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

2021-11-23 12:32蒋建忠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6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思政德育

蒋建忠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江苏泰州 2253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在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上下功夫,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调效应”。公共体育课程作为独立学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工作的主战场之一,公共体育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对于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专业教育即将步入到社会工作,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对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而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又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的文化成绩和传统的二本学生相差无几,之所以考到独立学院,主要是学习习惯上存在一定问题,学习习惯的好坏,影响着他们的文化成绩、世界观、价值观,因此独立学院应该充分重视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和公共体育课程相互融合,从而提高高校的教学育人水平,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1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1.1 二者的培养目标的同向性

体育课程的目标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个方面。其中,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目标是对学生的运动技、战术、体质状况、兴趣爱好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意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方面提出的要求,而课程思政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者的培养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因此,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融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公共体育课程德育育人的优势。

1.2 公共体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课程的资源

公共体育课程开始部分的课堂常规和队列队形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分组比赛中,礼仪、形式有助于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以及尊重他人、尊重对手的体育精神;在进行中长跑、小组教学比赛等高强度体育项目过程中,学生需要承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负荷,必须要不断战胜自我、勇于挑战自我,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对于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体育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每个参与个体都需要遵守体育锻炼的相关规则,通过借助该内容实施思政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行为意识规范,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进而能够很好地遵守社会秩序准则和道德规范。此外,体育比赛是一项较为公平的赛事,更看重运动员的竞技实力,这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非常相似,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 融合思政教育是公共体育新要求

公共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思政教育一样,是学院公共必修课程,二者相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另外,在“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下,将思政教育融入公共体育课程中,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不断输送高质量人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体育课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等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1]。由此可以看出,将思政教育融入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2 思政教育融入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方面

虽然《教学指导纲要》要求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与体育技能的有机结合,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会重视这个问题,大多数体育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认识不够。公共体育课程与文化课有很大区别,没有过于详细的知识点,而是更为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思政教育有着明显的知识点和价值导向,与让学生放松身心的体育课程存在一定差异,加上教育部提出思政教育的时间较短,很多体育教师对思政教育内容了解不够充分,难以灵活将其融入日常体育教学中,影响了思政教育教学效果。

2.2 学生方面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由于长时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2]。另外,学生一直将体育课程视为放松身心、锻炼身体的放松课,突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入呆板的思政教育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同时,学生在体育课程花费心思较少,就算比较有兴趣也会将主要精力放在文化课、专业课、实践活动等方面,对体育课程的认识过于片面,从而无法体会到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

3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

就目前而言,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认识较为局限,要想提高实际教学质量,还需要学校加强该方面的培训和引导。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强化体育教师思政意识培养,提升教师思政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想将思政教育融入公共体育课程中,就必须先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素养,将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一定高度,才能有效促进二者融合[3]。通过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政意识,教师才能意识到二者融合的重要性,并能够灵活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充分挖掘公共体育课程蕴含的思政内容,找到切实可行的融合路径和方法。比如,独立学院需要加强对体育教师思政的培养力度,结合学生特点及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内涵,强化教学评价和精品课程评选,通过整合各种体育教学资源来挖掘最佳的思政教育路径。

3.2 强化整体育人,深化思政教育与公共体育融合设计

将思政教育融入公共体育教学中,并不能只是一个口号,而是要严格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会议精神和相关要求,站在整体育人的角度设计公共体育课程。第一,重视课堂教学。体育教师要将有关课程思政教育的每个内容都体现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4]。例如,教师可以深度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爱国教育、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竞争与团结意识、个人意志力等内容,将这些内容与体育项目相结合进行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这些德育素养,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第二,积极开展校内外竞赛,强化实践体验。除了重视课堂教学外,体育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各样体育活动中,这样既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又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第三,体育教师要联合学院开展全院运动,可以每周进行一两次全院环校跑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营造浓厚的团体锻炼氛围,有助于营造体育校园文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公共课程学习中。

3.3 创新融合教育方式,实现教育有效融合

随着学生了解的信息越来越多,传统的讲解式动作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需求[5]。如果体育教师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融入思政教育,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式,采取学生更喜欢的方式开展教学,这样才能拓宽教育渠道,同时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教学要求。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通过团体合作和竞争的方式提升项目趣味性,带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进而在该过程中提高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效果。或者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通过建设体育思政公众号定期推送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体育明星励志故事、近期体育赛事评论等,在无形中通过榜样力量传递思政知识。

3.4 大力弘扬体育精神,重视体育文化建设

体育文化建设是实现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6]。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因素对于人的影响非常大,如果独立学院能够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将会在无形中带动大部分学生喜爱和参与到公共体育训练中。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开端,还能保证学生训练的有效性。因此,院校需要结合自身教学特色和精神文化特征构建体育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感受到体育的魅力。第一,完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除了传统的公共课程外,院校还应该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立具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如武术课程、瑜伽课程、舞蹈课程等,以此让更多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满意度。第二,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扩大和完善体育场地建设,这样才能为全校师生提供充足的锻炼场所。同时,体育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场所开展思政教育,如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会议精神制作成字画或墙画张贴到体育场的各个角落,让学生在观看相关思政内容的过程中锻炼,提升学生思政意识和体育精神。第三,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欣赏体育赛事,并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后感,或者引导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感受,充分体会到体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3.5 建立体育德育评价体系,提升融合科学性

公共体育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功能其实就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体育德育评价体系,能够提升师生对德育的重视程度,进而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另外,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避免体育教师只注重发挥项目技能和锻炼功能作用,忽视体育的德育作用。首先,院校需要站在整体育人的角度来督促相关部门建立体育德育评价体系,有效落实思政教育。其次,体育教师要结合日常教学情况与管理人员共同制定合适的评价内容,并通过小组讨论或会议形式细化各项标准及奖惩制度,让每位体育教师都意识到体育德育的重要性。最后,开展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体育德育实践,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提高思政教育实效。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思政德育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