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活化课堂,培养有道德的人

2021-11-16 14:06焦江丽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学习力道德与法治小学

焦江丽

摘  要:培养、发展与提升学习力,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小学“道德与法治”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打造生活化的真实课堂,从学习目标、主体地位、实践能力、学习方法、质疑能力等进行探索,寻找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学习力;生活课堂

教育的最终目的已经不是学校教育,而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力,促进学生本身的持续生存和发展。培养、发展与提升学习力,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活动性综合教育课程,其基本性质要求任教者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与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去体会道德的力量,去感悟法治精神。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向生活学习,在活动中领悟,引导学生经历“道德与法治”活动探究与实践的过程,探寻“道德与法治”学习力提升的途径。

一、山寺桃花始盛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制定也不能脱离生活。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不知道向哪个方向行驶的小船,到哪里都是逆风。”没有目标便失去了方向,没有期望便失去了动力。但是,目标太高、期望太大的结果,不是力不从心,便是半途而废。

以前,许多学生对外国节日津津乐道,而对中国的传统习俗则知之甚少。近期,随着学校 “朝读经典”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及受“经典咏流传”“诗词大会”等热播节目的影响,激发了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历史,感受中国几千年文化底蕴的欲望。“道德与法治”二年级《夏天到了》一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时令季节,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

1. 情感与态度:愿意亲近夏天,能够充分感受夏季的鲜明特征带来的新奇与快乐,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乐于对大自然中的现象进行探究。

2. 行为与习惯:通过对夏天典型特征的观察及了解,增强对环境、生命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 知识与技能:知道夏季的基本特征和常见的自然现象,初步了解夏天的天气变化以及对动植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会必要的安全保护知识。

这些目标既紧密联系生活,对学生来说清晰,能“学有所用”,并且能够检验自己学到什么程度;难度又适中,“够一够,就能摘桃子”。提升学生学习力,不在于制定更高的目标,而在于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可实现的目标。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角

当今教育的成就,大多体现在教法上,林林总总的教学方法就像“美味佳肴”,色香味俱全,作为一名教师应明白“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在进行教学设计及不断磨课的过程中,通过跟一年级教师的交流,发现一年级孩子在和小伙伴游戏交往中主要有三种类型,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针对受欢迎的孩子(能够主动有礼地跟小伙伴交往游戏的)、可有可无的孩子(害羞的不主动与他人交往的)、不受欢迎的孩子(自私霸道不守规则的),设计现场游戏、表演,一步一步让孩子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现场游戏体验,感受大家一起玩的快乐,培养学生的乐群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和大家一起玩的社交技巧,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学会尊重。

因为在朋友圈里看到的本区某所学校社团一年级进行干家务活比赛:有摘菜、系鞋带、剥熟鸡蛋壳等,又感触于自己孩子成长过程中时常给我按摩、捶背等情境,激发了灵感,在设计《干点家务活》时,我按照“干家务讲方法、干家务藏爱心、干家务尽责任”三个主题展开活动,于是这节家务活的“饮料酒”就调制成了。

“道德與法治”学科的特别之处,是在和孩子们做心的交流。如何能抓住更深层次的东西,我想课堂上还需要继续尊重学生个人意愿,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体验,跟他们一起学习、生活!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具有实践探索的能力

课程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生活本身就是儿童成长的“养料”和资源,是品德教学的重要资源。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教学中老师要努力创设最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甚至可以深入生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我爱动植物”教学时,我就努力创设了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森林大王老虎过生日的情景中,学生变身成为小动物,谈论自己喜欢的动物及原因,介绍动物的特点。通过动手布置植物园、并向大王介绍植物园、猜谜语这几个环节,来介绍动植物的特征,表达对动植物的喜爱。情景的创设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多元化、多角度感知自然中的动植物。最后,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谈一谈在生活中怎样爱护动植物,把对动植物是人类朋友这样一种道德认知,内化为保护动植物的行为。让孩子在轻松、开朗、愉悦的氛围中,开心、活泼、童话般的课堂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心智,拓展了视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了动植物是人类的朋友这样一种关系,从而让学生发自内心感悟到要爱护动植物这样的一种道德情感,并由此内化为道德行为。

如果现实生活中就有相应的活动资源,一定要学会大力整合、充分利用。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我认识了您》,我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真实的生活中,让学生置身于校园中,亲自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学校校长、各科老师、门卫伯伯、清洁工、食堂阿姨等工作岗位的性质、特征,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自己的真实生活,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催化了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促进了学生道德品行的发展。

既要让学生“学好”“学会”,学得快乐,又能在提升学生学习力的同时,开发出学生的表现欲望,让每一个学生能够释放出能力、能量,懂得生活、热爱生命。 诚如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的动手实践、探索创新的能力,也更是在各种真实的生活中、情境中形成的。

四、拨开云雾见月明——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指导学法、培养自学能力,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关键。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贯穿学法指导。古人云:“授之以魚,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于终身受益。”教师告诉学生“是什么”,学生照单全收,但不知其“为什么”,告诉学生“为什么”,学生可以有所领悟,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思维过程很重要。就好比一个孩子颤颤巍巍地学走路,你告诉他先抬哪条腿,怎么向前迈步,怎样落脚稳当,他自己再如此走就会更坚实。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套路,学生才会独立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多样的教学活动方式,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访问、游戏、种植、饲养等,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辨析,并且由他们自己做出主动的表达。例如教学《夏天到了》,课前准备阶段,老师分小组、调查、走访、收集资料,对夏天的花儿、昆虫、人们的生活变化进行观察和了解,提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资源共享。课中展示中,老师引导学生结合眼睛看到的夏天的植物(各种花儿)、夏天的动物(各种昆虫),夏天人们生活上的变化,耳朵听到的蝉鸣、蛙鸣、雷鸣、夏夜乘凉的故事,嘴巴尝到的夏季美味食品等,用心去感受立夏以来夏天的乐趣和烦恼,并采用说、唱、画、跳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一切都会使儿童感到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实现,得到某种成就感,从中获得快乐和喜悦。

善于运用学习新工具,如互联网、录像、微课、PPT等多媒体。《飘扬的五星红旗》教学时老师用教学助手打开孩子们课前提交的资料进行交流,请学生对中国朋友圈拥有175个好友作思考。然后打破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多维度地与学生交流分享:凭借“网”,建立“国际事务”资料库,做学生主题学习的资料包;利用“端”,列举2017年新闻事实,学生课上评选最让人骄傲的热点新闻;借用“云”,推送资料和小百科问卷,帮助学生了解联合国和中国在联合国的大事件。“网+云+端” 学习方式结合真实的活动体验,形成无限的学习时空,丰富了品德课堂,实现了从PPT、视频的师生“双向互动”到“多元分享”。它把“探究”的种子传播给学生,让它在学生心里生根、生长,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还要善于聆听,运用探询与质询的技巧,进行深度会谈,采用头脑风暴法等等。学习方法养成之,将受益终身。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必由之路。要有选择,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易于自己知识掌握与技能发展的,这样自己的学习速度才能跟上,甚至超越时代的变化,进步才会很大。

五、为有源头活水来——把学习质疑的权利交给学生

普罗塔克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而质疑正是点燃火种的引线。“道德与法治”课程从生活出发,源于生活中的需要,迫于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困惑。学生因有疑虑、要思考,努力解开心头的疑结,会更加认真地倾听,从而让思维灵动起来,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涉及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公民日常生活的众多法律,还牵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特殊的法律。有学生就质疑:“老师,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在保护我们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吗?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未成年人可以触犯法律的规定呢?”对于他的积极思考和提问,我给予了鼓励和肯定,学生脸上立即露出了“我能提问”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生疑发问。当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无论提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问题的质量高低,都应当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能站起来并提问就是良好的开端。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是拓展学生的思维、保持探索的毅力、坚持不懈学习的关键。

道德教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才具有深厚的生命力。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秉承“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课堂中强化道德践行,焕发活力,激扬生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汪旦旦)

参考文献:

[1]季俊昌,赵文刚,刘丽萍. 在真实生活中培养有道德的人——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学校生活德育行动分析[J]. 中国德育,2011,6(08): 48-52.

[2]朱桂玲. 回归生活 彰显魅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探索[J]. 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09):75.

[3]邓正平. 联系生活实际 深化道德教育——浅析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四步法”[J]. 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04):43-44.

[4]张莉莉.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

[5]王毛文. 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发展变迁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

[6]金春花.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1.

猜你喜欢
学习力道德与法治小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三种”策略应用
轻摆渡,济江川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