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与营商环境建设优化
——以山西体育产业为例

2021-11-22 12:36赵迎辉
北方经贸 2021年6期
关键词:营商山西省山西

赵迎辉

(中北大学朔州校区,山西 朔州 036000)

一、山西经济总体发展规划与营商环境优化背景

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8 年末,山西省中小企业数量比2013 年增长182.6%,达到40 206 个,比全国增速高出82 个百分点,比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高出76.4 个百分点,显示出山西省域内中小企业法人数量的快速扩张态势,省域经济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2018 年末,山西省文体娱乐法人单位达到1.36 万户,占总体2.94%,同类个体经营户达到0.65 万户,占总体0.63%,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说明省内文体类中小企业的扩张还存在很大空间。《2019 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数据显示,太原市营商环境排名居第36 位,同期山西省营商环境整体评估报告显示太原市营商环境居全省第一位,这一排名数据对比意味着山西省整体营商环境在国内省级经济区中居于相对落后地位,在省域经济竞争中相对劣势。省委制定的战略规划提出要以改革推动创新、吸引项目、最终实现经济转型。其中,项目是整个链条的关键环节,只有吸引、诱生出足量的优质项目才能实现最终的战略目标。但在国内统一大市场不断完善、省域经济市场竞争逐步增强的大环境下,优质项目决策者具有用脚投票的决定权,不同的营商环境对项目投资的预期利润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成为优质项目是否落户的决定性变量。正基于此,国内各省市均在营商环境建设领域展开并将持续深化较激烈的竞争。

体育类中小企业营商环境的构建和其溢出效应的持续优化对于山西省经济发展战略具有特殊的实践价值,是破解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数量、实现省域经济成功转型的重要实践。

二、省域总体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对营商环境优化目标的规制

(一)吸引优质项目、优化产业结构,降低对煤炭业的依赖度

体育类中小企业营商环境建设需要服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才能最大化实现其自身价值。2019 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优化产业结构,“一煤独大”和“一股独大”仍然是现阶段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基本省情。随着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这一特征逐步弱化,但仍然构成并制约着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内容的进化。要成功实现转型,实现2035 年成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必须极大降低对单独行业的依赖,提升服务业占比。营商环境的进化必须满足这一任务要求。

煤炭行业的持续低速增长和国内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共同驱动着山西省经济增长模式的去煤炭化。环境保护压力和资源天花板限制使得过去长期依赖煤炭资源开发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行业发展受到市场供给能力和市场需求强度的两方面限制,客观上迫使山西省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转移到依赖非煤行业的发展上来,这种转变可以为地区公民获得更加丰厚的长期收益。

通过政府财税政策和相关公共产品建设,营造体育类等非煤行业有利的生存环境是实现山西经济八柱擎天甚至更多经济增长极的必要条件。体育类中小企业的产品具有高收入弹性特征,随着居民人均收入的不断提升,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速度高于收入增长速度,具有广阔的市场增长空间。

(二)刺激创新意愿,营造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急需的创新环境

“四为四高两同步”战略的最终目标是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实施路径是通过深化改革、刺激大批量的高质量的创新活动、实现高质量的项目落地,在实现经济转型、完成省内经济去煤炭化的同时,完成战略规划任务。这一链条中改革是起点、通过改革激发足量的高质量创新是成功的第一步,是实现优质项目空间集聚的内在前提,因此激发创新在这一战略安排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经济相对发展滞后地区,山西省在刺激大批量高质量的创新活动上还具有较严重的比较劣势。因此在竞争劣势的约束下,山西省要吸引到高质量的创新活动,必须外生性地干预经济主体从事经济创新活动时的成本与收益形成机制,弥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不足造成的预期利润损失。通过政策干预,提升在山西省内从事创新活动的收益、降低其成本、需要进一步优化既有的营商环境,通过税收成本、劳动力池的培训和积蓄、创新要素的低成本合作等多种渠道,提升经济个体的预期回报。“四为四高两同步”战略的实施,内在要求着营商环境建设的相应倾向,需要通过企业全生命周期、投资吸引力、高质量发展水平等多个维度改善区域内从事创新活动的经济回报,借助市场机制,打造优于其他省市的营商环境,在经济个体的跨省市区位投资选择中,理性选择本地区的空间集聚。体育类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更强的空间跨越能力,对该类创新活动的区域竞争更为激烈,这客观上为相关营商环境的优化建设提出了更好的要求。

三、“四为四高两同步”战略实施背景下营商环境优化的政策逻辑

(一)对市场失灵的强力弥补

市场机制具有自我强化特征,区域竞争中常常形成中心———外围结构,区域角色一旦确定,市场机制会促使其逐步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外围地区要实现对中心地区的赶超必须借助非市场力量弥补产业空间集聚过程中的市场失灵现象。其中垄断、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外部性和公共产品共同构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新兴产业的市场障碍。

山西发展非煤产业面临着外省企业的在位垄断优势、消费者对新进企业产品的逆向选择、代理商和分销商对新企业的道德风险、本省企业开发市场中正外部性和相关公共产品的干扰等多项市场失灵。通过再造营商环境,抑制主要的市场失灵、促进非煤行业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

发展新兴产业。培训足量的熟练劳动力和标准化的产业链条具有较强公共产品属性,单一企业的相关行为无法向受益经济个体收费,从而使得其私人收益低于社会收益,导致私人决策的最优规模远低于社会福利最大化需要的最优规模。庇古税原理提供了一种纠正机制,通过政府外部干预,从受益个体征税后补偿给先行企业,从而改进其私人收益,只要相应转移的税赋恰当,那么先行企业的私人最优决策点就会倾向于社会最优决策点,从而最终实现帕累托改进。

(二)有为政府的积极介入

经济理论界通常用后发比较优势的构建说明政府介入对经济发展和经济赶超的重大价值。我国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开创的新结构经济学也旁证着有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价值。

山西省内体育类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金融支持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等众多现实因素的制约,尤其引发的科技金融难题普遍存在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市场机制受困于信息不足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中小企业,包括体育类中小企业,无法从大型商业银行获取足量的信贷支持。由于无法获得相关中小企业的还款能力信息,通常商业银行要求中小企业提供足额的抵押品和担保品,以消解其贷款风险,但中小企业的规模特征决定了其必然缺乏合格的物化的抵押品和担保品,这导致了全球普遍存在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排斥。山西发展非煤企业,在初发展阶段,必然处于中小企业的规模状态,如果缺乏有效应对措施,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遭受信贷配给约束难题,而这一难题,理论界和现实中均证明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化解,因此客观上需要有为政府的强力干预。

(三)对非煤行业的政策倾斜

2019 年山西省内100 强企业排名中,前三位仍然被煤炭企业占据,前十位中有八位企业属于煤企业,山西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任重道远。山西非煤炭行业的发展面临两种行业竞争。一种是山西煤炭行业的竞争,另一种是其他省市非煤炭行业的竞争,无论面对哪一种竞争,短期内山西非煤炭行业发展均不具备竞争优势,纯粹市场机制的作用会诱导省内主要的经济资源,包括资本、人力和技术投入到省内煤炭行业或者游离到省外非煤炭行业中。

在营商环境建设中加入有为政府的作用,提升区域投资吸引力和高质量发展水平、规避单纯市场机制的局限、破解欠发达地区塑造后发比较优势时遭受的市场失灵困境,可以有效提升营商环境在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贡献度,营商环境可以具有更强有力的溢出效应。

四、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1.政府的积极干预可以放大溢出效应效果

营商环境优化会带来产品质量、产业结构、创新、品牌建设等多项指标的正向变化,但在纯粹市场机制框架内,这种变化的具体幅度停滞于私人边际成本与私人边际收益相等出,政府的有效干预可以进一步扩大私人相应决策的最优解,扩大溢出效应效果。

2.营商环境的改善与“四为四高两同步”战略存在正反馈关联

通过促进科技研发投入、产品品牌建设和开拓中高端产品市场实现社会资源向新兴产业集聚,客观上消解山西“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促进经济转型。

3.提升投资吸引力的营商环境改善促进地区创新活动的规模

通过降低企业创新需要承担的私人成本,拓展其私人收益,推动企业私人创新投资最优点接近社会创新投资最优点,从而刺激相应的创新活动规模。

4.着眼于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营商环境优化有助于消解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

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势必面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与客户间的逆向选择和与供应商间的道德风险,政府的有效干预是破解这一困境,助推本省新兴产业有效发展的必要条件。

5.发力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营商环境优化有助于打击低端和伪劣产品的供给意愿

推进需求侧改革,要求在供给方提供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追求需要的产品类型,需要抑制企业对低端产品和伪劣产品的供给意愿。但企业供给意愿向中高端产品转型需要突破短期利润的制约,抑制低伪产品的利润空间、降低优质产品的供给成本具有积极意义。

(二)政策建议

1.加大非煤新兴产业营商环境优化的支持力度

“四为四高两同步”战略作为省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纲领需要在营商环境优化建设中得到强化。山西经济转型和2035 年规划目标的实现急需破解非煤产业发展滞后困境,通过加大这类产业营商环境优化力度,消解相关企业发展面临的竞争劣势、集聚后发比较优势,实现本省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2.以体育类产业营商环境优化为切入点,加速山西文体产业发展

现阶段山西体育等文体产业存在发展水平低,发展潜力大的特点。相关产业产值在地区总产值中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低于北上广等国内发达地区,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地区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升,对文体中高端产品的需求必然大幅提升,相关产品的收入弹性大于1,其需求增幅会大于收入增幅,该类产业具备成长为山西千亿级产业的市场潜力。

3.提速人口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放大营商环境溢出效应

相关研究发现,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促进地区经济总量、固定投资规模和人均收入水平等指标改善,这些指标与营商环境溢出效应间存在正向关联。2019 年山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9.55%,低于同期全国的人口城镇化率60.6%,提高这一比例也是“四为四高两同步”战略的内在要求。

4.以政府为主导搭建新兴产业框架内产学研区域平台,促进创新

大批量活跃的创新活动对山西经济转型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但创新活动需要消耗科研人员的专用型人力资本、需要消耗大量社会资本,同时又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这些要素的有效空间集聚需要克服私人分散决策内在的短期化倾向和囚徒困境特征,政府机构的有效干预是克服市场机制弊端的必要条件。

5.引入各方资本、扩大新基建规模

新基建包括5G 基建、特高压设施、城际高速铁路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系统、大数据中心系统、人工智能系统、工业互联网系统等领域。新基建可以在需要和供给两个方面为山西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可以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形成的溢出效应,助推山西经济转型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营商山西省山西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我在山西等你
“书”写山西 以艺战疫
山西农业
山西农业
营商环境“优”,一域发展“暖”
《山西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正式施行
一张图看三运营商政企业务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