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沧桑话宜昌

2021-11-18 08:27张永久编辑田宗伟
中国三峡 2021年8期
关键词:郭璞夷陵宜昌

◎ 文| 张永久 编辑| 田宗伟

《记录宜昌解放路》油画丙烯50×60cm

1959 年,渔业合作社在宜昌江边集体捕鱼。 摄影/ 徐达

东晋郭璞相度宜昌(古夷陵)城基

两千年前,宜昌并不叫宜昌,它叫夷陵,是长江两岸宜昌这方地域的中央治所。它曾经用过的名字还有西陵、宜州、拓州、硖州、峡州、东湖等。“宜昌”第一次在史书中出现是东晋,时间为公元317 年至420 年。

第一个与宜昌发生关联,并且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是郭璞。公元276 年,20 岁的山西人郭璞出门远行,云游四海的第一站,是他父亲郭瑗当官所在的巫山县。顺着长江往下旅行,是秀丽迷人的巫山十二峰,再往下进入西陵峡,接下来就到了宜昌城。

遥想1700 多年前,郭璞乘坐一只木帆船,穿过长江三峡的险滩暗礁惊涛骇浪,抵达之时是某个傍晚。夕阳缓缓落下,落日把江水染成一片胭脂红……船家放下铁锚,系好缆绳,搭起跳板,行拱手礼,请客官下岸。白衣飘飘仙风道骨的寒士郭璞走出船舱,目光立马被眼前的奇异山水吸引了。郭璞是著名的堪舆大师,一生傲岸不群,他对事物有独立卓越的价值判断。蓦然邂逅相见,他对宜昌城一见钟情。由衷的喜爱像是从内心深处流出来的一股清泉,滋润他的心田。相逢这座城,他找到了一个知音。

从长江南岸看宜昌城全景 摄影/易怒

这里历史上属于楚国的边陲小镇,遍地生长着楚辞中的植物。古夷陵的土著先民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在太阳、月亮和星光的指引下开垦荒林,慢慢形成了一座城邑的雏形。作为国之边陲,夷陵这个名字取得有点潦草,让人望而生畏。“夷”有蛮夷之意,“陵”含有山的意思,合起来,就在人们心头留下了边城落日的印象和感觉。仔细一想,夷陵的土著先民们幸福指数并不高,连绵不绝的洪灾、干旱以及岩崩轮番来袭,战乱频仍,烽火弥漫,携儿带女逃难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主基调。

谁也不会想到,郭璞的到来改变了这块蛮荒之地的命运。他提笔写信给巫山县的父亲,说自己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要在此地栖身寓居。郭璞这一住,就是十年。这十年间,他做了三件事:一是注《尔雅》,二是写《江赋》,三是相度宜昌(古夷陵)城基。

相度城基,就是察访、勘测、度量城镇的脉象和坐落。郭璞会堪舆识水源,是精通阴阳八卦的高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和勘测后,他提出将夷陵治所由今三游洞的下牢溪往下游迁移到大南门,以利未来之发展。后来宜昌城的变迁轨迹,证明郭璞在建城选址上确实不愧为大师。宜昌城周边的水系众多,水质清澈优良,奔流不息的长江及其各条江河,给宜昌城带来了数不清的恩泽和实惠。

可以这么说,没有郭璞,就没有今天的宜昌城。因此,懂得感恩的宜昌人,历朝历代对郭璞的纪念,从来就没有中断。至今,宜昌城里的许多街巷和建筑物,都与郭璞有关,比如天然塔、尔雅台、尔雅街、明月台、墨池巷……除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胜迹遗址外,郭璞还给宜昌留下了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充满神秘色彩以及诡谲意味的巫文化古风和习俗。

宋欧阳修:通衢不能容车马,市无百货之列

仁宗景佑三年(1036),30 岁的欧阳修为范仲淹鸣不平被贬官。5 月他从京都开封出发,10月26 日到达宜昌城,旅途历时长达5 个多月。

当时的宜昌,虽然说城池规模不大,却同时是州府和县衙的所在地。欧阳修在《至喜堂记》中用文字留下了他对夷陵的最初印象:“州居无郭郛,通衢不能容车马,市无百货之列,而鲍鱼之肆不可入……而民之列处,灶、廪、匽、井无异位,一室之间,上父子而下畜豕。”翻译成现代白话是:夷陵城太小,大路不能通行车马,街市上没有商铺排列,而仅有的几间咸鱼店铺,腥臭难闻,难于落足。老百姓居住之场所,灶房、仓屋、毛厕、水井等等混杂在一起,房子也是上层住人,下层养猪。如此封闭落后的边地小城,对于久居京都、锦衣玉食的欧阳修来说,实在是另外一番人间景象了。

一座城市的精神长相,往往塑造于无形之中,如阳光雨露滋润山川大地一般。欧阳修的到来,为古夷陵这座边城带来了一些新气象。欧阳修担任夷陵知县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是他给宜昌城带来的文化影响不可低估。欧阳修在夷陵任官期间,除了大力整顿吏治,体察民情,狠抓城市街区建设之外,还写下了大量与宜昌山水有关的诗文,给后人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立于三游洞山上的至喜亭 摄影/赵红继

明洪武年间修建城墙城内大街小巷纵横交错

明朝洪武年间,是宜昌城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

郭璞相度古夷陵城基时,这里还是一片荒郊野岭,中心街区遥遥无期。欧阳修任夷陵县令,这里仍然是“通衢不能容车马,市无百货之列”的一派乡镇景象。直到明代洪武十二年(1379),修筑了城墙,宜昌才有了最初的城。

朱元璋创建明朝之后,大兴土木,在开封城内建造鼓楼,从而带动了全国范围内修建城池的社会风尚。

宜昌城从前是有城墙的。古城墙在唐代夷陵旧城基础上修葺而成。“城垣高二丈二尺,周围八百六十三丈,城墙垛口三千九百零三垛。城墙东南北三面挖有城壕,壕沟阔四丈五尺,深二丈,壕内引溪水灌之。”明清时期夷陵古城不大,仅占地1200 亩左右。南北向长,3 里多;东西向短,仅1 里多。城内有40 多条街巷。民宅多为明清硬山式建筑风格,夹杂暗朱红色木板壁。城内街道都很狭窄,城区中心以外的街巷,污秽不堪。低处为水窟,高处是土山丘,沿江一带多为坐河朝坡的吊脚楼。街巷中平时走人十分拥挤,鲜见有牛马车缓缓驶过。

明代以降,宜昌主城区的大南门一带始终都是黄金商圈。黄金商圈的中心点,非“大十字”和“小十字”莫属。提起大十字和小十字,老宜昌人总是津津乐道。明洪武十二年修建城墙以后,城内形成了40 多条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这些街巷有的平行,有的垂直,有的呈“丁”字形,有的互相交叉,像人身体中血管一样四通八达,将衙门的行政指令、街头巷尾的俚语习俗、茶馆中的各种消息、勾栏瓦舍的传闻乃至民间谣言,迅速传输到千家百户。而大小十字街,正是宜昌城里所有街巷最为集中的中心地带。

大十字街,指的是献福路与新民街、民主路的交叉口。

小十字街,指的是学院街与民主路、璞宝街的交叉口。

明洪武年间的宜昌城,除了修筑城墙外还大办教育,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在官员擢升层面上,出了两位省部级以上高官:王篆、刘一儒。比出高官更有意义的,是明朝宜昌出现了以雷思霈、刘戡之为代表的一代文坛巨擘,这份名单至少应包括雷思霈、刘戡之、陶若曾、罗文彩、罗服卿、王之纲、陈禹谟、易文简、陈邦靖、刘孝若、邓寅侯、王之扆等。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清新优美,记录有宜昌美景、民俗风情以及强烈个人风格印记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宜昌文学史上的一次高潮,成功延续了继屈原之后中断千余年的夷陵文脉。

清雍正年间废夷陵州置宜昌府,始有宜昌之名

宜昌城的另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是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

这一年,清廷废夷陵州置宜昌府,领五县二州:东湖、兴山、巴东、长阳、长乐(今五峰)、归州(今秭归)、鹤峰州。登记在册的城区居民18313 户。废州置府的大背景,是这一年清廷成功改土归流。所谓“改土归流”,是指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包括宜昌)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制度的一项政治改革。具体的说,改土归流是将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为政府官员管理方式,土司由朝廷中央委派。这个政治改革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既然是改革,其中遭遇的抵抗和阻碍也不容小觑。大规模叛乱时有发生,小范围抵抗多如牛毛。以新命名的宜昌府为例,鹤峰末代容美土司田旻如,拒绝听候调令进京,并率兵反抗,导致清兵大军压境,田旻如在山洞里自缢身亡。

从某种意义上说,鹤峰容美土司的命运何尚不是宜昌府的缩影?宜昌所处之地,激流险滩与大江大河的衔接,巍巍群山和辽阔平原的分野,是武陵山脉与大巴山山脉的交融地带。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处于文明开化过程中的容美土司有若干相同或相似之处。在咸丰十三年这个时间点上,它又来到了原始与现代的转折点。一切仿佛都在预示:随着宜昌府的命名,“宜昌”这两个字来到世界上,这座城市将会有新的开始。

1876 年,宜昌开埠,进入近代社会

1876 年李鸿章与威妥玛在山东烟台签订《中英烟台条约》。中方除向英方赔款外,还开放了宜昌、温州、芜湖、北海几个内陆城市为通商口岸。

宜昌城开埠是一次以屈辱为序曲以复兴为高潮的百年大戏。剧情千回百转,舞台波澜壮阔,随着精彩演出的迟续推进,剧情不断发生变化。像滚滚长江东流水一样,有着韵味无穷的内涵和魅力。

宜昌城开埠后,英国人、美国人、德国人、法国人、日本人、比利时人等等相继涌入大街小巷,跟随洋人而来的还有大量物美价廉的洋货。洋船的汽笛声把宜昌拉入近代文明社会,城市居民耕织结合的传统家庭经济模式轰然倒塌,迅速解体为一幅幅近代社会生活的世俗场景。

开埠,也使宜昌城的规模和格局有了新的拓展。

从前都是以老城区为中心,开埠后,城市规划向长江下游拓展,这就有了怀远路(今红星路)、二马路、福绥路等一大片洋人区,有了热闹繁华的一马路、大公桥和九码头。在老城区上游区域,从前环绕老城区的是四个山岭:石子岭、樵湖岭、珍珠岭、桃花岭,开埠后,四个山岭上变成了一大片街市,环抱着老城区。

至于开发镇境山、葛洲坝工区,东山开发区、猇亭开发区、点军新区等,则是改革开放后的事情。不妨打个比方:以老城区为中心,宜昌城像波纹似的一圈圈扩大,历经时间的洗礼,终于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和格局。

清末修建川汉铁路为宜昌留下个新地名:铁路坝

在宜昌城的时间座标上,修建川汉铁路无疑是件大事。

辛亥革命导致清廷垮台,而因川汉铁路而引起的保路运动,则是辛亥革命的催化剂和导火索。川汉铁路分设3 个总理部,地点分别在四川成都、京都北平、湖北宜昌。实际上,成都和北平仅是议事处,修建川汉铁路的具体施工地点在宜昌城及周边的兴山、秭归一带。

川汉铁路宜昌车站 资料图片

清朝时期的宜昌港口 资料图片

磨基山公园 摄影/徐学工

川汉铁路宜昌总理名为李稷勋,四川秀山人。自从上任川汉铁路宜昌公司总理以来,正值壮年的他雄心勃勃,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当李稷勋带领修路工人筚路蓝缕、艰辛奋战之时,清廷忽然传来铁路收归国有的谕旨,他的第一反应是惊愕不解。他连夜给京都写信,旗帜鲜明地表达观点,信函结尾处透露了他当时身处的环境以及内心的苦衷。铁路公司的尴尬处境,让李稷勋心力交瘁。开工两年,宜昌城云集筑路工人四五万,如果加上周边,筑路工人多达20 万,忽然宣布停工,数量众多的筑路工人和铁路员工如何安置?那么多工程师、技术员如何打发?宜昌是开埠较早的通商口岸,这里洋人多,教堂多,外国公司多,经常可见外国军舰在长江上游弋,一旦发生什么事,他担心会引起国际纠纷。

保路运动之后发生了辛亥革命,宜昌城顺利反正,李稷勋没有回四川,他留在宜昌,被宜昌商界推举为商会会长,及时筹款遣散筑路工人,积极为护卫地方治安作贡献。随着川汉铁路的终结,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谢幕了。那段历史为宜昌城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地名:铁路坝。

1938 年,宜昌上演惊心动魄大撤退

侠义精神分为若干种。“侠之至尊”是一种,“行侠仗义”是一种,“本无济世悬壶之意,但有悲天悯人之心”是一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又是一种,且是侠义精神的最高境界。金庸先生通过小说《射雕英雄传》,充分肯定了这种为国为民的大侠义境界。

谈及“侠之大者”,不能不提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宜昌沦陷前夕的宜昌大撤退。1938 年5月2 日,卢作孚以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的身份,亲临宜昌城指挥大抢运工作。一到宜昌,他入住在红星路15 号,迅速召集地方官府、各相关机构以及民生公司管理人员开会。

卢作孚多次亲临宜昌码头视察工作,对堆积如山的撤退物资,他要在胸中形成一个整体规划。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卢作孚开出的灵丹妙药是“三段运输法”:将宜昌至重庆的航道划分为三段,仅将最重要的物资直接运送至重庆,其余物资按不同重要程度等级分别运送至三斗坪或万县等地码头,再由其他货轮转运至重庆。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效率,堆积在宜昌的大量货物和数万人员,都在短时间内被成功运输到了大后方重庆。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民生公司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存亡,在抢运物资和人员的活动中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总共有16 艘船只被炸沉炸毁,69 艘船只被炮弹击中,117 名员工壮烈牺牲,76 名员工受伤致残。据当时的报纸记载,1938 年先后到过宜昌城的有蒋介石、李宗仁、陈诚、汪精卫、冯玉祥、李四光、黄松龄、王芸生、于毅夫、程希孟、陶行知、老舍、张大千、宋庆龄、宋美龄、宋蔼龄等众多国民政府军政要员、社会贤达和文艺界名流,中共地下党组织负责人陶铸、钱瑛、曾志、何功伟、雍文涛、韦君宜、刘真、马识途等也来到宜昌城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这是抗战史上极其悲壮的一页。

——这是中国民众在面对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用不屈的意志创造出的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宜昌奥体中心 摄影/ 张泉

列车飞奔在川汉铁路的宜昌长江段。宜昌已由昔日的滨江码头一变而为交通枢纽。 摄影/张彬

宜昌沿江大道天然塔段(从下游往上游方向看) 摄影/ 周星亮

当年那些抢运入川的物资器材,很快在西南、西北建立了一系列工业区,尤其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工、炼钢等行业的综合工业区,构成了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成为抗日大后方的坚强后盾,为前线将士源源不断供给武器装备,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在夷陵长江大桥附近的滨江公园,建有宜昌大撤退纪念园。该纪念园占地约5000 平方米,由主体雕像、绞滩柱、木栈道、马灵光石群、鹅卵石步行道、园名碑等六部分组成。主体雕像长15 米,高9 米,厚3 米,采用数字和铁锚组成。外形取船舶和长城之形状,钢筋混凝土骨架外贴红色花岗岩浅浮雕,通过定格时间,突显了当时的历史场面,引人沉重凝思。它已成为宜昌众多景点中的一个标志性景观,是市民们铭记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基地。

1949 年7 月16 日,宜昌城解放

1949 年7 月16 日。凌晨。四野第四十七军、湖北军区独一师,分别从镇境山、北门、东门、铁路坝、北山坡、杨岔路等处进入宜昌城区。

至此,宜昌城宣告解放,一个轰轰烈烈的新时代开始了。

宜昌解放后的第二天,准备接管宜昌城的党政军机关从当阳出发,经过玉泉寺、双莲寺,在山间小路上悄无声息地急行军。当日夜晚,宿营在堂风坳。19 日清晨,接管的干部队伍到达城区杨岔路,以实业家刘梅森为代表的宜昌各界人士热烈欢迎。下午1 时许,队伍离开杨岔路,沿公路进驻中心城区怀远路(今红星路五中处),立即投入紧张繁忙的接管工作。

新建立的宜昌市委,由彭天琦任市委书记兼宜昌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刘真任市委副书记兼宜昌市人民政府市长。进城的党政军机关颁布了《宜昌市入城纪律十条》,除贯彻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外,还宣布进城后不准无故鸣枪,不准随便捉人杀人等,有效保证了城市接管的有序进行。

新政权成立之初,城市破坏严重,秩序混乱,粮食奇缺,工厂停工,工人失业,物价不稳,百废待兴。宜昌市委做出《关于恢复与发展生产的宣传工作决定》,指出今后较长时期宜昌市的中心工作是恢复生产,巩固人民政权。市政府动员工厂商店复工复业,组织城乡贸易,解决粮食、食盐、煤油供给,平抑物价,组织税收,禁止使用银元,稳定金融。

通惠路是条穿越历史风雨的百年老街,解放后改名解放路。这条不足半公里路的老街,沿途与环城东路、环城南路、中山路、陶珠路、云集路、二马路等名街交汇相连。关于解放路的故事,就从这一个个交汇点延伸,构成每个老宜昌人独特的老城记忆,也开启这座城市商业的繁华梦。

葛洲坝工程开挖回填催生出漂亮的滨江公园

沿江大道是宜昌市民熟悉和喜爱的一条主干道。依傍沿江大道而修建的滨江公园长达十几公里,并且还在继续向长江下游猇亭方向延伸。滨江公园的修建,使得沿江大道成为这座城市中最美的街道之一。

沿江大道的前身,是民国时期的招商局街。解放后,招商局街更名为滨江路。而现在的沿江大道,由原来的滨江路、复兴路、大公路、南门外正街、环城西路、尔雅街、板桥河街等七条街道连通延伸而成。

1978 年,按照宜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沿江大道要向北延伸至三江船闸。次年开始,从镇川门至九码头,沿长江修建护岸工程。其时正值葛洲坝工程开挖回填,大量的土石方急需找地方堆放。正好遇到沿江大道的扩建工程,于是开挖葛洲坝所产生的大量土石方找到了出路,被填放到沿江大道邻江一侧,大大拓宽了滨江公园的宽度。

葛洲坝前正在嬉戏的江豚 摄影/黎明

沿江大道和滨江公园如今还在向长江下游猇亭方向延伸。这条大道如今已成为宜昌城的主动脉,道路平直流畅,路面整齐,街道傍城邻江,绿树成荫,路随水转,视野开阔,沿街高楼林立,成为房地产业最为抢手的江景楼盘。

进入新世纪,宜昌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宜昌城区中心的黄金商圈已由一枝独秀变成了多点开花。万达广场、CBD 购物中心、五一广场、华祥商城、水悦城、环球港以及夷陵、猇亭、江南点军的多个黄金商圈,形成宜昌城开放包容的博大格局。如今的宜昌,经济繁荣,宜居宜业。常住人口415 万,经济总量4千亿,人均GDP 湖北省内第二。在这块土地上,宜昌人民正在描绘更新更美的画卷,谱写波澜壮阔的史诗。

猜你喜欢
郭璞夷陵宜昌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郭璞奏疏文的政治思想探究
湖北宜昌卷
夷陵之战(下)
夷陵之战(上)
郭璞诗经学论略
郭璞《游仙诗》思想情感构成
古人的特殊盗墓手段——占卜测藏
对夷陵之战刘备战略决策之吾见
对刘备夷陵之败直接原因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