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音乐之声》

2021-11-17 19:16王邦安
艺术评鉴 2021年20期
关键词:主題挖掘

王邦安

摘要:电影《音乐之声》堪称电影史上的传奇佳作:它在电影发展史上独辟蹊径,将音乐与环境、情节、人物和主题进行了高度融合,构造了史无前例的电影灵魂,给观众以强大的触动和感染力,用音乐塑造唯美动人的意境,推动着剧情发展、让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让音乐艺枝高展,为音乐电影的发展开创了里程碑式的前式,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称赞。本文对电影《音乐之声》进行浅析,分析该影片中音乐的作用和身后的主题,挖掘其中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音乐之声》 音乐的作用  主題  挖掘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0-0155-04

所有流传后世、历久弥新的优秀影视作品都无一例外地能跨越时空长河、抒发思想情感,能与不同时代的观众产生精神共鸣。从当下的视角看,影片《音乐之声》情节并未有太多的新鲜感,但却曾获奥斯卡金像奖十项提名、五项大奖,其最初对影视界甚至是跨界产生的影响、带来的价值、激发的启迪至今仍经久不衰。影片中生动活泼的情节、悦耳动听的音乐、如诗如画的风光、豁达乐观的为人处世,一直激发并引导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一、音乐的巧妙运用产生无与伦比的作用

音乐之声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对音乐和电影史无前例的创造性运用,并结合扣人心弦的故事、余音绕梁的歌曲、丰富多彩的人物,使得影片的艺术魅力慢慢渗入到观众心中,在观众的脑海中刻下的记忆更是难以抹去。

(一)音乐塑造唯美动人的意境

影片的开头展现的是萨尔兹堡旷世绝伦的风光:峡谷悠长、白雪皑皑、群山连绵、高原无望、湛蓝湖水、青葱森林,随即用号、提琴等多种乐器演奏欢快、活泼且带有古典韵味的乐曲,转入玛丽亚修女在包罗万象的大自然中欢快歌唱,“阵阵动人的音乐,唤醒这沉睡的山峦;传唱千年的歌声,萦绕其中久未消逝”“从湖泊涌动到丛林中,我的心想要那撞钟的轻叹”“像游玩的溪水那般欢笑,击打在砾石上”,山脉、丛林、溪流,每句歌词都做到与景观配对;“这音乐讲洗荡我的心灵”与背后的蓝天白云、地上的苍翠草地交相辉映。美妙的歌声和壮丽美景的交融营造出了一种积极向上、愉快明亮、活泼自在的意境氛围,尽最大可能吸引观众兴趣,先声夺人,也让玛丽亚的人物性格得到了提炼。

玛利亚与孩子们的欢乐时光也未离开音乐。她在上校家中的第一个夜晚打雷下雨,孩子们躲到她房中寻求安全感时她唱起《我最喜爱的东西》,告诉孩子们面对可怕、伤心的事情时要寻找快乐;积极欢快的曲调与暴风雨的夜晚形成强烈反差,表现出屋内的温馨和谐。第二天她带领着七个孩子玩汽车、划船、歌舞的情景给观众一扫阴霾与压抑之感。情节中玛丽亚教孩子们唱《Do.Re.Mi》,在草地上运用简单欢快的歌词让孩子爱上了音乐,并迅速的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伴随着白云游荡、清风吹拂,家庭的和谐美和自然的和谐美融为了一体,旋律与电影荧幕上的画面和声音巧妙交融,带来的感染力与冲击感不言而喻。

(二)音乐暗中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音乐之声》以音乐为灵魂,贯穿全片,推动着故事情节发展的基调。从影片开头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到舞台表演的《雪绒花》,无一不在让影片步步深入,显得淳朴、简单、真挚。

歌曲《玛利亚》由修道院修女合唱,把对话音乐化,是修女们对玛丽亚“反常”和“叛逆”的一种倾诉,院长唱到“你如何让沙滩停在海浪上”“你如何让她停下来”“你如何把月光留在手中”等歌词时可以看出她受众位修女的影响,即使她认为她“只是个女孩”,但最终也决定把她送出修道院去尘世之中,推动着玛丽亚前往上校家中做家庭教师一事的到来。另外,曲中和声的运用也表现出修女们对玛丽亚的多元感情,与片后玛丽亚出嫁在修道院结婚再次齐唱《玛丽亚》时流露的表情与感情相呼应。

《我有信心》是玛丽亚知晓自己即将面对七个顽皮的孩子和一位严厉的父亲时为自己鼓励打气。虽然歌词中充满正能量和信心,但是离开修道院之后对于自己的怀疑和最后在到达上校家之前的一次绊脚可以看出她内心其实并不自信。后来她又与孩子们一起游玩,学习音乐、舞蹈,并教孩子们唱《Do.Re.Mi》,把身边常见的事物和音符结合起来,乐曲欢快、明朗、简单、易懂,彰显出朝气蓬勃、青春活力的主旋律。其乐融融的景象与开始玛丽亚在这个大家庭受到的排挤形成了鲜明对比,表明孩子们对于玛丽亚的彻底接纳,也为接下来上校解封内心、“重归”家庭和玛丽亚做好了铺垫。

在玛丽亚被男爵夫人劝回修道院后,玛丽亚闭关静修,搭配上伦勃朗式用光,表现出玛丽亚内心的焦灼、挣扎、不安和举棋不定。当院长了解事情原委之后,建议玛丽亚回到上校家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唱歌曲:《翻过每一座山》,“翻越每座山,涉过每条小溪,跟随每道彩虹,去寻找你自己的美梦;这美梦需要你,去献出你全部的爱”,鼓舞着玛丽亚勇敢面对内心真实的自己,跨过修道院的墙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既推动着玛丽亚重回上校家中,又与影片开头玛丽亚在山巅的自由歌唱和修女们的合唱相呼应,使得剧情较为完整无遗。

在影片紧张激动的逃亡时刻,上校一家被迫上舞台表演拖延时间,其中包含着影片高潮时刻。《雪绒花》一曲流露出上校对于奥地利的一片赤诚热血的爱国之情与被迫离开祖国的难过不舍,并用歌声号召群众反纳粹、维护祖国、追求自由。

(三)音乐既通俗也艺术,让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

《音乐之声》家喻户晓、响遍全球离不开它欢快、悦耳、流畅、简单上口却又不失高雅的音乐。这些音乐雅俗共赏,人物栩栩如生。电影《音乐之声》的打响也离不开它的人物塑造。《音乐之声》运用音乐、情景与对话让人物活灵活现,并赋予人物铭文,暗示电影背后的主题。

1.音乐:通俗简单,朗朗上口,不失高雅

影片中的音乐是艺术性、音乐性和通俗性的三壁合一,最著名的歌曲《雪绒花》是奥地利家喻户晓的民歌,旋律优美动听,曲调朴实、简洁、感人,雅俗共赏。另外,《哆唻咪》具有生动活泼、简单易懂、易被孩童接受并记忆等特点,已经是全球孩童音乐启蒙的领导歌曲;《孤独的牧羊人》虽搞笑、诙谐、幽默,但仔细品读也能感受到其背后和谐美好生活的“另类”表达。

2.音乐条带上的人物分析

(1)主要人物

①玛丽亚修女

玛丽亚的性格在本部影片中最为突出,与传统的修女相比莫过于“离经叛道”。玛丽亚年幼就成为孤儿,但从小受到了严格和完备的教育,特别是艺术方面功底扎实。她虽是一位见习修女,却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世感到自卑,敢于追求理想,立场坚定不随波逐流,多才多艺,又热爱生活,有一颗宽容善良的心。

开篇时玛丽亚在绿野遍布的山嵩上和蓝天白云一起歌唱,清风流水与她合拍的场景表现出她最明显的特质:热爱自由和生活。电影中将自然景物和音乐进行结合,以一段歌曲真实、生动地表现她的内心世界。

她寓教于乐,用富有魅力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對孩子们的奇特举止耐心体谅,并带领孩子们四处游玩,让孩子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是一位真正懂得艺术的女子。《哆唻咪》《我最喜爱的事物》等歌曲给孩子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温暖。在得知男爵夫人要来家中时,她并未因身份而自卑,反而盛情地为男爵夫人准备表演,教孩子们唱《音乐之声》,流露出她的自信和落落大方。

《我有信心》《翻过每一座山》两曲分别直接和间接地表现出她强大的内心。虽然面临困境,但她不退缩,不放弃,“我可以做到最好”,无论是和孩子们的相处,还是坦然面对与上校情愫的情节,刻画出一个充满魅力、内心坚强的女子,令人深感敬佩。

玛丽亚背后隐藏着的是在那个时代下人们对于天性、美好、自由、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善良面的追求,电影用这样一位“反常”、貌美和德馨浑然一体的修女表现出动荡年代下人民的内心渴望。

②特拉普上校

特拉普上校是一位刚强、善良、勇敢的爱国者。他英俊堂堂,出身高贵,目光炯炯有神,不失深邃和刚毅。本是受生活打击发生巨大性格转变的他在音乐之下重拾温柔,家中响起《音乐之声》既是剧情的转折点,也流露出上校善良温柔的本质。

除此之外,影片中上校两次唱起了《雪绒花》。第一次是在家中,弹唱随意却不失柔美,眼中泛着涟漪:看孩子时双眼温柔,看玛丽亚一往情深。而两种感情之外,这首歌曲隐约表现出上校对于前妻的难以忘怀、对自己青春年少的怀念。不难看出,上校对于感情的真挚、纯洁、情感丰富,动人心弦。第二次则是在歌剧院,上校弹唱《雪绒花》表露自己对于纳粹的不屈不挠、英勇抵抗,唱途中的哽咽更加表现出自己的被迫无奈和对于祖国的留恋不舍。在面对奥地利的沦陷,他依旧不屈不挠,撕下家中的纳粹旗,发誓只为奥国效忠,用歌声号召群众反纳粹、追求自由。

善良、勇敢、爱国的特拉普上校是对爱国人士的典型代表与升华,是当时奥地利人民对于反纳粹心声的集中体现,从他身世的展开到遇见玛丽亚发生的性格转变,讲述的不仅仅是人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这背后隐藏着的是人物的性格冲突之后的交融,是一种因果表现,体现出一定的美学价值。

(2)次要人物

①男爵夫人

男爵夫人在本片中并未有歌唱剧情,但是音乐对于她的形象起到了一定的衬托作用。在上校弹唱《雪绒花》时,她面对上校的眼神和表情真实带感,也体现出她对于上校的爱恋,她是一位追求爱情的直率女子。当上校唱完《雪绒花》之后,男爵夫人提出要在家中举办舞会;这一剧情发生时男爵夫人表情慌张,举止未免有些夸张,表现出她对于音乐的一种迎合,说明她对于音乐并非是从内心深处认同喜爱。“游离”音乐之外的男爵夫人在面对上校感情动摇时也并未轻易放弃,大胆的挽回两者之间的爱情。虽然最后眼神中闪烁着伤心难过的泪水,但面对挽救失败时她选择的是坦然、体面的退出,表现出一位贵族女子的高贵与优雅、不失风度。

②修道院院长

影片中的修道院院长也颇具特点。对于玛丽亚的过失,她一再包容,认为“她只是个女孩”,在众多的声音之下理智选择,为玛丽亚选择了一条真正属于她的归宿。在玛丽亚回院静修时,她对玛丽亚的经历颇为关心,得知其经历之后建议作为实习修女的玛丽亚回到上校家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告诉玛丽亚“男女之间的爱也是神圣的,你也有爱的自由”“去追求你的爱不会影响你对上帝的忠诚”“修道院的墙不是用来抵挡问题的”,并唱《翻过那座山》以鼓励玛丽亚坦然面对爱情。“翻越每座山,涉过每条小溪,跟随每道彩虹,去寻找你自己的美梦;这美梦需要你,去献出你全部的爱”,表现出院长虽为修道院院长,但却拥有宽容、理智、世俗、博爱的品格。

二、深刻的主题表达——音乐背后的声音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形式,轻松明快的音乐能传递出一种欢快的情感,低沉忧郁的节奏能营造一种忧伤的氛围”“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本影片结合音乐表现出的主题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熠熠生辉。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影片开头苍翠壮美的阿尔卑斯山连绵不绝,宽广蔚蓝的湖水寂静无声,天空也是碧蓝如洗,玛丽亚身着长裙面带笑容,姿态昂扬向上,她对自然的热爱以歌唱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伴上欢乐的舞蹈,一举一动都在倡导一种返璞归真、拥抱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二)平等理想的师生情谊,教育需“投机取巧”

影片中简单、轻松、愉悦、动人的歌曲《Do.Re.Mi》:“鹿,是鹿,一只母鹿;光,是金色的夕阳;我,那是我的名字……”这些字符与人身边日常可见的事物相联系,并搭配正确的艺术教育,和玛丽亚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系与呵护一起,凸显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与上校严厉死板、“军事化”的管理、压制孩童天性、灌输式的教育形成强烈反差,表现出对于孩子的教育需要融合生活,贯彻“教育即生活”“因材施教”的思想,搭建良好的传收系统,用游戏激发孩子的兴趣,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让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习的美妙。

(三)双壁展现:爱情和爱国和诙谐统一

奥地利家喻户晓的民歌《雪绒花》自影片上映后响彻全球。雪绒花是一种洁白无瑕、细小微弱的植物,但却能在贫瘠的环境坚韧的生存,象征着勇敢和爱情。娓娓动人的《雪绒花》悠扬婉转,讲述着玛丽亚和上校之间的爱情,同时也让电影爱国主题得以升华,这也是体现该影片魅力的焦点之一——最后在歌剧院中全场齐唱《雪绒花》,既有爱人心照不宣的默契、家庭的团结和谐共度难关,也是爱国之情的制高点,更是本片的最高潮部分。同时,《雪绒花》也蕴含着人类的情感和高贵的品质,是人们对于祖国平安无事的美好愿望,与纳粹残暴罪行形成一种巨大反差。

(四)开放、世俗、人性化的宗教观

本片中贯彻始终的不止音乐、师生、家庭、爱情与爱国主题,还有对于宗教的理想绘画,主要从玛丽亚和院长二人身上体现。影片开头《玛丽亚》一曲看似倾诉,实则是在为玛丽亚寻找一个属于她的生活;在玛丽亚结婚时众修女再次齐唱《玛丽亚》时,基调较为神圣、肃穆,脸上流露着的喜悦是对于玛丽亚找到归宿的直接表达,体现出理想宗教应当具有“普世”特点。当玛丽亚被劝回修道院后,院长唱歌曲《翻过那座山》,更是直接的表现出她对于玛丽亚心生情愫的理解和宽容,不但未让她“斩断情缘”,反而告诉玛丽亚“你必须回去”,体现出理想宗教应当开明、开发、包容、理智、柔和、万象,鼓励人们追求美好。

电影《音乐之声》中的音乐美妙绝伦、动听悦耳,在人物、剧情、主题等三个方面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影片中的每一首音乐都成了世界级的名曲,广为流传。剧情中的音乐旋律优美、通俗易懂、内涵丰富,是全片的灵魂所在,让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这部电影展现的优美画卷如同火树金花一般璀璨,给我们留下的无疑是精神收藏。

参考文献:

[1]常艳.电影《音乐之声》的音乐艺术赏析[J].芒种,2015(02):121-122.

[2]何智,方江南.英文电影《音乐之声》评析[J].电影评介,2007(06):48.

[3]邢筱梅.浅谈电影《音乐之声》艺术赏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14):103-104.

[4]林静.电影《音乐之声》的人物分析及艺术赏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14):89-90.

[5]杨松.电影《音乐之声》的教育意义[J].戏剧之家,2017(04):162.

[6]王艺静.从《音乐之声》看电影音乐的艺术功能[J].大众文艺,2016(13):153-154.

[7]罗亚辉.在音乐中感受《音乐之声》带来的无穷魅力——观电影《音乐之声》有感[J].美与时代(下半月),2010(01):58-60.

猜你喜欢
主題挖掘
阅读主题三:生之赞歌
阅读主题二:四季之美
【短文篇】
本期主题:月
本期主题:寒
参考答案
将“再也没有”带向更有深度的思考中
挖掘档案文化资源推进档案文化建设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