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的N种打开方式

2021-11-18 08:27整理天香百合编辑王旭辉
中国三峡 2021年8期
关键词:溜子长阳丝竹

◎ 整理 | 天香百合 编辑 |王旭辉

宜昌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灿烂的特色文化遗存。目前,宜昌已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20 项、省级52 项、市级154 项、县(市、区)级494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7 人、省级110 人、市级543 人、县(市、区)级2050 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省级2 个、市级28 个。如果将宜昌视作为电脑桌面上的一个文件,那么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打开宜昌的方式之一。

宜昌丝竹

2010 年3 月5 日,鸦鹊岭镇宜昌丝竹乐班表演。 供图/郑金银/夷陵区文化馆

宜昌丝竹亦称“细乐”,是以丝竹为主奏乐器演奏,与打击乐轻敲细打而合成的一种器乐艺术品种。曲调优美,板式规范,与当地小调、民歌交融,给人以细腻典雅之感,广泛用于婚丧嫁娶和民俗活动之中。“丝”和“竹”是周代八音乐器分类中的两个种类,魏晋以来多种文献中都记载有合奏形式,宜昌丝竹受巴楚文化影响形成。“一曲生五曲、五曲生七调”的曲牌特点。北宋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曾作过“腊市鱼盐朝暂合,淫祠箫鼓岁无休”的描述。

沮水巫音

远安呜音又称巫音,是一种民间吹打乐,源自古楚国遗韵,因主要使用呜音喇叭发出“呜呜”声而得名。史载,西周时期的楚国立国于现在的沮、漳水一带。“楚人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齐庭陈大吕,荆国起巫音。”呜音低沉幽暗,又显虚渺,主要在民间红白喜事和庙会等习俗中演奏。远安呜音的古风古韵保留最完整,喜庆场合艺人将喇叭吹出“哈哈”之声,白事则吹出“呜呜”之音,奇异、诡秘,往往与道士配合,为亡者招魂、安位。

沮水巫音*

兴山民歌

兴山民歌据专家考证为荆楚古歌的遗存,音调奇特,在仅三个音的音阶中含有介于大、小三度之间的音程,称“钢琴缝里的音”,填补世界音乐理论的空白,被命名为“兴山三度音程”。经考证,兴山三度音程与曾侯乙编钟三度定律结构一致,特别是与1992 年出土的商周青铜“猪磬”的三声结构关系几乎相同,被音乐理论界誉为巴楚古音“活化石”。

三峡艺人:兴山民歌传承人陈家珍 摄影/杨红艳

长阳山歌

长阳山歌是一种田歌,又叫高腔山歌,内容有创世古歌、劳动歌、时政歌、婚嫁歌、丧鼓歌、风情歌、情歌等二十多个曲牌。出身长阳一个山歌世家的“土家歌王”王爱华演唱的长阳山歌,曾获央视青歌赛冠军等八项全国冠军。

长阳山歌传承人曹峰和搭档王明俊在清江画廊为游客唱山歌*

南曲

南曲,或叫“丝弦班”,是地方小曲中一个较为古老的曲种,流传于长阳及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传统的南曲具有文词高雅,唱腔优美,自弹自唱,以唱为主少有夹白的特点,雅俗共赏,以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和鲜明的地方风格,在曲坛享有盛誉,被誉为“郁香的山花”。

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又称薅草号子,俗称“打闹歌”,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歌艺术形式。土家人在薅草季节,聚集数十乃至数百人在进行集体劳动时,请两名歌手面对薅草的众人,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随着锣鼓声的起起落落而吼唱的一种土家族民歌。

长阳南曲《渔光曲》表演 摄影/杨红艳

2011 年8 月11 日,薅草锣鼓付吉佳乐班在田间为薅草者加油鼓劲。 摄影/周长军

打溜子

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历史悠久,曲牌繁多,表现力丰富,是土家族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一般多由3 至4 人合奏演出,有“三人溜子”、“四人溜子”之分。

土家打溜子老少捉对 摄影/郑兵

吹打乐

“上山踏歌声,近村间吹打”。土家吹打乐是土家民间音乐,现仍在民间流传演奏曲目500 余首。吹打乐通过师徒传承,以口传心授而代代相袭,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

长阳吹打乐*

猜你喜欢
溜子长阳丝竹
论丝竹玩友——群落生态视野下的乐人群体考察(上)
“江南丝竹”的“合乐”传统及其文化阐释
综放面刮板运输机“上窜下滑”机理分析与控制
半夜惊坟
打溜子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读《竹太空心叶自愁:近体诗词习作习得录》有感
长阳“十三五”规划若干重点问题的思考
湖北长阳“田家新屋”传奇
湖北长阳一村庄“微信群”捐款救人
同饮清江水 共护母亲河——首个“清江保护日”在长阳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