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研究综述

2021-11-20 01:07邓金秀
现代英语 2021年10期
关键词:综述学者学习者

邓金秀

(海南大学,海南 海口 570228)

一、引言

Long et al.(1976)对比学习者在“教师主导课堂”与“小组合作”中用语的区别,发现学习者参与小组合作,不仅能表达大量话语,还能使用多种语言功能。Nunan(1991)提出,“若课堂环境对研究结果来说更重要,则更需基于课堂的研究。”

交际教学法使课堂互动成为研究热点,并取得了硕果。因此文章对近20年课堂互动研究作一综述,批判性回顾先前研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以期给英语教学启示。

二、文献收集

选取文献标准:①实证研究;②课堂与互动。手工与电脑相结合,检索文献。中文文献选自中国知网,模糊查找的文献最早发表于2001年,利用高级检索,时间为2001/1/1~2021/5/1,保证选取到最新文献。从《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等外语核心期刊中以“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研究”为关键词搜索,筛选得到9篇文献。

英文文献来自 ScienceDirect,Springer,ProQuest,Wiley,输入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Setting/Context Interaction”,人工筛得6篇文献。

三、文献综述

从作者、年份、研究对象等7方面进行归类。(表 1)

表1 15篇文献简要信息

续表

文献发表最早发于2010年(Peng et al.,2010),最新于2020年,中英各一篇(徐锦芬、舒静,2020;Chaochang et al.,2020)。集中 2010~2020 年,说明近10年极为关注课堂互动研究。2001~2010年仅2篇英文文献,表明21世纪初中国学者对该研究前沿不甚敏感。

国内外均以非英专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表1可知国内课堂互动研究的学者主要为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及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寇金南,且两人在多篇论文中为共同作者,不难看出其一脉相承的研究及对实证研究的巧妙设计。基于小组互动,学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多视角选定重点,提出新问题,突破新发现。给研究者新启示,即先形成总框架,挖掘多方视角,从单次实证研究实现其效果经济化。

国内学者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寇金南,2016;徐锦芬、寇金南,2018;徐锦芬、曹忠凯,2012;徐锦芬、寇金南,2011;高华,2012)。部分学者结合定性、定量与理论,徐锦芬(2016)用社会文化理论解读其研究。有学者结合微变化法,探讨小组互动模式,观察并分析原因(徐锦芬、寇金南,2017)。徐锦芬与舒静(2020)基于同伴互动口语语料,考察学习者互动情况,使语料库与教学有机结合,节省研究周期,保证研究客观、科学。

王蓓蕾(2016)关注互动语言形式聚焦特征,采用语言形式片段(Language-related episode,LRE)方法,发现学生在词汇等语言形式上有自我纠错意识。高华(2012)关注课堂互动具体形式,发现教学方式对成绩无显著影响,互动教学能提高学生兴趣。

15篇文献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有3篇英文文献结合新方法,在实验设置上存在差异。Chaochang et al.(2020)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分析数据,使其清晰化,而Peng et al.(2010)还采用验证性因素进行分析,中国在统计分析技术上有很大进步空间。

大多学者通过转写录音及访谈收集数据,或进行课堂观察(徐锦芬2016;寇金南2016)。

研究发现上,徐锦芬(2016)发现课堂小组互动中同伴的积极作用。寇金南(2016)发现互动模式小组在任务用时等方面各具特色。徐锦芬和寇金南(2018;2011;2017)发现任务类型影响学习者话轮数,但对平均话轮长度和短话轮比例无影响。策略培训提高课堂参与积极性,实验班使用策略频率显著增长,他们还明确了4种课堂小组互动模式。

英文文献确认了学习者对互动的感知,预测了课堂交际意愿(Chaochang et al.,2020)。翻转课堂组学生得分高于交际教学组,课堂参与度更高(Lee& Wallace 2017)。Gass et al.(2005)发现任务间交互修改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针对为何翻转课堂得分高于交际教学法,研究者持保留意见,将进一步验证。

四、结论

通过对比,发现国内研究焦点是同伴互动,徐锦芬教授一直走在前列。模糊检索发现课堂互动研究的文献数不胜数,但质量却参差不齐。经仔细筛选,仅9篇符合本综述的文献,数量与质量不成正比。因此未来研究应关注质量,以徐教授为典范,形成新视角。

五、研究展望及启示

文章梳理国内外研究视角等多样性,揭示课堂互动研究发展。语言学习在互动中被强化,教师与研究者不仅要关注多方课堂互动,还应关注个体差异,要利用科技构建有效的第二课堂学习平台。

猜你喜欢
综述学者学习者
手机依赖的干预与对策综述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学者介绍
驾驶员安全带识别方法综述
学者介绍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知识追踪综述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