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泻功用的本草考证及现代研究进展

2021-11-24 08:38顾云龙李兆健
中医药导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八味功用泽泻

顾云龙,李兆健

(1.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上海 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上海 200032)

泽泻是中医临床中的常用药材,最早的本草记载始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归为上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泽泻为泽泻科植物东方泽泻Alisma orientale(Sam.)Juzep.或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 Linn.的干燥块茎。泽泻性寒,味甘、淡,归肾、膀胱经,具有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的功效。泽泻主要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脂血症等[1]。笔者通过查阅古籍,对泽泻的功效和主治的沿革进行整理,同时结合近年来的植物学、现代药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泽泻功用相关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整理,以期为泽泻药用价值的开发及质量控制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泽泻功用的本草沿革

泽泻的功用记载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2]但经过近两千年临床实践,历代医家对其功用的认识不断深入、变化。及至现代,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泽泻的功能主治记载为:“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脂血症。”除了“利水渗湿”能与“消水”相对应,其他部分已经大有不同,特别是补益的功效,已经鲜有提及。

清代之前的本草著作论及泽泻功用时,多沿用《神农本草经》所作论述,消水与补益皆有,或稍作发扬。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曰:“泽泻……主治风寒湿痹……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3]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消水、补益的基础上,比较完整地概括了泽泻的“利水渗湿化浊”功效,并具体列出了其消水的相关主治病症。这一论述对后世影响极大,之后历代对泽泻功用的阐释,大多也围绕着“利水渗湿化浊”来进行,补益的功效都只稍作提及而不作具体论述。

真正对泽泻功用深入了解,并对泽泻补益一说产生分歧,是从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开始的。张仲景治杂病,用泽泻汤治心下有支引,苦冒者,治伤寒则用大泽泻汤、小泽泻汤、五苓散等诸方。这些都是用泽泻行利停水之功效。对此,历代医家无太多争议。但到了“八味丸”,各家对其中泽泻的功用则看法不一。

宋·寇宗奭《本草衍义》曰:“泽泻,其功尤长于行水。张仲景曰:水蓄渴烦,小便不利,或吐或泻,五苓散主之。方用泽泻,故知其用长于行水。《本经》又引扁鹊云,多服病人眼涩,诚为行去其水。张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4]寇宗奭认为,八味丸中泽泻的功用主要是“引经”,即利用其行水之效,接引桂枝、附子等药作用于肾经。元·王好古《本草蒙筌》的看法也类似,其云:“泽泻……君五苓散中,因其功长于行湿;佐八味丸内,引桂附等归就肾经。”[5]

但元末明初著名医家王履对以上两位的看法不以为然,其曰:“寇宗奭之说,王好古韪之。窃谓八味丸以地黄为君,余药佐之,非止补血,兼补气也,所谓阳旺则能生阴血也。地黄、山茱萸、茯苓、牡丹皮皆肾经之药,附子、官桂乃右肾命门之药,皆不待泽泻之接引而后至也。则八味丸之用此,盖取其泻肾邪,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五劳之功而已。虽能泻肾,从于诸补药群众之中,则亦不能泻矣。”[6]他认为八味丸无需泽泻“引经”,此方中泽泻就是“泻肾邪”,从而达到补益之效。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认为“仲景地黄丸,用茯苓、泽泻者,乃取其泻膀胱之邪气,非引接也”[7]。明·李中梓《本草征要》云:“泽泻……伍于六味之中,补泻相辅而行”,而且他还明确提出“泽泻善泻,古称补虚者,误矣”[8]。清·陈士铎《本草新编》有云:“妙在泽泻性既利水,而泻中又复有补,引火下行,泻火之有余,而不损火之不足,辅桂、附以成其既济之功,谁谓仲景公用泽泻于八味丸中,竟漫无妙义哉。”[9]即八味丸中用泽泻之妙,在于其能泻能补,正适合引肉桂、附子之火下行。

到了清代,随着医药学的发展,研究本草之风盛行,很多以临床实用为宗旨的本草专著涌现了出来。其中黄宫绣的《本草求真》对当代临床中药学的功效分类影响重大。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根据临床实践并结合前人总结,摒弃了泽泻补益功效的论述,认为泽泻“能入膀胱气分,以泻肾经火邪。功专利水除湿……八味丸用此以泻肾经湿火……俾其补不偏胜,则补始无碍耳。岂曰泽泻补阴,功同于地黄之列哉?”[10]自此之后,本草专著论及泽泻时,就鲜有补益之说了。

2 泽泻的炮制与功用

中药的炮制与功用密切相关,一般要求通过炮制,使药材既充分发挥疗效又避免或减轻不良反应,从而最大程度符合临床用药的目的。泽泻的功用随着认识的深入不断拓展或变更,其相关的炮制方法也逐渐丰富。较早记载泽泻炮制方法的南北朝·雷斅《雷公炮炙论》曰:“不计多少,细锉,酒浸一宿,漉出,曝干,任用也。”[11]《本草征要》曰:“去皮、酒润焙。”[8]到了清代,开始出现盐制的方法,清·沈金鳌《要药分剂》记载:“凡使,盐水拌。或酒浸,晒干用。”[12]至《本草求真》,开始出现盐水炒的方法,其曰:“盐水炒,或酒拌,忌铁。”[10]清·杨时泰《本草述钩元》还记载:“不油不蛀者良。细锉。酒浸一宿,漉出,晒干用。一法,米泔浸。去毛蒸。或捣碎焙。”[13]清·严西亭《得配本草》则对不同炮制方法的泽泻功效进行了简单区分——“健脾,生用或酒炒用。滋阴利水,盐水炒”[14]。清·张璐《本草逢原》也根据泽泻的功用提出“利小便生用,入补剂盐酒炒”的炮制准则[15]。到了现代,泽泻的炮制方法种类繁多,如清炒泽泻、麸炒泽泻、土炒泽泻及盐炙泽泻等,而目前最常用的炮制品种是麸炒泽泻和盐泽泻[16]。炮制使泽泻产生了不同的功效以适应临床要求,其炮制的方法与“利水渗湿”“泄热”功效相关,并且与入“肾、膀胱经”的要求相吻合。

3 泽泻的植物学研究

古今泽泻药材的植物来源是否相同,对于泽泻的功用考证至关重要。中国古代泽泻本草研究起步较早,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少有植物学、生药学方面的详细研究和记载,大多只作简略描述。苏颂《本草图经》和唐慎微《证类本草》中开始出现了泽泻的植物绘图,将泽泻分为了泽泻、齐州泽泻及邢州泽泻,见图1[17-18]。而以现代植物学来论,图中这些泽泻的植物来源可能就有3种之多,其中泽泻、邢州泽泻与现代泽泻属植物的差异较小,基本上能判定其为泽泻属植物。

图1 泽泻绘图

自宋之后,元、明、清各医家对泽泻形态的文字描述,大都沿用前人。明·朱橚《救荒本草》详尽描述了泽泻植物形态,其云:“泽泻……丛生苗叶,其叶似牛舌草叶,纹脉竖直。叶丛中间撺葶,对分茎叉,茎有线楞,稍间开三瓣小白花。结实小,青细。”[19]从其描述的植物形态来推断,此时泽泻的植物来源已经非常统一、具体,当时的植物形态特征基本符合现代泽泻属的植物学特征,即古今所用泽泻的植物来源基本相同。

到了近现代,随着植物学的发展,国内的泽泻药材资源也陆续得到整理开发,但实际情况更复杂。据统计,泽泻属植物在我国主要有6种,市场上泽泻商品根据产地不同也分为很多种,主要有“建泽泻”(福建、江西)、“川泽泻”(四川)、“广泽泻”(广西),其中建泽泻和川泽泻是两大主要来源[20]。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泽泻药材标准为单一植物来源: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e(Sam.)Juzep.的干燥块茎[21]。马晓冲等[22]采用基于DNA条形码SNP鉴定技术,对市售药材的来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市售的泽泻药材只有7%符合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有鉴于此,刘珊珊等[23]通过本草考证、植物形态特征对比及DNA条形码鉴定技术,对不同产地泽泻的原植物进行区分,最终鉴定出市售商品建泽泻的主要植物来源为东方泽泻Alisma orientale(Sam.)Juzep.的干燥块茎,“川泽泻”和“广泽泻”的主要来源为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 Linn.的干燥块茎。这一成果最终也体现在了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泽泻植物来源的修订上,其来源改为2个:泽泻科植物东方泽泻Alisma orientale(Sam.)Juzep.或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 Linn.的干燥块茎。这一基于现代研究的成果意义重大,不仅将大部分市售泽泻药材涵盖在标准内,还极大地推进了相关质量控制研究的开展。

泽泻有2个不同的植物来源,其化学成分也存在差异。田双双等[24]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建泽泻、川泽泻及广泽泻等不同产地的泽泻进行了8种特征成分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产地泽泻化学成分的含量及比例关系差异显著,但成分的种类和数目基本上一致。这种一致性是不同来源泽泻功用大体相同的物质基础。

4 泽泻现代药理活性

历代医家对泽泻功效的认识是不断演化的。到了现代,中医一般用泽泻来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及高脂血症等。而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深入,泽泻的其他药理作用也逐渐被挖掘出来。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泽泻有抗结石、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抗肿瘤、调节免疫、降血脂、降血压、护肝、抗凝、抗氧化损伤、抗肥胖引起的代谢紊乱及抗骨质疏松等多方面的作用。临床上泽泻主要治疗肝硬化、水肿、草酸钙结石、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种炎症,同时泽泻还具有治疗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皮肤过敏反应、补体诱导的溶血、抗体缺乏、高脂血症、高血压、肝脏损伤、血凝、骨质疏松症等多种疾病的潜力。现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的文献,对近几年泽泻药理活性及相关效应成分研究进展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如下。

4.1 利尿 泽泻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等疾病,现代药理研究也多关注泽泻中各化学成分的利尿作用。24-乙酰泽泻醇A和泽泻醇B可以通过竞争醛固酮受体来抑制肾小管不同部位的重吸收,使水的重吸收受到抑制,从而增加排尿量来治疗肝硬化引起的水肿[25]。ZHANG X等[26]对泽泻总三萜提取物和三萜成分调配物(23-乙酰泽泻醇B、泽泻醇B、24-乙酰泽泻醇A、泽泻醇A、23-乙酰泽泻醇C的混合物)的利尿作用进行了考察,采用均匀设计优化了最佳的调配物比例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总三萜提取物能通过提高Na+、K+和Cl-的交换来起到利尿作用。

4.2 抗结石 泌尿系统结石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尿液中草酸钙含量浓度偏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研究显示,泽泻总三萜提取物能有效抑制乙二醇及阿尔法骨化醇诱导的大鼠泌尿系草酸钙结石的形成,降低Ca2+浓度,增加肾Mg2+含量,抑制泌尿系结石的形成,其利尿作用有利于草酸钙结晶的排出[27]。

4.3 抗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基础,其特征是在血管壁上沉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动脉狭窄。研究显示,24-乙酰泽泻醇A能通过调节ERK1/2信号通路缓解动脉粥样硬化[16]。WANG K等[28]采用高脂饲养的ApoE-/-小鼠模型研究了泽泻醇A对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泽泻醇A能增加肝癌细胞和小鼠肝组织中PPARα和PPARδ蛋白的表达,激活细胞内AMPK/SIRT1信号通路和NF-κB抑制剂I-κBα,从而调节脂质代谢和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多靶点地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4.4 抗炎 炎症因子的产生在各种病理过程中较为常见,泽泻的各种提取物在抗炎方面作用显著。泽泻醇对脂多糖刺激的小胶质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对MMP-3的表达有缓解作用,可用于治疗中枢炎症[16]。研究[29]表明,泽泻醇提物能抑制NF-κB转录因子的活性及其相关基因COX-2、1L-1β和iNOS的表达,同时激活Nrf2调控基因的表达,从而下调炎症基因的表达,可用于治疗肺炎。泽泻水煎液可以抑制小鼠碳粒廓清速率及二硝基氯苯所致的接触性皮炎,20 g/kg的泽泻水煎液可明显减轻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抑制小鼠的棉球肉芽组织增生,能用于治疗皮炎。泽泻的甲醇提取物可抑制尿蛋白排泄,抑制肾小球细胞浸润肾小管变性及再生,并能抑制IC肾炎大鼠各种炎症并发症的产生。

4.5 抗肿瘤 中药在抗肿瘤方面具有作用靶点多、毒副作用小的特点。近年来研究发现,泽泻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活性。体外研究[16]显示,其三萜类成分23-乙酰泽泻醇B能抑制结直肠癌HCT116细胞的增殖,泽泻醇B对乳腺癌4T1细胞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也可抑制胃癌SGC7 901细胞的体外增殖。ZHU H C等[30]采用23-乙酰泽泻醇B干预AOM/DSS诱导的雄性小鼠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结果显示23-乙酰泽泻醇B能显著减少TLR、NF-κB和MAPK的激活,降低p38、ERK和JNK的磷酸化,并上调黏蛋白-2的磷酸化及紧密结蛋白的表达,同时它还能显著提高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降低病原菌的增殖。这些结果都提示其在未来有可能被用于相关结直肠癌的治疗。

4.6 调节免疫 免疫系统的失衡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着巨大的影响。有研究显示,泽泻中的泽泻醇A、单乙酰泽泻醇A、泽泻醇B和单乙酰泽泻醇B能通过经典途径抑制补体诱导的溶血。其中泽泻醇B和24-乙酰泽泻醇A可以通过合成衍生物,在C-23位引入醛基,使其抗补体的活性显著增强,从而起到调节免疫的作用[29]。

4.7 降血脂 泽泻的降血脂作用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研究发现24-乙酰泽泻醇A能通过抑制三酰甘油的吸收或促进其消除来发挥降血脂的功效[31]。ZHOU X等[32]通过高脂血症小鼠实验探索了24-乙酰泽泻醇A的降脂机制,结果发现其可以通过ABCA1/ABCG1信号通路来改善肝脏脂肪沉积,从而达到降血脂的作用。

4.8 降血压 利尿药一般都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泽泻中的利尿成分也具有降压作用。研究显示,泽泻醇A和泽泻醇B具有松弛血管的作用,可以抵消肾上腺引起的主动脉收缩所导致的血压升高,以及由血管紧张素分泌引起的血管收缩所导致的血压升高[31]。

4.9 护肝 随着超重肥胖个体的不断增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变为临床常见病,其主要特征为脂肪变性伴肝细胞损伤和炎症。研究显示泽泻水煎液可多途径调节脂质吸收转运及代谢,降低肝细胞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含量,从而显著改善肝脏脂质沉积,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33-34]。MENG Q等[35]通过实验发现,23-乙酰泽泻醇B能通过激活FXR受体,降低肝脏脂肪沉积,增强脂质代谢,同时还能减少炎症细胞浸润,降低肝纤维化水平。WU C等[36]也发现24-乙酰泽泻醇A可以通过AMPK/mTOR/ULK1途径调节自噬、抑制氧化应激,从而起到护肝的作用。LIU S S等[37]研究发现泽泻水提物能封锁ROS-activated JNK通路,减少棕榈酸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HepG2细胞内产生的ROS(40%)及活性醛水平(75%),改善100 μmol/L ox-LDL及H2O2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增加SOD活性及NO、NOS分泌,抑制内皮细胞的凋亡。

4.10 抗肥胖及相关代谢失衡症 肥胖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与之密切相关的就是代谢失衡症,包括脂质代谢紊乱、糖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紊乱与肥胖两者互为因果。HO C等[38]研究发现泽泻醇A可通过AMPK/ACC/SREBP-1c信号转导通路降低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血脂水平,从而减轻糖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

4.11 抗骨质疏松 肾主骨,骨髓是由肾精所化生。中医临床上也常从补肾论治骨质疏松症。泽泻能入肾经,其相关的组方如肾气丸、地黄丸也常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但单味泽泻及其化学成分治疗骨质疏松的现代药理研究却较少。JIA X等[39]研究发现23-乙酰泽泻醇C可通过抑制RANK配体诱导的TRAP、c-FOS、MMP9、NFATc1和CTK,抑制大鼠共培养系统中破骨细胞的形成,但不会影响成骨细胞的活性,从而起到抗骨质疏松的作用。

5 讨 论

泽泻功效和主治的认识,从早期的“消水,养五脏”,到之后的“利水渗湿通淋”“补虚损五劳”,至现代的“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几经变化。张仲景“八味丸”出现后,各医家对于其中泽泻的功效运用众说纷纭。随着认识的深入,加之大量的临床实践,泽泻的“补益”功效逐渐退出本草研究的主流学说,“降脂”的功效得到进一步的认可。

在植物来源研究方面,从2015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泽泻药材的单一植物来源,到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2个植物来源,泽泻药材标准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它不仅厘清并涵盖了市售大部分泽泻药材的来源,而且还为其他中药材基原研究提供了有力借鉴。

古代的本草研究有其时代局限性。随着现代分析技术发展,泽泻中更多的化学成分不断地被分离检测出来,从最开始的五六种三萜类化合物到现在三萜类、倍半萜类、二萜类、糖类、苯丙素类等300种左右的成分。其中三萜类化合物在泽泻药材中含量较高,现代药理活性的研究也大都集中在这类成分上。23-乙酰泽泻醇B、24-乙酰泽泻醇A、23-乙酰泽泻醇C、泽泻醇A、泽泻醇B等主要三萜类成分均具有多靶点的作用特性,药效作用涵盖范围广。但其核心的药理效应还是利尿、降脂和抗炎3个方面。在抗肿瘤方面,除了结直肠癌研究有一定进展,其他药效研究大多还处于体外细胞水平,尤待深入。

综上所述,泽泻的本草研究、临床实践、现代药理学研究,不仅从分子层面明确了其传统功效的作用机制,也为之后开发泽泻新的药用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八味功用泽泻
泽泻到底“毒”不“毒”
清明节气的形成及农时功用
永安“八味汤”临床验案分析
清血八味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降血压作用
泄热渗湿的建泽泻
肉豆蔻八味胶囊对实验动物心脏的保护作用
古诗文用典功用略谈
泽泻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风药之功用辨析
泽泻汤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