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至辛亥革命历史时期重难点突破

2021-11-24 03:17山东省菏泽市第三中学刘艳菊
中学政史地 2021年32期
关键词:清政府儒家思想资产阶级

◇山东省菏泽市第三中学 刘艳菊

从甲午中日战争至辛亥革命(1894—1911年)是中国近代文明的深化时期,觉醒与探索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主旋律。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但仍占据主导地位。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始;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目的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目的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

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和进步的。早期维新派是由洋务派的部分人物发展起来的,以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但未提出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实践。维新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开展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提出了系统的理论,也付诸了实践,但其主张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3.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特征与影响

(1)19世纪40—60年代

19世纪40—60年代,列强侵华以武力为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以英、法为首,其次俄、美;侵略势力主要在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该时期,政治上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近代化进程;思想上,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外交上,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

(2)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由瓜分中国的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除英、法、美、俄外,德、日等多国也加入;侵略势力逐步占据清王朝的政治统治中心。该时期,政治上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经济上,严重摧残了中国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思想上,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外交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4.洋务派与维新派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待西学态度的差异和原因

(1)内在联系

洋务派和维新派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产物;早期维新派就是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来的。

(2)差异

洋务派停留在器物层面,强调学技术,反对政治改革;维新派发展到制度层面,要求学习西方,进行政治改革。

(3)原因

所处的时代不同,洋务派产生于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年代;维新派产生后,中外矛盾日益尖锐,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代表的阶级不同,洋务派是地主阶级的代表,维新派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5.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来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的。

由理论到实践:将维新思想发展为戊戌变法运动。

救亡图存:体现了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严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了其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

(2)成因

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高,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资产阶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另外,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影响有限。

主观原因: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不足,他们的思想是从西方引进的,然后把外国的东西加以民族化,并非社会实践的产物。

历史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康有为对儒家学说有深刻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他深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借助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会减少变法的阻力。

猜你喜欢
清政府儒家思想资产阶级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危险的侵略者”
卢汉铁路筹款问题探析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里瓦几亚条约》对清政府外交的考量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第一次政治大借款的意图与困境
Why Lear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