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椰城》共成长

2021-11-17 21:52谢博宇
椰城 2021年11期
关键词:椰城文友杂志

作者简介:谢博宇,安徽怀远人,怀远县作家协会会员,怀远育人中学语文教师。作品发表于 《椰城》 《山东文学》 《美文》 《五指山》 《散文诗》 等。

那时候,我还没有去往远方,一个白衣少年成天躺在湛蓝的天空下幻想着伟大的文学梦。朋友说,文学是纯粹而又干净的,你应该去一个天蓝水阔的城市。后来的日子里,我努力读书,2010年的初秋,19岁的我独自背上行囊从江淮大地来到了充满椰风海韵的城市——海口,这里成了我新生活的开始,更是我文学梦想起航的地方。

初识《椰城》是在大学的图书馆。没有了高中繁重的课业,便余下了更多的时间和这些书籍相处。这里的书籍浩如烟海,是我在高中所不曾体验过的,但众多杂志中,只有《椰城》把我迷恋。究其原因,唯有两点,一是封面,二是内容。封面就好比人脸,第一印象还是重要的。《椰城》的封面没有绚烂的彩绘与图案,就像一位素颜的女子,朴素的外衣与容貌下,才更能彰显平和与自然。这是我所向往与喜爱的。《椰城》的封面永远是那么干净与稳重,或是蓝天白云,或是微风椰林……总之,一切能代表南国地域色彩的东西,《椰城》总会把它们展现得淋漓尽致。至于内容,我觉得《椰城》更像是一位长者,它既挖寻了本土的优秀作者,

又包容了来自天南海北热爱文学的作者,给大家施展的舞台,让我们齐聚一堂,找到灵魂的归处。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或许,这才是《椰城》几十年来风雨中屹立不倒的真正原因吧!

再识《椰城》是在大学的收发室。那时的我已写作两年有余,其间在一些杂志报刊陆续发表文章,内心小有成就,但仍觉得美中不足,那自然是没能在心之所向的杂志发表文章,《椰城》就成了我迈不过去的坎儿,投出去的稿件杳无音信。等待审稿的日子里,我像是拆了骨架的猫躺在草坪上,期待着上天的眷顾。后来的日子里,我隔三差五地跑到收发室,但终究是一场空。再后来,我继续不停地写,不停地投,终于在2013年的2月,我敲开了我的《椰城》的门。《活着》(外二首)发表在了当期的《椰城》上,我欣喜若狂,小心翼翼地拿着杂志,翻到印刷了我文字的那一页,久久地盯着自己的名字和诗歌,隐约闻到墨香。我不忍把目光移开,我不知究竟是什么力量,能让我这么执着地坚守《椰城》,就这样,我流下了激动的泪。

2013年秋,我走上了工作岗位,在海南一所偏远的民办学校当小学语文老师。走上社会,我才正在理解了什么是梦想,什么是生活。《椰城》给了我找到工作的筹码,却不能与我长久相伴。工作的压力与生活的烦琐已让我很久没有阅读与写作了,我似乎忘却了,几年前,我是带着梦想而来的,我也曾是追梦少年,充满激情与热血,可如今,为了生活,把梦想搁浅。同事说,既然热爱,就坚持写吧!没有什么比梦想更伟大。后来,他每月从海口回来,都会给我带当期的《椰城》,每每我要把钱给他,他便微微一笑,省省吧,等你发表了稿子,拿稿费请我吃饭。

闲暇之余,阅读《椰城》便重新成了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灵感将至,便会拿起笔来写上一些。

2014年3月,单位收达室的破旧的桌上放着一本灰黄的快件,右下角赫然写着几个大字:《椰城》杂志社,收件人那栏正是我的名字。瞬时一股强烈的自信充斥着我的身体,我知道,《椰城》又给我带来了惊喜,赶紧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放置桌上。还是不变的风格,蓝天白云映入我的眼帘,醒目的十二个字“笔者心行天下,墨者文以载道”是对文学、对创作者最好的鼓励。不知怎的,我变得畏手畏脚起来,一页、两页轻轻地翻着,找到目录,指尖轻轻地下划,划到我的名字,喜悦涌上心头。一篇写给母亲的散文《梅花里的微笑》,《椰城》为我分享给了天下所有的伟大的母亲!我把它拍照发给了母亲。后来,一次谈话中,我听父亲无意说起,那晚,母亲读了我发表的写给她的文章,高兴得一夜没睡,逢人便分享阅读,夸赞我写得好。就这样,《椰城》又激起了我写作的动力,它更像一面旗帜,引领着我向前去。往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卖力地写作,直到我离开海南。

2015年6月,辞别单位,临走的前一天,我请同事吃了火锅,感谢他这两年为我在文学道路上所做的一切,最起码,感谢那床头上一摞厚厚的《椰城》。席间他问我,不再回来了吗?我笑笑,没有说话。他拿起筷子,指了指冒着热气的火锅,用稿费请的?我还是一笑,只是不知过了多久,感觉眼里泛起了泪花,趁他不注意,便悄然擦去……那时,我说不清眼泪里蕴含的是什么,只是依稀觉得,我所走的路正在一点一点远离航道,找不到属于我的燈塔。乘车北上,到海口,温暖的阳光透过车窗直射在我身上,看着窗外过往的风景,我的泪不禁又来了。

在宾馆安顿下,突然想起位于明珠广场的创新书店,那是我大学期间常去的地方,有时一待就是一下午,每当拿起文友们出版的作品或发表的文章阅读,总是会激发我不竭的创作动力。临行前,我想对它作最后一次告别。就在这个时刻,《椰城》能给我带来惊喜,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逛到杂志区,看到架子上整齐地摆放着近几期的《椰城》,随手翻阅一本2015年第3期,还是按照习惯先翻至目录,看看有没有熟悉的文友的文章,目光跟随指尖划动,将至末尾,竟发现了自己的名字,发表的是一篇散文《麦子》,我瞬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看着周围的人群,感觉无比骄傲,全身布满了光环。就这样,《椰城》成了我在海南这片土地上进行文学战斗的最后一块根据地,我热爱并怀念着它。

回到故土,依然找了份语文老师的工作,或许,只有语文老师才能离写作更近一些吧!后来,《椰城》和其他杂志成了我的基石与跳板,我顺利地加入了当地的作协,结识了不少老师,似乎梦想又重新起航。2018年,我娶了妻,生了子,工作的繁忙与家庭的琐碎,已很少阅读与写作了,我也不再是当年那个追梦的少年,但对于文学的热爱,我始终挥之不去。远在天涯的同事,还会如期地给我邮寄《椰城》;互联网上,依旧关心文友们有没有新作的发表;微信上,把《椰城》的公众号置顶……对于《椰城》的怀念与感激,我始终不能忘却,或许,这正是一个文人的坚守,一个生活在矛盾冲突中、敢于破茧而出的人的力量与勇气。

深夜将至,伏案写作,突然想来,我竟与《椰城》同岁。1991年,我们都出生在中国这片温暖的土地上,我有父母的陪伴与呵护,您有编辑老师的执着与信仰,我们都在健康快乐地成长,长成大人的摸样,可以抵挡风雨,可以奋勇向前。古人云:“三十而立。”如今,我们都到了而立之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段。30年风雨飘摇,不曾让我们跌倒,再过30年,依然可以回头看看曾经美好的过往,那将成为我们亲切的怀念。梦想不会老去,信念也不会消退,《椰城》这面旗帜还会飘扬在南国的湛蓝天空。

猜你喜欢
椰城文友杂志
《椰城》是我的良师益友
椰城与《椰城》
《椰城》情缘
三十而立的《椰城》:征途漫漫,唯有奋进
有些将就,可能就是一辈子
杂志收纳碗
“低头一族”制造车祸,婚姻交易引发无辜杀戮
名人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杂志收纳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