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边疆民族地区农村人口问题研究

2021-11-14 14:00韩春龙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29期
关键词:常住人口老龄化人口

韩春龙

(吉林省民族干部学校,吉林 长春 130062)

202 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宣告了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圆满完成以及乡村振兴工作的正式开展。在这一新阶段,需要正确认识农村基本情况,制定符合具体实际情况的政策并推进相关工作。乡村振兴工作主要对象为原贫困地区农村,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和东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这些地区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普遍存在人口流失与老龄化现象,制约了当地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农村人口流失与老龄化现象,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对策建议,对于农村进一步发展以及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延边州位于吉林省边疆民族地区。近年来,大量人口流向东南沿海地区,加上长期以来低生育水平导致整个地区人口出现负增长以及老龄化现象。因此,本文选择了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的S镇为研究对象。安图县原为国家级贫困县,该县人口结构与全州人口结构相近,也同样存在着人口大量流失以及人口老龄化严重等问题,对于研究民族地区农村人口问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1.东北边疆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现状

S镇是安图县朝鲜族聚居地区,拥有9个行政村,其中4个为脱贫村,5个为非贫困村。户籍总人口12321人,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5462人。S镇于2019年实现全部贫困村出列,全镇脱贫摘帽。

1.1 农村人口基本情况

为体现农村人口与脱贫人口结构,了解农村人口流失情况与人口老龄化地区的特点,反映S镇脱贫实际情况,引用S镇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镇脱贫人口结构数据与J村全村常住人口数据。

S镇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常住人口5462人,0-14岁占5.38%,15-59岁占57.95%,60岁及以上 占36.67%。S镇原贫困总人口为576人,脱贫人口绝大多数为60岁以上老人,占全镇脱贫人口78%。30-59岁脱贫人口占比约17%,其中包含了一部分因大病或残疾导致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员。30岁以下的青年或者儿童仅占很少一部分。总体上,该镇的脱贫人口绝大多数为老年人和因病因残的青壮年,仅有少数人员具备劳动能力。

为进一步详细了解农村人口实际情况,选取了脱贫村J村人口数据。J村为朝鲜族聚居村,户籍人口220户654人,常住人口85户157人,脱贫户为45户75人。仅从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对比中可以看出,该村人口流失非常严重,常住人口仅为户籍人口的24%左右。该村的具体常住人口结构如下表:

表1 J村常住人口结构表

从该表可以看出,J村非贫困户常住人口占本村常住人口总数的52%,其年龄结构主要以30至59岁具备劳动能力的人群为主,占非贫困人口58%,个别60-69岁村民也具有一定劳动能力。从数据中可以得出,非贫困户的年龄结构与脱贫户年龄结构具有较大差异。在整体上,该村人口流失与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常住人口60岁以上人口占大约50%,50至59岁年龄稍微偏大的人口占29%。此外,该村20至40岁共9人,20岁以下共9人,最小的为9岁,反映了该村年轻劳动力人口极度缺乏与长期无新生儿等人口结构失衡问题。该镇的其他村人口结构情况总体相似,人口流失以及老龄化情况都比较严重。

根据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人口普查数据,60岁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为23.06%、23.22%、25.72%。其中,吉林省安图县60岁以上人口占比26.94%。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整个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安图县老年人口比例超过吉林省平均值。从S镇和J村数据中看出,农村老年人口占比远超安图县平均值,反映出东北边疆民族地区城乡人口结构差异以及农村人口流失与老龄化程度严重的问题。

1.2 脱贫户收入情况

现阶段乡村振兴工作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防止返贫等,工作对象依然主要围绕着已脱贫人口为中心。为准确了解人口流失与老龄化村落脱贫户收入情况以及收入特点,以及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文选用了J村2020年脱贫户收入数据,根据年龄以及劳动能力的不同,挑选出比较典型的几户收入数据,来体现人口流失与老龄化农村脱贫户收入情况。以下为J村脱贫户收入情况表:

表2 J村部分脱贫户收入情况表

表中选取的这三户脱贫户,分别为大龄残疾老人、中年残疾具备一定劳动能力和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大龄老人三种类型,涵盖了比较典型的三种收入结构。从表中对比可以看到,村民A和C收入主要部分为低保、养老金,占据了收入中较高比重,其余收入根据情况不同构成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村民B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收入,无养老金。村民A和C与村民B的收入对比中可以看出,其主要收入构成差异较大,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收入结构。如果把全村脱贫户收入进行整体对比,总体上遵循了大龄无劳动力人员收入主要为低保、养老金等转移性收入,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员根据其年龄段主要收入为家庭经营性收入或结合转移性收入的特点。

通过以上农村地区人口情况以及脱贫人口收入情况相结合可以看出,东北边疆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结构存在较为严重的人口流失与老龄化问题,收入结构也呈现出以低保、养老金等政府支出的转移性收入为主的特点。这些情况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农村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不利影响。

2.民族地区农村人口问题与乡村振兴发展

乡村振兴工作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但是人口流失与老龄化农村因缺少劳动人口,对于推进农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以及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良影响,进而不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工作、农村进一步发展等,影响乡村振兴工作。

2.1 制约农村产业振兴发展

农村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系到民生以及农村发展等各方面。农村人口流失与老龄化导致的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直接影响农村产业发展。

通过J村的情况来看,因农村人口的减少,村内土地流转也越来越呈现出集中化趋势,加之J村耕地地势比较平坦,适合规模化机械作业,涌现了一批种植大户。农村人口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农村土地流转集中化,但过度的人口流失以及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缺口的出现,J村40岁以下的常住人口极少,并长期没有新生儿,出现人口更替水平异常情况。同时,全村现有劳动力年龄总体偏大,年轻一代已无法填补未来人口缺口,即使本村劳动力能够维持现有体系,但如果人口问题长期无法解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遇到无人可用的情况,甚至会影响现有产业可持续发展。

2.2 影响人才振兴与其他政策推动

从政府层面来看,农村人口流失以及人口老龄化对政策推动和相关工作开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例如防止返贫工作、致富带头人方面政策、就业等人才振兴以及产业振兴方面政策因人口问题会出现无人可用,政策受惠范围窄,效果大打折扣等情况,就业帮扶政策更是无从谈起。

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工作方面。根据J村脱贫户收入情况来看,大部分老年人收入主要为低保和养老金为主的转移性收入占据主要,重度依赖于政府兜底政策以及资金。该群体的收入构成决定了其抗风险能力较差,政策敏感度高的特性,对于防止返贫工作产生较大压力。另外,从政府以及行业部门角度来说,维持现有各类兜底保障政策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人力等资源。随着新政策的不断落实,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对于政府和行业部门的负担也会越来越重,不断会有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出现,极大考验政府的各项工作。虽然这些问题从脱贫攻坚时期就已经存在,但随着农村全面发展,对于以后乡村振兴工作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2.3 影响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作为落实国家政策,开展各项工作的排头兵,也是带领全村发展的火车头。农村基层组织队伍的质量决定了当地发展潜力,基层组织振兴对于乡村振兴工作落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农村人口流失以及人口老龄化情况非常不利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其程度直接决定村两委班子以及农村党员队伍质量。

从J村村两委班子以及党员队伍现状来看,与当地人口情况相似,党员干部年龄总体偏大。因缺少有意愿在农村发展的年轻人,导致村干部后备力量相当薄弱,新发展党员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无法胜任村两委工作。在干部更替方面,因缺乏合适的候选人,大部分情况只能由上一任继续担任,有的村甚至需要上级派遣解决岗位缺口。随着年龄增大,村干部能力与精力逐渐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工作需求,或者因村干部能力有限,缺乏发展意识等原因,即使手握优势资源也无法转化为发展动力,阻碍农村进一步发展。

3.思考与建议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针对东北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普遍存在的人口流失与老龄化等问题,我们应当提高认识,针对地区发展实际制定相应的举措和对策。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解决这类农村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痛点,实现进一步发展。

3.1 保持现有政策持续稳定,逐步优化调整

针对东北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普遍存在人口流失与老龄化的情况,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首先要保障原有政策的延续性。因农村老年人口占比较高,其中绝大多数为无劳动能力人群,收入主要依靠低保、养老金等政府兜底保障,其他如产业分红以及就业等收入占比较少,只能作为次要收入构成。加之产业分红关系到产业本身运营情况,无法保证长期绝对稳定收入。如J村的养猪产业就因遇到猪瘟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陷入运营困难的情况发生。

因此,在脱贫攻坚转入乡村振兴的过渡阶段必须要保证现有政策持续稳定。先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新政策,保障老年脱贫人口收入稳定,实现平稳过渡。这样不仅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也有助于乡村振兴工作顺利开展。

3.2 加强联合产业发展,巩固农民收入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农村要发展,还是需要依靠产业,提高收入的突破点也在产业上。根据J村脱贫户的收入数据,现阶段产业收入方面占比较少,如果提高产业收入能进一步摆脱单纯依靠政府兜底的现状。但J村现有产业在规模和效益方面因当地劳动力、资金等各方面原因,很难继续做大做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研究采用村与村之间联合发展产业的模式,集几个村的优势与劳动力,形成区域产业联合,减少因自身劳动力或其他资源不足所带来的发展困境,有利于实现共同发展。

此外,要大力发展县域帮扶产业发展,实现整体收入的提高。仅靠农村自身力量还是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从县级站位出发,统筹资金和政策,发展符合自身条件的帮扶产业,吸引具备劳动能力的当地村民就职。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村民收入,增加产业分红,逐步减少脱贫户对政策兜底的依赖性,也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

3.3 打破农村人口流动障碍,吸引人才回流

农村人口流失与老龄化问题归根结底是人口结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最根本方式还是在于如何增加农村劳动力人口。延边地区的农村总体上人口流失较为严重,一些自然环境差、相对偏远和边境地区的农村,人口流失情况更为严重,甚至有些村落仅有几户人生活在村里。这种农村劳动力不足,耕地大量剩余的地区,对于外来农民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因此,在我国生育率总体较低的背景下,填补当地劳动力短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需要依靠外来人口。延边地区农村日益增加的代耕农,反映了因农村人口流失和老龄化导致的大量耕地资源闲置,不断吸引外来农民耕种的现实。但是,这类人群对于当地村民来说属于外来人员,想要落户难度非常大,在政策方面也享受不到当地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外来农民定居。为了更加有效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提高外来人员的吸引力,针对农村外来耕种人员研究降低落户政策难度,并保障外来人口享受各项基本政策,吸引更多的“外来户”来补充当地劳动力缺口。

同时,农村发展需要优秀人才带动发展,应进一步完善返乡创业、招才引智等方面的政策,吸引一批具有能力的人才带动当地产业发展,进而推动农村整体发展。农村要发展最终还得要依靠人的能力,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实现发展。因此,解决人的问题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问题,对于农村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常住人口老龄化人口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世界人口日》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控制在130万以内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首现负增长
国家发改委专家:全面放开二孩不足以应对老龄化
上海2008年常住人口1888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