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选新闻角度,增强新闻感染力
——从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看新闻角度的选取

2021-11-13 03:17丁华
记者观察 2021年35期
关键词:工作者角度

文 丁华

巧选新闻角度,是成就一篇好新闻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了好的新闻事件和新闻素材,必须精心选择新闻角度,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新闻事件,提升新闻价值。同时,不同的新闻媒体通常有着不同的读者群体,新闻报道的选取角度也就会出现相应的区别。不同的新闻角度决定了新闻工作者观察和思考新闻事件的方式。所以,新闻工作者要深入新闻现场和基层一线,深入了解和观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才能根据新闻主题选择不同素材和报道角度。

新闻角度概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切客观事物都有着多面性,这种多面性决定了人们能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反映和评价客观事物。而每一种角度都反映出不同的动机、意图与出发点,从这些角度所观察到的客观事物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间蕴含的意义和道理也截然不同。这种观察和评价客观事物的角度表现在新闻创作上,就是新闻工作者在观察分析、记录和呈现新闻事件时精心选择的侧重点和着力点。一般来说,新闻事件的各个不同侧面都可以成为新闻报道的角度。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可以选取不同新闻素材、对新闻素材进行不同组合、从不同新闻角度来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报道,帮助人们判断新闻本质和领会新闻价值。

由此可见,所谓新闻角度,就是新闻工作者把自己采访后的真实的新闻事件用自己独特的角度表现出来,这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件进行再现的立足点。读者是否易于接受和理解,决定着角度选择的走向,所以,让读者能够看明白,让读者愿意看和喜欢看,就是记者选取新闻角度的基本要求。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新闻事件,新闻工作者要随时随地做好准备去捕捉新闻线索,报道新闻事件。面对林林总总的新闻事件,尤其是面对较为重大或复杂的新闻事件时,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报道时要反映什么主题决定了新闻的立意,而这个时候从哪个角度入手就至关重要,这关系着这则新闻的价值意义和传播效果。如果选择了好的新闻角度,一定能使这篇新闻作品不落俗套、熠熠生辉,让观者感到赏心悦目、拍案叫绝。

选择新闻角度应遵循的原则

一篇新闻作品,从新闻选题策划到采编制作,再到面向社会大众公开传播,堪称复杂的系统工程。选择好新闻角度尤其重要,往往能够让新闻传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选择好新闻角度,就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必须树立大局观

树立正确的大局观有助于新闻工作者在面对新闻事件时,能够站在一定高度全面地、整体地观察和分析整个新闻事件,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深入挖掘新闻事件具有的现实意义,有效地提升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社会生活变化多端,新闻工作者面对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社会现象和新闻事件,首先就要对新闻事件具有的社会意义进行分析和研判,也就是说这个新闻事件在本质上和大局是一致还是存在分歧,是否存在对立关系?怎样才能够正确认识和客观记录新闻事件和大局之间的关系?所以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从大局出发看问题,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辨得清、把得准”;同时还要学习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对国家的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融会贯通,并自觉运用于新闻写作工作中,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必须树立受众观

受众观是建立在深刻理解新闻报道受众的需求基础之上的,可以说这是一种自觉服务的观点。受众观有助于新闻工作者面对新闻事件,能够主动立足于受众角度来对新闻事件进行观察分析,进而对新闻事件做出相应的判断,并精心选择新闻角度向受众呈现新闻事件,使其能够得到受众的认可。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实践中,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明确自身定位,找准受众定位,才能让新闻报道真正做到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充分发挥社会效应和舆论引导力。

必须树立辩证观

辩证观要求新闻工作者在认识和判断新闻事件时,要在思想上保持全面而非片面、联系而非孤立、发展而非静止的观念,这样才能让新闻工作者面临各种各样的新闻事件时不被传统思想或经验思想的思维定势所限制,在保持思想灵活和观念更新的同时,还应该具穿透新闻事件的能力,这样往往能挖掘和探索出让人出奇不意的新闻价值。

必须树立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体现了人类思维本身具有的能动性,对新闻工作者的创作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求新,是新闻工作者创新思维的最主要特征。树立创新思维对新闻工作者而言就是要树立进取性思维方式,在新闻工作中要以超常规的眼光和勇气大胆探索和研究未知领域,注重培养和发挥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敢于在新闻工作中从新鲜出奇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提出不同凡响但是又能够经得起检验的解决问题的新见解。新闻工作者树立起创新思维,才能独辟蹊径从新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新闻事件,发现新闻价值,创作出优秀作品,向社会呈现出独具匠心的报道形式和报道内容。

巧选新闻角度,增强新闻感染力的建议

面对同一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因为观察角度和立场不同,人们往往也会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给予的评价和得出结论也大相径庭。所以,选取不同的新闻角度,就会写出社会效果和价值意义完全不同的新闻作品来。那么,如何选择新闻角度,从而抓往新闻事件中的重要要素,深入挖掘新闻的真正价值,以增强新闻感染力,达到更佳的报道效果呢?本文以2020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探索以下六种选取之道。

从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来切入角度

党和政府在一段时期里的重点工作或实行的重要措施,都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现实反映,从新闻角度的选取来看,这既是全社会和全体民众瞩目的焦点,也是能够创作出好新闻的题材。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发生的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向全社会、全世界展示我国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对新闻工作者来说都能够选出各种各样好的新闻角度。以脱贫攻坚为例,这是长期以来党和政府的重点工作,采取这一角度创作出的新闻能够吸引广大民众的注意力,这就是有价值、感染力和传播力的新闻。例如《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来自贫困乡村的精准脱贫故事》就是新闻工作者深入贴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脱贫攻坚为角度,采取创新手法来呈现和记录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

从反映新闻事件本质意义和主流价值观来选取最鲜活的角度

新闻有道,以“新”为先。新闻作品的切入角度首先要着重考虑“新”,这是能否创作出好作品的关键所在。这个以“新”为先,指的是能充分反映新闻事件本质和主流价值观的最鲜活的角度。新闻工作者都希望能够捕捉有特点的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来写出具有感染力的新闻作品,只要认真琢磨并精心选取角度,就能把新闻素材发挥出新意境。以《昔日摆床堆柴禾 今朝架设光伏板 吐鲁番房顶之变乐百姓》为例,吐鲁番是中国夏季里最干和最热的城市,平均气温高达45摄氏度左右,夏季住上集中供冷房是当地居民多年的梦想。如今示范区里五千户居民实现了夏季集中供冷。这种变化来自于吐鲁番这些年来加快新能源示范区建设,不断致力于让人民群众获得幸福感。作者紧紧抓住房顶上的这一新变化,赋予这一新闻事件新的价值意义。

从新闻事件的特殊性来切入角度

只要寻找好新闻角度,几乎都能从所有新闻事件上寻找到有别于其他事件的特殊性。新闻工作者打破常规,从不同方向和角度发现新闻事件的多样性信息并得出多样性结论,充分挖掘新闻事件独具的独特个性和鲜明性特征,寻求有别于其它新闻事件的新闻点,就成为新闻报道的一个新角度,而且还能找到有别于其他同类新闻事件的独特价值,让新闻报道更为别出心裁。例如《哈尔滨一场专为非公、小微企业量身定做的焊工比赛,却只有两家企业参加——一些私企为何不愿参加技能竞赛?》,记者从小微企业参加技能大赛的积极性不高这一特殊性切入,通过在技能大赛上现场的仔细观察,把握住这一值得深思的问题,提出了在产业工人培养力度方面体制机制上需要注意的现实问题,以小见大,令人深思,既具思想性也富于现实意义和感染力。

从群众关心的问题来切入角度

人民群众最关心什么,我们的新闻作品就要反映什么。新闻工作者只有从人民群众切实关心和切身需要的方面着手来选择报道角度和提炼主题,才能吸引民众,引导、启发和感染民众。要注意研究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与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以小见大,注重对于问题的深挖和对事件意义的诠释,从寻常事件中挖掘出新意,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在2019年开展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征求意见中,孩子放学无人管成为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笔者抓住这一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展开了两个多月的跟踪采访,记录了河北省多部门克服重重困难,推出制度性普及免费校内课后服务的全过程,写出了《群众呼声放心上“关键小事”抓到底——全省百万家庭“三点半难题”得解》。此篇新闻被中国青年网、央广网等三百多家媒体转载,更有多家权威媒体进行了再报道。

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和规律中来切入角度

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和规律中探索出好的新闻角度。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和辨识能力,努力拓宽自己的眼界和视野,对新事件、新变化和新情况保持高度的灵敏,深入社会和基层人民群众,及时洞察社会发展情况和世事变化情况,多侧面多角度地观察现实生活和各种社会现象,并且要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和发散型思维,关注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局面和新问题,总结出新规律,探索出新的角度,就能让新闻报道不断推陈出新,出奇制胜创作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作品。例如《以陕北为核心的黄土高原地区成为全国连片增绿幅度最大地区》,从多年来的退耕还林工程显著提升陕西绿色版图的角度入手,展示了陕北地区的生态巨变。这篇新闻报道选择的新闻角度就抓住了绿色版图的发展和变化,对记录陕西地区生态文明保护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增强了新闻感染力。

从具有高度共性的话题来切入角度

具有高度共性的话题就是一段时间内发生的热点事件以及能够引起人民群众高度关注和集体议论的话题。新闻报道在让真实事件说话的过程中,客观上发挥着引导全社会和全体民众舆论导向的作用。突发的热点事件和一定时期内出现的能够引发人民群众高度关注和集体议论的、具有高度共性的话题,就是新闻报道的选取角度。热点新闻和突发事件发生后,新闻工作者冷静、沉着、谨慎地及时报道,不但能够体现出新闻工作者本身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而且迅速准确的报道也是提升新闻作品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杀手锏”。例如《告别“同命不同价”!》报道了广东在全国首先发布了将在2020年元旦后,试行按城镇居民统一标准计算人身损害赔偿,还以实例来详细解读了这一重大惠民政策,彰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映了社会在不断进步的时代特色,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应和社会效果。

在创作中,新闻工作者要力求跳出原有的写作思路或写作过程,注意拓宽自己的思想领域并探求新的创作角度。在写稿时要深刻揭示新闻事件在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时代背景中的内涵,努力挖掘蕴含在新闻人物内心深处的闪光点,力求为读者多提供一些富有启迪意义的新鲜信息和精神食粮。同时,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还要学会逆向思维。一般来说,我们创作新闻作品时都是运用顺向思维,也就是从收集到的新闻材料中顺向谋篇布局,但是如果我们在观察新闻事件和创作过程中运用逆向思维来变换一下角度,说不定就会创作出极富创意的好新闻。

总而言之,在新闻题材、新闻立意和新闻表现手法上巧选角度,增强新闻感染力,提升新闻作品价值,既是新闻写作方法,也是新闻工作者展示才华、体现其新闻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途径。新闻工作者要深入新闻现场和基层一线去观察生活,对不断变化的现实社会生活形成新的认识,产生新的理解和感受,才能提炼出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并以此反映出社会和生活的本质,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探索出最佳的新闻角度,写出更多具有感染力和传播力、更能反映出时代变化的好新闻。

猜你喜欢
工作者角度
平凡的故事,无悔的付出,非凡的成就
5·30,致敬最美科技工作者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
中国部分雕塑工作者的联名“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