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风文明建设路径思考

2021-11-22 12:36
北方经贸 2021年6期
关键词:乡风文明村民

王 婷

(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西宁 810007)

一、相关概念界定

“乡风”一词,可从字面将其含义浅显理解为乡村社会在长期发展建设过程中潜移默化所形成的特定社会风气。陈勇从社会学角度,将其系统定义为:“乡风是由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而造成的特定区域的人们共同认可并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一个特定区域人们的风俗和习惯的总和,并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传播流行。”[1]

对于乡风文明的详细内涵,百度百科、辞海等并没有对其作出明确的定义。可根据上述乡风浅层含义,现将其简单理解为——乡村社会在长期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顺应时代发展所形成的观念、爱好、传统、风俗等行为习惯的总和,被特定区域内的人民群众普遍接受和认同的健康科学、积极向上的行为规范。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口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

培育良好的乡风文明首先在于让乡村社会的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积极良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提升文化水平。文化水平与道德素质呈正相关,所接受教育的性质决定着人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可以直接理解为在农村地区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培育社会主义先进精神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口教育水平呈直线上升态势,“扫盲”行动取得了实质性成效。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改进的乡风文明成为了提升农村地区广大人民群众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的主要方式,而良好乡风对于思想道德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也是最为深刻、最为坚固的。

(二)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各方面的积极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脱贫会议上着重提出:“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2]同时,在分析农村社会贫困原因时,习近平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发育滞后,社会文明程度低,……不少群众安于现状,脱贫内生动力严重不足。”[3]由此可以看出,乡风文明程度低是造成农村社会贫穷落后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想让广大村民脱贫致富,提高生活质量,走向小康,必须坚持从思想道德建设为主要抓手,积极在广大贫困地区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活动,提高村民脱贫的能力和条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当地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基础的物质保障。农民学会致富脱贫,必然影响着当地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等各方面建设向好向善的良性发展态势。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是农村社会综合素质整体提高、诚信友爱、思想积极进取、崇尚科学理性、人际关系和谐、睦邻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有利于维护农村地区社会秩序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要实现农村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就必须加强实现道德建设,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4]乡风文明的社会必然要求群众知法守法,明白为人处世的道德底线,进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同时,在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然增强村民的法律知识,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明白如何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懂得用法律维权,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不良现象,为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农民存在封建迷信思想

由于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及现代化教育相对落后,因此,很多农村地区存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相违背的封建迷信观念和传统陋习。求签算卦等迷信活动在农村地区数见不鲜。封建迷信盛行对个人及社会危害极大,“封建迷信对社会稳定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会加剧社会成员的心理失衡,弱化理性主义信仰,破坏正常社会生活,甚至被蓄意危害国家安全的人所利用。”[5]在封建迷信腐蚀严重的地区,群众思想愚昧,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科学的传播和国家政策法规在地区的执行与贯彻,甚至危害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二)基层党组织成员老龄化严重

在青海省部分农村地区走访调查中了解到,六十岁及以上的党员,占所有党员的62%,四十岁至六十岁的党员占比为3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是基层组织的核心领导力,是促进一切基层事务的主要推动力。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地区面临较为严峻的发展形势,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基层党组织是解决农村地区突出问题和矛盾的关键与核心,是联系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群众意愿的发声者。老龄化严重的基层党组织思想严重滞后,缺乏精力和活力去解决村民间的问题和矛盾,并且年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能力,无法有效结合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步伐与本村的发展实际服务于当地农村社会的发展,阻碍了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直接导致当地群众思想滞后僵化,态度消极萎靡,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硬核桃”,乡风文明建设成为一项重大难题。

(三)不良习俗风气泛滥

在广大农村地区,没有技术的农民群众收入主要渠道是外出务工和在家务农,然而,务工和务农基本都是“靠天吃饭”,天气寒冷,工地停工,出现了大批失业回家待业农民。农闲时打牌、麻将等赌博性质活动及喝酒聚餐等已成为农民打发闲暇时间的首要选择,不可避免出现因赌博和酒精麻醉与他人出现肢体冲突的不良现象,影响家庭稳定与社会和谐,是乡风文明建设道路的主要“绊脚石”。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农村社会传统习俗、习惯逐步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在青海省大部分农村中,仍然存在着婚丧嫁娶等活动,过分讲究排面与气场,为了脸上有“面子”,大操大办、过分浪费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基本所有适婚男性的家庭,因为女方索要的高额彩礼及提出的“有房有车,三金一钻”等要求,都背负着一定的债务。据调查了解,高额“份子钱”也成为了农民群众的主要支出负担。

(四)基础设施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基础公共设施的投资力度,但调查显示,大多数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和困难,群众性文化活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现对青海省部分农村的调查中发现,秧歌队、合唱团、广场舞队、书法协会等群众性文化组织少之又少,村民精神文化建设活动明显不足。大部分村庄虽然都建立了体育广场,但配备器材设施简陋有限,主要以篮球架和乒乓球台为主。绝大多数村庄并未设立图书室、舞蹈室、棋牌室等供村民开展休闲娱乐活动的文化中心。并且在少有设立的村庄中,也出现了图书室书籍陈旧、极少开门等现象,利用率极低,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基础设施建设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基础保障,农村社会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该地区缺乏培育乡风文明的阵地。

(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经济基础是建设乡风文明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缺乏谋生的技术手段,村民收入极低,直接制约着乡风文明的建设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农民在生活贫穷的前提下,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解决温饱问题和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问题。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家庭生活,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因此农村社会多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及留守儿童。这也连带引发了制约农村发展的另一主要原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缺乏主体与活力。

(六)乡风文明建设主体意识落后

个体所产生的动作行为都受其大脑中深层思想观念的支配,“所做即所想”。因此,要在广大农村地区培育乡风文明,转变建设主体的思想意识则是关键环节。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体部分,自然承担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有活动的主要责任。但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村民根深蒂固的不良生活习惯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正,随便堆放垃圾、道路晒麦秸秆、随意处置污水等行为严重影响了农村的村容村貌建设。

同时,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深刻影响,认为社会的发展问题应该由政府考虑,与自身无关。再加之农村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交通不便,各方面信息传播较为闭塞,村民们形成了保守、固化的发展理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积极性与参与度偏低。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长期影响下,广大农民群众“小富则安”,仍然以传统经济作物作为推动乡村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村民群众传统保守、不敢创新的思想观念直接阻碍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乡风文明建设的培育。

四、发展路径

(一)强化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首先,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纳贤才,注入年轻活力,解决农村现实社会中基层干部老龄化严重、乡村建设缺乏精气活力的突出问题。其次,在培育乡风文明进程中,要积极发挥以政府为主导,村民为主体,广大村民积极响应配合,政府、村民两者协调配合,共同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关键作用。最后,政府要对新接纳吸收的年轻干部组织集中学习,进行专门的业务能力培训,转变基层干部的发展观念,提升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基层干部的服务意识和行政意识。同时,政府对年轻干部教育不能只拘泥于课堂,还要给年轻干部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让年轻干部真正做到博采众长,积极借鉴外地乡村发展的成功经验,服务于本地建设与发展。

(二)开展移风易俗活动

“一定的风俗习惯是由特定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塑造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历史性,对社会成员有着一定的行为规范作用。”十九大报告指出:“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在当下中国,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做培育乡风文明的灵魂,注入到乡村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科学文明教育力度,积极宣扬社会主义先进文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传播。在文化培育的过程中,重点突出孝道、节俭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定期在本村内部、村庄之间、乡镇之间进行“最美儿媳”“最美婆婆”“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按照活动规模大小,设置等级性奖金或奖品,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增强群众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利用广播宣传、横幅宣传、学习讲座等形式,在农村地区积极传播科学的文明理念,让村民彻底意识到封建迷信的毒害性,坚决摒弃一切封建迷信行为,抵制高价彩礼、高额份子钱等不良习俗。

(三)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力度

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培育乡风文明的物质载体和基础平台,切实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地区的贯彻与实施,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产生的实际效应。因此,要求相关政府部门相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和资金安排,以此为培育良好的乡风文明提供阵地保障。例如,因地制宜设立乡村图书室、棋牌室、舞蹈室等内容丰富、设备齐全的文化活动中心,满足村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据调查,农村地区大部分村民无专业技能,老人及妇女在家务农,从事传统农业生产。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工地从事体力劳动成为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传统农业种植劳动量需求较高,产量也偏低。工地体力工作不仅时有时无,不稳定,工资较低。并且发生意外概率较高,对人体伤害较大。

首先,急需对村民进行专门农业生产职能技术培训。在农业生产方面,由政府主导,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循环农业生产培训,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积极运用生物治虫、喷灌、滴灌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实现农村社会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积极转变,不仅能节省村民劳动力,提升农产品产量,提高村民收入,更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其次,需要对村庄中的青年劳动力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可让年轻人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在网络直播平台,从事电商行业,对本地农产品或特色手工艺品等进行直播带货,拓宽本地农产品的出售渠道,提升村庄知名度。同时,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购物逐渐普及到乡镇,广大青年可抓住发展机遇,在乡镇甚至村庄中设立快递驿站。最后,可对适龄女性进行保姆、月嫂等专门培训。由于社会经济和民众思想意识的快速发展,男女平等的思想理念在城市居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多数女性放弃“专职宝妈”的身份,走向工作岗位,无暇顾及家庭内务、照顾孩子及老人。因此,城市中保姆、月嫂、护工等职位缺口严重,对农村社会青年女性提供了较多的工作选择。

(五)增强农民群众主人翁意识

广大农民群众是乡风文明的主要建设者,更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最大受益人。农民作为农村社会主体,更应该从思想意识和个人行动上发挥“主人翁”作用,积极建设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家乡。自觉学习身边先进和模范典型,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及不良生活习惯,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人人以主体身份约束自身,共建和谐美丽的文明乡村,为乡风文明建设贡献自身力量。

猜你喜欢
乡风文明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使命·境遇·行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乡村学校德育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新时代全民健身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研究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文明乡风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