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自我决定理论对大学生逃避课外运动行为的研究

2021-11-22 21:31吴海英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12期
关键词:动机课外个体

吴海英

(太原工业学院体育系,山西 太原 030008)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对“体育”进行了高度概括。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角度而言,体育是现代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从教育角度而言,体育是教育的基石,是“各育之基”;从个人角度而言,体育是成功和幸福的基础。

调查得知,课外活动选择体育运动的大学生只有22.3%,选择玩游戏、上网的大学生则达到63.2%。不可否认,众多的大学生不喜欢运动,并逃避体育活动,这不仅是大学体育教育的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学记》中记载:“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说明在我国古代已经出现了课外活动这一教育形式。时至今日,大学生课外运动的状况的确是不容乐观。本文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深入分析大学生逃避课外运动的原因,以期为大学生课外运动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

1 自我决定理论

1.1 自我决定理论的理论内涵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Richard M. Ryan 和Edward L. Deci提出的一个探讨人类自身如何决定自我成长发展的动机过程理论。SDT将动机划分多层次,主要为了解释个体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从人类个体行为的研究延伸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层次。人作为一个个体,它的自主程度取决于自身的从内而外的动态连续体的想法,满足自身对于自我满足的基本需求,而不同的动机需求可以让人体产生不同的行为习惯以及情绪变化。外部动机主要影响人体从事行为活动的目的,增强对于某件事情的兴趣,调节厌恶感的产生。内部动机则会削弱外界目的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从而使自己的行为更加偏向于情绪化。当然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两者之间相互协调,共同作用于人体对于本体的行为趋向。自我决定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从原本的意识领域不断扩展到无意识领域,已自成体系。当然,作为研究人类动机和人格的宏观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被社会的不断进步所导致人类人格和动机的不确定性的影响,仍然需要不断地自我完善。

1.2 自我决定理论子理论的阐释

SDT主要是由5个子理论构成,不同的理论用于解决不同的问题。本文研究主要运用认知评价理论和有机整合理论这2个理论进行分析。

1.2.1 认知评价理论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CET)又称内在激励理论,解释外部环境对内部动机影响的矛盾效应。该理论认为外部环境会削弱内部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矛盾,既相互抑制又相互促进。德西和莱恩(Deci&Ryan)认为控制行为的外部强化无视个人的自我决定,促使人们把自己的行为认知为是由外部所决定的,因此导致内在动机的降低,使本来具有内在兴趣的活动必须依靠外在奖励才能维持的行为。如果外部环境损害自主需要、能力需要,让个体感觉被控制或产生无能感,便会降低内部动机,但如果外部环境没有损害或是满足了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便不会降低甚至会提高内部动机,即可以认为外在的因素影响人的思考与行为,个体被迫违背自己的意志做出与环境相符合的行为,就相当于个体压抑住自己的意愿,让理智操控自己的行为。一般情况下为了完成外界所需要的行为,需要一些外在奖励来激励行动力,达到促进外部动机的目的,从而压制内部动机,然而这种在外在奖励所刺激下完成的被迫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个体的发展,是有害的。正如文学作家钱钟书所言:“内在的不足才借助外在的多余。”

1.2.2 有机整合理论有机整合理论(Organismic Integration Theory,OIT)主要阐述外在动机的类型以及外在动机如何通过内化与整合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想要完成某件工作需使工作变得有趣,就需从外部动机出发,挖掘内部动机,这样才可以实现内外动机的统一。对于枯燥无味的工作,个体不愿意从事是有原因的,其原因主要是在枯燥无味的活动中个体没有办法体验到该工作的价值以及个体没有办法将自己投身于工作当中。也就是说,当从事枯燥无味的工作的时候,个体没有办法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就会感觉到虽然在完成工作,但是却得不到半点归属感和投入感。有机整合理论认为,造成意愿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个体对被要求从事活动的规则同价值内化和整合的程度不同。有机整合理论将动机再次细化,多加上了一个无动机。无动机就是个体缺乏做某事的意愿,脱离事情本身,对完成事情没有期望,或者说是个体认为自身的能力水平达不到事情所需要的标准,所以感觉沮丧失落。

2 大学生逃避课外运动行为与自我决定理论的相关性分析

2.1 环境影响使大学生逃避课外运动

自我决定理论告诉我们,对于学生的个体特征的把握是构建有效外部育人环境的基础。大学生逃避课外运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外部环境和自主想法自由。大学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地方,大学体育充分地向大学生提供了自我决定的自由,即让大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运动爱好,完美地提供给了大学生最大的自由。当然在表面上这种做法好像给大学生提供了多样的选择,让他们可选择的范围充分扩大,但实际上极大地削弱了大学生的外部动机。本来可以由环境的影响而使大学生产生喜爱运动的目的就此结束,大学生把课外运动当作是随意的选择。对喜爱课外运动的大学生而言,选择课外运动是由内部动机促成的;对不喜欢课外运动大学生而言,开放自由的环境就是他们逃避课外运动最好的“保护伞”,课外运动带来的外部奖励对他们来说更是无所谓,想方设法地逃避课外运动才是最好的奖励。通过调查分析得知,外部环境使大学生逃避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有:大学生不看重课外运动的行为价值或行为结果不如意;大学生认为课外运动不能快速地给自己带来期望的结果;大学生认为课外运动可以带来期望的结果,但自己没有能力去完成。无意愿、不自主、缺少能力是大学生逃避课外运动最直接的原因。因此,环境因素对大学生课外运动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2.2 感知能力降低使大学生逃避课外运动

运动的能力感和运动自主感是促使大学生运动的根本原因。由于内部动机的影响,大学生会不自主地降低个体对于运动的自主感和能力感,就相当于外部动机告诉你,要运动,这样才会拥有健康的身体,但是这种奖励机制对于处于身体状态最好阶段的大学生来说诱惑力不大,也即是大学生的内部动机极大地超越了外部动机。当感知能力减低,不想运动的意图便会占据上风,诱导意识拒绝运动或者不要去运动,进而导致行为上逃避课外运动。因此,运动能力感和自主感降低是大学生逃避课外运动最关键的原因。

2.3 性别因素使大学生逃避课外运动

由于男女生性别的差异性,男大学生相较于女大学生更容易产生逃避课外运动的想法。相较于女生,男生的自我决定能力更强,他们也更加容易被内部动机所影响,并且由于男女生运动自主感和能力感上的差异较大,加之外部因素如学校、社会和家庭对于女大学生的支持感更为强烈,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女大学生的外部动机明显强于男大学生,所以男大学生更容易逃避课外运动。调查中发现,虽然女大学生的自主感和能力感相较于男大学生更强一点,但这也不代表女大学生进行运动的过程是遵守内部动机的,相反正是由于男大学生的逃避,增大了女大学生的外部动机,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外部动机的奖励机制即不运动对她们来说诱惑力还是很大的。性别因素虽然在自主决定下对大学生是否逃避课外运动具有影响,但是最后的结果是大学生逃避课外运动。

2.4 低自主支持使大学生逃避课外运动

在心理学中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调查显示:大学生课外运动的表现是低自主、不参与或逃避。这种低自主、逃避课外运动的行为是长期以来社会、学校和家庭低支持率的结果。如体育场馆的限时开放、高昂费用,家长们“唯有读书高”的想法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大学生们的自主性。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的低支持率使得大学生对于课外运动有着天然的抵触,特别是在高中期间,为了提高高考的成功率,社会学校家庭会一致认为课外运动可以暂时放一放,课外运动几乎是一项最容易被忽视的科目,环境的低支持率和学生的忽视,使得课外运动可有可无。带着痕迹效应,就算进入大学,仍然提高不了大学生对课外运动的重视程度,自然会出现低自主化的局面。学者苏煜的研究结果表明,低自主支持感会降低学生参与运动的自我决定动机,从而导致学生较低的参与意识,最终形成逃避行为。

3 大学生逃避课外运动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3.1 大学生逃避课外运动对个体的影响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我决定机制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但实际上自我决定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自由程度加大,使学生产生了可以自我掌控的错觉,导致他们对于内部动机依赖太深。大学生逃避课外活动是由长时间外部环境和自身想法所导致的整体行为。对于大学生而言逃避课外运动是根据个体内部动机需要,遵守自身的想法所产生的个体行为。逃避是趋利避害的表现,是人性的本能,但若内部动机得不到满足就寻找逃避慰藉,不给去认知和体验的机会,就会成为阻碍大学生成长的最大障碍。逃避课外运动不仅会丢失强壮身体的机会,而且会成为一种习惯,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言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如若内部动机得不到满足,大学生就会习惯性地寻找逃避的借口,这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而言危害很大。

3.2 大学生逃避课外运动对社会的影响

大学生逃避课外活动不仅仅对于大学生的身体是有害的行为,更甚于对社会也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缺乏最基本的课外锻炼将影响以后大学生进入社会的素质和质量。对于参加和不参加课外运动的大学生,两者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是否爱锻炼这小小的意识区别,更在于其内部动机差异和思想品格的差异。逃避运动的大学生内部动机欲望强于不逃避运动的大学生,也就是说逃避运动的大学生更加趋向于以满足自身行为为主,不考虑自身未来与社会需求,高度缺乏自我掌控能力。著名未来学家彼得·伊利亚德说:“今天我们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未来我们将生活在过去。”社会的发展需要有责任感的大学生,而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一定是要和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的。大学生逃避课外运动必然会导致身体素质的下降、思想水平的降低以及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这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良的影响。

4 结语

对于大学生逃避课外运动的行为,从有机整合理论的角度分析就是运动是一项枯燥无味的活动,大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找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没有办法完全地投入;或者说课外运动对于有些大学生而言是一项难以达到的工作,无法实现目标想要逃避。从认知评价理论的角度分析就是课外运动的外部动机即奖励机制是身体健康,对大学生而言内部动机的作用效果远超于外部动机,所以会想方设法逃避课外运动,满足个体的内部动机需要,达到不锻炼、不运动的意愿。大学生逃避课外运动的行为,不仅放弃了锻炼身体的极好机会,更是暴露了当代大学生对于自身的放纵,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不能理性地思考未来发展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体育之研究》有言:“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不可。”主观自觉调动内部动机,促进锻炼的坚持性;体育之有效强化外部动机,促进锻炼的长久性。给予大学生正面的内外部动机干预,课外运动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社会责任。大学体育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动态平衡关系,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地参加课外体育运动,既增强筋骨,又增强其“强国有我”的人生担当。

猜你喜欢
动机课外个体
形而上学经验还是否可能——试论否定辩证法的思辨动机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凶手的动机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