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化与影像传播
——第十五届“都市文化”研究生学术论坛

2021-11-13 00:42许龚怡
电影新作 2021年6期
关键词:上海师范大学都市论文

赵 宜 许龚怡

2021年10月23日,由上海市学位办主办,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承办的第十五届“都市文化”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以“都市文化与影像传播”为主题,于今年8月启动征稿工作,经专家评议后收录论文45篇,由研究生代表围绕论坛主题进行学术汇报。国内外专家学者、全国各高校的青年学者、相关行业从业者及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研究生百余人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参加本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院长赵炳翔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上海市学位办代表吴庆全、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程波教授出席并致辞。陈恒教授以上海师范大学的办学实践为例,探讨了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他强调本次论坛作为上海师范大学的学科品牌,其主题回应时代需求、关注现实问题,能够鼓励青年研究者探索国际都市文化发展新趋势,求解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新问题。上海市学位办代表吴庆全指出,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本次论坛传承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品牌优势、结合影视传媒学科特色,利于引导研究生从文化呈现和媒体传播等视角关注都市问题,富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程波教授在致辞中高度认可了本次论坛在助力青年学子向青年学者跃进、建立研究生学术共同体方面的必要性,并强调了都市文化研究中影像传播的重要性。

在本次论坛的专家主题报告环节中,上海大学陈犀禾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朱恒夫教授和日本关西大学菅原庆乃教授应邀作学术报告。

陈犀禾教授的报告题为《从谢晋和张文宏谈起——对海派电影、上海性及其当代价值的一些思考》。报告从纵向视野分析了谢晋电影与上海电影的历史关系,在横向上与当下电影创作进行了比较,并强调了上海电影应该凸显出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陈犀禾教授指出,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与源头的《诗经》可划分为“风雅颂”三大体裁。“风”指不同地区民间流行的诗歌,“雅”和“颂”主要指宫廷宴乐及庙堂之作。他指出,上海是建构中国电影传统的重要阵地。1949年以前,中国电影以上海为中心。当时,第一代、第二代电影导演作为创作主力,为中国电影建立了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强调人道价值的现实主义传统。他们的作品与以“风”体裁的诗歌有相似的主题。

1949年后,面临中国社会、文化的历史转折,中国电影出现了以“如何推翻旧中国”“如何建设新中国”为主题的转向,这时的电影更接近于《诗经》“颂”的传统。20世纪80年代,谢晋电影面对现实、回应时代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对上海电影传统的回归,它使上海电影在中国影史上的影响和价值得到重振。这种内在精神是谢晋电影中上海性的体现,是现代性从上海落地并辐射全国的原因所在。在谢晋电影中有所体现的上海城市精神延续至当代,具有了面对现实、尊重科学的特征,这在“战疫英雄”张文宏医生的身上有最直观的体现。最后,陈犀禾教授针对当下的现实主义电影和主旋律电影的创作风潮进行了分析,并强调在未来中国电影的创作中上海性的指导意义。

朱恒夫教授以《先进文化的传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戏曲电影》为题进行了报告,详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戏曲电影作为先进文化对电影和地方文化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报告通过列举中国电影史上多个历史节点中的戏曲电影作品,如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以及新中国第一部走出国门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回顾了戏曲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中的重要地位。而后,他从宣传先进文艺思想、戏曲改革创新和历史传承、艺术普及、拍摄创作、文化传播和艺术交流等方面具体阐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戏曲电影的意义。

朱恒夫教授在报告中通过莆仙戏的全国流传阐述了戏曲电影发展对戏曲剧种普及和传播的影响。提及戏曲电影的文化传播时,他谈到黄梅戏电影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作用。在戏曲电影推进戏曲剧种交流的部分,他阐述了全国348个地方戏曲剧种在戏曲电影的影响下成熟发展的现状。这些案例与观点都指向了地方文化与影像传播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最后,他谈及新世纪后戏曲电影借鉴50年代戏曲电影创作的新一轮拍摄高潮,指出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作为其中的成功案例为今后戏曲与电影结合指明了新的成功路径。

菅原庆乃教授的报告以媒介考古学的视角进入电影在近代中国和上海的接受史。她以电影史研究专家Charles Musser关于电影起源的理论为起点,通过列举和分析19世纪上海娱乐和教育机构进行的幻灯放映实践,梳理了中国影史早期出现的幻灯和电影等银幕实践(Screen Practice)与城市文化的关系。比如,1885年和1895年在上海格致书院举办的两次幻灯讲座,都配备解说员对具有外国风景名胜、非现实的文化想象、最新的物理学研究成果等丰富的主题进行文字解说。她还以格致书院创始人约翰·傅兰雅编辑的大众科普杂志等具体史料,论述了幻灯放映作为教育与娱乐的媒介,成为上海观众接受现代文化的起源。随后,她列举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上海的基督教青年会、官方幻灯宣讲部门,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新式中学和半官半民的教育机构当中展开的幻灯、电影银幕实践,描绘了幻灯和电影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图景,强调了这两种兼具娱乐和教育性质的银幕实践对中国早期电影文化的重要影响。最后,她介绍了电影说明书这一媒介,详细分析20世纪30年代的一份电影说明书的内容、材质、印刷,再次印证了教育性的幻灯和电影实践对中国电影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位专家在电影研究的视域下对都市文化与影像传播进行了跨文化、跨学科、跨媒介的研究与表达,是本次论坛开放性治学精神的集中体现。除专家主题报告环节外,本次论坛另设“电影史中的都市文化”“都市文化与都市电影”“城市形象与国际传播”“类型创作与都市题材”四组研究生主题论坛。为增强论坛的学术性,会议特别邀请了上海大学程波教授、浙江传媒学院向宇教授、上海政法学院纪录片学院副院长邢虹文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蔡兴水教授、上海大学齐伟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罗薇副教授、重庆师范大学袁海燕博士和《电影新作》执行主编何国威担任分论坛点评专家,并作学术总结。

一、电影史中的都市文化

“电影史中的都市文化”主题论坛的10篇论文关注中国电影史与都市文化的关系。其中,上海大学胡玉清的《趣剧:中国喜剧电影传统论》、姚越的《洋楼中的低叹:论“孤岛”时装片的民族关怀》和上海师范大学马筱茜的《民族立场、多元面向与文化交流:“孤岛”电影研究的三种范式》从“重写电影史”的角度把对中国喜剧电影的传统和对孤岛电影的研究传统进行了梳理。浙江工业大学谭佩秋、陈颖颖以及上海师范大学贾天翔在《城与人:中国早期电影中的“乡下人进城”书写(1921-1931)》、《1930年代左翼电影的娼妓叙事》与《殖民城市文化在上海洋泾浜电影中的表现》中以一种文化研究的视角介入电影史的研究。在《论〈现代电影〉杂志的大众化与限制性矛盾》和《涌动的都市文化——建国前“昆仑”与“文华”的电影创作》两篇论文中,山西大学高泽宇和上海师范大学雷子欣采用了媒介研究的方法对电影杂志和电影制片厂展开了研究。此外,上海师范大学的张文毓和康越良通过《蔡楚生“向左转”时期电影中的地理意象》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950年代的电影宣传与上海支援内地建设》展示了文化地理学和专门史两种跨学科研究的视角。

程波教授和袁海燕讲师对本单元的讨论进行了点评。程波教授首先肯定了本组研究生同学在论文选题、切入角度、行文逻辑方面具备的学术素养。他指出,本组论文显示出青年学子多元开放的视野、独立研究的能力以及创新探求的勇气。在聚焦中国电影史具体问题的论文中,有将中国文化中的传统问题和影视艺术纳入相关性语境中的探讨,有对中国传统戏曲、文明戏、好莱坞神经喜剧的跨媒介、多艺术形态研究,有从民族立场、多元面向、文化交流这样相对宏观的角度出发开展的学案研究,也有在特定历史语境中针对具体对象展开的讨论。在方法上,他们则有采用媒介考古学、专门史研究和文化地理学研究的论文,拓展了本单元开展电影史学研究的视野。

随后,程波教授也指出了一些论文在选题及问题的时空限制方面存在的不足,如学案研究需要“大处着眼、小处用力”,进入研究内部才能凸显出新的价值,而不仅仅是作归纳性的综述;涉及早期电影史相关的研究,则应关注研究者理论预期与研究对象历史语境的客观性联系。“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程波教授鼓励青年学子在影史研究的写作中与当下做好联系,在学术探索中继续前进。

二、都市文化与都市电影

“都市文化与都市电影”主题论坛共有11篇论文,主要涉及城市电影研究、导演流派与作品研究。上海大学黄露的《影中城像:武汉城市电影的城市空间意象研究》、重庆邮电大学高鹏昊的《城市电影中重庆形象的影像建构》和上海师范大学裴育的《城市形象的影视化构建研究——以21世纪以来的重庆电影为例》聚焦当下电影对武汉和重庆等城市的影像空间书写,陕西师范大学陈世鑫的《审美趣味与文化认同:江南电影的空间呈现研究》、浙江传媒学院曹欣悦的《红色摇篮、怀旧风情与摩登都市:上海城市空间的影视想象》以及上海师范大学张进的《传播影像对上海都市文化的想象与建构》则以电影中的空间呈现及其与都市文化的联系展开论述。上海师范大学的熊嘉琪、赵诣和祝凤仪则围绕都市电影的导演及他们的作品对《论娄烨电影中的都市情感和都市文化》《〈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都市文化表达和启示》《从空间叙事到时间叙事——“第六代”都市影像的嬗变》三篇论文进行了汇报。除此之外,上海师范大学的崔雅洁和陈艺辉关注电影中的都市元素,回应“新都市电影”的当下批判路径,进行了题为《浅析都市电影及电影中都市元素的嬗变》和《从后情感主义看新都市电影的情感贩卖》的报告。

向宇教授和齐伟副教授对本单元的论文进行了评述。向宇教授首先认可了青年学子学术训练的成果,他指出,本组论文从选题到理论分析,都体现出写作者较高的学术水准以及所在高校的研究风格。随后,他总结了本组论文在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的特点,肯定了本组青年学者的理论自觉,指出本组论文总体上使用文化研究与电影本体研究的结合。在文化研究方面,大部分论文都涉及电影的空间生产和身份生产问题;在电影本体研究方面,则涉及了文本分析、导演研究、流派研究、类型研究等方法。他也在写作方法方面提供了建议,强调突出问题意识,并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和见解,这有利于青年学子进入学术研究的新阶段。

齐伟副教授在研究方法上进一步提出意见,认为在文本的选择上应该遵循关联性、密切性及连贯性的原则。他指出,一些论文在选择文本时不够谨慎,文本与主体关联不够紧密。有些论文则一味追求案例服务于论点,打散了研究对象的连贯性和它自身的整体性。

三、城市形象与国际传播

“城市形象与国际传播”主题论坛的11篇论文从国家形象和社会认同的影响建构以及主流文化的媒介传播等角度展开。上海师范大学李思怡和林程程的《论国际社交媒介中的江南文化形象建构》《国际游客对上海形象的影像叙事——以YouTube为例》、上海政法学院汪紫荆的《上海影像中的视觉框架分析》以及浙江传媒学院张辉的《地方与媒介:杭州城市对外传播的地方感呈现》针对不同的传播媒介和传播对象为研究对象,涉及量化和质化的研究方法。上海政法学院赵珊珊和上海师范大学杨悦栋则在《从都市纪录片视角看都市文化传播——以〈沸腾都市〉为例》《海派纪录片〈大城无小事〉的城市影像构建》中从纪录片研究的视角探讨了纪录影像与城市之间关系。上海政法学院王淋淋的《上海市红色资源的影像传播》、浙江传媒学院的张思羽和汪佳雨的《主旋律电视剧对网络群体社会认同的建构》和《技术仪式和情感反哺:主旋律电影在B站话语环境下的国家认同强化》关注了主流文化和上海红色文化品牌在建构社会认同过程中的影响。

邢虹文教授和罗薇副教授对本组论文进行了点评。邢虹文教授在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方面对本组论文进行了肯定,她认为本组论文都对国家、社会热点问题有所关注;研究方法方面,则有量化、质化研究以及量化和质化混合设计等。比如,在影像文化研究中一些论文使用了Python、SPSS等在传播学、社会学领域常用的量化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对研究观点提供了数据支撑。随后,邢教授指出了本组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了修改建议和期待。首先,她认为论文中存在研究问题过于宏大的情况,在未来研究中需更加聚焦;其次在方法使用方面,她指出大部分量化研究的分析处在描述阶段,深度分析比较薄弱;最后她指出,论文写作中应更多注意论文观点、框架、论证逻辑的合理性和严密性。

罗薇副教授对《上海影像中的视觉框架分析》《上海市红色资源的影像传播》《海派纪录片〈大城无小事〉的城市影像构建》《地方与媒介:杭州城市对外传播的地方感呈现》四篇论文进行了重点评价,针对媒介研究视角的论文,她提供了受众反馈等写作角度。对于采用量化研究的论文写作,她提出了拓展信息时间跨度以增强数据说服力和分析可信度等建议。

四、类型创作与都市题材

“类型创作与都市题材”主题论坛关注对都市题材类型片的研究,本单元的论文涉及都市题材的类型电影及戏剧、游戏等研究对象。类型电影研究以科幻、悬疑题材为主,包括重庆邮电大学郭文洁和吴雨涵的《虚幻与现实:科幻电影空间建设与都市文化》《科幻“香港”:电影中的城市影像》、上海师范大学常珺和王彦霖的《别现代视域中的中国系列电影〈唐人街探案〉》《悬疑电影视角下的重庆形象构形》。上海师范大学马恩扉页的《基于家庭伦理视角下的新十年国产“疾病电影”》和邢娟妮的《〈天才捕手〉:理性,抑或感性?》则关注“疾病电影”和传记片,徐圣的《外国电影中的上海形象研究》对都市题材的类型电影中的都市形象进行了分析。此外,上海师范大学李鑫澜的《跨国翻拍剧的文化弥合与本土化传播》、姜岩的《城乡戏剧的“哺育”与“反哺”机制》、重庆大学李青桐《影游互动视域下重庆“魔都”城市意象的生产》、华东师范大学陈一奔的《觉醒·发声·沉淀:新主流电视剧的记忆场域探析》分别涉及电视剧、戏剧、游戏等研究对象。

蔡兴水教授和何国威博士对本组论文进行了评价。蔡兴水教授对两篇以电视剧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选题进行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本单元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或观点不够明确、文本分析与理论论述不平衡等共性问题。

何国威博士对本单元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别现代性、编辑视角等新的理论视角是本单元的一个亮点,体现出写作者的理论储备。同时,他也指出了本单元在题目设置、理论使用和研究视角方面的三点问题,并对照问题给出了修改建议。首先,针对题目范围过大的问题,建议写作者缩小标题中的研究范围,如“外国电影中的上海形象研究”可以将时间跨度缩小至2010-2020年;其次,建议写作者理清概念,将理论与案例分析更好地结合;最后,他建议写作者寻找新的理论视角和材料,写作时注意区别于过往的相关研究。

结语

程波教授、向宇教授、邢虹文教授和何国威博士4位点评专家对四场主题论坛进行了总结,并对本场论坛的举办以及对研究生学术培养的促进作用表示了肯定。根据点评专家的评审,本场论坛共诞生了一等奖4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12篇。颁奖仪式由上海师范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张益主持。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齐青教授为本次论坛闭幕单元总结并致辞。齐青教授高度认可了本次论坛对高校学术人才培养和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的意义与价值,指出本次论坛圆满达成了为研究生同学提供学习交流环境、为高校学术交流搭建平台的目标。

本次论坛集合了全国影视传媒研究领域的精英队伍和未来人才,专家主题报告分享前沿视角,四场主题论坛青年学者迸发多元论点,专家点评环节给予建议与指导,形成跨校际、多学科的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机制。论坛以影视与传媒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拓展了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的研究传统,回应城市文化品牌和城市文化精神等重要议题,同时也对影视传媒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聚集效应和孵化意义。

猜你喜欢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论文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An Analysis of the Anima in Jung’s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An Analysis of the Land Ethic in?A Sand County Almanac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Anglo—Saxon Women’s Life and Rights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