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航海院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

2021-11-23 12:45赵仓龙任云烨陈婷婷胡锋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学院
珠江水运 2021年6期
关键词:外派海员航海

赵仓龙 任云烨 陈婷婷 胡锋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学院

1.引言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双高建设”全面推行的背景下,高职航海类院校在航海类人才培养水平及高度需要提升,高职航海类院校就其专业的特殊性和实操性强等特点下,需要对教学模式及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高职航海类学生真正想通过学校的三年学习之后,努力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工匠的学生不多。因此,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航海类院校职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的环节当中,有利于高职航海类院校提高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2.高职航海类院校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是船员大国,但是我国海员外派队伍偏小;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航运企业及海员管理公司有直接外派海员至境外的公司很少,外派渠道少,外派面太窄,缺少经营海员外派的“龙头”企业,加之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企业无序竞争,我省国际海员劳务市场占有率低,全省外派海员劳务的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培养的海员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国际航运市场的要求。同时根据目前航运用人单位反馈情况来看,高职航海类院校毕业生上船工作之后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毕业生服从意识、敬业精神不足。近几年的毕业生与十几年前的毕业生大不一样,毕业生自我意识强烈,家庭生活条件变好导致吃苦耐劳能力差,以及陆地上的工作机会增多和工资差距进一步缩小,更加导致毕业生上船工作一段时间后辞职上岸工作,在目前航海类毕业生适任证书通过率比较低的情况下,毕业生流失比例较大。

(2)毕业生缺乏契约精神。2020年是全球航运比较困难的一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航运全面受到冲击,随着个别地区疫情的反复发展和封锁隔离期的持续,船员换班的问题持续凸显,船员换班已经受到疫情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为此国际各方积极呼吁,希望各国各港口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逐渐明确和保障船员换班。目前情况下对毕业生在人生的工作岗位选择上,部分毕业生选择下船后在陆地上选择就业。同时,受疫情的影响,船员市场紧张,水手、机工、三副、三管人员比较紧张,用人市场呈现“水涨船高”的状态,比如毕业生是疫情发生前签订的上船合同,在疫情无法下船情况下,水手、机工、三副、三管用人不足情况下工资待遇提高才能招到船员。这样就会出现在一条船上都是干的水手工作,却拿着不一样的工资待遇。此时之前签订合同的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具有强烈的情绪申请休假。在此过程中,可以直接反映出毕业生的契约精神比较差,既然与船公司签订了合同,就应该实施履约。

(3)航海知识水平不高,实操动手能力不足。高职三年的学习,基本处于理论层面的学习了解,当适任证书考取后上船实习后,船舶设备的认识以及如何操作设备将面临很大困难,因此很多毕业生上船我都会建议他们随身携带一套航海考证科目的教科书,以备在船工作期间有不懂或熟悉的时候随时翻阅学习使用。同时,随着航海技术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和计算机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基于e-航海理念的现代化综合航海保障系统等对航海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英语水平特别是英语听说能力一般。从我国船员外派情况就能说明,我国外派比例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船员英语能力较差,然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船员外派比例高,很大原因就是他们的母语就是英语。所以从英语这方面,我国的航海毕业生需要在校期间加强航海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3.高职航海院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对策

关于高职航海院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对策,本文以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在“双高建设”中对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方面也提出了相关措施,下面就学院在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方面的对策做简要分析:

(1)把提升教学培养质量作为办学根本和一贯秉承的宗旨。学院围绕培育高职航海类学生的工匠精神,积极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开展以现代学徒制为特点的高职航海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起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2)开展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学院将校园内部分景观文化与航海文化相结合,提高学生对航海知识的了解。学院在水上训练中心设置了旱船,形象的表现出一艘船舶的形态以及船舶上所应配置的船用设备,让同学们在参观的同时也可以学习了解到船舶结构的知识。以及船用设备安装在航海楼顶,将雷达天线安装在大桅上,设置在航海楼的楼顶,从远处就能很直接的看到雷达天线,进而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校在航海文化的氛围,从而达到校园景观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相融合。

(3)倡导人文与科技融通,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以学生职业能力成长为主线,突出“准职业人”的培养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职业精神融入到航海类专业实践育人当中。

(4)加强校企合作,宣扬工匠精神。学院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订单班,如中船订单班、中远订单班等。聘请知名航运船长进校园开讲座,进而将航运企业文化带进课堂。使得企业信息能够影响学生,这一点就是要直线传播,文化进了学校要了解企业,还有传播。通过企业在在如何培养船员方面提供培养船员的工匠精神,用工匠的精神去提升船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了解,使学生提前了解船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学生进而可以规划自己未来3年的人生计划,毕竟船员这份职业比较特殊,艰苦性大,晕船可能大多数人没有我们真正做海员的体验,这个难受的程度有些确实是客观存在。你若个人身体素质非常差,不能刺激,所以学校可以提供一些条件让学生做专项活动,之后可以筛选。其他还包括远离家庭、没有新鲜事务,海盗攻击,这样使学生提前在课堂上面向企业讲座上和学校老师进行了解。在船员文化传递过程中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着重宣传:第一,海员价值的体现就是服务意识增强。第二,服从意识,船员的服从就如军队服从。第三,责任心是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最后,敬业度。总之在这些方面,都是作为我们宣传讲解的内容,这是以企业为背景的。另外,也要求学生对国际上的一些做法做一定的了解。比如说航运企业当中,比如美国,它的文化是非常特殊。这是一个世界一流的工业化的国家、最先进的国家,他们的航运企业的文化。把美国、日本、德国、印度提炼出来跟中国企业文化做一个比较,通过比较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从中学习他们的一些优势,也把我国的企业文化的亮点展现出来,这样对学生的成才是非常有利的。

(5)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交通”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挑战杯”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等比赛,通过参加比赛,前期需要对比赛作品的准备,调试,打磨等环节,将作品尽可能做到最好最完美的状态,再通过层层选拔,不断提高对作品的理解,也是对专业知识的再学习和研究,其中不断打磨的过程就是一种“工匠精神”,努力是作品做到完美和极致,为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提供一个很好的样本,使毕业生努力成为一个真正的工匠。我院学子多次获得“互联网+交通”和“挑战杯”等省赛一等奖,国赛二等奖,我院学子所获优异成绩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4.总结

“技能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一直关注的话题。自2018年《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印发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新型学徒制发展模式,推动职业院校培养与企业用人有效衔接。提高高技能人才占比,对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深远。应加快企业新型学徒制建设,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内容,加速职业院校培养与企业用人有效衔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个伟大的时代,总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引领和令人感奋的创造激情。许多人默默耕耘在各个领域,以无私的拼搏奉献、不竭的创造激情,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高职院校在对职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发现,除了提升人才的技能水平,还要培养他们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打造一支不怕吃苦、勇于奋斗、甘于奉献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猜你喜欢
外派海员航海
以“5×3”立体模式打造外派管理人员队伍
盼望
大航海争霸
盼 望
巧解企业外派人员个税难题
古代航海有多牛
航海博物馆
外派财务人员绩效考核与绩效激励
中小企业外派营销人员的培训研究
菲律宾拟提高本国海员占世界市场份额至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