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适应选择论下中医脉象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

2021-11-24 08:38刘帅帅
中医药导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脉象译法术语

刘帅帅,夏 芬

(广州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中医药扶持政策的出台,中医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进程逐步推进,国内外学者逐渐认识到术语英译标准化是中医药国际广泛传播的前提[1]。术语英译标准化要求“一词一义一译”[2],但是由于中医术语含义丰富,标准化进程推进缓慢。多年来,一些海内外学术团体或学者虽试图制定标准化的译语,但中医术语翻译依然各行其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国际传播效果[3]。脉象术语作为中医药术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也面临着英译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虽然很多国内外学者编撰了相应的中医名词词典,但对脉象的英译还存在分歧。主要问题包括同一脉象,存在多种译法,比如“涩脉”中的“涩”对应的词就有“rough”“uneven”“stagnant”“sluggish”等多种译法。此外,还存在相似脉象之间区分度不够,以及回译性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如果不尽快制定统一标准,不仅会对海外中医学习者造成困惑,也会阻碍中医国际化进程。

1 脉象概述

脉象作为中医脉诊的重要内容,是医家对患者脉搏所作出的描述,也就是脉的形象。脉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关系密切,而医家正是根据这层密切关系来判断脏腑健损、气血盈亏等,为疾病治疗提供依据[4]。为表达之需,加之囿于思维和认识的局限性,古人必然会借助自然界和生活体验的事物及其结构、特点、性状来理解和阐释抽象概念[5]。古代医家往往借助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现象来解释脉象的概念,进而对脉象进行命名,如用“如触圆珠在盘中滚动一番”[4]来形容滑脉的特点,以及用“如按葱管之状”[4]来描述芤脉的特点等。正是基于生活实践和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维模式,导致了中医语言和术语中存在大量的隐喻现象。以上脉象特点的描述蕴含隐喻,以及其体现的“取象比类”思维,是造成不同学者对脉象名称英译存在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因此,译者在翻译脉象时要关注脉象术语所蕴含的隐喻特色和独特的中医思维方式。

2 翻译适应选择论

胡庚申在21世纪初期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6],认为翻译过程就是原文和译者不断“适应”和“选择”的结果。此后,他在翻译选择论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生态翻译学,首次从生态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是对翻译学理论的补充[7]。胡庚申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翻译方法,简要概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

2.1 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6]。语言形式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句法结构甚至对归化或异化策略的选择等,而语言维的转换正是在如上不同层次上进行的。胡庚申指出,优秀的译者应该尽量保持源语和译语在词汇、句法、篇章文体乃至节奏、音调等方面的协调与平衡[8]。脉象术语英译在语言维上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主要包括原文与译文在形式上是否保持一致,以及脉象描述中蕴含的隐喻特点能否在译文中得到体现等。

2.2 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6]。不同国家、地区由于地理、历史因素,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语言上也形成了文化的烙印。翻译作为沟通交流的桥梁,也必然涉及文化交流。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不仅承载了医学信息,而且承载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9]。在脉象术语中,医家对脉象的描述体现了中医”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即他们倾向于用一些形象性的词语描述脉象,以更好地体会疾病的特点。他们会利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现象来揭示深奥的疾病特点,有助于对疾病的理解。取象比类作为中医独特思维方式,与西方医学思维存在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这类中医术语时应当尊重译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10]。脉象术语蕴含取象比类思维,译者在翻译时也要关注到对该文化内涵的传达,避免因文化不同而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2.3 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6]。翻译的目的就是促进不同文化间进行交流[11],中医英译不仅要传达文化内涵,也要实现沟通交流的目的。脉象术语的翻译在交际维度上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需要对以下因素进行考虑:译文是否简单易懂,选词是否会造成误解,回译性如何,以及相似脉象术语的区分度如何等。

简而言之,语言维关注语言风格的一致性,文化维注重对文化内涵的传达和阐释,交际维则关注译文是否体现原文的交际意图。最佳翻译则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而三维转换程度则是决定“整合适应选择度”高低的关键。总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对语言、文化、交际3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得出三维转换程度高的版本,即最佳译文。

3 翻译适应选择论在中医术语英译领域的应用

近年来,翻译适应选择论被不少学者应用于中医术语翻译领域。宋雅文指出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导下的中医术语英译至少需要适应以下维度:首先是语言维度上的适应,即中医术语英译应保留语言的简洁性;其次在文化维度方面,中医术语的英译应当保留民族性;在交际维度方面,中医术语的英译要具有交际性[12]。此外,在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导下,其他学者以《黄帝内经》《伤寒论》为依托,研究对象包括了文中模糊语、养生术语、病名、病因、病机条文等翻译。如谭重一提出针对《黄帝内经》中模糊语系统的、适应度高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13]。但系统文献回顾发现,罕有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导下的脉象术语英译研究。当下,脉象术语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亟需科学的翻译理论指导。翻译适应选择论以“三维转换”为翻译方法,即不仅关注语言层面,还关注文化和交际层面,对脉象术语的英译具有指导意义。

4 三维转换视角下脉象术语英译对比研究

本研究选取临床上常用的28种脉象术语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浮脉、洪脉、芤脉、弱脉、牢脉、迟脉、缓脉、数脉、微脉、短脉、滑脉、紧脉、长脉、濡脉、散脉、革脉、沉脉、伏脉、疾脉、细脉、代脉、实脉、涩脉、结脉、促脉、动脉、虚脉、弦脉。基于《中医药学名词2004》[14](以下简称“标准1”)、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15](以下简称“标准2”)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标准》[16](以下简称“标准3”)3部术语标准,本研究根据译法一致率将这28种脉象分为3类:完全一致、基本一致、完全不一致。参考《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17]的英文解释,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框架下,本研究重点从语言、文化、交际3个维度对以上3类进行对比分析,以“三维转换程度”最高的版本作为最佳译文。

根据“标准1”“标准2”“标准3”术语词典,28种常见脉象英译一致率统计结果见表1。其中“完全一致”是指3部标准的译法完全一样,“基本一致”是指3部标准中有2部译法完全一样,“完全不一致”是指3部标准中译法都不一样。

表1 临床上28 种常见脉象英译一致率统计分析

4.1 译法完全一致的术语分析 译法完全一致的术语共有13条,如表2所示。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来看,该类脉象术语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达到了最高水平,可以认为是最佳翻译。在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程度上,这些译法在形式上和原文的“形容词+名词”保持一致,同时这些译法也和原文一样是简洁的语言风格。且原文的意思比较清晰,指向明确,译者能够在译语中找到意思最贴切的对应词。这些译法在文化维度上也能够传递中医的文化内涵,如“洪脉”的译法为“surging pulse”,保存了独特的中医文化,能够让读者联想到洪脉来时像洪水一样汹涌的特点。在交际维度上,它们既然能够达成一致,说明在交际的过程中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所以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程度也较高。“约定俗成”是科技术语的翻译原则之一,有学者认为只有当大多数的中医译者和中医翻译读者认可并大量使用某一种译法时,才能成为“约定俗成”[18]。这13条脉象术语译法完全一致,因此可以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予以沿用[19]。因此,下文将不对这些术语作进一步讨论。

表2 译法完全一致的脉象术语

4.2 译法基本一致的术语举例分析 译法基本一致的术语有9条,如表3所示。本部分选取濡脉、伏脉、代脉的译文为代表性实例进行分析,分别从语言、文化、交际3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分析各版本的优势和不足,指出三维转换程度最高的译文,即最佳译文。

表3 译法基本一致的脉象术语

4.2.1 濡脉 濡脉有3个特点,即脉居浮位,脉搏无力,浮中并见细象[4]。《濒湖脉学》中则用了文学性的语言,即“极软而浮细,如棉在水中”[20]。标准1译为“soft pulse”,而标准2和标准3均译为“soggy pulse”。《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17]中,“soft”意思为“changing shape easily when pressed;not stiff or firm”,“soggy”意思为“Wet and soft,usually in a way that is unpleasant”。从语言维度上来看,这2个版本首先在形式上做到了对应,原文是“形容词+脉”,译文也是“形容词+脉”。其次在语义的传达上,《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17]中“soft”意思比较广泛,不及“soggy”具体。一方面“soft”没有把在水中的那种感觉体现出来,它只是描述一种东西的性质是“软的,容易变形的”,而“soggy”包含了“soft”和“wet”,能够把“濡脉如棉在水中”的状态呈现出来,也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所以在语言维度上“soggy”的适应性选择度要比“soft”高。从文化维度上来看,也可以看出“soggy”比“soft”更能传达出古代医家对脉象描述体现出的取象比类思维,能够较好地传达脉象术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文化维度上“soggy”的英译更优。在交际维度方面,这2个词所作出的适应选择程度差异不明显,都是英语中的常用词,不会对西方目标读者造成理解障碍,能够达到沟通交流的功能。从三维转换角度来看,标准2和标准3的“soggy pulse”三维转换程度要高于标准1的“soft pulse”,相比之下“soggy pulse”为最佳译文。

4.2.2 伏脉 伏脉较沉脉部位更深,需重按至筋骨才能触及,脉极细,微弱无力,甚则触不到脉搏的跳动[4]。标准1将伏脉译为“deep-sited pulse”,标准2和标准3都译为“hidden pulse”。“deep-sited”是“deep”和“sited”组合而成的新词,用来修饰某个东西位置深。《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17]中“hidden”的解释为“cannot be seen”。从语言维上来看,标准1的“deep-sited”和标准2、标准3的“hidden pulse”在形式上能够做到和原文保持一致。在语义上,“deep-sited”侧重位置深,没有体现出那种“重按至筋骨才能触及”的意思,而“hidden”也没有包含“深的”意思。从文化维上来看,“hidden”比“deepsited”更能体现出伏脉“隐藏,需重按才能找得到”的特点,体现了中医语言的形象性特点。虽然原文没有指出伏脉隐喻性的特点,但是从脉象特点的描述还是可以看出是暗含着隐喻的。所以将“伏”译为“hidden”反而使原文的表述更加清晰。从交际维上来看,这两个词简单易懂,不会造成理解障碍。

综上所述,2个版本在语言维和交际维上所作出的适应性选择基本一致,但是在文化维上“hidden”比“deep-sited”生动形象,更能传达出伏脉的特点,所以“hidden”的三维转换程度高于“deep-sited”,可作为最佳译文。

4.2.3 代脉 代脉的特点是脉来中止、止有规律[4]。这3个标准的共同点是都选了“intermittent”这个词,只是在要不要添加“regularly”上面出现了分歧。标准3列出了2个版本,说明加不加都可以,但是一个脉象2种译法会导致概念理解的歧义。《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17]对“intermittent”的解释是“stopping and starting often over a period of time,but not regularly”。从语言维度来看,标准1的版本由“副词+形容词+名词”组成,在形式上和原文不一致。而标准2和标准3的版本在形式上和原文保持一致。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17]的解释来看,“intermittent”侧重没有规律,与代脉的特点“止有规律”矛盾,而标准2和标准3都采用了这个词,在语义上不够准确。而标准1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添加了“regularly”,基本上和代脉的描述意义一致。所以在语言维上标准1的适应性选择度要高。从文化维度上来看,标准1能够传递出“代脉来时断断续续但有规律”的特点,体现了中医语言的形象性特点。而标准2和标准3的版本首先在语义上与原文背离,容易引起读者对中医文化的误解。交际维上,标准1意思清晰全面,有利于实现交际意图。

综上所述,标准1的译法还有待完善,3个词会影响术语的回译,但仅从翻译适应选择论来看,标准1的三维转换程度较高,为最佳译文。

4.3 译法完全不一致的术语举例分析 译法完全不一致的术语有6条,如表4所示。本部分仅选取结脉、动脉、虚脉的译文为代表性实例进行分析,分别从语言、文化、交际3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分析3个版本的优劣,指出最佳译文。

表4 译法完全不一致的脉象术语

4.3.1 结脉 结脉的特点是脉来迟缓有不规则的歇止[4]。标准1译为“irregularly intermittent pulse”,标准2译为“bound pulse”,标准3译为“knotted pulse”。《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17]中,“intermittent”意为“stopping and starting often over a period of time,but not regularly”,“bound”意为“prevented from going somewhere or from working normally by the conditions mentioned”。《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17]未收录“knotted”,根据WordNet解释,意为“tangled in knots or snarls”。从语言维度上看,标准2和标准3结构都是“形容词+名词”,和“结脉”的结构的保持一致;而标准1由“副词+形容词+名词”三部分构成,与原文的形式不同。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17]的解释,“intermittent”包含“没有规律”的意思,标准1在“intermittent”前加“irregularly”合起来应当是“有规律”,但是这与结脉的特点矛盾,所以标准1在语义上表述不准确。标准2中“bound”侧重于“被阻挡”的含义,这与原文表达的意思联系不够紧密。标准3中“knotted”是“knot”的过去式,意思与“tangled”类似,在形式上虽做到了对应,而且回译性很强,但是意思可能有点偏离原文,没有体现出结脉的“缓和不规则”特点。在文化维度上,3个选词都不能传递出中医的文化内涵,而且没有准确传达出意思,可能会造成文化上的误解。交际维上,3个版本都是简单词汇,不会造成理解困难,能够实现原文的交际意图。虽然这3个版本都存在缺点,但综合3个维度进行考量,标准3的三维适应性转换程度要高些,相比之下标准3的译文为最佳译文。

4.3.2 动脉 《诊家正眼》将动脉描述成“动无头尾,其动如豆”[20]。标准1译为“tremulous pulse”,标准2译为“stirred pulse”,标准3译为“throbbing pulse”。《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17]中,“tremulous”意思为“shaking slightly because you’re nervous;causing you to slightly”,“throbbing”意思是“a strong regular beat”。《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17]未收录“stirred”,它是“stir”的过去分词形式。“stir”意为“to move a liquid around and with a spoon or stick,or other implement in order to mix or cool the contents”。从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来看,首先3个版本在形式上做到了与原文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标准3有2个版本,第2个译为“artery”,将中医学中的脉象“动脉”等同于解剖学中的“动脉”,这并不可取。直接借用西医词汇虽然一时简便,但有时不仅难以准确表达中医术语的真实含义,而且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中医术语英译的发展[21]。语义上,标准1的“tremulous”侧重于“shaking”,没有把动脉“其动如豆”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标准2“stirred”侧重于“move something around”,把搅动的液体与动脉的状态类比起来,能够贴切地表现出动脉的特点;标准3侧重于指“心脏的跳动”,用来描述动脉的特点不是那么贴切。仅从语言维上分析,标准2的译法适应性转换程度高,更可取。从文化维度上来看,标准1和标准3都未体现出动脉的隐喻特点,而标准2能够传达出脉象隐喻性的特点,即中医的具象思维方式。从交际上来看,除了标准3的2个版本造成混淆之外,另外2个版本构词简单,有益于交流和传播中医文化。综合以上3个维度,标准2的三维转换程度最高,从三维转换的角度来看“stirred pulse”可以被认为是最佳译文。

4.3.3 虚脉 虚脉与实脉相反,是寸、关、尺三部脉无论轻取、重取皆无力,甚至有空虚的感觉[4]。标准1译为“feeble pulse”,标准2译为“vacuous pulse”,标准3译为“deficient pulse”。《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17]中,“feeble”意思为“very weak,e.g.the heartbeat is feeble”,“vacuous”意思为“showing no sign of intelligence or sensitive feelings”,“deficient”意思为“not having enough of something,esp.sth.is essential”。从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程度来看,3个版本都能与原文的形式保持一致,而且用词比较简单,符合原文简练的语言风格。语义上,标准1的“feeble”侧重于“weak”,只体现了虚脉的“虚”,未能包括“空”的特点;标准2的“vacuous”含有贬义,用来指事物空洞或是人没有思想,也可以用来指某个地方很空,用来指虚脉在意思并不贴切;标准3的“deficient”侧重“不够”,能够表达出该脉的不足。中文与英文不同,常常省略很多内容,中文1个字就可以表达很多意思[22]。从文化维上看,中医学中“虚”具有丰富的内涵,既有表里之虚,也有脏腑之虚,还有阴阳之虚[23]。脉象的“虚”指的是该脉无力,很难感受得到。标准1中“feeble pulse”比其他2个版本更能表现出虚脉的“无力”;标准2中的“vacuous”很少用来形容中医学中的“虚”;而标准3中的“deficient”往往用来指气血之虚。在交际维度上,由于意义上相近,标准1的译法容易和“弱脉”的译法混淆;标准2容易让读者联想到“空洞”的概念,可能会造成误解;而标准3的“deficient”用来翻译虚脉,已经基本上得到认可,所以标准3的交际维度较高。综上所述,标准3译文的三维转换程度较高,相比之下,可作为最佳译文。

5 结 论

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关系着中医药事业的长期发展[24],中医术语之所以难以形成如西医术语统一的标准,关键在于其蕴含的中国传统哲理、文化意象[25]。脉象术语是中医术语体系中重要内容,蕴含丰富的中医文化内涵。从语言维上看,翻译时不仅要注重译法的形式与原文保持一致,选词也要能够体现某一脉象真实的含义,避免直接套用西医中的译法;从文化维上看,翻译过程中应当具有文化意识,要关注对脉象隐喻特点和“取象比类”思维的传达;从交际维看,中医翻译目的是为了交流,所以翻译脉象术语应当要实现交流的目的。

本研究选取了临床上常用的28种脉象,对比分析了3部中医术语英译标准中的脉象译法。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本研究分别从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对译法“基本一致”和“完全不一致”两类中代表性实例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三维转换程度”最高的为最佳译文。3部术语词典中完全一致的术语可以直接采用,同时翻译过程中应选用常用词有利用提高交际维度的适应性,实现沟通交流的目的。本研究为中医脉象英译标准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深化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在中医翻译领域的应用。

猜你喜欢
脉象译法术语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正反译法及其原则
“好”字译法种种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
关于脉象在疑难病诊治中作用的一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