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项目打造贴心服务

2021-11-23 03:05何静肖立元
雷锋 2021年11期
关键词:广播志愿志愿者

何静 肖立元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革命故事吗?”“喜欢!”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应老师的提问。“那你们知道老师刚讲的帅奶奶的故事是从哪里来的吗?”面对孩子们脸上露出的疑惑,老师给出了答案,“书本上。”傍晚时分,汉寿县家庭教育讲师志愿者马绘霞在沧浪街道老鹳树社区为家长和孩子宣讲《抓住亲子阅读关键期》主题家庭教育知识,在欢乐的氛围中,不但将亲子阅读的知识娓娓道来,更是将党史和革命故事巧妙地融入其中。

马绘霞是教育教学志愿服务队的一名志愿者,自从汉寿县“傍晚课堂”项目启动后,她与该队其余10名志愿者一道在各个社区巡回开展家庭教育知识宣讲,努力提升群众的家庭教育水平,营造良好的家庭风气。

汉寿县是全国第二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自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以来,全县致力于紧贴群众需求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实现服务群众常态化,打造了“傍晚课堂”“红广播”“湖水守望”等志愿服务项目,力图以贴心服务更好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傍晚课堂”激发农村新活力

汉寿县农村人口众多,妇女群众喜好傍晚时分聚集跳舞聊天。实践中心领导根据走访调研,了解到她们存在缺乏专业舞蹈老师,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等问题。为此,实践中心推出了“傍晚课堂”项目,组织志愿者深入村、社区、村民屋场,将理论知识、儿童辅导、广场舞教学、家风传承等内容融入“傍晚课堂”中,宣传政策形势,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感悟党领导下的发展成就。

实践中心通过“线上+线下”点单方式,广泛收集群众在党史故事宣讲、家教知识、儿童辅导等方面的需求。然后分成两步走,线上,在“汉寿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微信小程序发布“傍晚课堂”项目,群众可根据需求“点单”,中心统一审查筛选后派单给专业志愿者。线下,实践所、站设置志愿服务岗,召开屋场会,定期到访居民家中,形成需求清单,开展精准化服务。

该项目启动后,受到各村、社区群众的热烈好评,大家纷纷“点单”。沧浪街道老鹳树社区的居民大多是搬迁安置户。如何让居民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让社区变得更有温度?成为了社区领导关心的头等大事。“傍晚课堂”项目则让社区书记邓红波看到了解决途径。邓红波通过“汉寿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微信公众号下单,中心收到订单后,组织志愿者与社区对接,将“微党课”融入“傍晚课堂”,为老鹳树社区居民送上丰盛的文化大餐。室内,理论宣讲志愿者声情并茂地讲述了汉寿历史人物帅孟奇的家国人生;室外,广场舞教学与儿童益智游戏热闹非凡。“活动很有意义!听了我们女同胞的榜样故事,又学了新舞蹈,还不耽误带孩子,感觉真好!”社区居民李姐一边学跳舞一边笑着说。如今,“傍晚课堂”活动于每周五下午定期举办,在老鹳树社区凝聚人心、增加居民认同、增强社区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傍晚课堂”活动已在全县各个乡镇普遍推开,并根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加入急救知识宣讲、演绎本土民间曲艺、书法绘画指导等内容,激发农村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为乡村带来了崭新的气象。

“红广播”奏响乡村文明主旋律

汉寿县发挥村村响广播覆盖面广、渗透力强、接地气的特点,于2020年年初开设了“红广播”村村响栏目,并倡导各实践所、站结合本地实际,制作具有本地特色的红广播栏目。“红广播”栏目传政策、传思想、传技术,传达党政声音、传播民生信息、传递文明正能量,为百姓解难、为政府分忧,奏响了一支嘹亮的“文明之声”。

为了让“红广播”建设有效推进,汉寿县采取了“四定”方案来确保正常运转。一是定时。选定每周二、周四下午五点半,定时开始播音,这个时段一般都是农民忙完农活回家,或者做晚饭的时段,很适合收听广播。二是定员。每个乡镇、村(社区)建立镇、村(社区)“红广播”播音志愿服务队,镇党委书记和村党总支书记作为“红广播”播音的主要责任人。每个村确立一名“红广播”专职播音员,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三是定内容。播出内容分为时事热点、政策理论、民生实事、红色艺术四大板块。其中民生实事包括农业技术、农事提醒、疫情防控、人居环境等;红色艺术包括红色故事、红歌,以及本土作者创作的文艺作品。四是定流程。每月或每周定期由镇党委下发“红广播”播报“通稿”或重点内容提示,村(社区)自选的播报内容,“时事热点”和“政策理论”板块的播报内容,必须采用录播的形式播报。

各个乡镇因社情不同,在红广播播出内容方面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聂家桥乡堤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方家亭老师针对本社区家庭教育困境,利用“红广播”栏目开展社区家庭教育讲座,满足了家长儿童在此方面的需求。

如何搞好家庭教育?如何与孩子进行交流?如何促进文明乡风建设?如何找到各家脱贫的突破口?凡此种种,方老师在“红广播”里都为居民们一一解答,让社区里的男女老少都听上了瘾,偶尔有一节课没有按时讲,村民们还要打听来龙去脉。社区里最流行的广场舞,也被乡亲们自发挪到了晚上7点之后,在“红广播”时间里,村里只有方家亭的声音。课讲多了,慢慢地大家也发现村子里“变了”。打骂孩子的少了,打牌赌博的少了,家長里短的也少了。谈教育、讲文明、做公益的变多了。目前,聂家桥乡“红广播”栏目已经做到了100期,并成功推广到全乡。

沧港镇军刘村则发挥“常德市诗词之村”的特色,农民诗人创作春耕生产、乡村振兴、移风易俗、环境保护等主题的诗词,在广播中进行选播,激发群众爱党爱国爱家热情。特别是在播放本土农民作者的诗歌时,收听率明显高涨,老百姓对身边人写的作品特别感兴趣。

一个喇叭,一口乡音,几把凳子,“红广播”栏目通过这种接地气的方式,立足乡土实际作宣讲,多讲百姓身边事,让宣讲更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

“湖水守望”项目引来一湖碧水

汉寿县境内水网密布,拥有国际重要湿地——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有鉴于此,汉寿县紧贴生态环保实际,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守护一江碧水”指示精神,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策划“湖水守望”志愿服务项目,开展清捡白色垃圾、守护越冬候鸟、禁渔禁牧宣传、水质检测、清理欧美黑杨等志愿服务活动,带动境内水域环境持续好转。

实践中心组建了环保志愿服务队,下设候鸟守护、禁捕宣传、湖面清理等9支志愿服务分队,招募民间河湖长528名,协助开展河湖巡查、收网还养、渔民上岸工作,有效保护了鱼类资源及生态环境。在新思想的引领下,300多名渔民转变观念,由捕获者变成保护者,加入环保志愿服务队。

做好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为此,实践中心把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宣教中心、青山湖候鸟公园打造为环境保护实践基地,组织开展“世界湿地日”“爱鸟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汉寿环保世纪行”“小手拉大手”等宣教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增强群众保护河湖的使命感责任感。

如今,西洞庭湖充满了生机。生态环境好了,候鸟越来越多,目前保护区已观测记录到的鸟类有230种左右,黑鹳、东方白鹳、白鹤等珍稀鸟类也频现倩影,每年来此栖息、觅食、越冬的候鸟种群数量逾3万只。

猜你喜欢
广播志愿志愿者
The Price of Beauty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志愿者
周二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