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影响研究*

2021-11-22 15:46孙锡杰
体育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校园体育

孙锡杰

新媒体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影响研究*

孙锡杰

(苏州科技大学体育部,江苏 苏州 215009)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主体、客体、内容、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研究表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当前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环境和良好机遇,高校新媒体平台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新载体和传播工具,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对大学生运动技能提高、体育意识的养成、锻炼价值的认知等都具有积极影响。

新媒体;校园文化;体育文化;高校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的进一步普及,近年来我国新媒体发展迅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博、微信、微视频日渐成为信息交换的主流平台,微传播改变着社会的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移动上网设备以其方便、快捷的方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设备,改变着人们的社会交往和学习方式。

新媒体海量的信息能够满足高校学生对于信息的需求,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当前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环境和良好机遇,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注入了生机活力,本文通过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受众群体运动技能学习、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试图营造新媒体时代适合大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为新时期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苏州市国际教育园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检索新媒体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影响的有关著作和相关文献,找出新媒体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特点和作用。

1.2.2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情况,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体育健身的影响状况。

1.2.3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新媒体领域专家学者的调查访问,了解新媒体前沿的知识并结合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进行分析。

1.2.4统计分析法

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媒体的发展和校园体育文化

2.1.1 互联网的普及与新媒体的发展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9.6%,较2017年底提升3.8%[1]。在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成熟发展的今天,大众的阅读习惯出现了本质性变化,手机阅读、APP阅读等新的电子阅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的重要方式。以网络为主要传输媒介的电子阅读颠覆了传统报纸、书刊为主、图片辅助的阅读方式,通过直观、形象的视频方式更为真切地再现了新闻实况[2]。

新媒体依托于数字、移动通信、互联网络等技术向受众传播信息,以发送语音短讯、视频、图片和文字为多元的形式,支持群聊和分享功能,这些综合性的多元的媒体形式,都可以让受众第一时间感受到体育赛事的魅力[3],CCTV5、中超、CBA都已经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受众在比赛间隙通过直播视频、文字等进行互动,及时传递赛场的最新战况。

2.1.2高校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情况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典型新媒体社交软件使用率分别为微信87.3%、QQ64.4%,较2017年微信83.4%、QQ58.8%的使用率有了明显提高。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和高校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推进,新媒体在大学校园发展迅猛,新媒体平台的推广使体育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新媒体以其交互性、开放性、即时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得到大学生群体的认可,成为他们获取知识、实现人际交往和表达个人意志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新媒体提供新的交流模式和信息传播平台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的体育文化形态,深刻地改变着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形式,同时改变着高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6.5小时。网民每天平均上网接近3.8小时。大学生是包括网络和手机在内的新媒体使用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大学生受众群体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多种终端、客户端搜索需要的体育信息或发布体育赛事信息,网络搜索引擎的广泛使用,使体育赛事和体育文化传播变得更加快捷和自由。

新媒体成为大型体育赛事报道亮丽的风景线,创新了大型体育赛事传播模式。腾讯体育、阿里巴巴等新媒体巨头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独特的媒体属性得到了大学生受众群体的追捧[4]。掌握运动技能、获取体育信息、欣赏体育视频等是大学生接触新媒体体育平台的主要动机,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观看赛事直播逐渐成为大学生休闲生活的重要方式。据统计,巴西世界杯揭幕战当天,新浪微博上关于世界杯的讨论量已经过亿。排超元年男女排联赛共进行了299场比赛,而在网络直播平台,PP体育、新浪体育、暴风体育、企鹅直播、阿里体育等多家新媒体的总点击数达7.4亿人次,网络话题量超10亿[5]。

表1 新媒体体育平台的使用情况

关注程度百分比(%) 经常关注64.2 一般关注26.9 很少关注8.9

调查显示,64.2%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关注新媒体发布的体育信息”,并且在新媒体平台与老师、同学互动,大学生群体注重个性,热衷于尝试新事物,是新技术的最先使用者。新媒体网络平台能够及时传播体育新闻,并且能够调动大学生群体的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接收到某个精彩体育内容,就可以将信息分享到朋友圈再传递给其他人,形成信息的二级乃至多级传播,在新媒体平台上与喜欢的朋友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调查发现,高校学生对新媒体非常了解并经常使用的占52.5%,会使用一般了解占40.2%,很少使用的占7.3%。高校应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各种即时、丰富、个性鲜明的体育信息,使得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当代大学生,从思维方式到价值取向、从审美情趣到生活礼仪等日趋个性化和多元化。

2.1.3新媒体对大学生健身意识的影响

表2 新媒体对健身意识的影响

影响程度百分比(%) 具有引导作用82.7 不清楚14.3 没有3.0

微信、微博和QQ等新媒体平台和门户网站广受大学生喜爱,新媒体通过形式多样的信息渠道发布不同的体育信息,正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体育价值引导的作用,通过调查发现,82.7%受调查的大学生表示“新媒体所报道的体育事件与传播的体育信息”经常能够成为同学们共同讨论的话题。网络全覆盖下的体育赛事传播平台,成为大学生群体享受体育赛事的首选方式。体育赛事的音视频播出为大学生受众创建了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满足高校学生观看比赛的实时性和直观性需求,加上解说员全面专业化的讲解[6],能够极大地影响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加强对体育现象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积极乐观的工作和生活态度。

2.1.4新媒体对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影响

表3 新媒体对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影响

影响程度百分比(%) 具有积极的影响78.2 一般19.3 没有2.5

新媒体体育赛事的传播平台是一个开放性的共享社交平台,该平台所属的受众群体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因此,其受众给予体育赛事和体育文化的阐述表达的观点和视角截然不同。调查显示,78.2%的高校学生表示新媒体对自己校园文化生活具有积极影响,利用新媒体创建班级运动群,同学们可以相约一起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他们能够得到同伴的赞许与认可,能畅快淋漓地表达自己运动感受和技、战术观点,在与体育爱好者们的交流互动中,充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新媒体开放、共享、多元化的特点大大拓宽了大学生的交流渠道,给大学生提供了对体育现象的全新视角。

2.2 新媒体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途径的影响

2.2.1新媒体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新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古今中外海量的体育信息被发掘、汇聚和传播,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这种大学生喜欢的方式、方法,超越时空上的限制,随时、随地通过新媒体平台如开辟学校官方网站、校内社团网站、大学微博、QQ群、微信公众号等发布体育信息,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的文化需求,给大学生提供更加自由、更具思维灵动的校园文化空间,形成更有效、更全面的校园文化覆盖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7]。

2.2.2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吸引力与趣味性

新媒体知识传输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娱乐性强等特点,深受高校学生的欢迎。据调查报告显示,92.6%学生至少掌握着一个新媒体,超过一半的同学表示,学习之余大部分时间都与新媒体保持密切接触。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应用新媒体技术,校园体育文化的流通、传播不再局限于文字说教等传统传播方式,可以以图像,音频,视频为基础,通过音乐、新闻、自由论坛等形式将校园体育文化表达出来,让学生参与其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与看法,一方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播渗透校园体育文化。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学生吸引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去,促进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同,增强了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2.2.3加速了校园体育文化与外界的交流,扩大了体育文化的传播范围

新媒体技术打破了地域和国界传播体育文化的空间壁垒,进一步加强了高校与外界社会的联系,促进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的互动交流,不同大学、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国家的学生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实现体育资源共享,拓展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空间。此外,由于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不再局限于特定的领域,特定的场所,透过新媒体,校园中的学生、社会群体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接触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进一步扩大的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范围。

2.3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2.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

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应整合、开发和利用好网络信息资源,增加软硬件基础设施投入,让新媒体成为校园体育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窗口。高校的领导者应建设好学校的校园网、高校门户网站、电子图书馆、高校建设的官方通信平台(包括官方BBS,微博、QQ、微信公众平台)等信息网站,引导师生运用好新媒体技术。

2.3.2推送内容符合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心理特点

新媒体丰富多样的传播形式,契合了当今青年大学生好奇心强、追求自由、平等的心理,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必要沟通工具。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教育传播优势结合高校学生心理特征,构建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新途径,增加大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和关注,养成对体育活动的爱好和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掌握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才能遵循规律来满足大学生的对体育信息需求、个性需求、人际融合与社会互动的需求以及娱乐和消费需求,才能够拓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渠道,更好地建设新媒体下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8]。另外,要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微信、微博、论坛等互动、引导和渗透式的平台,发挥平台价值引导功能,丰富高校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2.3.3科学有效地利用新媒体拓展体育社团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其传播内容的便捷性和丰富性越来越显著,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社团获取体育信息的重要渠道,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新媒体体育平台对于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平台可以对活动内容和形式进行即时咨询、话题讨论、活动模拟、信息通知等,不断总结提高体育社团活动的质量和成效,还可以广泛收集社团成员和学生群体对于自身社团的意见和建议,显著提高社团活动的办事效率和传播范围,增强社团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从而改进社团服务质量,因此利用好这类平台,能够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法去传递体育信息,营造校园新体育文化氛围,有效引领并发挥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的积极功能。高校学生社团要积极运用新媒体,开展各种社团活动,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体育社团文化,引领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潮流,对大学生的健身思想产生辐射力和影响力,为校园体育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保证体育社团活动的持续性开展[9]。

2.3.4对平台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管理和培训

高校要建设一支专门的技术人才队伍,是当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的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因此,首先成立新媒体平台管理小组,选拔配备具有计算机技术、体育运动常识和新闻传媒专业背景人员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用专业的视角引领和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传承与创新。其次,重视业务学习、培训和研讨,对体育网络平台的学生管理者进行适当培训,要求管理人员有一定的网络技术知识,开展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拓宽管理者的知识面和敏感性,培养管理者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字表达能力,提升其表述的准确性和亲和力,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和互动,营造优良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2.3.5及时的更新、反馈、互动

新媒体平台是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要保证体育信息的开放性和有效可控性,避免数字化校园资源和设备的闲置和浪费的现象。要鼓励引导大学生受众群体不间断的互动分享自己日常的锻炼体验,才能使大学生在心理上逐渐对新媒体体育平台形成依赖。平台管理者应及时跟进,实时更新平台的体育信息内容,保障平台内容的时效性,不间断变换浏览和交流的方式,努力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保障大学生群体之间信息分享的平等性和交流的民主性,将平台打造成大学生学习和表达情感的家园。

2.3.6打造立体式多媒体体育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要做好继承、发扬和创新,既要重视传统媒体如宣传栏、校报、校园广播等校园传统媒体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方面所具有的导向鲜明、公信力强、经验丰富等优势,又要结合自身互动性强、传播迅捷、发展空间大的特点,通过对各种新旧媒体的融合,打造多元化、立体式平台,能够使新旧媒体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全方位地展示生动活泼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实现对学生的多重覆盖。

3 结论与建议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当前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环境和良好机遇,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注入了生机活力。新媒体平台拓展了大学生的学习途径,对大学生体育知识的掌握、运动技能的提高与健身观念的更新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新媒体体育信息影响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对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价值观、行为方式有积极影响。高校应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整合、开发和利用好网络信息资源,增加软硬件基础设施投入,让新媒体成为校园体育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窗口。

[1]http://www.qianjia.com/html/2019-02/28_326896.html.

[2]周凯.新媒体冲击下专业体育报经营模式探索——以《中国体育报》“中体在线”为例[J].传媒,2018(22):32-35.

[3]https://www.sohu.com/a/133566689_255535.

[4]岳菲菲,李勇勤.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体育文化传播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1):34-37.

[5]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1120592868436842&wfr=spider&for=pc.

[6]刘晓薇.新媒体融合背景下体育文化诠释[J].中国有线电视,2018(8):78-81.

[7]冯莉.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36-38.

[8]李振伟.浅析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的新特点[J].教育信息,2013(6):5-8.

[9]王林.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4(5):29.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New Media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ampus Sports Culture

SUN Xijie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09, Jiangsu, China)

苏州市体育局课题(TY2015-310)。

孙锡杰(1978—),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校园体育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