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的乡村道德建设

2021-11-22 00:52扶庆松
老区建设 2021年20期
关键词:道德建设现实困境路径选择

[提 要]加强乡村道德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现代化,满足乡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诉求。当前,在乡村道德建设领域,还存在价值判断多元化、传统道德认同弱化、公共伦理缺失、道德建设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加强乡村道德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乡村群众主体地位;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德功能;加强乡村法治建设,发挥法治育德优势;整合优化乡规民约,挖掘民俗育德价值;发挥乡贤示范作用,助推乡村道德建设;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以党建引领道德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道德建设;时代诉求;现实困境;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扶庆松,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道德与法治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贵州贵阳 5514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实现乡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必然抉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牢牢抓住道德建设这个关键,塑造乡村群众的精神内核,凝聚乡村社会的价值共识,发挥道德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始终使乡村道德建设与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同频共振”,为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一、乡村道德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时代诉求

加强乡村道德建设,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乡村振兴总要求的客观需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道德建设的支撑。

(一)乡村道德建设是实现乡风文明的现实需要

道德与文明密不可分,它既是文明发展的产物,又是推动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乡风文明,需要乡村道德建设提供支撑。一是移风易俗需要加强乡村道德建设。乡村传统风俗具有多元性、稳定性,凝聚了传统乡村社会的价值共识,对促进乡风文明发挥重要价值。但是,随着现代乡村社会的发展,有些传统风俗与现代乡村文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要加强乡村道德建设,积极引导乡村风俗朝着现代乡村生活需要的方向发展,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焕发乡村社会新风气。二是乡村文化建设需要加强乡村道德建设。乡村文化深刻影响乡村社会的生活样态,对乡风文明建设发挥引领作用。道德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是促进乡风文明的深层力量,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持久的影响力。营造崇德向善的乡村文化氛围,要弘扬传统优秀的乡村道德文化,不断增强乡村社会文化的引领力和凝聚力。三是提升乡村群众的精神风貌需要加强乡村道德建设。乡村群众的精神状态,反映着乡风文明的发展程度。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乡村群众的精神风貌和道德素养。

(二)乡村道德建设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客观诉求

道德是一種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对提升乡村群众的认知水平,规范乡村群众的社会行为发挥重要作用,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先导功能。一是乡村自治需要加强道德建设。乡村自治需要乡村群众提升自治认知,积极参与自治实践。加强乡村道德建设,有利于培育乡村自治文化,增强乡村群众的自治主体性和参与度。[2]二是乡村法治需要加强道德建设。乡村法治的实现,好的规则制度是前提,但乡村群众对法治的信仰,则更为重要和根本。法治信仰的形成,需要培育乡村群众的法治认知、规则意识、程序思维等。只有加强乡村道德建设,塑造乡村法治运行的伦理精神,才能增强法治运行的效果。三是乡村德治需要加强道德建设。乡村道德因具有深厚的乡土特色,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保障。道德规范要成为乡村群众的内心准则,需要提升乡村群众的道德素养,通过道德教化,凝聚践行道德规范的强大精神自觉。

(三)乡村道德建设是满足乡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诉求

乡村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包括乡村产业、生态、治理、乡风、生活富裕等在内的多维度的评价指标。除了加强乡风文明、乡村治理之外,还要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满足乡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是乡村群众“富口袋”需要加强乡村道德建设。实现乡村群众“富口袋”,需要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培育乡村群众参与经济发展和市场活动的能力,把产业兴旺作为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首要目标。这就需要培育乡村群众的经济伦理,发挥经济伦理的导向和调节效应,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思想支撑。二是乡村群众“富脑袋”需要加强乡村道德建设。实现乡村生活富裕,不仅是经济的丰裕,而且涉及精神需求的满足。道德在启迪认知,提升精神境界,增强精神力量,调动精神资源等方面,发挥思想价值引领作用,能够增强乡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认同度和幸福感。三是乡村“生态美”需要加强道德建设。乡村的绿色发展,要统筹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加强乡村道德建设,可以培育乡村群众的生态意识,并有效转化为生态文明发展效能,实现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营造宜居的乡村生活自然生态。

二、乡村道德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乡村社会的大发展,使乡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伴随着乡村的现代化发展,乡村道德日渐式微,乡村群众的乡愁日益淡薄,乡村道德建设存在一些困境。

(一)价值判断多元化

乡村群众的思想价值观,深受乡村道德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也直接反映着乡村道德建设的状况。思想价值观对于乡村群众形成德性行为,提供社会生活的行为标准具有重要价值。绝大多数群众自觉认同和践行道德规范,是构建崇德向善美好乡村社会的重要前提。乡村社会走过了自然经济时代,日益融入现代社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大循环。信息具有高流动性,对信息的获取更便捷、更低廉,乡村群众深深置身于更为复杂的利益关系网之中。乡村群众在尽情分享现代信息文明发展成果的同时,思想活动日益活跃,并呈现多变性、差异性、选择性特点。乡村群众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且每个人的利益诉求也具有多层性。由于智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乡村群众面对价值选择的多元化,价值判断不断分化,价值选择存在困惑,甚至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否定,传统的乡村认同逐渐衰落。[3]

(二)传统道德认同弱化

乡村传统道德,深深嵌入乡村社会生活,承载着乡村群众的精神寄托,对乡村群众的价值观念发生持久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乡村社会共同体存续的重要保障。随着乡村融入城市的辐射圈,乡村传统道德在与城市文化的交流中,其应有的价值观塑造功能日益减弱,利益至上、见利忘义、利己主义抬头,原本值得珍视的道德评价体系受到冲击。受城市文化、网络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部分乡村群众是非、荣辱和善恶的判断标准模糊,传统优秀的乡风民俗、历史传统等生存空间萎缩,传统道德的认同弱化,对原有的乡村价值与自我身份失去自信。

(三)公共伦理缺失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活动突破地域限制,乡村和城市在信息、资源、要素等方面呈现高流动性,城乡之间形成较为复杂的网络化体系。“乡村作为城市辐射和带动的网格,通过网络化的经济联系,自然而然地融入工业化、城市化的大循环,分享现代文明的发展成果。”[4]网络化的经济联系,极大拓展了私人领域和社会公共空间,推动了公共领域的勃兴。公共领域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场域,是“公共政策的基础、民主对话和多元平衡的重要平台。”[5]市场经济日益强调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人们的交往扩大化和复杂化,各利益主体形成了以契约为纽带的契约型社会关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契约道德”,强调权利本位、规范伦理,对“陌生人”的社会关系,进行普遍性的调整,以维护社会秩序的普遍性。[6]由于传统乡村社会的封闭性,调节社会公共领域的道德不健全,乡村群众的公共理性精神缺失。

(四)道德建设机制不健全

乡村道德建设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协同推进。在乡村道德建设实践中,首先,基层党组织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经济发展、轻道德建设的倾向,在乡村道德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其次,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不适应乡村道德建设要求。随着乡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有着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过多强调政府主导,社会组织的参与、市场运作方面不够,多元文化供给格局尚未形成。再次,道德建设人才发展机制不健全。乡村群众是乡村道德建设的主体和动力,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精英人才流向城市就业或定居,客观上削弱了乡村道德建设。

三、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乡村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

乡村是传统社会的根基所在,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加强乡村道德建设,是构建乡村文明底色的客观要求,也是乡村振兴赋予的时代使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需要从多维度着手加强乡村道德建设。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乡村群众主体地位

思想價值观具有先导和引领作用,树立科学的思想价值观,是增强道德认知、践行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加强乡村道德建设,要把思想价值观培育置于首要位置,不断提升乡村群众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一是用通俗化的话语讲好马克思主义。由于种种原因,乡村群众的思想价值观,是基于直接的生活实践和体验获得的,这种自发获得的思想价值观,往往具有朴素性和易变性。要让乡村群众自觉形成较为系统和稳定的思想价值观,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7]因此,要用大众话语,讲乡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使马克思主义为乡村群众所理解掌握。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针对乡村群众的思维习惯和接受能力,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充分利用好网络媒体、文化活动,用乡村群众熟悉的语言、喜爱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融入乡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三是发挥乡村群众的道德建设主体地位。提升乡村群众思想价值观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要发挥乡村群众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参与道德建设的意识和能力。要引导乡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参与道德建设,使乡村道德建设成为乡村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践中,形成共同的思想价值认知。

(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德功能

道德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文化走向分化的产物。文化塑造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育德价值。加强乡村道德建设,需要乡村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一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深刻影响乡村群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对于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仁爱、互助、友爱等,要在新时代予以传承和弘扬,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凝聚乡村社会的价值共识,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智慧源泉。二是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培育现代公共理性精神。传统文化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是典型的“乡土文化”,公共文化和伦理缺乏。乡村社会在融入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按照现代乡村文化发展的实践要求,大力加强公共文化建设,着力培育适应现代公共生活需要的理性精神。三是加强乡村文化载体建设。要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如古民宅、古村落等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乡村建筑和器物,使其在传承乡村文明,增强乡村文化认同与自信中发挥积极作用。要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加大乡村文化作品的创作力度,使其成为乡村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

(三)加强乡村法治建设,发挥法治育德优势

法律蕴含道德精神,法治具有育德价值。加强乡村道德建设,除了加强乡村群众的道德教育和德性培养之外,还要通过制度尤其是法律来育德。在现代社会,法治塑造社会共同的价值观,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合理、稳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一是加强乡村法律制度建设。在国家层面加强乡村社会建设立法,为促进乡村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制度保障。通过法治具有的完善个性的功能,使乡村群众积极向善,建设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乡村道德。二是通过司法弘扬和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司法判决通过对具体案件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作出正义的司法判决,既维护了合法利益,抑制了非法利益,同时也向社会成员传递了社会生活公认的行为准则,传播了社会共同体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形成当事人服从法律的主体性自觉,并有效内化为当事人的道德价值,在社会生活中转化为自觉行动。[8]

(四)整合优化乡规民约,挖掘民俗育德价值

乡规民约生发于乡村社会,凝聚着乡村社会共同体的价值,“具有地方性、实践性、道德性和自发性特征”,“其作用往往比法律来得更加直接和有效”,[9]在乡村社会具有较强的约束力。整合优化乡规民约,对乡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一是积极制定适应乡村振兴发展要求的乡规民约。在传统乡村社会,乡规民约对凝聚乡村群众的思想意识,提升乡村群众的素质修养发挥重要作用。客观来看,传统的习俗文化与现代的道德文化有些是一致的,有些是冲突的、落后的。要充分考虑乡村社会的传统习俗,结合乡村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组织乡村群众制定乡规民约,使其成为群众自我教育和约束的重要社会规范,成为乡村道德建设的重要力量。例如,河南省新县新集镇黄湾村2018年公布的《黄湾村村规民约》,较好地契合了新时代道德建设的要求,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履行,对乡村道德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加强乡村道德建设,要积极开展移风易俗,传承优良家风家训,破除乡村社会中的落后观念,推动乡村社会各领域形成文明新风。例如,乡村社会的一些地方,出嫁女不能回娘家继承遗产,与我国现行有关法律相悖,也不符合现代社会道德建设的要求,这些不良风俗需要摒弃。三是加强乡规民约的宣传。促进乡规民约的广泛传播,发挥其对乡村社会的道德约束和行为教化功能,使乡规民约在乡村道德建设中发挥积极价值。

(五)发挥乡贤示范作用,助推乡村道德建设

乡贤扎根本土、与农相伴,是乡村群众信得过、靠得住,且有较高声望权威的精英人士。乡贤熟悉乡村社会情况和传统文化,被乡村群众普遍认可和敬畏,在解决矛盾纠纷、维护乡村秩序,传播乡村文化,带动乡村发展等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时代的乡村道德建设中,要继续发挥乡贤的示范作用。一是加强新乡贤培育。传统乡贤长期扎根乡土社会,知识和眼界与现代乡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适应。要创造各种条件,给乡贤更多的培训交流机会,把传统乡贤培育成具有新知识新视野,与现代乡村社会发展要求契合的新乡贤,发挥新乡贤的道德建设示范作用。二是发挥外出乡贤的作用。在外乡贤生活在城市,往往具有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要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在外乡贤回乡创业,激发其为家乡做贡献的内生动力,通过身体力行,感染和影响其他群众。三是挖掘和弘扬古代乡贤文化。古代乡贤为乡村文明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要“加大乡贤故居、文物的保护,宣扬古代乡贤光辉事迹和优秀品质,增强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豪感,敦厚家风、乡风,激励农民向上向善。”[10]

(六)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以党建引领道德建设

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需要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功能。推进新时代的乡村道德建设,也必须抓好基层党的建设。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基层党组织要在动员乡村力量、领导乡村社会发展中,不断彰显自身的组织力、领导力和动员力。[11]二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乡村基层党组织直接面向乡村群众,熟悉乡村事务和文化,要关注乡村群众的思想动态,对乡村群众的思想价值观进行积极引导,凝聚乡村社会的向心力。三是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乡村党员要加强自身修养,发挥其在乡村道德建设中的示范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其他乡村群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王文彬.自觉、规则与文化: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J].社会主义研究,2019,(1).

[3]霍军亮.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公民道德建设[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

[4]柳博隽.何谓现代乡村文明[J].浙江经济,2013,(10).

[5]马长山.公共领域兴起与法治变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肖群忠.儒家傳统伦理与现代公共伦理的殊异与融合[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1).

[7]骆郁廷,张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性质与特点辨析[J].武汉大学学报,2002,(4).

[8]扶庆松.法治社会建设视域下道德问题的法律解决[J].大连干部学刊,2021,(6).

[9]黄永林,袁渊.论村规民约治理的形成及其与现代法治的关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

[10]孙喜红,贾乐耀,陆卫明.乡村振兴的文化发展困境及路径选择[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

[11]霍军亮,吴春梅.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与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责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道德建设现实困境路径选择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加强高校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对策探索?
道德观建设在英语师范专业教学法课程中实施模式研究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加强员工道德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