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特小组活动对儿科护士同情心疲乏的影响

2021-11-15 11:00罗洁明陈彩莲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21期
关键词:同情心巴林护患

罗洁明,俞 珍,陈彩莲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江苏苏州215003)

同情心疲乏是一种帮助经历创伤性事件对象或弱势群体时,因情感过度支出而在认知、情感及行为上产生的消极反应[1]。护士、医生是同情心疲乏的好发人群,而由于儿科常接受危急重症患儿,加上儿童患者自身免疫力低、自律性差、配合度低的特点,对护理质量具有更高要求,需要儿科护士给予更多的关心、同情心。长期处于高负荷、高情感投入、高应激源的工作氛围中,导致儿科护士极易发生情感耗竭而引发同情心疲乏[2-3]。同情心疲乏不仅可引起头痛、头晕、失眠、血压升高等躯体症状,还会产生冷漠、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4]。如不及时干预,会严重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产生职业倦怠感,导致护理质量下降、离职率增加[5]。巴林特小组活动是一种全科医生培训的重要手段,包括自我反思、情感支持等,通过心理疗法中的移情、反移情等基本技术的实施,可提高护患共情意识、沟通能力,促进医患关系改善,缓解职业应激[6]。巴林特小组活动自引入我国后,已逐渐应用于新护士岗位培训、改善护患交流等方面,并取得较好效果[7-8]。2018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我们将巴林特小组活动应用于儿科护士的群体培训中,探讨巴林特小组活动对其同情心疲乏的影响,为巴林特小组活动在儿科护士中的运用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本院60名儿科护士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注册在职护士;②从事儿科护理工作1年以上者;③既往未参加巴林特小组活动者;④知情并签署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儿科实习、进修、轮岗护士;②调查期间休假、外出进修护士;③近期经历家庭不良事件者;④自身患有严重疾病者。均为女性,年龄22~50(30.17±6.31)岁;儿科护龄2~32(7.85±3.26)年;受教育程度:大专8名,本科52名;婚姻状况:未婚26名,已婚34名;职称:护士12名,护师30名,主管护师18名。

1.2 方法 对60名儿科护士给予巴林特小组活动干预,活动每月进行2次,每次90 min,活动持续12个月。主要方法如下。

1.2.1 成立巴林特小组 组长、副组长分别由本院2名心理科专家担任。均接受巴林特小组活动的系统培训,熟练掌握巴林特小组的实施要点、详细流程,并具有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的丰富经验。组长、副组长主要负责活动方案制订、活动规则设定及改进、活动现场管理、活动效果评价等。

1.2.2 活动流程 每次活动前,小组成员围成一圈,由组长介绍活动方法、活动规则、活动时间、活动频率等,期间严格遵守活动秩序,进行中不得随意走动、不接听电话。活动包括5个阶段:①案例引导阶段:活动开始后,由组长鼓励护士分享工作中记忆深刻的案例,主要是易导致同情心疲乏,给护士带来悲观、抑郁、沮丧等负性情绪的事件;案例应是自由式呈报的、非正式的,案例分享者无需提前准备讲稿,主要侧重于护患间沟通不畅、护患纠纷、冲突等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过程。②案例分享阶段:分享者以“情景回顾”的方式,详细介绍事件经过,表达自身态度及感受,提出心理困扰问题,分享要求生动、真实、带有感情色彩。案例分享期间,其他组员要认真聆听,不得打断或谈论。③案例补充阶段:分享结束后,小组其他组员对这一案例的细节问题进行询问,由案例分享者结合案例实际情况一一答复。在此阶段,双方只限于提问、回答事实真相,不急于表达主观态度,旨在还原案例真实场景。④讨论推测阶段:案例分享者暂时离开自己座位,以旁观者身份聆听。组长鼓励其他组员充分发挥想象,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任意表达自身对案例的想法、态度、感受及推测,如“这个案例中的患者有什么特点”“护士为何有如此反应”“患者有何感受”等。讨论紧紧围绕护患关系及由此产生的情绪反应,注意此过程不必考虑对错、不给出指导、建议及解决方案,倡导创造性、整合性思考。⑤总结反馈阶段:案例分享者回到自己座位,组长就所有组员的发言、讨论进行总结,分享自己对该案件的认识和感想,激发所有组员对此案例进行重新审视。最后宣布活动结束,并感谢所有组员的积极参与、配合。

1.3 调查工具

1.3.1 医护人员同情心疲乏量表 由李小琴[9]编制,量表包括热情丧失、情感淡漠、精神紧张、能力怀疑、斗志丧失等6个维度、共36个条目,其中12个条目为反向计分,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赋值1~5分,其中1分=非常不符合,2分=较不符合,3分=一般,4分=比较符合,5分=非常符合。量表总分为36~180分,分值越高表示同情心疲乏程度越高。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Cronbach′s α为0.903。

1.3.2 杰弗逊共情量表(JSE-HP) 由美国学者Hojat等编制,安秀琴等[10]翻译修订,量表包括观点采择、换位思考、情感护理3个维度、共20个条目,其中10个条目为反向计分。采用Likert 7级评分法,赋值1~7分,依次代表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各条目评分总和即为量表总分,分值越高表示共情能力越强。该量表Cronbach′s α为0.750,重测信度为0.659。

1.4 调查方法 调查前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调查时需取得儿科护理管理者同意,并向参与此次调查的儿科护士说明本次研究的目的、意义,讲解填写注意事项。问卷测评进行两次,第1次测评时间在巴林特小组活动干预前,第2次测评时间在干预结束后,均采用匿名方式,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填写完毕后当场回收。两次测评均发放60份,并全部回收,有效回收率为100%。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儿科护士同情心疲乏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儿科护士同情心疲乏评分比较(分,

2.2 干预前后儿科护士JSE-HP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儿科护士JSE-HP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3.1 儿科护士同情心疲乏程度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儿科护士同情心疲乏总分为(108.86±19.32)分,处于中等水平,明显高于精神科[11]、肿瘤科护士的同情心疲乏评分,与国外文献[12]结果一致。表明儿科护士的同情心疲乏现象较为普遍。究其原因可能为:大多数患儿年龄较小、配合度低且无生活自理能力,护理任务较重,加上儿科护士人力不足,进一步加重护理工作量,导致儿科护士出现体力不支、精神恍惚,难以保证工作专注度,甚至出现情感淡漠、热情丧失等症状;另一方面,患儿免疫力低下,病情变化快且无法进行语言表达,表现为烦躁、哭闹等状态,为此需护士倾注更多的耐心和精力,给予系统、全面护理,造成儿科护士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与此同时,家属在紧张之余希望护士提供更多帮助,对儿科护士期待更高,易产生护患纠纷。在双重压力下,护士身心疲惫,易产生消极行为[13]。

3.2 巴林特小组活动能有效提升儿科护士的共情能力 护士共情能力是指护士在临床护理中,能站在患者角度,正确感知护患情绪、准确认识和评价患者情感,满足患者躯体、心理需求的一种情感能力[14]。有文献显示,护士良好的共情能力对改善护患关系、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提高医护人员职业认同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5]。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儿科护士JSE-HP评分高于干预前(P<0.01),与张林等[16]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为:巴林特小组活动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心理学专业训练活动,通过活动的定期规律开展,充分鼓励儿科护士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同时注重营造良好的倾听、思考、交流环境,有助于帮助其真正站在患者、家属角度,客观公正地分析他们的感受、态度及言行举止,正确认识和对待护患关系中复杂的情感交流,进而提升“观点采择”“换位思考”“情感护理”等各项共情能力[17]。

3.3 巴林特小组活动能缓解儿科护士的同情心疲乏程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儿科护士同情心疲乏总分及热情丧失、情感淡漠、斗志丧失、行为消极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1)。巴林特小组活动包括案例引导、案例分享、案例补充、讨论推测、总结反馈5个阶段,为儿科护士提供一个很好的内部沟通交流平台,促进组员的情感联结与社会支持。在案例分享、补充阶段,分享者充分表达自己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使悲观情绪得以疏导、宣泄,职业倦怠感也随之减弱;在讨论推测阶段,案例分享者以旁听者的角度认真聆听其他组员对案例的感受、情感及观点,拓宽自身的思维视角,使其正确认识到产生负性情绪的原因,继而以新的思维、视角思考问题,查找自己的沟通盲点;其他组员在此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认知能力、应对能力,有助于遇到此类问题时正确对待;在总结反馈阶段,所有组员共同学习了如何缓解压力、疲倦的方法,使其以积极心态看待、面对和解决问题,进而有效降低工作压力[18-19]。总之,整个活动环环相扣、循序渐进,通过活动的定期规律开展,使儿科护士同情心疲乏中“热情丧失”“情感淡漠”“斗志丧失”“行为消极”症状得以逐步缓解。

综上所述,实施巴林特小组干预活动能有效提升儿科护士的共情能力,缓解其同情心疲乏,有助于儿科护士的身心健康。

猜你喜欢
同情心巴林护患
法拉利包揽一二名 周冠宇首秀获积分——2022F1巴林大奖赛
重症监护室护理人文关怀在护患沟通中的作用
现代护士在护患纠纷中的心理应激及对策
滥施同情心
护患沟通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的影响
机器人让人们更具同情心
小精怪阿良的同情心
护患沟通在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巴林连续驱逐美国人
乐于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