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羌族体育价值研究*

2021-11-22 15:46李家发
体育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羌族人类学文化遗产

李家发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羌族体育价值研究*

李家发

(阿坝师范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四川 汶川 623002)

在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通过挖掘和整理羌族体育的历史、文化、教育、竞技价值,形成羌族体育的价值体系,展现羌族体育价值所在。建议:积极探索羌族体育价值变迁规律,加大羌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工作,帮助羌族传统体育在新时代下得到社会的价值认可、价值接受与价值认同,以促进羌族传统体育多元价值的发展。

文化人类学;羌族体育;价值

龙来氐羌黄河头,征程漫漫几个秋。羌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随着羌族人民生产劳动、宗教信仰、节日庆典、军事活动等发展起来的羌族体育同样富有鲜明的特点。它不仅丰富了羌民族的生活,还培养了羌民族不屈不挠、气质刚强的性格品质,并从中形成了羌族体育价值体系。作为一名生活和工作在羌族聚居地区的教育者,在近十年的耳濡目染中对羌族体育展现出来的价值颇有感触。深刻感受到羌族体育以它简洁、实用的动作演练,彰显其体育风格,以充满生活情趣、浓厚的乡土气息,投射出其鲜明的民族性和特有的价值功能。因此为了系统、整体地去研究羌族体育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以及所产生的价值。本研究从羌族体育历史、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文化人类学研究,结合田野调查方法,强调追根溯源,注重羌族体育价值的历史演化过程,同时对羌族体育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发展规律进行探讨,达到梳理羌族体育价值体系内容,体现羌族体育价值所在的目的,以期帮助羌族体育在新时代下得到社会的价值认可、价值接受与价值认同。

1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羌族体育价值的研究意义

文化人类学作为研究人类(族群)及其文化的一门科学,在我国文化研究中的运用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繁荣于90年代,现已成为一个跨学科、跨地域、跨时间交叉研究的重要领域。其优势是把一个民族或族群的文化特征进行综合和整体的考察,并在不同社会变迁背景下分析其文化产生背后的原因。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高山河谷的地域环境、宗教信仰影响下羌族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传统体育文化,一方面展示了羌族人民的体育智慧和体育精神,另一方面反映出了羌族体育价值和观念。那如何在新时代去更好地传承和挖掘羌族体育价值?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给我们指出新的途径。这其中就包含了文化人类学家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观点”和泰勒的“跨文化比较”相关理论。前者提出的文化具有地方性和本土性的观点对探讨羌族体育文化及价值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后者提倡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多文化之间的对比研究方法更能突出羌族体育在不同阶段的价值和意义。同时羌族体育价值作为羌族体育文化的核心层次内容,更需要结合文化人类学整体的观念去分析和研究,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来诠释其价值。因此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下运用社会、历史的方法来研究体育既是社会转型的要求,也是体育人文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1]。本研究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研究羌族社会发展历程,从纵向上跨时间和从横向上跨文化去对比分析羌族体育不同历史阶段展现出的价值,不仅可以追溯羌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与发展,提升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信;还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弘扬羌族体育文化,提高羌族文化价值认同,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同时也能为羌族传统体育研究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和研究元素,并从中发现羌族传统体育价值变迁过程,有利于充分挖掘羌族传统体育的多元价值,从而达到在新的社会形态下对羌族传统体育价值观的重新构建,这些无疑对羌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羌族体育的历史价值

羌族作为仅有语言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其历史大部分是通过羌族释比的言传身教和《释比图经》的形式代代相传。而羌族体育作为伴随羌族人民在生产活动、宗教信仰、节日庆典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态,它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在于包函和保留了羌族社会发展情况,例如羌族传统体育中的“推杆”正是羌族先民为了适应生存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力量比拼的竞技活动。关于推杆的起源,羌族有这样一则民间传说:相传,羌人由西北南迁,来到岷江上游时与土著的“戈基”人发生战斗。羌人屡战屡败,最后在白石神的帮助下,羌族男儿们沉着应战,手持用粗木杆制作的长矛以抵制外敌,经过奋勇抵抗,最终大获全胜。庆功会上,白石神要奖赏有功的勇士们,但将士们互相推让功绩,举荐工作难以完成。后来,白石神让勇士们利用去掉抢头的木杆进行推挡比赛选出最顽强的英雄,以此决定奖赏对象。这与《后汉书》中记载的“先零别种滇零与钟羌诸种大为寇掠,断陇道。时羌归附既久,无复器甲,或持竹竿木枝以代戈矛,或负板案以为楯,或执铜镜以象兵,郡县畏懦不能制”中羌族先民利用竹、木杆当武器的历史相吻合。因此推杆运动不仅展现了羌族人民英勇顽强的精神,也反映出羌族发展史中不断抵御外敌侵袭的历史过程。此外羌族体育通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将自身的属性与满足羌民族的需要植入羌族的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等历史过程中,不仅为研究羌族体育提供历史价值,也为研究羌族历史提供了参考依据。

3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羌族体育的文化价值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内心世界的关系及由此产生的观念,还需要依托器物、制度、价值来实现,因此体育文化价值观是体育文化的核心。羌族体育文化价值正是通过在宗教祭祀、节日庆典中营造与展示羌族传统人文景观来满足社会人文诉求,达到道德教化的作用。其文化价值具有鲜明的叙事中心。例如羌族《释比图经》作为羌族历史文化的沉淀,是羌文化的百科全书。它用图片的形式记载了早期羌人的日常生活和宗教祭祀,其中大量图片都与体育活动有关,有的似挥舞手臂状,有的似曲腿奔跑状,有的似骑马射箭状,形式多样[4]。这些高度仪式化的动作中,均是围绕宗教祭祀活动进行,不仅达到了祈求神灵保佑的主题,还衍生出了羌族体育文化价值。从文化人类学视角下来看,羌族社会中出现在祭祀活动中的这些肢体语言已经依托宗教祭祀得以练习和推广,形成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内容。并以固定的形式和价值观念存在于羌族社会结构中,得到了羌民族的价值认同。因此羌族体育伴随着羌族社会的发展逐渐以简洁、实用的动作形式,彰显出其功能,以丰富的内涵,浓厚的宗教气息展现出羌族体育的文化价值。

4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羌族体育的教育价值

经过历史的长河,羌族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取精华弃糟粕,在满足主体需求中不断提升其自身价值,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体系沿传至今。在这个过程中羌族体育的教育传承价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甚至学校教育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羌族传统体育中的“丢窝窝”、最初来源于家庭教育的启蒙。此项目尤为儿童所喜爱,每年核桃丰收的时候,每家小孩拿出自己的核桃和小朋友们通过丢窝窝博弈,首先在空地上挖一大窝,再在大窝周围挖4个小窝,分别按1、2、3、4编号,大窝为5号。参加人数不定,立于距大窝12步开外一端线之外,用核桃往窝里丢,丢在1、3、5号窝里可分别得1、3、5个;丢在2号或4号则不能得,称为“吃单不吃双”。最后,以吃得核桃数量多少决定胜负。而“抱蛋”“扭棍子”则是羌族人民在劳动之余在田间地头开展的一种消除疲劳、愉悦身心的体育娱乐活动,能着重锻炼人的眼力和手臂和腿部力量,培养其灵活性、反应能力。“扭棍子”一般以锄把为工具,比赛前,两人各握一端,比赛一开始,两人则各自朝相反的方向扭动,以能将木棍扭转一周者为胜。比赛过程中,木棍不得接触身体,否则算犯规。这些体育活动不仅培养了羌人崇尚健康、坚韧不屈的品格,还展示了羌人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而这些都在羌族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形式下得以传承和发展。

近年来为了发扬和推广羌族传统体育走进学校,促进中小学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众多羌族体育研究学者们将碎片化的羌族传统体育文化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和规范化。将简单易学、游戏性强、娱乐性高、便于推广的羌族沙朗、抱蛋、扭棍子等体育项目教材化,并借助学校体育多样化的渠道,将羌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广到阿坝州中小学体育课当中,旨在通过学校有意识的、有目的教育价值使羌族体育文化传承更加有效,同时也能将边缘化的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逐渐向主流文化价值靠拢。

5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羌族体育的非遗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其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13]。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标准,羌族传统体育属于第五项:传统体育和游艺类别。但是截止目前己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羌族非遗项目共有11项15处,包含了羌族民间文学(2项)、羌族音乐(3项)、羌族舞蹈(2项)、羌族美术(1项)、羌族技艺(1项)、羌族民俗(2项)。羌族体育至今没有一项入选国家级项目。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来看,也只有羌族推杆作为四川省2009年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收录,并且仅占羌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量的2%。可见羌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要求,羌族体育中推杆、扭棍子、抱蛋、窝得轴等项目都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有属性特点,同时又有自身体育元素的特有属性特点。这些特色鲜明的羌族体育项目都是羌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体育形式,它们不仅能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历史传承价值、科学认识价值、审美艺术价值、经济开发价值,还能展现出社会价值、生理价值和心理价值,形成羌族体育对当今人和社会造就出的独特价值体系。

6 结语

从古至今,羌族人民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羌族体育作为羌族文化的一部分,涉及羌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领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艺术研究价值。羌族体育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了宗教、军事、健身、娱乐、政治、人文等实用性价值,体现了羌民族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价值。同时羌族体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体育文化形态存在和被研究,对羌族体育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些独特的价值也将为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岳游松.关于中国体育文化研究的现状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2]范叶飞,马卫平.体育价值分类探究—基于人与社会的价值结构统一的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3):36-38.

[3]彭殿奎.文化人类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价值传承探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4]龙正印,卢永雪.羌族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91-92.

[5]万德权.羌族体育文化形态与保护性开发策略[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5(2):143-147.

[6]张华莹,韩传来.论我国传统节日体育的“文化自觉”[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10(4):25-28.

[7]魏春魁.羌族体育文化根源分析及其历史传承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36(S1):226-227.

[8]霍红,王洪珅,蒲鸿春,等.震后羌族聚居地传统体育的考察与重建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院,2010(1):24-27.

[9]任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功能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7(2):137-139.

[10]霍红,王洪珅.震后羌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愿景[J].成都体育学院学院,2010(11):18-21.

[11]刘旻航,李储涛,赵壮壮.民俗体育文化价值演进规律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6):85-87.

[12]傅强,李英.少数民族体育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J].贵州民族研究,2011(11):227-229.

[13]丛密林,邓星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新论与学校传承[J].体育文化导刊,2019(11):72-76.

[14]高中玲,奚凤兰,杜志娟.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节事性体育遗产的地方性建构:价值、困境与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3):66-70+78.

Research on the Sports Value of Qiang Ethnic Grou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LI Jiafa

(Aba Teachers University, Wenchuan 623002, Sichuan, China )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西华师范大学体育文化研究基地课题(19TC004);四川体育产业与公共服务研究中心课题(SCTY2019YB15)。

李家发(1984—),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

猜你喜欢
羌族人类学文化遗产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逸入”与“生成”——音乐人类学表演研究的“交互”路径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人类学视野中的云南旅游史①——兼论茶马古道的独特地位
重现的古道——茶马古道旅游景观及其人类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