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广西耕地质量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2021-11-21 10:36陀少芳覃迎姿刘文奇徐世宏梁雄黄绍富于孟生何金华康吉利蒋冬艳
广西农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耕地广西土壤

陀少芳 覃迎姿 刘文奇 徐世宏 梁雄 黄绍富 于孟生 何金华 康吉利 蒋冬艳

(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壤肥料工作站,广西 南宁 530007)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和基础,耕地质量保护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近14 亿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耕地质量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守住耕地数量红线和质量底线,加快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守住“三农”战略后院,发挥好农业农村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1]。广西水、光、温资源丰富,农作物种类繁多,是全国重要的双季稻产区及亚热带农产品主产区,糖料甘蔗、水果、蔬菜等产业位居全国前列,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对促进广西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分析广西耕地质量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出发,探讨提升广西耕地质量的路径,为实现粮食高产稳产,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参考。

1 广西耕地质量现状

1.1 耕地质量等级

根据国土部门2015 年数据,广西耕地面积6606万亩,其中水田3008万亩,旱地3598万亩。参照《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2016)进行广西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结果显示广西耕地质量处于高、中、低等级的耕地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20.7%、62.0%、17.3%。其中水田高、中、低等级分别占水田总面积43.3%、53.9%、2.7%;旱地高、中、低等级分别占旱地总面积的1.7%、85.4%、12.9%。广西耕地总体表现为高等级耕地占比小,中低等级耕地面积大,区域分布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

1.2 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及养分状况

广西耕地土壤总体偏酸,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有效硼极缺乏。其中酸性和强酸性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1.1%,微酸性占46.3%,中性占11.0%,微碱性和碱性占1.6%。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30.6g/kg,为中上水平;土壤全氮平均含量1.76g/kg,为高水平;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18.7mg/kg,为中上水平;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69mg/kg,为中等偏低水平。土壤有效硫和交换钙含量丰富,平均含量分别为41.3mg/kg、1083mg/kg,有效镁含量中等偏低;土壤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丰富,平均含 量 分 别 为104.8mg/kg、30.7mg/kg、3.47mg/kg、2.21mg/kg,有效硼极缺乏,平均含量为0.33mg/kg。

1.3 耕地立地条件

由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野外实地调查统计,广西耕地的地形部位可概括为三平六坡半成低,即三成左右的耕地相对较平,六成左右耕地为缓坡和山坡,5%左右耕地处于低洼地或峰丛洼地。耕地土壤成土母质主要为第四纪红土、砂页岩、石灰岩、花岗岩、紫色砂页岩等,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2.2%、23.0%、16.9%、7.5%、6.9%。

1.4 生产条件

由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野外实地调查统计,广西耕地的水源条件并不乐观,无供水条件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45.1%,以河流、泉水等为水源条件的占29.0%,水库、塘堰、湖泊等为水源条件的占23.7%,井水和集水窖等为水源条件的占2.2%。耕地输水条件总体为高标准输水设施少,标准较低的输水方式占比例高,无输水条件面积大的特点。耕地的灌溉能力总体为中下水平,充分满足作物需水要求的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1%,基本满足的占35.1%,一般满足的占17.1%,没有灌溉条件的占43.7%,近五成的面积无法保证作物的正常需求。农田基础设施完全配套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0%,配套的占4.8%,基本配套的占40.1%,不配套的占6.8%,无农田基础设施的占47.2%,近五成的耕地基础设施配套较差。

2 广西耕地质量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2.1 实施“三大”行动推进耕地质量建设

一是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从2006 年广西试点农业农村部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以来,连续14 年得到中央财政补贴支持,累计资金4.921 亿元,支持广西以增加农田有机肥用量和提升土壤有机质为主要措施的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县343 个(次),示范面积2675 万亩,广西财政在2015年-2019年期间,投入资金1765万元,支持开展耕地质量建设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二是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2015 年通过自筹资金在田东、田阳开展化肥零增长试点,2016 年以后,争取到国家资金4655.4 万元,建立了44 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示范片总面积29.9 万亩。据统计数据,2018 年,全区化肥使用量为255.05万吨(折纯,下同),同比减少8.78 万吨,减幅为3.33%,提前两年实现化肥使用量负增长的目标;2019 年全区化肥使用量为252.04 万吨,同比减少了3.01 万吨,减幅为1.18%,连续两年实现负增长。三是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行动。2017 年农业农村部启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以来,广西争取到项目资金1.1 亿元,在永福等6 个县区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建设,累计建设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片31.39万亩,项目区累计施用有机肥14.63 万吨,减少化肥施用1.30 万吨,减幅15.86%。

2.2 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模式日趋成熟

立足广西实际,挖掘资源禀赋,传承优良技术,实践中创新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绿肥种植。创新绿肥种植模式,发展农户自发主动型、政府扶持推动型、农旅结合观光型、园地套种拓展型四大种植模式,推动绿肥多元化发展,每年推广面积超350 万亩。二是全面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充分利用广西稻草、玉米秆和甘蔗叶等丰富的资源量,重点狠抓秸秆肥料化利用,主推秸秆直接粉碎还田、覆盖还田、堆沤还田三项技术模式,每年推广面积4000 万亩以上,秸秆还田率超过60%。三是鼓励支持增施有机肥。大力推广农民增施商品有机肥,引导农民积制施用农家肥,探索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2020 年广西有机肥生产企发展至316 个,比2015 年增加了45%。

2.3 不断强化耕地质量基础性工作

一是耕地质量监测工作持续开展37 年。从1984 年广西在17 个县(市、区)建立55 个监测点启动耕地质量监测工作以来,持续37 年从未中断。“十二五”以来,耕地质量监测工作进一步强化,上升为设区市政府考核指标,各市、县开始自主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点,进行耕地质量动态监测预警,目前建有各级监测点位683 个,监测结果被应用于用土、改土、平衡施肥和耕地质量评价上,为合理调控土壤培肥、制定耕地质量管理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二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面普及。从2005 年广西在柳江、兴安2 个县试点开始,之后逐步推开,至2009 年覆盖全区所有的县、市、区及农垦农场。测土配施肥项目实施以来,累计采集耕地土壤样品35 万个,建成化验室98 个,检测291.7 万项次,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8.2亿亩次,目前每年推广应用面积稳定在6300 万亩次以上;建立县域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水稻、玉米、甘蔗作物实现定量推荐施肥,其它作物定性或半定量推荐施肥,每年推广使用配方肥或现场按配方配制配方肥100 多万吨,应用面积3000 多万亩次。建立了标准统一的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开发了耕地土壤资源基础信息查询系统和测土配方施肥推荐施肥系统,取得丰硕成果。三是耕地质量等级变更工作。每年安排取土化验6600 多个,田间试验200 多个,根据取土化验、田间试验数据及调查情况开展耕地质量等级变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广西2019 年的平均耕地质量等级提高到5.14级。

2.4 开展耕地环境质量调查和综合防控

2012 年,广西农业农村部门在全区14 个市111个县(市、区)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普查面积5200 多万亩,采集土壤样品28570 个。2014 年,在普查的基础上,相继在灵川、西林、巴马等61 个县(市、区)重点区域逐步开展土壤重金属详查和协同点位稻米重金属风险排查,共采集土壤样品56400个,稻米样品32500个,检测土壤、稻米中的镉、铅、砷、汞、铬重金属元素共计54 万多项次,建立了县域耕地重金属含量数据库,形成县级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报告、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图、稻米重金属分布图、稻米重金属风险排查报告等成果,明晰了各地区、各土壤类型耕地重金属含量分布情况及重金属元素污染情况,并提出预防污染的对策与建议,为此后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控提供了重要数据基础。以土壤、稻米详查结果为基础,2015—2020 年,在全区组织30 个县(市、区)开展以镉污染防控为重点的农田重金属污染防控技术示范,示范面积3.9 万亩,取得良好的防控效果。

2.5 建立耕地质量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2015 年,经广西人民政府同意,广西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审计厅和统计局,制定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实施暂行办法(2015 年修订)》(桂国土资发〔2015〕16 号),文件中对耕地质量建设的资金投入和要求进行了明确和细化,提出了“按照辖区耕地面积每年不少于1元/亩的资金投入耕地土壤改良培肥工作入并优先用于中低产田重点区域”的具体考核指标,扭转市、县地方财政耕地质量建设资金零投入的局面,开创了我区耕地质量建设工作的新风貌。该办法自2015 年实施以来,各地争取到耕地土壤改良培肥资金合计1.88亿元,建设示范面积104.2 万亩,为广西恢复绿肥种植及发展多功能绿肥生产、推广增施有机肥、实施酸化土壤改良等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2.6 建立耕地质量保护政府考核机制

2007 年以来,广西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统计局等部门联合开展设区市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检查,耕地质量保护列为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对发现的耕地质量建设重视不够、缺乏资金投入、占优补劣等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耕地质量保护考核工作形成常态化、制度化,推动了各地将耕地质量管理纳入政府工作议程。

3 广西耕地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耕地土壤酸化趋势较为明显

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雨林气候区,高温多雨,湿、热同步,化学风化、淋溶作用强,造就了广西脱硅富铝化的酸性土壤特点。汇总全区测土配方施肥数据,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比,酸性和强酸性(pH<5.5)的耕地面积占比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期间提高了15.9 个百分点,通过点位对比,有54.5%的土壤pH下降了0.5个单位以上,土壤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酸化趋势,长期种植甘蔗的耕地尤其突出。

3.2 耕地基础地力不高,中低产耕地面积大

广西中低产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82.7%,呈体量大,分布广,影响深特点。中低产耕地的致因是土壤中存在一种以上障碍因子,治理难度较大,特别是低产耕地,主要障碍因子有:灌溉改良型面积占中低产总面积的12.1%;渍潜渍涝型占3.1%;盐碱耕地型占7%;坡地梯改型占5.0%;沙化耕地型占1.5%;障碍层次型占3.1%;瘠薄瘠瘦培肥型占26.9%。这些因素当中,属于整治或管理不到位的面积占中低产面积的15.3%,属于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所限导致的面积占26.9%,属于自然条件因素的占18.0%。

3.3 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间附河谷、盆地和台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多、坡多、坡陡,平地少,地形破碎,加之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多、雨量大,年平均降雨量超过1500mm,径流侵蚀力较高,岩溶作用和石漠化影响,使广西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据2019 年广西水土保持公报数据,全区水土流失面积为5831.55 万亩,占广西国土面积的16.36%,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中度侵蚀其次,强烈、极强烈和剧烈面积依次减少;其中轻度侵蚀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5.93%;中度侵蚀占15.92%;强烈侵蚀占7.62%;极强烈侵蚀占6.47%;剧烈侵蚀占4.06%。从各地市的水土流失面积看,来宾、百色、崇左、柳州、南宁、桂林等市面积较大。

4 加强广西耕地质量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4.1 提高全社会耕地质量保护的认识

耕地的生产能力结构中,地力占主导地位,在水稻生产中,基础地力的贡献率达到65%—70%,施肥等措施的贡献率仅占30%—35%左右。耕地质量保护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应从经济安全、政治稳定、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认识到保护好耕地质量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2],树立耕地保护“质量红线”理念,并贯穿于耕地保护的全过程,明确“质量红线”的具体内容和评价指标,并纳入各级政府考核目标,划定耕地质量保护的“硬杠杆”,强化耕地质量保护的“硬约束”。

4.2 建立耕地质量保护长效机制

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耕地质量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时间长,投入大,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持之以恒的推进。广西作为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不高,农田生态条件欠佳,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需要解决土壤质量问题多。因此,需要建立农田基础设施和农田土壤肥力改良投入的长效机制,通过稳定的资金注入,建立一系列耕地质量保护的科技支撑、合理利用、抵御各种自然灾害能力的机制,不断提高耕地质量[2]。

4.3 建立健全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网络

耕地质量监测是耕地质量保护和地力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生产能力进行动态监测,分析作物产量与土壤养分消长规律,为科学施肥、保护耕地质量、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3]。广西土壤呈现类型多样性和分布复杂性特点,应从广西耕地的分布和成土特点,综合考虑成土条件、肥力水平、经济状况和耕地利用模式等因素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点,建立健全全区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应用现代测试技术,建立田间档案,掌握耕地质量基本状况、养分动态变化和施肥效益等信息,并开展预测预报,为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合理调控土壤培肥、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4.4 建立耕地定期“健康体检”制度

历史证明,每次开展土壤普查,进行土壤“健康体检”,可给耕地的生产能力提升一个台阶。1958年我国第一次土壤普查[4],耕地氮素缺乏问题得到重视,推动了农用氮素化肥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耕地缺磷日渐突出,磷素化肥得到推广普及,促进耕地生产能力的提高。1979 年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查明我区的耕地普遍缺磷缺钾,一些创新性先进技术如配方施肥、土壤诊断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诞生,促进了农田土壤生态保护,大幅提高了耕地产出力[2]。随着在现代化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土壤也发生着重大变化,这就需要加强对耕地土壤进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消除破坏土壤资源,降低土壤肥力和生产力因子,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和环境质量。

4.5 加强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推广

贯彻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树立用养结合的耕地质量建设理念,以提升农田有机质为重点,加强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推广,主要抓好四方面措施:一是发展冬种绿肥不动摇,扩展兼用绿肥面积,优化绿肥生产与旅游结合的工作方式,探讨夏季绿肥品种引进。二是积极落实化肥零增长行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实施方式,加快成果应用,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快辖区内各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提高有机养分占总施肥量的比例,做好测土配方施肥服务。三是优化资源改造中低产耕地。充分利用广西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的红利,推动各地加大资金投入,统筹各级项目资金,加强中低产田重点区域土壤改良培肥,加强酸化耕地综合治理,做到治理和保护并用。四是优化广西耕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模式。集成推广有效节水技术模式,主推水肥一体化、水稻浅湿控制灌溉、地膜(秸秆)覆盖、深耕深松,聚土垄作、微喷和滴灌、集雨补灌等有效节水技术模式。大力开展智能水肥一体化核心示范区建设,开展节水农业技术示范,实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提高农业抗旱减灾能力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猜你喜欢
耕地广西土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广西贵港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广西戏曲》
土壤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
土壤的平行宇宙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