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1-11-15 11:00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21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老年人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215009)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个体当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要达到的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不平衡引起的缺乏状态[1]。随着社会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加之身体衰老、疾病影响、支持系统不足等,社区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提高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状况下安度晚年,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西方国家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国内起步较晚,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养老机构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研究方法上多采用访谈法,对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尚少[2-5]。本研究调查分析苏州市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发展和完善城市社区老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以为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9年9月1日~12月31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于苏州市6个区随机选取478名社区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60周岁,社区居家养老,意识清楚,自愿参加本研究者。排除标准:长期住院,长期居住养老机构,意识障碍,交流困难者。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参考相关文献[3]自行设计问卷,经专家咨询修改形成《社区老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般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户口情况、居住状况、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等。第二部分是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包括心理健康活动需求、心理知识讲座需求、心理咨询需求、心理监测服务需求、心理服务人员需求5个维度,共23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不需要到非常需要分别计1~5分,分数越高表示需求越强。各维度的信度检验Cronbach′s α为0.858~0.915,量表信度检验Cronbach′s α为0.954,问卷内容效度(SCVI)为0.956,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一对一无记名调查方式。调查前向研究对象说明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填写注意事项,研究对象充分理解后如实填写。对因身体原因无法自行填写的研究对象,由调查者逐条陈述问卷内容并代其填写。问卷填写完毕后当场回收。共发放调查表 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478份,有效回收率为 95.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录入数据,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社区老年人的社会人口学等资料及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采用描述性分析;社区老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中男251名(52.5%)、女227名(47.5%),年龄60~69岁213名(44.6%),70~79岁190名(39.7%),80~89岁65名(13.6%),≥90岁10名(2.1%);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195名(40.8%),初中177名(37.0%),高中/中专79名(16.5%),大专及以上27名(5.7%);婚姻状况:未婚6名(1.3%),已婚405名(84.7%),丧偶67名(14.0%);户口状况:本地户口370名(77.4%),外地户口移居苏州108名(22.6%);空巢老人247名(51.7%),非空巢老人231名(48.3%);身体状况:不好96名(20.1%),一般228名(47.7%),好154名(32.2%);经济状况:很困难、较困难有32名(6.7%),一般343名(71.8%),较富裕、很富裕103名(21.5%)。

2.2 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得分情况 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总分为(86.18±14.51)分,条目总均分为(3.75±0.63)分,各维度得分见表1。

表1 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各维度得分情况

2.3 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前10位条目得分情况 见表2。

表2 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前10位条目得分情况

2.4 不同特征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条目得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不同特征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条目得分比较

2.5 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将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总分作为自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4个变量作为自变量,自变量赋值情况见表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

表4 自变量赋值

表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社区老年人有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需求存在差异 本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存在心理健康活动、心理知识讲座、心理监测服务、心理咨询等多方面的需求。其中需求最强烈的是心理健康活动。该维度中“广场舞、太极拳等休闲娱乐活动”“老人交流座谈活动”“老人益智游戏活动” “亲子活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均有较高得分。分析其原因,老年人退休后,远离以前的交际圈,社交范围减少,易感到失落、孤独[6]。同龄人是老年人交往活动的主要陪伴者,也是老年人心情抑郁时的倾诉对象[7]。他们迫切渴望与他人交往和沟通,希望通过参加活动摆脱孤独和寂寞,增进身心健康,充实晚年生活[6]。因此,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得分第2位的是对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的需求。该维度中“适应退休生活”和“调节不良情绪”的讲座需求较高,可能与本次调查的低龄老年人较多有关。有研究显示,60~69岁的老年人更可能受到“离退休综合征”的影响,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8-9]。在心理监测服务方面,社区老年人对“筛查并关注重点人群”的需求较高。其原因可能是,空巢、失能失智、精神疾患等人群更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监测服务可以及时评估并发现问题,针对性提供心理服务。对有心理问题者提供心理咨询与疏导;对精神障碍、失智者协助及时就诊心理健康门诊;对空巢、丧偶、失能、失智、留守等重点人群定期评估和家访。本调查结果显示,在“心理服务从业人员”维度中,社区老年人对护理人员和心理学专业人员需求较高。分析原因,可能与老年人群患病比例较高,希望从业人员除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外,还应有一定的老年医学知识。有研究表明,社区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可改善社区高龄老年人抑郁和孤独症状,取得良好效果[10]。社区护士是心理服务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社区护理人员心理知识与技术方面的培训,在老年护理专业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心理护理应作为重要的教学和培训内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中得分最低的维度是“心理咨询需求”。分析原因: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意向家庭以外的人求助;另一方面,对心理咨询服务缺乏了解,对心理咨询持怀疑的态度[11]。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心理咨询接受率仅为2.8%[12]。鉴于此,建议将咨询师的资质等信息公开化,同时做好心理咨询的专业性、保密性,做好心理咨询的范围、过程等方面的宣传,使有需求的老年人“敢说、想说”。此外,建议提供心理咨询热线、入户心理疏导、网络心理咨询等多种服务形式,供老年人选择。

3.2 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年龄和身体状况 本调查结果显示,年龄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呈负相关(P<0.01),而身体状况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呈正相关(P<0.01)。随着年龄越大,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越小,身体状况越差,需求越小。究其原因,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普遍身体机能下降,活动能力降低,导致很多老年人体力不足或不愿意去参加心理服务活动。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一名退休老年人首先寻找的是尊重的需要,之后是爱和归属的需要,最后是寻找安全和生理的需要[13]。提示应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身体状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多样化的护理服务。针对低龄、身体状况好的老年人,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讲座等;针对高龄、身体欠佳的老年人,以提供心理关怀为主,可采取入户服务的方式。

3.2.2 户口 苏州是江苏省第一大移民城市,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已有研究证实,老年人移居外地后,由于人际交往范围缩小、地区文化差异、生活习惯差异、社会福利制度存在地区局限性等原因,老年人对子女经济、心理依赖程度较高,易感到孤独、无助,缺乏安全感[14]。而本调查结果显示,移居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低于本地老年人(P<0.01)。分析其原因,移居老年人在新环境下易缺乏安全感,迁入地的社会生活、交往关系和生活习惯上与迁出地都有所不同,移居老年人在新环境中尚未形成亲密交往的邻里关系,对社区活动的参与程度也低于本地老年人。建议加强移居老年人的社区支持网络建设,促进移居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参与,加强邻里交往,增强移居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程度[15]。

3.2.3 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本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呈正相关(P<0.01)。对心理健康越重视,其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越强。本次调查的社区老年人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动求助心理服务的人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对心理健康很重视的35名(7.3%),比较重视134名(28%),一般重视的188名(39.3%)。当自身有心理问题时,60.9%的社区老年人选择向家人求助,38.9%的选择自己解决,仅2.7%的人求助心理专业人员。知-信-行模式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Knowledge)、产生信念(Attitude)及形成行为(Practice)3个连续过程[16]。该模式认为达到行为改变目标的关键步骤是确定健康信念或态度,而信念形成的重要基础来源于知识[17]。建议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利用讲座、宣传栏、微信、多媒体电视等平台,加强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改变他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误区,提升心理健康保健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服务质量、心理健康水平。

2019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的通知,各地要积极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等要求,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18]。苏州是重度老龄化城市,同时又是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城市,调查苏州市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调查结果显示,苏州市社区老年人对心理健康服务总体有较高的需求,其中心理健康活动需求最高,其次是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年龄、户口、身体状况和对心理健康重视度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建议根据本地实际资源,将改变老年人心理健康观念作为重要任务,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提升老人的心理健康意识。探寻多层次、多途径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开展心理健康评估。积极发挥老年护理专业的优势,依托高校与医院,加强社区心理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以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以提高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