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视域下我国动物保护思想传播研究——以影像媒介为例

2021-11-14 12:52李超群郭子润
声屏世界 2021年13期
关键词:野生动物题材媒介

□ 李超群 郭子润

2020年初,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国范围内暴发,随即蔓延至全球。世界卫生组织在报告中明确表示,新冠病毒是一种动物源性病毒,蝙蝠应该是宿主。2003年的非典起因于猎杀、食用野生动物,此次疫情暴发也被证实与国人滥食野生动物具有一定的联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然而,诸如“异域宠物”、穿山甲宴、吃“活叫驴”、活猴取脑、高跟虐猫等非法买卖野生动物、滥食野生动物、虐待动物的事件多年来在我国屡见不鲜。在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法律道德规范日益完善的今天,为何动物保护理念一直未能引起公众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我国动物保护思想的公众支持,这些问题迫使人们将目光投向具有宣传和教育功能的媒体。本文拟对此进行研究,剖析我国动物保护思想现状,在媒体融合视域下探寻恰当的渠道和技术,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影像媒介,切实有效地向公众传播动物保护思想,力图在全社会场景中营造动物保护认同的氛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国动物保护思想传播现状

世界范围内动物保护思想不断发展。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工业化高速发展,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日渐严重。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成为当今的国际共识。

全球动物保护理论体系正在形成,动物保护法律不断完善,公众动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首先,动物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全球已经有至少10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国家一级的动物福利相关法律法规,甚至有8个国家在宪法中赋予了动物法律地位。其次,以关怀动物福利为核心的动物保护NGO和各类动物保护行动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以世界动物保护协会(World Animal Protection)为代表的动物保护NGO持续行动,为社区动物、农场动物、野生动物和受灾动物提供帮助,保护其免于虐待和伤害,研究动物科学、发布调研报告以及为全球关注动物保护的公众提供动物福利教育等。最后,全球范围内发达国家公众的动物保护观念健全。自达尔文的进化论、欧多克斯的地心说被提出后,“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开始被质疑,人与动物的关系被重新认识,各种动物保护的思潮迅速兴起,并得到了公众的广泛支持,动物保护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此外,以关怀动物福利为核心的动物保护行动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多,例如建立动物保护NGO、兴起动物福利运动、提出反虐待动物模式等。

我国动物保护思想相对滞后。当今,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维护生态平衡,完善动物保护立法,提倡动物保护。2018年10月第三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我国先后签署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并与多个国家签署了保护动物的多边协定;加快建设野生动物栖息、培育基地,对濒危物种进行重点保护;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CWCA)、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CSAPA)等动物保护NGO合作,并为其行动提供支持。

然而,我国虽然为动物保护做出了许多努力,但还未有显著的效果。世界动物保护协会根据动物保护情况、动物福利政策、动物保护立法、教育等因素,对全球50个国家的动物保护状况由A到G进行了等级划分,中国的等级为E。动物保护主要包括动物保育(Animal conservation)、动物福利(Animal welfare)以及动物权利(Animal rights)三个方面。目前,我国的动物保护仅停留在动物保育的阶段,在全球范围内相对滞后。

在全球动物保护浪潮下,我国动物保护现状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地位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我国动物保护思想滞后有多重原因。

首先,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动物保护领域资金投入不充足。其次,近年来,我国提倡保护动物的呼声很高,但当涉及到动物保护的具体内容时,公众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和具体可行的方法,这与我国动物保护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此外,我国动物保护立法不完善,相关部门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明确,以及我国自古对于动物伦理地位的忽视、食用狗肉等传统饮食习惯、野生动物中医入药等传统伦理观念也制约着我国动物保护现状的改善。

深究原因,在复杂的社会文化体系及宏大的伦理认知框架中,直接原因是公众动物保护的支持不足。动物保护思想如若采取自上而下的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动物保护思想传播,但公众在政府主导的相关行动中缺乏主体性、认同感和责任感,无法在源头上解决动物保护公众支持度不足的问题。我国公众不能自发地参与动物保护,必然导致无法完成动物保护思想层面的变革,这迫使人们将目光投向媒体,探索符合国情的传播方式,寻找大众喜闻乐见的媒介形态,引导公众践行动物保护理念。

融媒视域下我国动物保护影像作品创作现状。第一,传统媒体的困境。我国传统的动物保护题材作品,动物保护思想的传播效果有限。以央视为例,虽然央视拥有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但是其优秀的动物保护题材作品较少。央视的动物保护相关影像作品主要有公益广告、宣传片和纪录片三种形式。首先,公益广告和宣传片往往以碎片化的结构,搭配含有说教意味的解说词出现在观众的视野,如公益广告《保护野生动物从现在做起》《禁食野生动物从你我做起》,在这之后出现的许多带有简单特效和创意的动物保护宣传片,也难以避免说教口吻;其次,在纪录片方面,央视开辟的CCTV-9纪实频道播放的动物题材系列纪录片,如《迁徙的鸟》(Le peuple migrateur,2001)、《与巨兽同行》(Walking with Monsters,2005)、《动物星球:鲸奇之旅》(Ocean Voyagers,2007)等作品无一例外全部转播自他国。

第二,新新媒体的发展。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提出的“媒介三分说”以互联网的诞生为分界线,将目前所有的媒介划分为三种类型:旧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新新媒介指的是互联网时代的第二代媒介。

随着信息技术爆炸和互联网的快速革新,移动互联时代产生的新新媒体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庞大的用户群,同时,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流媒体(Stream Media)也渐趋繁荣,我国公众的注意力逐渐从对电视、电影等长视频媒体,向抖音、快手、Bilibili等中短视频自媒体平台倾斜。2020年5月27日发布的《2019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网络短视频用户规模6.48亿,半年新增5395万。2018年12月我国网民平均每天用手机上网5.69小时,其中就有20分钟被用来刷短视频。

此外,自媒体(We Media)的到来使得信息的传播趋势发生了变化,“去中心化”的传播时代来临,其传播逻辑可以实现良好的分众。Bilibili作为国内优质的UGC平台,平台用户将网络流行的动物保护题材短片搬运至站内,如国外动物保护组织拍摄的短片《肉食餐厅》,通过展示宰杀牲畜的残忍来呼吁善待动物,短片在平台获得了近十万播放量。虽然目前短视频媒体在动物保护思想传播中发挥的作用有限,但这种媒介形式作为时代之子,后起之秀,其深厚的传播潜力亟待发掘。

最后,影像媒介在动物保护思想传播中的独特功用。近年来,智能手机逐渐普及,5G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实现,公众逐渐习惯于从移动互联设备上获取信息,并且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图文媒介,短视频等影像媒介快速崛起。影像媒介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媒介类型,深受公众喜爱。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互联网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8.9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3%。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高达8.50亿,较2019年8月增长0.91亿,占网民整体的94.1%。事实上,影像媒介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更显著地展现动物的动态感、真实感,给公众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这也是本文选择影像媒介进行研究的重要原因。

融媒视域下我国动物保护影像作品创作路径

平台融合:跨界合作,优势互补。如上所述,我国传统媒体发布了一些传播动物保护思想的影像作品,融媒体平台在动物保护题材作品创作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不得不说,我国各类媒体平台对动物保护重视程度不足,其平台上动物保护题材的内容质量也参差不齐。一方面,一些基于商业利益的媒体和平台认为动物保护题材的内容难以带来盈利。实则不然,制作动物题材的影像作品并非一定要采取非盈利的形式,通过一定的盈利收回成本,开启更高规格的新创作,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动物题材影像作品的制作涉及到技术、资金和创意等,大部分媒体和平台依靠自身的实力不足以生产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作品。

因此,追求跨媒介、跨平台的合作有利于优势互补,生产出质量更好的动物保护题材影像作品。例如,2017年BBC和Discovery(全球领先纪实媒体公司)联合打造了《蓝色星球2》(Blue PlanetⅡ,2017),该片在豆瓣收获了高达9.8的评分,获豆瓣2017评分最高记录剧集的第一名。2019年,Bilibili与美国国家地理共同推出了动物纪录片《未至之境》(The Hidden Kingdoms OfChina,2019),该片在豆瓣收获了9.4分的口碑,在Bilibili平台内采用会员制收费模式,将该片作为会员专享影片进行盈利,播放量达到了1154.7万次。Bilibili拥有庞大而稳定的年轻用户群体,国家地理杂志又以摄制自然人文图片见长,二者在动物保护题材影像作品创作中进行跨媒介、跨平台的合作,既在技术层面进行了互补,也为双方带来了可观的商业盈利,是平台融合的成功案例。在媒体融合大环境下,选择合适的媒体平台,生产满足大众需求的动物保护相关作品,进行全网全平台的推送,广泛影响用户,向公众普及动物保护相关知识,激发公众对动物保护的热情,引导公众支持动物保护。

技术融合:创意摄制,逼真呈现。以传播动物保护思想为目的的影像,离不开对动物形象的呈现,如何呈现逼真的动物形象成为动物题材创作的核心问题。媒体融合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媒介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发现和运用这些先进的媒介技术,可以在动物保护题材影像作品中营造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奇观,增强视觉吸引力。

CG技术(Computer Graphics)的发展带来了动物角色在影像传播中的崛起,使呈现更加逼真的动物形象成为可能,解决了动物保护题材影像作品中动物无法依照人的意愿进行拍摄的这一难题。国外IYSOL公司制作了动物保护宣传片《善待动物,就是善待我们自己》(It’s what you do,It’s what we do),其中熊、秃鹰、猴子、狮子的CG形象成为了该宣传片的最大亮点。

集群动画技术补充了CG技术在角色众多的宏大场面制作上的不足,降低了制作成本,为动物保护题材的非盈利性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使用集群动画技术向观众展现野生动物群体活动的景象,一来可以大大节省拍摄成本,二来可以打破实地拍摄的时空限制,减少对现实中作为拍摄对象的野生动物的影响。

后期特效需要依赖于高质量的原始素材,高端记录设备在创作中不可或缺。这类设备是欧美电影工业的产物,其制造和维护需要大量财力,我国可以积极谋求与国外优秀团队的合作,使其为我国动物保护题材创作提供设备支持。近年来,中国内地引进前沿设备,并积极与国外优秀团队合作,找到了一条野生动物纪录片制作的有效途径,呈现出诸多优秀作品,如《我们诞生在中国》(Born in China,2016)、《地球:神奇的一天》(Earth:One AmazingDay,2017)等。

内容生产:创新剪辑,沉浸体验。如果说技术设备是动物题材影像创作的硬条件,那么内容创意则是一部作品软实力。内容生产的融合是信息时代媒体变革的又一重要特点,在动物保护题材的影像作品的主旨立意、整体风格、剪辑技巧上进行内容生产的创新,在内容为王的融媒体时代,有利于收割观众的注意力,有效地传播动物保护思想。

运用悬念镜头增强作品的戏剧性,将动物“拟人化”以表达动物的情感变化,给予观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和科学家对动物心理研究的深入,可以在推测动物行为背后内涵的基础上,预料动物的行动,从而带着构建戏剧情节的目的进行拍摄。BBC英国广播公司纪录片《王朝》(Dynasties,2018),精心挑选了五种动物,创作团队深谙动物心理,发掘了这五种动物构建戏剧情节的能力。营造戏剧性的另一重要手段就是解说词和配乐的运用。一段好的解说词可以充满诗意,可以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恰当适时的配乐可以通过声画配合给观众代入情感,使观众获得紧张、舒缓等内心感受。从戏剧情节具体到动物个体,就是将动物“拟人化”,纪录片《帝企鹅日记》(La marche de I’empereur,2005)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直观的呈现,将动物视为有情感和思维的生物、与人类享有共同伦理地位的个体。这种方法可以给观众以沉浸式体验,使观众将自己代入到动物的生活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动物生活,进而关爱动物,关注动物保护。

结语

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不当索取、残酷对待动物、对大自然倒行逆施必将给人们带来难以预估的伤害,发展动物保护可以有效防止新型传染病的发生,对完善人类道德情感、提升社会文明、维护物种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我国国情并结合媒体融合的时代大背景,可以依托影像媒介生产大众喜闻乐见的动物保护题材作品,在全社会场景中营造动物保护认同的氛围,提升公众动物保护的意识,建立公众支持动物保护思想非一日之功,我国媒体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野生动物题材媒介
保护野生动物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