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后出血预警评估指标体系在高龄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2021-11-15 11:00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21期
关键词:初产妇出血量指标体系

(宜昌市妇幼保健院 湖北宜昌443000)

近来年,高龄初产妇人数逐渐增多,由于其年龄偏大,阴道与宫颈弹性减弱,导致分娩难度增加,进而分娩风险随之升高[1]。产后出血是产妇分娩后的常见并发症,主要因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早剥、羊水栓塞等,子宫收缩乏力是导致产妇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严重威胁产妇生命安全[2]。临床中常规处理产后出血的方式主要以预防为主,包括产前、产时、产后预防,但无法满足临床护理需求,且干预效果不佳[3]。基于产后出血预警评估指标体系作为一种高危妊娠产妇产前管理理论,根据产妇实际分娩情况实施针对性处理,有序开展预防产后出血的护理干预工作,同时该护理模式为产科护理发展提供重要基础[4]。对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产后出血预警评估指标体系在高龄初产妇分娩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高龄初产妇11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35~42岁者;②初产妇且单胎妊娠;③于我院建档定期产检直至分娩者;④知晓研究内容且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器官功能障碍者;②精神异常或意识模糊者;③既往有习惯性流产者。中止标准:入组后存在不符合纳入标准或未根据研究方案进行试验的病例,予以剔除。将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55例高龄初产妇作为对照组,年龄(35.98±3.62)岁;孕周(38.24±1.20)周;体重(61.40±8.11)kg;妊娠合并症:妊娠期高血压7例(12.73%),妊娠期糖尿病6例(10.91%)。将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55例高龄初产妇作为研究组,年龄(36.59±3.67)岁;孕周(38.12±1.33)周;体重(60.23±8.34)kg;妊娠合并症:妊娠期高血压9例(16.36%),妊娠期糖尿病5例(9.09%)。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产后出血预防措施。a.产前预防。产前行常规检查后,将高危产妇进行转诊,保证抢救工作准备充分;b.产妇分娩阶段适时关注其情绪变化,护理人员及时加以心理安抚,密切监测各产程生命体征变化,并遵医嘱在第二产程与第三产程时间歇或持续给予缩宫素;c.分别记录产妇产后15 min、30 min、1 h、2 h生命体征,详细记录各时间段出血情况,给予早期止血治疗,预防失血性休克,对休克产妇及时采取抢救措施。②心理护理。保证分娩环境温度适宜、安静,护理人员保持温和、热情状态,向产妇介绍科室环境,讲解分娩过程、子宫收缩特征、有关应对技巧及分娩过程中配合方法,适时鼓励、支持及尊重产妇,护理人员根据产妇情况与其有效沟通,向产妇讲解负性情绪对分娩的影响,指导产妇分娩后的正确哺乳方法,同时满足产妇提出的需求,增强其安全感,并鼓励家属陪伴,以减轻孤独、紧张情绪。③根据产妇分娩阶段各产程情况、出血状况,静脉滴注缩宫素10~20 U,并于第二产程加快滴注速度,给予产妇卡前列酯栓舌下含服,第三产程持续静脉滴注缩宫素10~20 U,若上述预防措施效果不显著,可遵医嘱肌内注射前列素氨丁三醇,剂量为250 μg。胎儿娩出后,遵医嘱预防性应用卡前列酯栓,同时肌内注射缩宫素20 U,开放静脉通路。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产后出血预警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如下。①建立产后出血预警评估指标体系:分为白色、绿色、黄色、红色、黑色5个级别,表示不同程度产后出血状况,根据不同级别采取对应护理措施,白色预警:产妇产后有出血潜在可能,但实际未发生产后出血;绿色预警:产后出血量>500 ml,出血状况未完全控制;黄色预警:出血量>1000 ml,且出血未完全控制;红色预警:出血量>2000 ml,且出血未得到完全控制;黑色预警:产妇产后出血存在生命威胁可能,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意识模糊甚至休克等。护理实践中根据各级别预警明确监测要求,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强化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评估出血量、对应护理级别等。②组织科室医生、护理人员参与产后出血培训活动,学习并掌握产后出血相关知识、实践技能;为巩固医生、护理人员产后出血抢救操作,定期举办产后出血预防、急救模拟训练,评估模拟实践与考核情况,提出整改措施,将科室实际出现的各级别预警事件作为案例,不断优化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过程中的各环节护理服务体系。③不断优化并解决实际护理工作中各环节出现的问题,产后出血救治工作结束后完成相应总结自评表,分析每例产妇出血状态、各项步骤落实情况,加以改进、不断优化,做到院内各科室工作正常规范运转,包括科室间医护合作、检验科送检转运、辅助检查、输血与药品等,同时做好与家属沟通工作,使其全面配合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工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妊娠结局(包括胎盘早剥、胎盘前置、宫缩乏力、羊水栓塞、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状况(包括产后出血率、产后出血次数)、产后24 h内出血程度(包括轻度出血、中度出血、重度出血)、处理方式(包括输血、全子宫切除)评估差异。产后出血量数值采用称重法与容积法进行收集,称重法:产妇分娩前应用失禁床垫,称重产妇产后24 h内出血量;容积法:包括产道内积血量与负压吸引瓶内出血量,记录产后24 h内出血量。将上述两种评估方式所得出血量相加,若出血量≥500 ml,则判定为产后出血。出血程度:出血量<1000 ml表示轻度出血,出血量1000~1500 ml表示中度出血,出血量>1500 ml表示重度出血。

2 结果

2.1 两组妊娠结局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妊娠结局比较

2.2 两组产后出血发生情况、出血次数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产后出血发生情况、出血次数比较

2.3 两组产后出血程度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产后出血程度比较

2.4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处理方式比较 研究组产妇输血6例、输血率为10.91%;对照组输血17例、输血率为10.91%,全子宫切除1例(1.82%)。两组输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产后出血作为产妇分娩后的常见并发症,该并发症发病突然,严重者会发生失血性休克、昏迷甚至死亡,对产妇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5]。临床中高龄初产妇主要应用缩宫素等药物预防产后出血,有研究指出,产科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中,部分是由于护理管理体系不完善而引发[6-7]。因此,临床中应采取护理管理措施,以提高产科护理服务质量,保证母婴安全。

基于产后出血预警评估指标体系主要通过整体评估分级、再指导等预防干预措施,从整体角度出发加以分级管理,将产妇不同病情变化划分为不同颜色进行区分,对于白色、绿色、黄色预警产妇,临床将其作为低风险人群,主要实行产后生命体征、出血量等多方面严密监测,及时发现高危风险,并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8-9];对红色、黑色预警产妇,科室医护人员应提高警惕,并联合专家会诊,采取特殊护理管理不断完善防护工作,不仅给予有效治疗方案控制产后出血,且在此基础上联合多方位护理管理,以避免各种危险因素产生,使产妇获得最佳护理管理服务[10]。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根据产后出血预警评估指标体系,明确规定科室对于不同各级别警报的监测管理制度,对产妇分娩后24 h内出血量、分娩结局引发的出血原因、补液、输血、干预等各流程强化学习,并开展模拟训练,以提升科室医护人员对分级管理的掌握程度、应对能力,制订出预防、处理产后出血最佳方案,针对各项高危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降低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此外,有报道指出,产妇分娩后负性情绪是导致其生理病理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加上分娩过程中疼痛敏感、子宫收缩乏力等因素影响,增加产妇产后出血风险[11-12]。本研究中,护理人员适时对产妇采取心理干预,缓解其分娩前后心理压力,进一步减轻分娩引发的应激反应,以预防产后出血。

在本研究采取的预警评估指标体系中,对于白色预警产妇,医护人员给予尽早处理,将此类产妇作为危机预防人群,在护理干预阶段充分掌握早期预防动机,避免出血等并发症产生;对于产后出血量大且其他并发症症状明显的产妇,将其及时列入红色或黑色预警中,将产妇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记录、准备及组织抢救等环节纳入详细规划中,不仅局限于产后出血状况的观察,更全面且细化护理实施方案,不断完善产后出血预防与救治准备工作[13]。本研究结果发现,两组产妇产后出血次数与全子宫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原因在于两组均给予缩宫素、卡前列甲酯栓及卡前列素安定三醇,三种药物各发挥不同机制作用于子宫收缩,以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状态,减少产妇产后反复出血次数,避免发生全子宫切除等处理方法,保证产妇生命安全[14]。产后出血多由于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宫缩乏力、软产道裂伤或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诱发[15]。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产妇胎盘早剥、胎盘前置、宫缩乏力、羊水栓塞、软产道裂伤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输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分析,将产后出血预警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护理工作理论指导,根据产妇不同分娩结局进行划分,采用不同颜色预警标识,启动对应级别预警系统,将其列入不同级别观察范围内,减少产妇产后出血发生,降低其产后输血率。

综上所述,基于产后出血预警评估指标体系运用于高龄初产妇中,可有效改善其产后出血率及出血程度,并降低产妇产后输血率,因此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初产妇出血量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无保护会阴接生法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的效果
助产士主导疼痛管理模式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分析
无保护助产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妊娠期连续细致化护理对高危妊娠初产妇不良情绪及对剖宫产率的作用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建筑工程造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探究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