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妇女统战工作探析

2021-11-22 00:52裘发英郭圳南
老区建设 2021年20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意义

裘发英 郭圳南

[提 要]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妇女统战工作,使中央苏区的妇女群体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为苏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思想的传播、20世纪初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推动妇女运动的发展、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三个角度介绍了中央苏区妇女统战工作的多重背景,从法律上制定保障、思想上宣传教育、政治上提升待遇、工作上妥善安排四个角度阐述了中央苏区妇女统战工作的主要内容。结合实践现状,挖掘了中央苏区妇女统战工作的重大意义,为新时代的妇女统战工作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中央苏区;妇女统战工作;意义

[作者简介]裘发英,中共黎川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郭圳南,中共抚州市委党校助教,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江西抚州 344000)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总结经验,建立武装,成立中华苏维埃政权,独立领导人民反抗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然而,随着国民党反动派的强力压制,革命斗争形势日趋严峻。为了缓解严峻的革命形势,同时也为了使广大妇女群众早日摆脱封建束缚,全力投入到中央苏区建设工作中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做了大量的妇女统战工作。中央苏区横跨了闽西和赣南等地,一方面,山地林立,经济文化落后,物资资源匮乏,广大妇女群体受到了传统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束缚,生活苦不堪言;另一方面,中央苏区工作急需妇女群体积极参与到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来。因此,中央苏区政府制定了多类政策,致力于解放中央苏区广大妇女群体,鼓励她们谋求独立自主平等的新生活。本文将从妇女统战工作的多重背景、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三个角度深入剖析中央苏区妇女统战工作。

一、中央苏区妇女统战工作的多重背景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自诞生以来就备受关注,从历史变革角度来看,大致可以根据时段分为“早期译介阶段”和“广泛传播阶段”。十月革命时期,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学说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也被诸多学者零星拾起。此时,中国国内许多知识分子在刊物上发表文章,强调妇女工作的重要性,并在专门的刊物上发表文章讨论马克思是如何论述妇女工作的,比如在《女子问题研究》和《经济革命与女子革命》等文章中都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主要内容,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过程做详细阐述,并综合探讨了妇女的社会作用,将其社会权利和解放途径都进行科学概括。同时也有文章指出“中国妇女解放应从工农运动上努力,方求得彻底的解放。若欲另辟门径,徒作什么参政运动,企图扫除一切不平等的条例,便可取得解放,不要说妇女运动的目的决不如许低下,即使如斯,恐怕求得的也不过是条文上的几句空话,因为法律、道德、宗教,原是为资产阶级设的”[1],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先进思想。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不仅落实到私塾院落,更被大街小巷说书、戏剧等民间艺人改编广为流传。

(二)20世纪初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推动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发展

19世纪末,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主要代表的维新派首次提出妇女解放的问题,并倡导全民奋斗发展实业和基础教育来获得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20世纪初,孙中山和蔡元培都相应举起争取民权和女权的旗帜,相继发起了解放思想的斗争运动。一次次思想的冲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妇女同志的觉醒,但是还未动摇我国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到了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方针,并借此将妇女解放事业和土地革命斗争相统一。中国共产党指出,“农民妇女乃斗争着的农民中最勇敢的一部分,轻视吸收农民妇女到运动中来,必然会使土地农村革命失败”。[2]同时也指出中国妇女的解放,必须通过革命斗争来实现,必须融入民族解放事业,才能获得新生。

苏区时期的妇女们为了获得彻底的解放,开始以革命斗争为发端,积极参加武装暴动,在斗争中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和男性一起拿起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出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首次综合且全面地考虑了妇女各项权益,提出以彻底实行妇女解放为目的的解放运动,承认婚姻自由,出台多种妇女文化活动保护政策,并且帮助妇女摆脱繁重家务劳动的束缚,从根本上保障了妇女的权利和地位,打破了夫权、族权枷锁,旨在让妇女拥有和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此外,瑞金沙洲坝建立女子大学,培养新一代劳动妇女,尤其是在“二苏”大会上,多名女性担任中央执行委员,由此妇女解放工作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927年11月,随着在广东省汕尾市中国首个红色苏维埃政权诞生,中国共产党就积极用武装形式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和背叛,逐渐追求建立起真正平等、民主的苏维埃政权。中央苏区当时所辖的地区多为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落后,与外界交流极为不便。由于传统和历史的深刻影响,中央苏区诸如包办婚姻、缠足、随意毒打妇女、童养媳等现象层出不穷。而且在当时男尊女卑的时代背景下,妇女还需承担巨大的劳动压力,社会地位十分衰微。1926年初,福建省妇女解放协会的建立也昭示着苏维埃政权的妇女统战工作逐步展开了。1930年8月,中共中央就妇女运动给福建省委发出指示信:“省委必须运用整个党的组织推动妇女运动,决不应视妇女运动为妇委的工作”。[3]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激发了妇女斗争的勇气,在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苏区妇女开始极力反抗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苏维埃省级政府建立了妇女部,着重动员妇女巩固苏维埃政权。一方面,鼓励妇女慰劳红军支援前线,支援革命战争;另一方面,动员妇女参加政治工作,举办各类学校,帮助妇女提升文化水平。

二、中央苏区妇女统战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从法律上制定保障

中央苏区政权成立后,出台了《中央关于劳动妇女斗争的纲领》,该纲领着重强调妇女力量对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婦女应当公平公正地与男子享有同等权利,全体妇女拥有土地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和婚姻自由权,并在劳动法上规定所有妇女都具有劳动教育的权利。同步写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从最高法律的角度进一步规定法律面前男女一律平等,也清晰明确规定中央苏区辖内所有公民包括妇女都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承认妇女享有多种权利,多个部门出台多种政策保障妇女婚嫁权益,帮助妇女群体脱离繁重的家庭家务束缚,投入到武装斗争、社会生产中去。

(二)从思想上宣传教育

中央苏区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宣传教育工作。首先,成立了专门的妇女组织,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想现状和实际情况进行宣传教育,比如成立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女工农妇代表会等。大力度的宣传增加了中央苏区妇女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给予了广大妇女群体足够的尊重。同时根据不同女性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妇女工作队负责将法律法规详细阐述,指导妇女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临时中央政府还要求“督促下级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与同级文化部计划实施妇女的文化工作”。[4]随着女性党员数量的扩大,苏区女性党员还积极倡导党员要以高度的人文关怀,积极为妇女群众提供心理疏导,深入了解当时苏区妇女心理动态,避免出现矛盾的扩大化。

(三)从政治上提升待遇

中央苏区时期,在政治上为了确保妇女的根本权利,政府制定了选举比例规定,严格保障了妇女所拥有的要达到的政治权利。首先,要求在全体工农兵中,选取妇女代表占比20%以上。同时鼓舞和允许妇女参与革命斗争,并且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根据选举代表的实际情况安排合适的政治身份,保证其所维护的政治权益。其次,临时中央政府要求各级苏维埃政府必须吸收妇女参加政府机关的一些工作,明确各级苏维埃政府公职人员不得轻视妇女,不得忽视妇女权利保护工作,对不执行关于妇女方面的各种法令坚决制止,从思想上、工作上、法律上强调要提高劳动妇女的觉悟和对苏维埃政府与革命的认识。最后,动员妇女参与生产,鼓励更多妇女投入经济建设。政府严格下达命令,不允许工厂等机构限制妇女劳动权力,并且给予一定政治优惠,放宽年齡和区域限制,帮助更多妇女自给自足。

(四)从工作上妥善安排

在工作中,苏区政府积极为妇女工作制定政策,通过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极大地推进了中央苏区妇女的解放运动,并打开了妇女统战工作的新局面。一方面,深入调查苏区妇女问题,并制定完善的妇女工作方针。毛泽东同志在长冈乡、吉安、兴国、才溪乡、寻乌等地进行调研,并对当地妇女受奴役和压迫的现状进行记录和汇总。发现当地女子仍然是男子的半农奴和农奴,长期没有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因此解决妇女受压迫问题是苏区妇女革命的迫切需要,也是决定大革命胜败的重要因素。从中央一级开始,诸多党代表批评教育苏维埃政府中对妇女轻视和辱骂的工作人员,并提出具体的妇女运动方针政策,引导其开展解放运动,拥护红军和政府工作。同时,建立健全的妇女组织,严格执行妇女干部在苏维埃政权中的比重,不达标就必须展开遴选工作。加强妇女工作的组织领导,努力搭建政府和妇女之间的联系桥梁,从组织上完善妇女的政治生活,并严格监督惩罚怠慢妇女的行为。除此之外,加强妇女教育。“鼓励青妇入校读书,参加各种训练班,提高妇女政治水平与共产主义的认识,使之自觉担负起社会一切工作”[5],还建立女工农妇代表会议,扩大基层妇女的就业率,鼓舞基层妇女参与建设苏维埃工作。

三、中央苏区妇女统战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体系

男女平等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重要理论观点,而中央苏区妇女统战工作就是从男女平等的角度出发,着重提高了妇女群体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因此中央苏区结合苏区妇女当时的现状,将妇女解放思想工作置于革命斗争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并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变化,着力解决了妇女群体政治地位低下的根本问题,树立了自由平等民主的妇女统战思想,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体系。

(二)完善了中国妇女统战工作内容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妇女统战工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政策落实情况较差。中央苏区时期的妇女统战工作首次从政治、法律、工作、思想四个层面深入挖掘并制定妇女统战工作制度,并严格执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其他革命根据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同时也获得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为中国共产党妇女统战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样本。中央苏区妇女统战工作建立了健全的妇女组织,创新开展了妇女工作的组织领导,为全国妇女统战工作提供了组织领导保障。首先,在法律上倡导婚姻自由,并且还保障妇女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土地所有权等各项权利,充分给予妇女话语权。其次,在思想上掀起妇女平等的汹涌浪潮,进一步提升妇女的主人公意识。再次,在政治上提升中央苏区妇女的政治权利和待遇,保障妇女的参政权,鼓舞妇女参与土地革命和红军军事行动,培养妇女自给自足的能力,切实充实了中国妇女统战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最后,对中央苏区妇女工作进行妥善安排,切实调查中央苏区妇女工作的问题,制定明确的工作方针,并建立统一的妇女组织。中央苏区的妇女统战工作从加强妇女工作的组织领导入手,形成了完善的妇女工作管理体系,丰富了中国妇女统战的工作内容。

(三)拓宽了中国妇女统战领域

之前中国妇女统战多是效仿国外统战方案,集中于军事层面的统战工作。但是由于妇女身体条件受限,参与军事斗争的人群占比较少,统战成果较少、效果较差。因此中央苏区妇女统战工作从国民党军队、群众团体、知识青年、工商人士和基层民众等团体中挖掘妇女目标,开展统战工作,涉及面更广。针对不同社会团体中妇女的特征,制定了不同的统战方案。比如俘获的国民党军队中的妇女成员,其具有一定作战经验和知识素养,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现场熏陶的方式拉近距离,沟通作战心得和理论知识,竭力统一其思想为苏区建设做贡献。但是对于工商人士中的妇女成员,不能一蹴而就简单采取军事理论讨论,需要结合经济发展动向和社会变革,对其进行思想启迪,鼓舞其参与妇女解放斗争。知识青年中的妇女成员,通常拥有一定学识素养和思想觉悟,对于自由平等有一定的追求,该类妇女群体仅仅通过思想上的宣传就能取得较好成效,可以吸收进妇女统战工作组织,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现身说法积极鼓舞其他妇女群体,组织更多的知识青年参与妇女统战工作。

(四)提升了中国妇女统战理论水平

此前,诸多学者对中国统战理论展开研究,涉及领域很广,但却很少有文章能真正从女性角度出发讨论妇女统战工作,相关理论也不全面不系统。不过自中央苏区开展妇女统战工作后,许多学者有了实际参考模板,开始了中国妇女统战理论研究。诸多学者结合国民党方面对苏区建设的相关报纸报道,分析对比历史现状,对红军统战工作内容和取得成效进行研讨,展开理论分析。不仅提升了中国妇女统战理论水平,也丰富了苏区的革命历史,对我国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具有深刻历史启示和现实指导意义。

四、结语

妇女统战工作历来都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先是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做了大量努力和调研。再到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率先垂范,抵制“左”倾错误的影响,实事求是制定妇女统战工作的政策和方案,激发了苏区妇女群体参与革命斗争的热情,极大地扩大了苏区统战对象,壮大了苏区革命斗争的基础力量,为反“围剿”的胜利奠定了坚实且深厚的群众基础。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角度来看,中央苏区妇女统战工作的实践都具有深远且实际的意义。毛泽东对中央苏区妇女所起的作用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他指出:“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女的觉醒,中国的抗战是不会胜利的。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6]迈进新时代,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广泛地发动妇女群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奋斗,同时也要进一步大力弘扬男女平等思想,保障妇女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各项权利,为促进社会和諧与进步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胡轶环.妇女解放与工农运动[J].汀雷,1926,(2).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3]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

[4]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5]张雪英,龙岩市妇女联合会.闽西妇女运动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

[6]毛泽东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马丽莎]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意义
广东原中央苏区参照西部政策的来由
有意义的一天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诗里有你
传播春天信息的好特稿
倾尽全力抓好振兴发展广东原中央苏区的大事
正视差距 急起直追
论巨型雕塑的多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