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2021-11-14 10:49叶伟阳
知识窗·教师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梳理亲历活动经验

叶伟阳

摘要:本文从把握认知起点,对接活动经验;引导自主探究,亲历活动经验;促使反躬自省,梳理活动经验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借助活动经验,以期提升学生的数学涵养。

关键词:对接   亲历   梳理   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

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在亲历或间接经历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它是学生个人经验不可或缺的部分,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脚手架,更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

一、把握认知起点,对接活动经验

1.置身生活场景,联系实践

数学源于生活,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源自丰富的生活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化教学环境中捕捉生活中的数学。

如在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教师可以直接用寓言故事《乌鸦喝水》进行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呢?”学生纷纷阐述乌鸦能喝到水的原因。紧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思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无法测量,该如何计算?”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借助“乌鸦喝水”来帮忙,并通过转化思想,直接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直接转化成上升了的水的体积。在本环节中,教师把学生带入生活情境,巧妙衔接了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自然迎刃而解,再加上教师的总结,一切都水到渠成。

2.借助原有认知,把握起点

随着年级的升高、内容的深化,生活的直观经验已经无法供给知识的构建,所以学生要把原有认知进行合理迁移。经验的积累也是如此,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不断完善中,相应知识的链条得以延长。如此一来,任何一个新经验都有对应的生长点,即“起点”。

如在教學“小数加减法”时,由于学生对“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算理已经烂熟于心,这正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起点”。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刚开始时就出示学习单,安排学生独立完成“旧知回顾”部分,通过练习回顾“整数加减法”“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将两者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从而得出“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学生在不断思考、交流中,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提供开放空间,间接内化

史宁中教授指出:“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在亲历或间接经历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间接经验只有通过内化,才能转化成自己真正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开放空间,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分享经验、丰富经验。

如在教学“打电话”时,笔者提出问题:“一个舞蹈队共有15人,现在有一个紧急演出,叶教师要尽可能快地通知到每一个队员,要求电话通知。每通知1人要1分钟,请大家帮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由于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各不相同,出现的方案也会各种各样,所以在开放的课堂中,笔者引导他们进行分析,逐步感悟到4分钟是用时最省的。

二、引导自主探究,亲历活动经验

1.亲历“玩”数学,体验操作乐趣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设计体现思维和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直观教具的使用与实践操作活动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数学课的实践活动中放飞爱玩的天性,在动手操作中大开脑洞,在做中想,在想中学,储存活动信息,便于今后解决问题时经验的随时提取。

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找找生活中的圆柱,如包装盒、饮料瓶等。在课中,教师让学生摸摸这些圆柱的侧面,并提问:“怎么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呢?”学生会想到化曲为直。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剪刀沿直线剪下包装纸。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理解圆柱侧面积的含义,还可以在交流中得出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并找出圆柱侧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关系。

2.引导“探”本质,丰富思维内涵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活动思考探究数学的本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在问题链中积极尝试开放的探究活动,从多角度获取不同层次的信息,积累丰富的“思维”经验,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可以为各个小组准备一个装有钝角、锐角、直角三角形的信封。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猜三角形的内角和多少,再组织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分组探究,借用信封中的材料各自验证三角形内角和。这样,学生的思维在丰富开放的探究过程中得以开拓。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多样化、开放性的探究情境,在异中求同,在同中求异,学生所积累的“思维”经验将更科学,更丰富。

3.鼓励“话”问题,培养运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聊生活中的话题,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并从中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在“用”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如在教学“租船问题”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我们班52名同学要乘车去春游啦!中巴车每辆租金210元,限乘客20人。面包车每辆租金100元,限乘客6人。你们知道怎样租车最省钱吗?”此时,学生们各抒己见,教师可以适时出示“方案列举表”,让学生将所有情况进行一一列举、比较,并追问:“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会根据图中每辆车的限乘人数和单价,联系生活实际,有序考虑不同的乘车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交流得出尽可能考虑租“大车”和“少空位”是省钱的关键,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

三、促使反躬自省,梳理活动经验

1.回顾反省过程,形成数学方法

数学教学包括策略经验和知识经验。知识经验具有结果性,是机械般的死知识,而隐性的策略经验则具有过程性,匿身于知识经验中。因此,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停留在获取知识经验上,而要在回顾反省过程中,引导学生领略与知识经验相伴随的策略经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形成数学方法。

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每隔5米栽一棵树,30米要栽多少棵?”然后,教师安排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得出三种不同的植树模型。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植树问题一定是关于植树的吗?谁能说说你所了解的植树问题。”接着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到植树问题的数形结合、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学会用植树模型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2.总结梳理过程,归纳数学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新增的核心概念包括模型思想。一线数学教师要关注教学内容中蕴涵着的模型思想,并且深挖教材,思考应该建立怎样的模型。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所建的模型,以及建模的过程会有何影响。数学建模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教师要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舍去无关因素,抓主干,去枝叶,保留数量关系,以形成某种数学结构。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逐步进行研究的,在这个过程中你遇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稍显复杂,加之准确度不高;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倍拼法,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直角或钝角三角形拼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来计算;还有的学生认为可以运用剪拼法,把没学过的三角形的面积转换成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如图1所示。

3.及时归类过程,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头等大事,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反思,并在归类反思中,提升分析和总结能力,有效提升数学素养。如在教学“掷一掷”时,教师可以把引发猜想—动手实践—探究本质作为主线,引导学生经历猜想、实验、结论,再疑问,紧接着二度实验、分析、结论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更趋于严密,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数学素养。

总而言之,学生基于原有认知,亲历活动过程,获取可感知的直接经验,再经过思考延伸得出间接经验,形成策略经验和模型思想,这样才能保证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吴芳艺.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路径分析[J].考试周刊,2020(48).

[2]李彩利,郑益乐.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困境及其实现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0(11).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横湖小学)

猜你喜欢
梳理亲历活动经验
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浅析
亲历探究过程 体验化学乐趣
感悟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企业管理类档案归档问题探究
一部由点及面、纲举目张的语言学流派专著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亲历叙反对派首都大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