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会计人才“三区”联动培养路径探讨

2021-11-14 12:13周泳
今日财富 2021年32期
关键词:三区校区应用型

周泳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的用人标准越来越高,会计人才的供求矛盾日渐凸显。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校区、园区和社区的联动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缓解了会计人才的供求矛盾。文章在分析“三区联动”和会计人才培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应用型会计人才“三区”联动培养模型,对校区、园区、社区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剖析,进而从培养理念联动、培养目标联动、培养过程联动、培养机制联动四个方面提出了应用型会计人才“三区”联动培养的实现路径。

一、引言

随着“三区联动”模式的广泛应用和“大智移云”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会计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人才更多地向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发展。现阶段,具有较强职业胜任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较少,这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作为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的会计技能更多地需要在实践中获得,而学校、企业、社区、政府等主体之间的协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应用型人才的协同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必要性。

“三区联动”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2003年,指的是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和公共社区之间的联动式发展,校区为产业园区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是社区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力量,而产业园区可以为校区搭建成果转化平台,社区则是高校教学的第二课堂。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明确提出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三区联动”其实就是一种新型的区域联盟关系,对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

校區、园区与社区间的联动与融合为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创新创造了新的契机,在这种背景下,探索作为“三区联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高校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上可以基于何种机制发挥更大的协同效能,推进人才培养改革,推动高校会计教学与企业、社区共建、共享,这不仅有利于推进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接轨,提升会计人才培养对市场反映的灵敏度,还在促进产业园区的升级与发展、公共社区的建设与完善以及园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二、“三区联动”及会计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一)“三区联动”研究现状

美国学者Richard Florida(2002)提出了创意城市的“3T要素”,即技术、人才和包容,强调三者对城市发展起到的作用。Henry Etzkonwit(200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出构建“行政-产业-高校”三重螺旋关系,借助三个主体的相互融合实现知识的生产与转化。随后Chan & Lau et al(2005)从区域创新发展的角度,指出区域创新力是由区域内各个创新主体的共同发挥而产生的。Todtling,Lehner and Kaufmann (2009) 提出高校可利用产业园区的集聚性以及国家的政策支持,扩大其在知识和技术上的创新效应,从而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体系。

国内“三区联动”最早是由上海杨浦区政府于2003年在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方案中提出的,随后,章仁彪等(2012)认为“三区联动”是由校区、园区和社区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它的主要特征是开放协调、互补融合、联动发展。王进富等(2013)提出建立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的激励机制是实现高校与区域社会协同发展的关键。王廷(2014)解释了“三区联动”中各个主体的定位——大学校区是知识创新的核心,科技园区是技术孵化的基地,公共社区是提供服务的场所。殷德生等(2014)提出“三区联动”模式的运用依赖于市场的利益驱动机制、政府的引导保障机制、中介的支持服务机制等。钱旭初等(2020)提出建立“三区联动”区域终身学习体系,打破传统的以“学校”作为轴心的教育体系。费红辉等(2021)指出在强调“三区联动”的同时,也不应忽视校区与校区、园区与园区、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

(二)会计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早在2002年,加拿大学者Nsisbitt就提出当今社会,学校越来越像企业,企业也越来越像学校。Albrecht(2012)提出了“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他认为学校与企业的这种合作是双赢的,既提升了学校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也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Han and Meng(2018)认为会计人才越来越向国际化发展,高校应实时更新培养目标,加快创新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会计人才。Chen M and Tan J(2019)提出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上,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重点提升学生的实践力和创新力,培养具有多元化的应用型、创新型的会计人才。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于2010年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做到注重学思结合、兼顾知行统一以及因材施教。何玉润等(2013)从知识、技能、能力、操作四个方面全面剖析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循序渐进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张倩等(2017)从三螺旋理论的角度,提出构建融合高校、产业、政府三方资源的多元联合体,保证会计人才的共建、共管、共享。张永杰等(2019)提出建立“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的四维深度协同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孙俊花等(2020)认为多主体的协同培养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会计人才培养的市场供求矛盾。李立成等(2021)提出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构和“校企政”协同平台的搭建来实现“大数据+会计”人才的培养。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三区联动”尚处于摸索阶段,国外没有经验可借鉴,国内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三区联动”的特征、发展动力以及发展模式的构建等方面;而关于会计人才培养的研究,国内学者更多的是描述会计人才的特征,并从产学研的角度,分析学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相互配合,把“三区联动”和会计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的研究非常之少。会计人才应用性、创新性和复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在人才培养的主体上,绝不能只局限于高校。那么,在“三区联动”的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如何充分发挥校区、园区、社区的协同作用,进行培养路径上的创新,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应用型会计人才“三区”联动培养模型构建

现阶段,会计人才的协同培养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协同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遇到问题往往会停滞不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目标差异化。高校的协同目标是希望通过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教育质量,而其他主体的目标更多的是希望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第二,形式表面化。就目前来看,协同主体之间的合作形式主要还停留在学生参观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方面,形式较为表面、单一;第三,积极性不高。由于缺少有效的制度扶持和激励政策,各个主体对人才协同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高。这些都造成了各主体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很难真正实现“共赢”,作为产学研合作的实际应用之一的“三区联动”亦是如此。

在“三区联动”中,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公共社区承担了不同的育人职责。首先,大学校区是人才培育的源头,是区域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摇篮,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重要职责。其次,产业园区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场所,是区域经济财富创造的主体。同时,也是财会类师生重要的实践基地和科研平台。最后,公共社区是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不仅为高校、园区企业提供了公共性的服务,同时也为人才提供了稳定的居住环境和良好的社交生存环境。通过构建应用型会计人才“三区”联动培养模型,有助于找到“三区”协同育人的结合点,推动校区、园区和社区优质资源的共管共享。

应用型会计人才“三区”联动培养模型,就是基于“三区联动”理论,充分利用产业园区和公共社区的知识转化效应、优质配套服务等有利条件,构建以校区为主导,园区、社区为支撑的会计人才培养结构,如图1所示。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三区彼此融合、深度合作、相互重叠,形成协同育人中心。协同育人中心是“三区”联动培养模型的核心,它汇集了高校、企业与社区三方主体的各种资源。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校区、园区和社区相互间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它们通过人才流、知识流和信息流的广泛互动,实现人才、科研成果、信息、服务等要素的流通共享,最终形成三方共赢的协作育人机制。

在“三区”联动培养模型中,既包含了各主体内部的活动,也包含了它们相互间的资源整合。大学校区的运作系统是输入学生、师资和信息等要素,在协同育人过程中产出人才、科研成果和技术服务等;产业园区的运作系统是输入技术、材料和员工等要素,在协同育人过程中提供市场信息、实习基地和成果转化平台等;公共社区的运作系统是输入居民、资源和文化等要素,在协同育人过程中提供公共服務、生存环境和第二课堂等。在时间维度上,两两主体之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强稳定关系。它们之间互动的越频繁,协同度也就越高,就越有利于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发挥“1+1+1>3”的协同育人效应。

四、应用型会计人才“三区”联动培养的实现路径

在构建应用型会计人才“三区”联动培养模型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三区”之间相互影响的内在机理,寻找它们在人才培养上的结合点,从而拟定应用型会计人才“三区”联动培养路径,如图2 所示。从培养理念联动、培养目标联动、培养过程联动、培养机制联动四个方面着手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

(一)培养理念联动,确定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的工程,包含了培养的理念、培养的目标、培养的内容、培养的方式等。其中理念是灵魂,高校必须在正确的培养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培养目标的确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完成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从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特点和“校企社”联动发展的角度出发,确立“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促使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由“知识本位”向“应用本位”转变,打破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重知识、轻能力”、课程体系设计“重理论、轻实践”等缺陷,发挥园区和社区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现会计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相接轨。

(二)培养目标联动,厘定科学的人才培养内容

不管是高校,还是园区企业、社区组织,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胜任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在三方教育主体培养目标联动的基础上,以园区、社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为原则,制定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厘定科学合理的会计人才培养内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有:第一,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这里的专业知识不仅仅指的是财会类知识,还包括经济学知识、大数据知识等等;第二,出众的会计实践能力。会计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是企业挑选会计人才时考虑的关键因素,也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第三,强烈的会计创新意识。大千世界瞬息万变,应用型会计人才也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才能够不被社会所淘汰。

(三)培养过程联动,探索合适的人才培养方式

1.搭建协同培养平台

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要做到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的统筹兼顾,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还要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实习等丰富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从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到会计专业技能再到财务综合技术的运用。因此,校区、园区和社区应打破各自的组织界限,以学校为主导,整合三方的教育资源,共建教学实践平台:对内以现代会计实验中心建设为重点,打造校内教育平台;对外以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重点,打造引企入教协同育人平台和校社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在各类平台上可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模块,如针对大一新生的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公共实践模块,针对大二、大三学生的短学期会计实践教学、基础财务实习等模块,以及针对大四学生的就业见习、岗位招聘等模块。除了培育学生的功能,教师也可通过平台与企业、社区进行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的研究。

2.实施协同培养模式

构建“校企社”三位一体的“高校+”会计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更新、培养方式优化、教学方法改革、实践环节丰富五个维度实现协同育人目标。第一,组建优秀的师资团队。高校可以从园区、社区聘请具有丰富财务实战经验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同时校内财会类教师也可以到园区企业、社区部门进行挂职锻炼。第二,建设全新的课程体系。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同时,根据时代的发展,建设全新的财务数智化课程体系,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财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课程。第三,确立差异性的培养方式。学校可以与园区、社区进行合作,开展会计人才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差异性的培养方式,更好地满足园区企业、社区组织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第四,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高校教师可采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校外专家可运用启发式、访谈式的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第五,设计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三区联动”为学生社会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高校应加强学生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基地、专业实习基地等第二课堂的互动,形成校内外育人合力。

(四)培养机制联动,打造坚固的人才保障体系

“三区”联动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除了上述的理念、目标、过程的联动,还需要制定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一是经费来源。高校可联合科教园区和社区筹集一部分经费用于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会计实践活动、会计师资培训、财会类科研项目的孵化扶持等。同时,各级政府也要设置相应的专项建设经费予以支持。二是激励制度。“三区”应共同制订包括激励制度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推进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例如,可以对在协同育人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或取得重大成果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等。三是评价指标。根据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融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高校教师评价机制和以能力测评为主的学生评价机制,以考核“三区”联动培养的质量。

五、结语

“三区联动”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在国内被广泛运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高校对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三区联动”的视角下,必须进一步加强校区、园区和社区之间的深度合作,形成关系密切、形态多元的命运共同体,利用三方优质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达到会计人才培养的共建、共管、共享。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智能型的会计人才,因此,在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高校应当立足现实,及时调整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联动园区、社区一起共同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从而实现教育与生产相对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开放大学商学院)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三区联动的开放教育会计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研究”(QN2021001)。

猜你喜欢
三区校区应用型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An Analysis on a Piece of BBC News through the Reference of Cohesion
TheStudyofGenre
十三五期间高职人力资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创业人才“三区”联动培养体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