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路径

2021-11-22 00:50涂丽平
红豆教育 2021年19期

【摘要】大陈岛垦荒精神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时代内涵,其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探索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其中的实践教学路径: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程的的复合型实践教学;大学生社会调查的技能训练;创新创业大赛训练与项目落地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大陈岛垦荒精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路径

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它是国家号召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份纲领性文件。2019年,教育部公布了高校要“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的通知。鉴于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相结合能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接地气、见实效。而垦荒精神正是浙东南极具代表性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路径研究对推进高校综合改革,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大陈岛垦荒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关系解读

1956年,一群温州志愿青年响应中央“开发建设大陈岛”的号召,成为大陈岛最早一代垦荒者;至1960年,先后有5批共467名志愿者青年陆续上岛。他们因地制宜开展农业、手工业、渔业经济,使原本满目苍夷的大陈岛的面貌焕然一新。他们的行动典型地体现了垦荒精神的内涵“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伴随新中国成立、巩固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垦荒精神的实践、总结和阐释,凝结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当年垦荒队员为主体的军民伟大创业,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干部群众的传承和丰富,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1]具体地说,艰苦创业是指白手起家、不辞艰辛的创业精神。奋发图强是指自强不息、谋求强盛。奋发图强是创业进取的关键性精神条件。无私奉献是指对事业不图回报的付出。无私奉献是垦荒精神的灵魂。开拓创新是根据确定的目标与需要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已知的一切知识与信息提出某种具有独到见解的、新颖的、具有开拓性和社会价值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能力。开拓创新是垦荒精神的思想与能力基础。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的是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开拓型人才为目标的大学生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基于创新学、创业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校企合作建设课堂教学体系和课外实踐教学体系,激发大学生发展创业精神和创新性思维,树立创新创业意愿、创新创业意识,从而具备创新创业所必需的技能和综合素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为学生打造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创业知识、创业实践和创新项目的带动,为学生创造理论知识的验证途径和专业能力的实践渠道,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的有机关联,从而加固知识之间的内化,加速知识与能力的互通支持,使学生能够运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理解专业,从而完成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的一站式培养。”[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垦荒精神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艰苦创业的精神是创新创业精神的根本要素,创新创业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需要艰苦卓绝、不辞艰辛的奋斗精神;无私奉献构成创新创业精神的基础支撑,在创新创业的初始阶段,创新创业者需要不计较成败和个人得失的合作与探索精神,无私奉献是这种精神的最高写照;奋发图强、开拓创新是创新创业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垦荒精神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两者在立足点、内涵、发展方式、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的融贯性。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前者构成后者的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柱。

二、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垦荒精神的教育宗旨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目标有高度的一致性。大陈岛垦荒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创业精神。它为社会贡献的最宝贵的财富是担当责任、无私奉献、不拘一格、开拓创新的价值追求和实践智慧。将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传承忠诚、奉献、坚守、担当等红色基因”[3],能充分发挥垦荒精神的引领作用,使大学生在人格和心理上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撑,从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与热情,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立德育人目标的顺利实现。大陈岛垦荒精神能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价值引领、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

其次,垦荒精神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都强调实践对于其教育目标完成的决定意义。基于实践问题导向和教学资源整合,垦荒精神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提供了基于教学实践的、跨学科的教育资源整合的可行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都缺乏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重视。而大陈岛却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资源可供利用。比如,大陈岛拥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军事教育基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创业先锋和企业家资源。它吸引着浙江省内外的一批高校的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和相关项目实训,从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聚拢了跨地区、跨高校的师资人才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再如,椒江区教育局曾于多次组织骨干教师共同探讨编写《大陈岛垦荒精神》教材的相关实践方案,打造地方课程《大陈岛垦荒精神》,整合了垦荒精神的教育实践资源。这些为垦荒精神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整合、合作共享创造了条件。

最后,垦荒精神能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整合社会、文化与产业资源,从而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广泛的社会性实践资源和实践教学成果转化的可能性。都强调实践对于其教育目标完成的决定意义。台州椒江区宣传部和教育局组织专业的师资力量开展“百家垦荒讲堂”活动、深厚的台州市政府通过了《大陈海岛公园建设行动计划2020年工作要点》,加快了大陈海岛公园项目谋划和建设,计划在基础设施建设、景点修缮、项目建设等方面规划投资140.1亿元,力争将大陈岛打造为“全国红色旅游第一岛”。政府的规划和政策支持将和大陈岛丰富的旅游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相结合,将为大陈岛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整合社会、文化与产业资源以实现教育成果落地转化的可能性。

三、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具体路径

高校可以本着校企政三方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原则探索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具体路径:

首先,以社会调查为切入点夯实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基础技能训练部分。开设《社会调查与问卷设计》《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应用》《市场调查与预测》等社会调查类课程。其实践教学环节与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环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及调研大赛等活动相结合。学生根据自身专业、兴趣和条件组建社会实践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针对社会、企业或市场的调查选题,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完成小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这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掌握社会调查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能够使课堂实践教学的成果转化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大赛、暑期企业见习的基本功和条件,提高他们对企业和自我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为学生提供开展创新创业实战的机会、市场探索和社会磨合训练。基础技能训练部分能够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以专业能力实训和创新创业大赛为核心渠道来深化专创融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充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联系,没有形成基于复合型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没有将创新创业理念延伸到专业教育的每个环节中,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地方实践资源、创新创业大赛和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有鉴于此,可以整合垦荒精神的专家资源与实践教学资源,通过阶段式的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和大赛实训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课堂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打破院系和学科壁垒,让有兴趣且有基础的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深化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时,采取“合作共赢”的原则,有效满足各方需求,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优化配置实践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院系在师资、教学场所、实验设备与软件、奖励考核等方面均予以投入,企业提供支持实践岗位与环境。”[4]高校可用项目和大赛的挑选和淘汰机制建设跨学院、跨专业、跨领域的校企专家库、优秀学生人才库和项目库,使实践教学的成果借项目和大赛延伸、叠加和创新,形成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实践教学、项目与大赛训练相互衔接的往复循环。

总的来说,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厚,将其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通过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普及、大学生社会调查课程的基础技能训练、专创融合、项目与大赛训练、项目落地等具体路径来整合垦荒精神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资源,对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其昂、张建晓.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价值蕴涵及其传承[J].台州学院学报,2019(2):40-44.

[2]杜辉,朱晓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基于北京地區高校的数据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7(5):91-94.

[3]崔永江.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实践的路径选择[J].台州学院学报,2020(8):73-77.

[4]庄宝英.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实习实训,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中国储运,2021(6):137-138.

基金项目:

1.本文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1GXSZ073YBM。

2.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网络背景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GHY09。

作者简介:涂丽平(1978-),女,湖北应城人,台州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