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2021-11-22 15:46吕竹帆
体育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协同课程思政思政

王 振 吕竹帆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王 振1吕竹帆2

(1.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2.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苏州 215104)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可以有效地丰富体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思政教育迸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文章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对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构建进行分析。

课程思政;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我国各大高校正在积极的推行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希望通过本次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简称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到学校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使得所有的课堂教学中都包含有思政知识内容,使得思政教育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在体育课程中也可以积极的融入“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进而使二者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

不论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体育可以说是贯穿学生学习发展始终的一门课程,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时不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各式各样的体育技能,与此同时,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能够得到有效的锤炼。当前,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我国高校的各类课程都在积极的探索将专业课程与思政知识联系的路径。而在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更是从多个维度深入系统的阐述了体育的重要作用,学校是提升学生体育技能、培养学生体育综合素养的重要场所,其所面向的群体主要是青少年,在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知识的同时,如果教师能够深入的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那么就可以更好的贯彻和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所提出的注重体育核心素养在学生体育认识中的价值与作用。体育强国的建设关键就在于发挥学校的引导作用,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肩头担负着复兴中国的伟大重任,未来他们走向社会时,首先就需要拥有一个健全的身体和健康的体魄。体育知识的学习不仅仅表现在体育技能方面,还展现在体育素养和体育精神方面,学校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体育课程教学中,能够有效的改变传统的以技术教学为重的教学局面,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有助于教师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体育教育的内涵得以不断丰富,教育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2 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机制

2.1 高校体育课程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

结合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来说,体育课程大部分都是在运动场或者是学校建设的体育场馆中实施的。体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情绪处于相对高涨的状态,因此学生也更容易将自己平时隐藏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在这种状态之下,往往可以更加直观真实的展现个人的思想观念,这实际上给思政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教师可以在此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学生的接受程度高,教学效果通常比较理想。

2.2 思政教育是体育课程的内在灵魂支撑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不仅需要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此同时还承担着强健灵魂的职责所在。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相关技能与技术传授之上,教师还应当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将思政教育与体育文化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而发挥体育教学的隐性思政教育作用,而也只有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体育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方面,才可以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相关技能的培养达到价值引导和育人导向的作用。

2.3 思政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而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五个领域,其基本目标也是为了培养优质人才,立德树人。所以说,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也决定了高校体育教学应当以“课程思政”为载体,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思政与体育教育的作用和价值。

3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难点分析

3.1 思政教育与具体学科的融合难度大

“课程思政”的基础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课程”,然后才是思政,思政知识的传播需要以课程为基础,如果课程不复存在了,那么思政知识的传授也将会沦为空谈。基于这样的原因,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明确“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教学融合究竟谁是重点,在融合时应当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将思政的内容渗透到学科之中。但是结合实际的教育教学现状来看,由于“课程思政”是一个新兴概念,其在高校发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教师对于该概念的理解认识并不是十分的充分,在教学中分不清主次的情况极为常见,比如说,有的教师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改革任务,在课堂上过渡渲染思政教学内容,而还有的教师则认为体育教学与思政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很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很少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教师错误的教学认知,导致“课程思政”与体育教育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的紧密,各项教育工作的实施效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

3.2 “课程思政”对教师的要求提升

在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落实的过程中,教师是相关工作实施的中介和桥梁所在,相较于过去来说,教师要做好相关工作,自身的综合技能必须要有所提升,对于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来说,不仅要对体育教育专业知识有充足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还需要深入的了解“课程思政”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满足教学发展需要。然而实际上,当前高校体育教师还存在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大部分教师体育专业素养方面技能突出,能够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能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但是其却无法将体育和思政统筹在一起,因此导致教学工作的实施效果不甚理想。

3.3 学生自身对于思政及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低

学生是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的主体所在,学生自身对学习的理解认识,将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结合当前教育教学实施的现状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对于思政和体育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政治、文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频繁的接触网络,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思想,这些思想在无形中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以及价值观念产生了影响。部分学生在思政和体育课堂上渴望能够接触到新的教学模式和知识内容,学生对于教师反复提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到厌烦,认为这些知识自己从小就有所了解,教师所讲解的知识自己都懂,因此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而在学习体育课程时,当前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通常都比较固定,其分为选修和必修两大模块,而当前体育考核的模式相对比较僵化,这些都使得学生对于体育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高,学习积极性比较差。学生自身如果无法感受到思政与体育知识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那么其学习的积极性则会越降越低,这样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也将会成为空谈。

4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分析

4.1 加强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

体育“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好的,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学校应当准确解读当前国家针对高校“课程思政”的政策要求,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契合学校发展需要的政策,加强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扶持与鼓励。学校需要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深入的挖掘体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与体育教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专业的教学体系,并将前期制定的一系列教学计划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之中,做好各项统筹规划,而且还需要将思政元素纳入到体育教学质量的考核和评价标准中。

其次,学校还需要积极的加强各个学院之间的“课程思政”教学交流。要落实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工作,不能仅仅依靠体育这门课程,而是要加强多个学院的沟通和交流,每个专业中所渗透的思政课程内容可谓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在教学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有着巨大的差异,彼此间加强交流,可以彼此互相借鉴办学经验,这样也可以共同进步。在交流与合作期间,负责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应当积极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并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与其他学院教师进行交流与合作。

4.2 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思政”激励保障机制

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将课程思政与体育教育结合在一起时,需要依靠学校多个职能部门协同合作。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人事部等部门都应当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中去。比如说,教师发展中心可以每年定期举行“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给予在比赛中拔得头筹的教师精神或者是物质方面的奖励,同时还可以组织教师定期的参加国家的课程思政培训,让教师走出去,了解其他学校教师在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施期间做了哪些努力,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此外,学校教学科研职能部门还可以结合当前体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施现状,设置多种类型的课程思政教学科研课题项目,鼓励学校体育教师积极的参加课题项目活动,夯实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然后在后期的教学中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学校人事部门还应当加强对教师的思想考核力度,可以尝试将“课程思政”的体育能力纳入到职称评定、年终绩效考核之中,鼓励教师正确审视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然后在后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对于教务处来说,其需要做好体育的“课程思政”教学规划工作,学校可以鼓励教师编写体育课程思政的教材,将思政元素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内容之一,灵活地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标准,在体育学院内部,也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构建相应的奖惩机制,在必要时给予教师以鼓励或者是惩罚,使得各项工作更加顺畅的实施。

4.3 优化体育“课程思政”师资队伍质量

在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工作实施期间,教师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相关工作的实施质量。因此,体育课程教师就应当在自身专业知识不断更新的情况之下,进一步加大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积极的与时俱进,保证学校内所有体育教师对国家“课程思政”的政策、会议文件、精神内核等都有清晰而明确的认识。然后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明确自身的教学责任意识。

其次,还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如上文所述,当前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效果之所以不够理想,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了解和认识不足,专业素养有限。所以说,在教学中需要安排教师参与专业的培训,在培训中渗透“课程思政”与体育教育方面的内容。比如说,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与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将相关内容渗透到体育学习活动之中,但是教师首先就需要进行相关培训,了解和掌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背后的内涵,寻找其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契合点,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4.4 做好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专题设计工作

在课程思政实施期间,学生是一系列学习活动实施的主体所在,因此教师应当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比如,学生对于时事热点关注度比较高,教师就可以将一些热点话题与体育教育结合在一起,设立多种类型的体育专题活动,例如健康中国专题、军运会专题、体育赛事志愿者专题等,将积极正面的价值观融入到体育课教学活动之中。当然,体育“课程思政”也不能简单的叠加在一起,而是既要体现思政教育的元素,同时还需让学生学习到专业的体育技能,实现二者的内在融合。

总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的构建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好的事情,也绝非只凭借体育学科教师的一己之力可以成功落实的事情,在具体的教学期间,学校需要联合多个部门和学科携手合作,准确解读国家针对高校“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政综合素养,保证教师能够顺利的将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体育与思想政治素养。

[1]衣雪艳.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9(24):82-83.

[2]韩玉姬,陈骏.“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线上教学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107-109.

[3]陈兵,张力跃.高校体育课程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3):62-64.

[4]杨建超.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理性审视[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21-128.

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Path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Zhen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Suzhou 215104, Jiangsu, China)

王振(1984—),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协同课程思政思政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