的父亲。

公安干警到场后,带走了好多人,当然也包括如同疯狂的公牛一样的那位同学的二哥。

这个事件过去后不久,那个粗黑的小混混就在路上拦住我,用威吓的口吻说:“就是你爸爸抢了我哥哥的菜刀。要不然,他可以宰了好几个上海‘缺西’。”我没理他,继续往前走,他咬牙切齿地在我身后扔下话,说他会报复的。

我没有多少胆怯,但还是心存一丝忧虑,是为了父亲。当然,后来我也愈发觉得这位同学无比愚昧、愚蠢。他不知道,正因为父亲奋勇地夺下了他哥哥的菜刀,才避免了他哥哥犯下大罪,滑向更深的深渊。他哥哥后来因这次群殴,被判了六年。从这点上说,如果手里有人命的话,那至少得把牢底坐穿了!我父亲是冒险挽救了他。你想想,一批年幼无知又完全丧失理智的人如此群殴,父亲只身阻止,是把个人安危完全置之于度外的!他们应该感激涕零才是!或许,这些扭曲的心灵,在多年之后,才会有所悔悟、有所感喟吧!

父亲的爱管闲事,导致家人一时不得安宁。

小混混对我的恐吓,还在其次。我深埋于心,也未将此事向父亲和家人吐露。谅这个小混混也不敢对我本人造次,我是担心父亲。他们会怎么报复父亲?我该怎么来保护父亲?年幼的我,有心却乏力,一切都没想好。半夜,家人都进入梦乡,家里的玻璃窗却被人砸碎了,声音爆响,家人都被惊醒了。父亲迅速起床,就往外追去。过了一会儿,他有点沮丧地回来了。母亲责怪父亲管闲事,惹麻烦,父亲脸色镇定,说,不用怕,你们睡吧,他们不敢再怎么样。这是难熬的一夜,我幼小的心灵,在黑夜中仿佛也受到了一次重创。这个世界,不是干什么好事都会收获赞誉的。

后来,又发生过几次玻璃被石子砸破的事件,虽一直没现场抓住肇事者,但我心里明白,这一定是那两个人干的。不过是小混混的招数,是见不得人的,所以只能在黑夜里偷偷而为。

父亲爱管闲事的脾气,也并未因为这些而收敛。

有一次“爱管闲事”,是得到母亲和家人赞赏的。父亲的形象,在我心里更加高大起来。

那算是大家族的一件不小的事,七十多岁的姑婆婆去世了,父母亲带我们几个孩子去悼念。中午,姑婆婆的儿子、儿媳烧了一桌菜。席间,平素与他们就隔阂深重的几个表兄弟,竟然争吵到掀翻了桌子,差点动起手来。父亲高喝一声,目光严厉,站在中间呵斥,令双方都怯退了一步,渐渐冷静了下来。事后,大家都说,幸亏父亲那天挺身而出,要不,后果不堪设想。母亲虽为父亲捏着一把汗,但也为父亲化解了这场冲突而感到欣慰。

父亲离世快二十年了,我与母亲聊起父亲当年的爱管闲事,她又和我讲了一则往事。那时我还年幼,某一天,楼上一片打闹声。父亲和母亲都迅速上楼,看到一对夫妻正死缠烂打。父亲用力把他们两人扯开,铁塔似的往中间一站,面对他们都想把对方撕了的脸相,说,你们要再打,就打我吧!他这么一说,两人都无法动手了。两口子和好之后,对父亲也甚为感激。父亲就是这样常常奋不顾身地,去管各种闲事。

我长大后,也爱管这类闲事。20世纪80年代末,在北京地铁上,我还紧盯过动刀砍人的一位男子,仅一米之距,直至在站台上,警察在我面前把他带走。当时一位同行的人就说,你难道不要命了,他身上有刀呀!我没有一丝恐惧,我想这一定是父亲的举动深刻地影响了我。

猜你喜欢
小混混家人母亲
我的家人
我的怪同学(三)
与家人一起进餐有助于身体健康
给母亲的信
来自小混混的信
马踢人了吗
小贼求骂有玄机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