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焦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2021-11-24 08:38陈周燕杨晋翔
中医药导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水道三焦胃脘

陈周燕,杨晋翔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9)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主要病理特征为胃黏膜炎症和腺体数量减少,CAG伴肠上皮化生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有较高的癌变率,被认为是胃癌前病变。本病在中医学中属“胃痞”“胃痛”“反酸”等范畴。患者通常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嗳气、呃逆、大便不畅等,主要病因为外感六淫、饮食失调、情志不畅、劳逸失宜、脾虚体弱等[1]。现代医学治疗以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抑酸、保护胃黏膜等为主,存在易复发、副作用大等不足,而中医药从整体角度出发,采用辨证论治,在阻断和逆转CAG癌变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目前中医治疗本病多从脏腑辨治,但CAG症状复杂多样,涉及三焦证候,因此从三焦辨治符合CAG疾病特点,更好地体现了整体观。

1 三焦与脾胃

1.1 三焦为通路 《难经·三十一难》[2]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三焦能使气血贯通于人身上下[3],说明三焦是人体中气行之路,因而能引导阴阳之气,各从其道运行于体内外器官组织之间,进行新陈代谢。前人对三焦功能的认识主要有:主持诸气、通行相火、运化水谷。后世对于三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苏云放[4]认为三焦是由膲膜层所构成,膜与膜之间形成的空隙廊道,具有流通气血、传化水谷、通行相火、通行元气、荡涤秽浊的通透性功能;姜良铎将三焦的形象和功用比作四方通畅的通管,是水气、少火、水谷通行的管道[5];黄文政等[6]认为三焦是一种膜状网络组织,是五脏六腑物质输送与功能调解的主要通路,因此将三焦的整体疏导调节作用称为“三焦网络调节机能”。三焦为气血津液在脏腑间传递的通道,其功能可以概括为水道、谷道、气道、火道的通路。

1.2 三焦之四道与脾胃的生理联系 三焦总司人体气机,为气的通路,自然界之清气由上焦气道进入中焦脾胃,化生宗气、中气,经由气道布散全身。三焦得以主持诸气,气机轮转的核心是脾胃中土的和化作用,可见脾胃升降为三焦升降之枢,两者可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通道。《素灵微蕴》[7]曰:“三焦亦合于肾,而别为孤腑,以三焦水道所出”“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水液代谢经由三焦水道从胃肠进入膀胱,排出糟粕。虽然水液代谢是由脏腑协作完成,但其升降出入,循流周身,是以三焦为通道实现的[8]。同时,土可制水,使进入人体的水液保持在合理范围,不至于溢出水道,泛滥脏腑肌肤。水液运行的关隘为脾胃,水液运行的结构基础为三焦水道。脾胃与三焦共同助水液调达。《难经·三十一难》[2]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指出三焦为谷道的性质,具有传化水谷精微并排泄糟粕的作用,能传化脾胃腐熟化生的营养物质。三焦和脾胃都属于中医学中的消化体系,两者是出与入的统一体,使精微送达机体,营养脏腑四肢百骸。焦,指火所伤[9]。三焦有火,为相火,由肾精所化生,是人生命的根本,经三焦敷布于周身,激发机体功能。“命门相火布于三焦”,相火的运行通路就是三焦。脾之健运化生精微,胃之受纳腐熟都需要三焦相火的温煦。相火通过火道,为脾胃提供热量,使胃内保持适宜的温度以腐熟食物化生精微。

2 从三焦角度揆度CAG病因病机

2.1 气道不利 脾胃斡旋三焦气机升降,气机不利是CAG的基本病机。三焦气道不利主要包括气之有余、不足、运动失常3个方面。气有余则为胀,脾胃所运化之气无法疏散,则常表现为胃脘胀满、纳差。三焦之气不足,日久脾胃之气亦不足,寒气易克之,胃阳被遏,出现泄泻等症状,如《诸病源候论》[10]言:“三焦之气不足……或泄利,或胸满,或食不消。”气道不利,脾升胃降失运,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纳运不得相济,患者上可见胃痛、反酸、呕吐、呃逆等症状,下可见便溏、肠鸣等症状。病程日久,气滞、血瘀、火郁、痰凝、湿阻,寒热互结,运化不及,中焦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则见面色萎黄、纳差、头晕,甚则见脏器下垂等脾气下陷之症。CAG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常呈现此种虚中夹实之象。黄元御在《四圣心源》[11]中描述中气为“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脾胃升降之枢异常亦影响肺的宣降,大肠失于传导,导致大便秘结、泄泻等。三焦气道阻滞,致使产生湿、痰、饮、水、瘀等病理产物,难以运化排泄,成为CAG癌毒产生的基础。

肝主气之疏泄,大多数CAG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气道不利,肝郁日久化火犯胃,胆附于肝,胆汁随肝气上逆入胃,可见呕吐酸水、口苦口干。胆汁反流是慢性胃炎常见的病因,姜树民认为反流的胆汁为热毒之邪,肝胃不合,灼伤胃络,则出现血败肉腐之病理表现,长期反复不愈,发为CAG[12]。

2.2 谷道失常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13]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脾胃腐熟消化,化成精微经由谷道布散,同时三焦谷道也在某种程度上参与运化水谷。谷道失常,则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受阻。饮食积滞于谷道,影响及胃,则发为腹胀、反酸、嗳气、呃逆等。胃中水谷精微不能及时通过三焦输布至肺进而宣发全身,反积滞胃中,进而加重实邪积滞。如《赤水玄珠全集》[14]云:“食郁者,其状嗳酸,胸腹胀满,不能食,或呕酸水。”因三焦气血阴阳亏虚,致谷道虚者,无力输布精微,积滞于胃,久则胃弱不能消食,虚中夹滞,生化无源,则胃逐渐失去营养基础。久之,气虚推动无力,则湿聚为水,血虚则胃无所养,气虚而血滞,形成血瘀,成为CAG发病的基础。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CAG发生的重要病因,经由谷道传入。幽门螺杆菌感染属于中医的“邪气”范畴,有研究[15]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慢性胃炎多见于脾胃湿热证和肝胃郁热证。邪侵入胃,盘踞中脘,脾胃运化失常,久则气滞湿阻、热壅血瘀损伤胃体,或是谷道进食滋腻之品,化生湿热,湿裹邪困,伤脾损胃,日久不愈。

2.3 水道不畅 三焦水道不利,则传输不畅,体内浊液不能外排,致水湿内停。陈修园在《时方妙用》中记载:“水道为行水之道,三焦得职,则小水通调。”[16]脾喜燥恶湿,水道实者,水溢中脘,不能制水,水液不能正常吸收、布散与疏通,则发为口干、消谷善饥的胃阴虚证;或水道失常,肾不能正常分布和排泄水液,进而上焦水泛高原,中焦水留中脘,下焦水乱二便,湿滞肠道,则患者会出现恶心、大便黏滞,泄泻等;湿邪郁久化热,则患者会出现胃脘嘈杂、口苦、嗳气、呕吐、舌红苔黄腻的表现。三焦水道虚,无力疏散水液,停留于胃,产生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进而消耗胃之正气,胃之防御减弱,虚实夹杂,给癌毒留下可乘之机,发为CAG。

2.4 相火异常 李东垣在《脾胃论》[17]中论述了脾胃与相火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脾胃虚,不能涵养后天,土不制水,致相火妄动,反过来相火妄动也会影响脾胃正常生理功能。情绪妄动、五志化火或过服温燥等,可导致相火妄动,上窜中上焦,火胜乘其土位,从而出现胃痛、口臭、痤疮等症状。若脾胃过度运化,则精微物质无法正常生成、输布。相火是生命的本源[18],胃失去相火的温煦作用,脾胃无法正常腐熟水谷,常见表现为食少不化,面黄肢冷。正如赵献可在其《医贯》[19]中论述了相火对脾胃的影响:“饮食入胃,犹水谷在釜中,非火不熟,脾能化食,全借少阳相火之无形者,在下焦蒸腐,始能运化也。”

“百病皆生于气”,三焦为一身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20],人体的一气周流是以脾胃为枢机,因此,气道不利是CAG的先发病机。谷道、水道为机体输布精微,是发病的重要病机,火道为其余三道和脾胃提供热量,为发病的根本病机。三焦发病虽各有侧重,但其生理病理每每互相交织,气道、谷道、水道、火道也与脾胃互相影响。

3 三焦并治,四道同调,辨治CAG

3.1 通上焦,轻宣化滞 上焦为气、水、谷进入机体的源头,宜通利,用药以轻清升浮为主,以达上焦。三焦不畅,气郁为先,因此治疗上首先做到去上焦气道实邪,以扫清三焦通道的障碍。气道实者,疏通气道气机可用香苏饮加减。香苏饮为治疗气滞型CAG的基础方,方中紫苏叶、香附宽中行气,疏肝止痛;陈皮行气理中,除痞满;炙甘草调药和中。诸药配伍,使三焦气道得通,脾胃得运。如遇偏寒者,可加荜澄茄、高良姜以行气散寒;吞酸者加瓦楞子等制酸,可合左金丸、乌贝散。

上焦水道实者,水液不畅致水湿泛滥,可用三仁汤行气化三焦湿,行气道调水道。吴鞠通《温病条辨》[21]曰:“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三仁汤中杏仁宣通肺气通大肠,对于CAG大便不畅患者,效果良好。白蔻仁醒脾化湿,尤其针对CAG因痰湿郁阻所致胃气上逆病证,黄元御《玉楸药解》[22]谓“白豆蔻清降肺胃,最驱膈上郁浊,极疗恶心呕哕。”薏苡仁淡渗利下焦水湿。全方合用以达宣上、畅中、渗下而化三焦之湿的功效,此方为通三焦水道的代表方。

3.2 调中焦,升降得利 中焦为饮食物运化的主场所,以谷道不利常见。CAG患者久病脾胃谷道实者,饮食积滞,可选保和丸。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导化积,可恢复三焦、胃“以通为用”的性质;陈皮、法半夏、茯苓燥湿化痰,可除食积郁久所化之痰,食积去,则痞满消。费伯雄在《医方论》[23]中记载“凡郁病必先气病。”谷道的食积追溯演变过程,可以发现,以气道郁滞为先,因此,开谷道,须酌加行气宽中之药,如紫苏梗、陈皮、枳壳,以风行气,消积化滞,可应用到CAG的不同证型中。

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中焦气道运动失常是CAG的关键病机,患者常表现为胃脘痞满、呕吐肠鸣,可通过调理气道气机升降,恢复脾胃功能。上下交病当取其中,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方中半夏辛温降逆止呕,散结除痞,配伍辛热之干姜温中焦。黄连、黄芩苦寒泄热。四药相伍,一寒一热,达辛开苦降之效。佐人参、大枣补中焦气道之虚。诸药配伍使寒去热清,升降复常。若脾升胃降失常进一步发展,出现胃虚气逆者,患者常表现为呃逆、嗳气、反酸,可合用旋覆代赭汤,下气降逆。若脾不升清甚至脾气下陷,患者出现大便溏泻、头晕乏力、纳差,宜益气升提法,方用补中益气汤。瘀是贯穿于CAG始终的突出证素[24]。气机不利久则入络,当以气血为线贯穿各种治法。针对不同证型CAG,有层次地运用和血、活血、逐瘀等药,如三七、金铃子、九香虫。

中焦水道水湿泛溢,为CAG湿阻脾胃证,治当和胃化湿,以平胃散为代表。方中苦温之苍术为燥湿运脾之要药,厚朴常作为其药对,行气利水,陈皮醒脾理气,佐炙甘草、生姜、大枣益气和中。全方共奏通利水道、和胃祛湿之功。湿邪郁久化热,舌红,苔黄腻,有齿痕,脉濡数者,可应用连朴饮,以清热化湿。

3.3 利下焦,水火并治 下焦为气化的动力来源,通过火道为脾胃提供热量,使胃内保持适宜的温度以腐熟食物化生精微。火道实证,患者表现为胃痛、口苦口臭,当泄其热,药用黄柏、牡丹皮,则脾胃才能完成正常的纳食传导。肾阳不足,致脾阳亏虚,则表现为五更泄,胃冷痛,宜益火扶土,温建脾阳。药用附子、肉桂、益智仁,方如四神丸,相火火道温和,则脾胃自能运化。如严用和《济生方》云:“肾气若壮,丹田火经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膈开能食矣。”[25]

下焦作为饮食物代谢通道的最后部分,宜通利。CAG患者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湿为阴邪,易趋下焦。若患者表现为恶心呕吐、溏泻不止,宜用胃苓汤,以安胃利水,和胃祛湿,从而通下焦谷道、水道。苍术、厚朴、陈皮通气道,燥湿邪;猪苓、泽泻疏利下焦水道;白术、茯苓健脾利湿,湿去则泄止胃和。另外湿为阴邪,当配合补益火道之品,可予干姜、附子,方如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加减,以温阳化饮。CAG患者除泄泻外,亦常有大便不通,下焦谷道阻滞之证,可予承气类方剂畅行腑气。

3.4 重视脏腑功能 CAG病因病机除了三焦通路受阻,最重要的方面为脏腑功能受损,两者通常相互影响。王清任在《医林改错》[26]中记载:“夫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因此,脏腑是三焦的基础。两者是一种“横”和“纵”相交织的关系。治疗方面,水道水湿泛溢,宜培土克水,健脾补肾,方用参苓白术散、真武汤;气道虚者,当以黄芪、仙鹤草、枸骨叶等补益三焦脏腑之气;气道阻滞除配伍行气之品外,酌加疏肝之品效果更佳,如香附、柴胡、佛手;谷道不足,宜以健脾为主,可予枳术丸,攻补兼施,理气健脾。CAG为胃癌前病变,针对病变本身,可视患者自身情况,加入石见穿、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防癌抗癌之品。

4 病案举隅

4.1 病案1 患者,女,74岁,2020年3月19日初诊。主诉:胃脘胀满3年。患者3年前因家庭矛盾,生气后出现胃脘胀满不适,连及右胁肋部胀满不舒,间断采用理气中药治疗,症状略有缓解。既往高血压病史二十余年,口服马来酸氨氯地平片(5 mg/次,1次/d),血压控制可。刻下症见:嗳气呃逆,两胁胀满,咽部不适,后背紧,腰酸,气短胸闷,头晕健忘,平素易生闷气,大便不畅,三四日一行,小便尚可,舌暗苔薄白,脉弦滑。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胃窦)胃黏膜中度慢性炎,伴轻度活动炎,部分腺体增生。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痞(肝郁犯胃,三焦不畅)。治法:疏肝健脾,调畅三焦。方用香苏饮合四逆散加减。处方:柴胡9 g,白芍9 g,枳实9 g,甘草9 g,香附12 g,紫苏叶12 g,陈皮9 g,龙胆10 g,虎杖10 g,酒苁蓉10 g,香橼10 g,三七3 g,盐益智仁10 g,瓜蒌30 g,炒苦杏仁9 g,麸炒白术10 g。7剂,1剂/d,水煎服。2诊:2020年4月1日,患者诉偶有胃脘胀满、胁肋胀满,呃逆嗳气减轻,大便较前通畅,唯诉乏力,舌暗苔薄白,脉弦细。上方去龙胆、虎杖、香橼、佛手,加茯苓15 g,仙鹤草20 g,黄芪15 g。14剂,1剂/d,水煎服。3诊:2020年4月30日,患者诉偶有胃脘胀满,较前缓解,已无嗳气呃逆,轻微乏力。舌暗苔薄白,脉滑。守上方加徐长卿10 g,半枝莲10 g,白花蛇舌草10 g。14剂,1剂/d,水煎服。

随诊至今,未再诉明显胃脘不适,于门诊坚持服药。8个月后复查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浅表性)胃炎。

按语:本案为典型中焦气道阻滞,患者平素易肝郁气滞,日久,肝气犯胃,气道不畅,出现胃脘胀满、两胁胀满、呃逆嗳气的表现。病程日久,由实转虚,心气不足,头晕健忘,下焦气道谷道不利,大便不畅。结合舌脉,当治以疏肝健脾和胃,以调畅三焦气道为主。香苏饮为疏气道的主方,方中香附、紫苏叶醒脾,疏肝,和胃,陈皮助两者加强行气和中之功。四逆散中柴胡疏发少阳肝气,白芍养血柔肝,两者配伍,体用兼顾;枳实理气解郁,与柴胡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郁久化热,龙胆、虎杖加强泄肝胆之热;酒苁蓉、瓜蒌、苦杏仁共奏开谷道通便之功;患者舌暗,为久病入络,少佐三七化瘀;白术行健脾之功。诸药共奏疏肝和胃畅三焦之功。2诊时气滞已除,当以健脾补气为主,固脾胃之本。3诊时邪已去,虚已补,当酌加清热解毒防癌抗癌之品。

4.2 病案2 患者,男,29岁,2020年2月5日初诊,主诉:胃脘不适1年余。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隐痛,可自行缓解,偶伴有后背疼,晨起干呕,刷牙时明显,于当地医院予抑酸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动力等治疗后,症状缓解。后因工作压力增大,症状反复。既往体健。刻下症见:胃脘偶有疼痛伴后背疼,晨起干呕,易恶心呕吐,呕吐物为清水痰涎,夜尿频多,大便偏稀,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滑。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病理示:(胃体)黏膜慢性炎伴糜烂。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中医诊断:胃痛(湿阻脾胃,水道不利)。治法:燥湿运脾,行气和胃,通调水道。方用平胃散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处方:苍术12 g,厚朴9 g,陈皮9 g,旋覆花9 g,代赭石3 g,生姜15 g,白蔻仁9 g,甘草9 g,补骨脂10 g,肉豆蔻10 g,紫苏梗10 g,桔梗10 g,三七粉3,茯苓10 g,白术10 g,桂枝10 g。7剂,1剂/d,水煎服。

2诊:2020年2月15日,患者诉恶心呕吐已好转,夜尿次数减少,大便次数减少,较前成型,舌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弦。上方去白蔻仁、紫苏梗,桂枝,加肉桂6 g,白花蛇舌草10 g,半枝莲10 g。7剂,1剂/d,水煎服。

3诊:2020年2月29日,因患者忙于学业,隔周就诊。患者诉咽部不适,后背稍紧,余无明显不适。舌胖大,苔白腻,脉弦。上方去旋覆花、生姜、肉豆蔻、补骨脂,加石见穿10 g,姜黄10 g,木蝴蝶10 g,锦灯笼10 g。14剂,1剂/d水煎服。

随诊3个月,未再诉胃痛,恶心。

按语:本案患者为湿阻脾胃证,脾运不健,致水湿内停三焦。患者易恶心呕吐,呕吐物为清水痰涎,结合舌脉,当燥湿运脾,通利三焦水道。平胃散中苍术、厚朴、陈皮燥湿行气;白蔻仁畅中焦水道;旋覆花、代赭石止呕降胃气;紫苏梗、桔梗调肺升提,兼止泻;患者夜尿频多,酌加补骨脂、肉豆蔻补肾止利;胃痛,考虑入络,酌加三七以活血通络。全方配伍调肺、和中、补肾,共奏畅三焦水道之功。2诊时患者水道之湿已去大半,加肉桂温下焦之阳,以补火道之虚。3诊时患者胃气上逆、便溏症状已好转,减降逆、止泻之品,加利咽通经之药,改善症状。

5 体 会

从三焦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脏腑辨证进一步的补充,运用三焦辨证的同时更要注重脏腑功能。三焦为连接脏腑的通路,气、水、谷、火通过三焦传输,疾病也通过三焦转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调理三焦功能,可以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作用。CAG为虚实夹杂之证,病程久,在其辨证过程中,要注重病机的复杂性。标本同治,脏腑兼顾,固脾胃之本及去邪,从三焦功能角度论治本病,在临床中颇有疗效。畅三焦道路,去除邪气,调气机,注重恢复脾升胃降功能,协调脏腑功能,重视三焦功能,挖掘三焦实质,可为CAG的治疗打开新思路。

猜你喜欢
水道三焦胃脘
新西兰Taranaki盆地第四系深水水道迁移规律与沉积模式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奇怪的封闭水道
凿通运河,江南水道相钩连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三焦和心包相互关系的再认识
《水道港口》杂志第五次被评为一级科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