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阈下民族地区节庆旅游发展路径探究

2021-11-24 03:07金松兰李宇巾
关键词:民族旅游活动

金松兰 李宇巾

2018年,《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重磅发布,成为引领乡村地区发展的新引擎。旅游业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形式与内容不断优化,节庆旅游应运而生,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作为联系乡村文化与旅游的重要纽带,它蕴含着各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识和价值。民族地区群众作为节庆旅游的开发者、建设者,成为节庆旅游发展的重要主体,依托特有的民族文化,节庆旅游已然实现了群众、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结合,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文化振兴、产业兴旺,已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坚实力量。但是随着节庆旅游在民族地区的普遍实践,节庆活动数量众多,质量却参差不齐,在这种境况下,探索民族地区节庆旅游发展的新内容、新模式、新业态,不断丰富民族地区节庆旅游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成为节庆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

一、节庆旅游的概念和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节庆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出现在研究学者的视野中,经过近30年的实践与探索,节庆旅游的概念、定义已经有了成熟且完整的文字表达,成为研究节庆旅游的重要文化背景资源。就民族地区的乡村发展来讲,很多地方都处于空心化的状态中,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但是,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看,民族地区则是绿水青山。因此,应以发展节庆旅游激活民族地区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充分利用绿水青山,实现乡土文化资源功能的提升和资本转化。

(一)节庆旅游的概念

1.节庆旅游

节庆是节日庆典的简称,节庆旅游则是在运用本地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举办一些吸引力强的节目、活动来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对于节庆旅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余青、龙光文认为,节庆活动是民族文体娱乐活动的精华,是民族文化的博览会,是民俗活动的大展示。(1)余青、龙光文:《贵州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开发探析》,《贵州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第31-34页。21世纪以来,学者们对于节庆旅游的内涵及意义研究更加深入。王子新、樊中红认为,节庆旅游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定期举办的以吸引游客、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庆典和活动等。(2)王子新、樊中红:《河北旅游节庆发展浅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126-129页。黄翔、连建功认为,节庆旅游是以某种具有鲜明主题的公众性庆典活动作为旅游吸引物而开发出来的一种现代新型旅游产品。(3)黄翔、连建功:《中国节庆旅游研究进展》,《旅游科学》2006年第1期,第45-49页。李晓川认为,节庆旅游是指以旅游地资源为着力点,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参与的主题型的文化节日活动。(4)李晓川:《基于SWOT分析下的桂林恭城县节庆旅游的发展对策》,《特区经济》2009年第8期,第143-144页。

2.民族地区节庆旅游

节庆旅游经过近30年的发展,形式更加多样,民俗节庆成为节庆旅游的重要开发形式,民俗节庆是指,以当地民俗风情为依托的节庆活动,即指某一地区或区域以其特有的民俗,包括以文化和艺术、风俗习惯以及生产等方面为主题,自发而周期性地举行大型的公众性的庆典活动,(5)刘扬、石培基、夏冰:《民俗节庆旅游的资源分析——以青岛民俗节庆旅游为例》,《生态经济》2010年第8期,第155-157页。即以各个民族特有的节日习俗及生活形态为主要内容集中展示的节庆旅游活动。民族节庆旅游可以说和民俗节庆活动是等同的。笔者认为,民族地区节庆旅游是指以民族特色文化为依托、以独特的民间风俗活动与日常生活为主题,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举办的吸引游客的包括文化活动、体育活动、节日庆典在内的特殊事件,它既是一种文化活动,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具有文化的传承性与保护性、体验性、综合性、区域性与时效性、经济效益性等特征。

(二)节庆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以乡村旅游为重要抓手,节庆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新兴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乡村旅游新的发展方向。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探索节庆旅游的转型升级,既可以优化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与产业化发展策略,也可以创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实现路径,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社会文化效益,为乡村振兴铺平道路。

1.推动更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节庆旅游发展将依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进行积极的响应与调整(见图1)。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要按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全域旅游发展的总要求,促进节庆旅游产业的延伸及集聚,激发创新性,增强市场竞争力。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节点,节庆旅游发展要致力于改善乡村环境、提高民众居住质量。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精神保障,节庆旅游要肃正农民精神风尚,发挥农民在节庆旅游发展中的主人翁意识。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节庆旅游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收入分配成为当前乡村利益分配中最敏感的问题,必须要积极协调并保障各方的正当利益,使各方共享节庆旅游经济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节庆旅游的持续性发展。生活富裕是根本,提升农民经济收益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长久且坚定的目标,要以组织形式、经营模式的创新来发展节庆旅游,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充实民众的钱袋子。

图1 节庆旅游调整、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简图

2.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014年的《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依托各地文化资源,通过科技、创意、市场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健康发展。(6)文化部财政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文化报》2014年8月26日,第2版。旅游业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也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7)施景钤:《南通风筝与旅游的文化思考》,《江海纵横》2002年第2期,第11-12页。它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一是节庆活动所需的门票以及其他销售收入带来的直接收益;二是大量游客的涌入带来对住宿、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新需求,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解决村民就业难的问题,助力民众实现生活富裕;三是节庆旅游的发展使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地区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大量吸引各行业、各产业聚焦于此,增加招商引资的机会,产生间接经济效益。(8)江日青:《桂西北民族节庆活动及其旅游开发》,《生态经济》2010年第10期,第137-140页。

3.带来丰厚的社会文化效益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处于文旅融合结点上的节庆旅游,能够振奋人民群众精气神,助力形成文明乡风。第一,民族地区节庆活动是该民族千百年来实践的产物,是民族的独特标识,集中展现民族信仰及风土人情,是联系民众情感的纽带,对其加以组织优化,必然会在群众中形成强大感召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精神境界。第二,节庆旅游活动开展期间,来自各地的游客在体验旅游地文化风情后,会向其他人分享旅游地民俗风情,吸引其他人前来参观,扩大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力,从而促进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民族地区文化的加快发展。第三,增强当地人民的自豪感,增强举办地的凝聚力。本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及节庆旅游的蓬勃发展,会激发当地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越来越多的民众会参与到节庆活动中,为节庆活动出谋划策,民众彼此间更加熟悉,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

二、民族地区节庆旅游开发状况

多样的民族风情及地理因素造就了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在此基础上民族地区节庆旅游业也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发展特点。对民族地区节庆旅游资源及特点进行梳理、分析,是了解民族地区节庆旅游现状、促进节庆旅游更好发展的必要准备。

(一)民族地区节庆旅游资源类型

我国是有着55个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多样的民族风情及地理因素的差异,造就了民族地区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各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质,节庆活动作为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特质的载体,更是种类繁多、五彩缤纷。根据节庆活动反映的内容可分为祭祀性节庆、生产节庆、社交节庆(见表1),集中展示了少数民族的服饰、歌舞、体育、宗教信仰、民间工艺和民族风情,(9)王宇:《少数民族节庆旅游的社区参与问题研究》,《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年第1期,第32-35页。具有较强吸引力,为游客领略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族习俗、体验少数民族奔放和好客的民族特质提供契机,成为民族地区节庆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

表1 民族地区节庆活动类型及代表性活动

(二)民族地区节庆旅游特点

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及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民族地区节庆旅游的独特个性,除了具有节庆旅游普遍特征外,还具有文化的传承性与保护性、体验性、综合性、区域性与时效性、经济效益性等特征。

1.文化的传承性与保护性

民族地区节庆旅游以本民族特色文化为重要依托,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经千百年的传承发展,节庆习俗有了固定且相对稳定的形式,但是由于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地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加上少数民族聚居地处于较封闭的状态,一旦受到外来文化的入侵,很有可能发生不可逆的变化,如很多的传统习俗逐渐趋于汉化、现代化,甚至完全消失,因此,民族地区发展节庆旅游必须以当地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前提。

2.体验性

当代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时更加注重参与意识,不仅仅是观赏了解异域风情,更想要参与到活动中去,这也使得民族地区节庆旅游发展更加注重开发那些能让旅游者亲身尝试、亲身实践的旅游活动。以延边州节庆活动为例,延边州节庆活动注重发展朝鲜族特色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游客身着朝鲜族传统服饰参与到朝鲜族歌舞表演活动中,亲自制作、品尝朝鲜族泡菜获得直接的文化体验。

3.综合性

民族地区节庆旅游具有综合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庆旅游是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节事活动,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促进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挥了社会文化效益;同时,节庆活动的举办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带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性。第二,节庆旅游是对本民族的服饰、饮食、歌舞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展示。第三,节庆旅游的成功开展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如朝鲜族既有尊敬老者的老人节,又有广大儿童参与的儿童节,而节庆表演类的节庆活动由年轻的朝鲜族男女共同演绎,民族地区民众与游客都会不自觉地参与到活动中。

4.地域性与时效性

地域性与时效性是民族地区节庆旅游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点。地域性表现在各少数民族由于处在不同的经度、纬度,其所居住地的气候、地形因素也各不相同,导致同一节庆活动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时效性表现在节庆活动的举办有其相对固定的时间且持续时间是有限的,如吉林省延边州“延吉国际冰雪旅游节”一般都在12月到次年1月期间,其他时间不具备节庆活动的开展条件。

5.经济效益性

相关研究指出,我国旅游市场主要分为远程客源市场和近程客源市场,这两种旅游市场的游客旅游目的集中表现为:观光、游览文化胜地、品尝民族美食及体验民俗风俗,其中,体验民族民俗风俗文化已成为他们的首要旅游目的,而节庆旅游能够使游客参与、体验到旅游活动中,满足游客的首要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民族地区节庆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可见一斑。

(三)民族地区节庆旅游开发状况及不足之处

1.民族地区节庆旅游开发状况

近年来,民族地区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结合特有民族习俗,开发节庆活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节庆旅游代表性节事,如成吉思汗祭典、图们江文化旅游节、白族“石宝山歌会”、壮族“上巳节”等,均以本民族独特文化为依托,并因地制宜地制定了节庆旅游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朝鲜族节庆文化开发为例,图们江文化旅游节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范例。图们江文化旅游节巧妙地利用了朝鲜族传统文化内涵进行开发,以朝鲜族民俗风情为依托,以图们江历史、朝鲜族宗教信仰及边境文化为着眼点,通过节庆活动进一步加强区域边境之间文化、旅游和经贸合作。第一届活动期间就签订了十余个对外合作项目,总额达到了50亿元,吸引了中外游客24.3万人次。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朝鲜族特色文化得到充分弘扬、图们市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强化、“图们江文化旅游”品牌深入人心,有力地推动了图们市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10)刘博:《节庆旅游活动与区域营销研究》,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1页。除此之外,民族地区还有不少优秀的节庆旅游活动,如南宁国际民歌节围绕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进行开发,成为集文化、旅游、经贸为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的“航空母舰”,极大地拉动了南宁市的旅游经济收益。总之,在各地节庆活动举办过程中,深挖文化内涵,使文化产业展现蓬勃活力;以优秀节庆习俗为基础,进行民俗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政府角色转换+市场化运行机制,优化了节庆旅游发展模式。

2.民族地区节庆旅游的不足之处

目前,民族地区节庆旅游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各地节庆活动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很多有意义、有意思的节庆活动蕴藏的文化资源还未被开发,隐藏的经济价值未被充分挖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品牌意识淡薄。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能够为节庆旅游发展带来丰厚的回报,意味着更强大的竞争力,无形之中吸引着更多游客参与节庆活动,延长节庆旅游的生命周期。品牌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包括文化底蕴、活动吸引力、游客满意度、基础设施、营销宣传等方方面面。当前,民族地区很多的节庆旅游活动还没有形成品牌,处于“小、散、弱”的局面,与知名节庆旅游活动相比,竞争力差,处于劣势。

第二,节庆旅游资源亟须整合。资源整合的目的是实现全区域旅游业的优势互补,发挥1+1>2的效果,实现总体共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11)《乡村旅游要趁“热”升级》,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19-10/08/c_1125078623.htm。民族地区拥有强大的资源优势,但是由于节庆资源分布较为分散,不同区域的资源也由不同的部门主管,加上利益分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节庆资源区块间的不协调,节庆资源整合面临着重重障碍。

第三,节庆旅游宣传力度不够。节庆旅游要为民族地区带来更加丰厚、实际的经济效益离不开广泛而有力的宣传。“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导致对宣传营销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的节庆旅游活动宣传渠道单一、宣传范围小。很多的节庆活动只是在当地小范围进行宣传,甚至出现当地居民对节庆活动消息一知半解的窘况,远程市场的游客根本接收不到旅游信息,更不要说前来实地参观、游玩,难以吸引外地游客,限制了民族地区节庆旅游的发展。

第四,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与文化保护。民族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不仅是民众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文旅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一些地区花费太多精力开发标新立异的旅游产品和活动形式用以满足群众的猎奇心理,举办与节庆主题相关度低的活动,欠缺文化内涵;同时,节庆活动举办过程中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内蒙古那达慕大会的举办造成大面积的草场破坏和土壤污染。此类节庆活动在短期内可能会为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不利于节庆旅游的长远发展。

第五,政府干预过多,市场化程度低。节庆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是目前问题是政府的过度参与,一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节庆活动,如“中国白裤瑶民俗文化旅游节”,是各级政府一手承办,活动形式单一,创新性、娱乐性不够,吸引力不强;政府包办也导致节庆旅游活动的运作成本高,加剧政府的财政负担,产生了没钱办活动、活动经济收益差、财政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节庆旅游发展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收益,但是在品牌化、创新性、可持续发展方面仍存在不足,要抓住乡村振兴这一有力引擎,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形成规模化、品牌化效应,是民族地区节庆旅游的发展大势。

三、民族地区节庆旅游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民族地区经过不断发展与实践,探寻到一些节庆旅游发展的可行路径,如加强宣传、促进品牌化形成、优化活动内容等,但具体措施实施不到位、效果不显著。因此,在乡村振兴视阈下发展节庆旅游,要在坚持正确路径的基础上加大实施力度,同时抓住乡村振兴带来的新机遇,不断促进节庆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以文旅融合发展为契机,打造乡村振兴+节庆旅游示范样板,助力民族地区文化振兴、经济振兴。

(一)打造民族地区节庆旅游品牌

实现节庆旅游发展的优化升级要有明确的定位,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背景,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节庆旅游市场的开发,增强市场竞争力,努力打造民族节庆旅游品牌。

1.坚持市场化运行机制

将节庆旅游市场化,“用市场化的方式振兴乡村”,把村庄整体作为一个主体来运营,通过进一步组织、优化,扩大节庆活动影响力,获取更好的经济收益,要做到鼓励社会捐助、商业赞助等志愿性融资渠道的加入,优化筹资模式;公司负责节庆活动的运作,即节庆活动的筹划以及宣传等一系列事务;设立专项资金、成立专业政府部门为节庆旅游提供服务、管理。通过以上途径集聚政府、企业、民众力量来办“节”,真正实现以市场为导向谋求成长发展、壮大的目标。例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从2002年开始就运用了市场化机制,一经大地飞歌公司负责民歌艺术节的整体操办,就实现了办节以来的第一次收支平衡。

2.聚焦民族地区特色文化

民族文化是节庆旅游发展的基础,节庆旅游展现给游客的就是民族地区的历史韵味、民族风情和传统习俗,节庆旅游健康发展必须紧紧抓住民族特色文化这一核心。“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让人提及那达慕大会就会想到内蒙古,谈到泼水节脑海里就出现傣族人民载歌载舞的美好景象……。民族节日具有地域性和民俗性,可以给游客带来独特的旅游体验,让游客感受到旅游目的地的个性化形象,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里。因此,节庆旅游发展要着眼于特色,注重开发民族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开发具有“新奇”和“异样”特色的节庆旅游资源,这些“独特”与“异样”的节庆旅游资源能激发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水平。

3.多渠道扩大宣传力度

要深入挖掘品牌效应,采用多样化的营销手段,达到扩大旅游地宣传影响力的目的。传统的宣传方式大多以人流量较大的地点作为重心,如机场、车站、商场等,在这些地方通过投放LED广告、派发宣传单等方式进行宣传,人力物力资源投入较大,宣传效果也并不理想。因此,要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方便、快捷、覆盖面广的特点,改进宣传方式,通过新闻媒体发布旅游节庆活动信息,借助微信公众号也是近期热门宣传方式。例如,延边地区广泛借助延吉旅游、延边发布等公众号进行日常宣传,受众面广,宣传效果也比较好。在宣传策略上,前期强调为节庆旅游造势,文化旅游活动举办后则注重强调其影响的深远性,即节前与节后宣传相结合,在节庆活动举办过程中,也要进行宣传,“推波助澜”,形成连锁反应,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游玩。

(二)发挥全域旅游带动作用

实践证明,全域旅游可以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资源整合等有效方式,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2016年1月19日,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中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12)李金早:《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紫光阁》2016年第3期,第42页。发挥全域旅游带动作用,就是要整合民族节庆旅游产品,完善配套设施,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

1.整合区域节庆旅游资源

节庆旅游资源是指在某一地区,经过开发规划后,吸引游客的各种节日和活动的总和。民族地区拥有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在整合和开发旅游资源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但这一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加之节庆活动的举办受时间限制,导致活动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被弱化,阻碍节庆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整合、优化节庆旅游资源,最大程度地削弱时空界限。在节庆产业的发展中,政府是资源整合的中心,是区域特色庆典活动资源状况的整体规划者,要坚持集约化、可持续化的发展导向,避免恶性竞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依据一定的整合原则,优化节庆旅游资源整合模式(见图2),来提高民族地区的旅游和经济活力。

2.鼓励开发民族特色节庆产品

节庆产品,是以民族节庆必需品为基础,通过重新包装,符合顾客需求的整体概念,(13)李沛新:《壮族节庆文化开发路径创新探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第62-66页。它不仅是具体的旅游纪念产品,更是民族地区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现,蕴含着民族地区深厚的文化内涵。节庆产品对节庆旅游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满足了游客购买旅游纪念品的需求;第二,节庆产品作为展示民族地区风土人情和特色意蕴的有形文化,能够进一步发挥宣传作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当前,节庆产品尚有很大挖掘空间,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多方举措创新、丰富节庆产品,做到“引人”“留人”“留心”。

一是可以举办节庆旅游产品创意大赛,并且要持续地、长久地举办下去。通过考察、评比,选出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俱佳的项目,进行初步探索和开发,通过持续的比赛不断获取新颖的、有特色的创意,也能够发现开发节庆旅游产品的人才,为节庆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二是要推动节庆旅游衍生产品的开发,如影视作品、小说、音乐等,电视剧《香格里拉》中就将藏族青年扎西带领藏族同胞英勇抗日的深刻经历拍成了影视作品,宣传了藏族文化、藏族节庆,也展现了藏族同胞为国为家、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特质。因此,要在着眼于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的基础上,鼓励节庆衍生产品的开发。

图2 民族地区节庆旅游资源整合模式

3.完善软硬件配套设施

开发节庆活动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度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完备的基础设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必须多方面发力完善软硬件配套设施,保障节庆旅游业顺利发展。

节庆旅游涉及许多部门,因此,需要适当的政策支持和帮助。相关部门要对当前发展潜力较大的节庆活动提供引导与支持,研制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参与,积极动员各相关政府部门为节庆旅游的发展提供服务与帮助,做好各项配套、准备工作,助力节庆旅游茁壮成长。

交通、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改善对建设美丽乡村、发展节庆旅游至关重要,要大力优化配套设施。首先,交通不便是限制民族节庆发展的瓶颈,要抓好重要的交通干线建设,完善重要旅游节点的运输线路。其次,要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居住、卫生、饮食条件都比较差,既影响当地民众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的改善,也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降低了节庆旅游的经济效益。可以在距离节庆活动举办地较近的地方建设若干高、中、低档的饭店、酒店,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还要加快水电、通讯、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注重节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文化的振兴,更是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要以生态宜居为前提,在推动节庆旅游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始终围绕这一目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准则和前提发展节庆旅游业,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务必坚持“先保护再开发”的原则,在保护的基础上再开发利用,(14)江日青:《桂西北民族节庆活动及其旅游开发探讨》,《生态经济》2010年第10期,第137-140页。促进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

1.注重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民族特色文化是对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是发展节庆事业要依存的根基,它又是不可再生资源,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一旦被破坏,其影响力就会降低,甚至直接失去影响力,难以恢复,不再具有价值,影响民族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和现代城市文化的传播,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民族文化的功能和自身的发展,不能过度开发。(15)侯艳艳、阎斌:《浅议少数民族节庆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国商贸》2009年第9期,第51-52页。因此,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树立永久办节的理念,通过建设传统文化博物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式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培养熟悉本地区、本民族节庆文化的接班人,办节过程中始终强调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力图实现节庆旅游业与村民日常生活的和谐统一,打造宜农、宜居、宜游、宜体验的旅游氛围。

2.重视环境保护

生态是乡村旅游与振兴的基础要素。在开发节庆旅游活动时,必须把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保护放在首要位置。环境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诱因:第一,东道主在节庆旅游发展中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积极作为,合理规划节庆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时制止威胁当地水土、植被、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同时要加强对已受到污染和破坏的地区的优化与改善,及时补救。第二,由于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以及对民族文化了解不够深入而产生一系列误会,民族地区节庆旅游出现了举办地与游客关系紧张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和管理游客行为上,如在宣传手册上,简要介绍本民族风俗文化及禁忌,让游客预先对本次节庆活动有初步的认识;增设垃圾桶、文明宣传栏,潜移默化地规范游客不文明行为,力图让游客自觉地参与环境保护。

3.培养节庆旅游专业人才

乡村振兴的实现核心在于“人”,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节庆旅游发展更要有一批专业人才作为支撑。(16)张群:《基于民俗节庆的旅游产品开发》,《江苏商论》2007年第7期,第66-67页。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旅游专业课,民族地方可以与当地高校合作,共同培育具有专业文化素养、热爱民族文化的高素质节庆旅游人才,既能够有效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能够为当地节庆旅游发展提供优质人才;加强在职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从业素质和从业水平,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参与市场活动的能力,举办培训活动、专业技能大赛,激发职工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意识,培育有知识、有能力、有经验的节庆旅游人才,这样既有利于减少时间成本,又有利于减少资金成本;注重外来人才的引进,民族地区节庆旅游的发展,仅仅依靠本地精英是远远不够的,加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薪资待遇低,人才的留存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必须要大力吸引外来人才,以加强福利、提高薪资待遇为途径吸引节庆旅游人才,实施人才留存战略,不断优化民族地区节庆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四、结语

由于传统的、地理的因素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振兴之路道阻且长。其得天独厚的文化内涵及民族风情为民族地区节庆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应在有效保护和利用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坚持节庆旅游可持续发展,树立永久办节的理念,通过创意创新、引入市场化机制、整合节庆旅游资源形成节庆旅游品牌,做大做强,助力民族地区经济振兴和文化振兴。

猜你喜欢
民族旅游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旅游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