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类技能竞赛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析

2021-11-21 14:55李晓黎高玉环吴立新
大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跨文化竞赛交际

李晓黎,高玉环,吴立新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一、高职英语类技能竞赛概述

高职英语类技能竞赛主要包括口语、写作、大学生英语竞赛(D 类)、“词达人”词汇大赛和跨文化能力大赛。口语大赛包括“职场描述”“情景交流”和讲述“中国故事”等比赛环节,旨在提高学生以语言为媒介传播中国文化、进行职场交际的综合能力。写作大赛考查学生的书面沟通、信息提取、逻辑分析和人文思辨等能力及相关文化素养。大学生英语竞赛(D 类)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鼓励英语学习成绩优秀的高职学生,夯实和扩展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2021年新增的线上词汇大赛是线下英语教学的补充,通过手机端“词达人”英语词汇智慧学习平台,运用语料库技术动态出题,赛后成绩自动排名。跨文化大赛通过语言文化的竞赛平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增进国际理解。比赛环节包括案例开发与展析、名言名句解读、知识问答、情境述评和讲述中国故事五个方面。

虽然近年来英语技能竞赛和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效果明显,但是也反映出学生文化缺失的问题[1]。部分学生在赛前仅注重语言技能的提高,不重视语言背后跨文化知识的积累,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认知程度和敏感度偏低,交际意识薄弱,不能适应比赛的需要。

二、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薄弱的原因

(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低,缺乏对文化差异的认知

部分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差,缺乏必要的口头和书面沟通技能,更谈不上跨文化交际能力[2]。例如英语口语竞赛题签为行业、企业发展或社会、经济热点问题的统计图表或图片,学生根据给出的说明,在充分理解图表或图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口头描述和观点阐述,与外籍考官进行一对一现场问答。很多参赛选手,特别是非英语专业的选手在参赛前几乎没有与外籍教师交流的机会,缺乏对文化差异的认知和关注,应变能力相对较差,不能进行有效输出,导致成绩不理想。

(二)学生仍然偏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目前学生还是以传统的词汇、语法等理论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的学习为主,虽然越来越多的高职英语教材增加了培养文化素养的跨文化知识,但是受学时不足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授课教师不能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操作,导致跨文化内容往往被省略或忽略,学生不重视语言背后文化知识的学习。部分师生在备赛时也会忽略跨文化相关的内容,不能真正做到“以赛促教,以教促赛”。

(三)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导课堂,学生做忠实的听众,被动吸收各种语言知识。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设计以实用为原则,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侧重职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职业素养的提升。部分学生被动学习,不愿意动脑,不善于思考,用英语进行沟通存在困难,严重影响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和学业发展的专业性。

三、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所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应该逐渐成为高职英语教学和竞赛培训的核心内容。

(一)竞赛培训和平时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赛前培训目的性强,能在短期内有针对性地拔高学生的语言水平,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授课教师要结合竞赛各环节、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传授跨文化知识,积极构建英语教学和竞赛专项培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理解。

例如2020年大学生英语竞赛(D 类)中的试题和饮食文化有关。文中提到饮食文化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巨大差异。2021年的竞赛试题中出现了故宫博物院,2019年的试题中有唐人街的发展、英国物理学家爱德华·詹纳和牛痘疫苗的发明、夏威夷语的兴衰、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在俄罗斯等;2018年有人类语言和文字的发展概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瑞士简介等包罗万象的跨文化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也有很多类似的内容,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新标准高职公共英语实用综合教程2》Unit 3的主题是“Fast Food”(快餐)。教师在讲授快餐文化时可以补充竞赛试题“street food”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很多国家以“night market food”(夜市美食)和“street food”(街头小吃)闻名,亚洲如新加坡、泰国、日本,欧洲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饮食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小吃各不相同。世界各地的夜市和街头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如我国自唐朝就有夜市,临街贩卖现做现煮的面条始于宋朝。教师可把相关内容设计成实践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对比分析,了解中国夜市的起源和发展、了解日本的拉面文化等。以故宫博物院为例,了解博物馆文化。从牛痘疫苗到现在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等,在这些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必定会产生学习热情,也更愿意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也能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英语竞赛中。

(二)建立教学竞赛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跨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目前高职学生参加的英语类竞赛种类有限,晋级名额少,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参与竞赛。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定期举办口语、写作、朗读和跨文化知识等竞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竞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校内竞赛机会,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3],尽早储备优秀参赛选手。

大部分高职学生因缺乏对英语国家文化和语言习惯的了解,很难用英语思维组织语言,往往出现逻辑混乱、不知所云的情况。所以竞赛话题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self-introduction”(自我介绍),教师可以在新生入校时就展开教学实践,不仅能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语言面貌和英语能力,也能让刚刚进入陌生学习环境的新生克服不适应,使彼此之间尽快熟悉。自我介绍的内容可以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家乡的风土人情、城市的传统文化和对学校的初印象等话题,都是学生能够有所言的内容。笔者对2020 级工程造价、护理、汽车检测等专业的学生进行了相关内容的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录制小视频上交并进行评比。学生在彼此竞争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4],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表达,教师也自然而然地将关心国家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文化自信、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等思政元素融入了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用英语向世界介绍中国。最后教师对优秀作业予以奖励,并编辑成一部完整的视频”My College,My Hometown”在课堂上播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高涨,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视频也成为教学和竞赛的素材。

2021年度全国英语口语大赛增加了“传播中国故事”的环节,要求选手在“衣”“食”“住”“行”中任选一个话题进行故事讲述。竞赛内容的设置和“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课堂教学环节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以赛促教,以教促赛,以赛促学”的教学方针。

(三)建设多元文化课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传播中国声音

上海外国语大学李正仁教授曾提出“Respect for Diversity”(“尊重多样性”)的概念,并指出“尊重多样性”是联合国三大核心价值之一,也是联合国招录工作人员时要求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随着职业院校的走出去,在非洲建立“鲁班工坊”,为所在国培养技术过硬、认同中国文化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海外办学成为中国教育外交的主要内容。中非跨文化交流日益深入,跨文化行为日趋增多[5],越来越多来自非洲国家的留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他们不仅很快适应了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也活跃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教师可结合各类英语竞赛的内容、方向,通过英语课堂建设多元文化课堂,如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的现代科技文化等,也可以就学生比较熟悉的电影、音乐、体育等内容进行中外文化对比,在文化意识、思维方式和文化素养等层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外学生的跨文化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使其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国声音要走向世界的话语舞台,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目前,对外交往的环境日益复杂,只有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才能推动我国文化走向世界。

(四)加强竞赛指导教师的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很多指导教师不熟悉英语竞赛的流程、题型和方向,不能对竞赛题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有的教师没有足够的英语国家文化储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跨文化意识淡薄,赛前指导存在盲目性和随机性,无法选拔出拔尖选手。指导教师除了加强自身的跨文化知识储备和提升交际能力外,还应该互相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共享竞赛资源,形成稳定的指导教师团队。

高校可借鉴华南理工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的做法,也可以建立专门的语言中心,语言顾问明确分工,在教学各阶段和赛前为学生提供英文写作指导、口语指导、学业指导和答疑、留学生中文练习等服务;考试和赛后应及时总结、剖析试题,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并将竞赛试题和复习资料分类归档,为以后的竞赛积累素材,形成竞赛和教学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模式。

四、结语

依托英语类技能竞赛,结合教学实践,高校应不断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提升学生的基本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和思维技能等多维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国家培养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创新型跨文化交际人才。

猜你喜欢
跨文化竞赛交际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两块磁的交际
创新思维竞赛(3)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创新思维竞赛(6)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
Ways of Communication
情景交际题实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