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思想理论建设之重点对象研究

2021-11-25 15:18
南都学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革命领导农民

王 红 霞

(聊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聊城 202059)

思想理论建设,从狭义上来讲,主要是指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建设实践中提出的,为保持党自身的号召力、公信力、影响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等而在思想理论方面所做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工作。毛泽东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的巨大历史贡献。但是,笔者认为学界对毛泽东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研究还需要从其系统性和整体性上来界定。也就是说,从宏观上来讲,毛泽东的思想理论建设对象不仅包括中国共产党,还包括人民军队、青年学生、各少数民族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等。换言之,毛泽东加强和改进思想理论建设的对象范围是全体中国人民。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明确,毛泽东的思想理论建设对象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具体性和层次性,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因此,笔者认为,毛泽东在加强和改进全国人民的思想理论建设方面既重视从宏观上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般性教育,又特别重视对党员干部、人民军队、农民群众等特殊群体的重点性教育。

一、干部教育: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毛泽东非常重视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建设工作,并逐步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教育体系,成为毛泽东加强和改进思想理论建设工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526这句话的原文是1934年1月斯大林《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中说:“在正确的政治路线提出以后,组织工作就决定一切,其中也决定政治路线本身的命运,即决定它的实现或失败。”[2]343时隔一年以后,也就是1935年5月,斯大林又在《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红军学院学员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干部决定一切”[2]371的政治口号。1938年10月,毛泽东于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在论述“干部政策”这一小节时,明确提出了“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526的著名论断。这个著名论断,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出发,把党员干部的培养和教育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一)注重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伟大革命导师列宁曾经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看成是每一个觉悟工人必读的经典。笔者认为,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取决于工人阶级的觉悟,更取决于党员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觉悟程度。因此,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每一个历史时期,毛泽东都非常强调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与灵魂,统一全党思想以适应新的实践,开拓新的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深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干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开始实践。1921年8月,毛泽东、何叔衡在湖南长沙创办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所革命干部学校湖南自修大学就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把《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当做干部学员的必读书目。同时学校还创办了补习学校和《新文化》月刊,主要的目的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探索更加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彻底清除各种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毛泽东更加重视各级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在此期间,毛泽东深刻注意到长期的农村斗争环境使许多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等非无产阶级成员加入党的队伍,因此更加重视对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毛泽东重申列宁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个著名论断,明确提出我们“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3]92。1932年苏区政府发布关于《政府工作人员要加紧学习》的文件,明确规定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1933年在《关于党内教育计划致各级党部的信》中又强调:“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党内政治理论水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武装所有新旧同志们的头脑,进行经常有组织的教育工作。”[4]213

抗日战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重要历史阶段,它关系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成败。因此,毛泽东认为要领导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就必须依靠千百万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领导干部。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他号召全体党员干部“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1]533,指出如果我们党要“有一百个至二百个……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1]533。为此,毛泽东十分重视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仅亲自撰写了《矛盾论》《实践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而且还亲自领导干部学习运动,主持创办了大批抗日干部学校,如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马列学院等。

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际,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要求高级领导干部要熟读《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5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际,毛泽东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要求领导干部要学习《社会发展史》《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12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可以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与毛泽东在革命战争时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领导干部是分不开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面临着更加巨大的风险和挑战,毛泽东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张。为了实现这一历史任务,毛泽东再次把加强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提上议事日程。1954年,毛泽东在给李达同志的信中指出,“要使成百万的不懂哲学的党内外干部懂得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5]。1955年,他《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号召“我们要在党内外五百万知识分子和各级干部中,宣传并使他们获得辩证唯物论”,我们要造就“有几百万人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6]。1958年郑州会议期间,他又建议县级以上党委委员要读两本书,一本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本是《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总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要求“全党都要注意思想理论工作,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7],以此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

党性,简而言之就是党的性质,是一个政党本身固有的阶级性表现。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最早对其作出表述的是革命导师列宁。他说:“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做任何估计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在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8]“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对立的结果和政治表现。”[9]很明显,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就是强调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在我党的历史上,最早阐释党性这一概念的是刘少奇同志。他说:“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10]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中共党员的党性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毛泽东历来重视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的党性问题,他认为党性是党员干部的灵魂和统帅,党员干部只有把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才有可能完成政治任务。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毛泽东从主办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干部学校湖南自修大学就开始注重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在其《组织大纲》中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列为学员研读的重要文献,还要求学员要研读党的“二大”“三大”宣言等党的重要文献。湖南自修大学被军阀查封后,取而代之的湖南湘江学校继承了之前的教育传统,要求学员继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十月革命的历史经验,曾被誉为“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

土地革命时期,由于长期的农村武装斗争环境造成党员成分的复杂化,毛泽东尤其注重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1929年,毛泽东在为红四军九代会写的决议《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的问题”,“要从党内教育做起”[11]94,不断提高党内政治水平。很显然,毛泽东认为在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中要把政治方向和政治水平教育放在第一位。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党性教育的内容更为丰富,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否则抗日战争的胜利就不可能是人民的胜利。1939年5月,毛泽东在《抗大三周年纪念》一文中指出:“抗大的教育方针是: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12]其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对八路军党政干部的原则性要求,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就等于没有灵魂。为了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和党性工作,1941年党中央又专门发布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党性问题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决定列举了当时党内存在的不讲党性、不讲原则的各种表现,成为党员干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自身党性修养与党性锻炼的主要内容。随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以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整顿文风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这次党性教育活动不仅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各种不良倾向,端正了党的思想路线,而且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为夺取抗日战争最终胜利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面临着更加艰巨的困难、风险和考验。为了更好地完成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双重任务,毛泽东再次把党性教育列为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他要求,要让每一个党员干部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正确的政治方向,不仅要熟悉和精通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还要对自己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要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崇高历史使命。他强调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3]385

(三)抓好干部教育的基础性建设

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实践过程中,毛泽东非常重视干部教育的规章制度建设。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不仅陆续创办了大批干部教育学校,而且形成了完整的干部教育体系,并始终加强党对干部教育的绝对领导,保持干部教育的正确方向和坚定信仰。

一是创办干部教育学校。早在1921年,毛泽东就在湖南长沙创办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所干部学校——湖南自修大学,并亲自担任教务长,负责处理学校日常事务。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又先后在广州和武昌主持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亲自编写教材并授课,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既有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又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优秀人才,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大革命失败后至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在领导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时候还亲自创办了宁冈军官学校、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苏维埃大学等。其中,《苏维埃大学简章》的第一条即开宗明义:“苏维埃大学,以造就苏维埃建设的各项高级干部为任务。”[4]226毛泽东亲自担任苏维埃大学的校长,领导学校的建设和教学工作,为中国土地革命培养了大批领导干部。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干部教育学校的创办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毛泽东作出指示:“每个根据地都要尽可能地开办大规模的干部学校,越大越多越好。”[1]769先是1935年11月在瓦窑堡恢复了中央党校,随后又陆续创办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中国青年干部训练班、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炮兵学校、马列学院等30多所著名高等干部教育学校。除此之外,毛泽东还创办了各种短期培训班和在职干部教育培训班。这些干部教育学校和培训班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解放战争时期,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北方大学、山东大学、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中南人民革命大学等干部教育学校先后创办起来。学员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不仅改造了思想还提高了觉悟,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

二是制定干部教育体系。毛泽东强调,要办好干部教育学院、党校和在职干部培训班等, 必须加强干部教育队伍建设、教材体系建设以及教育方针、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等规章制度建设。关于干部教育体系建设,毛泽东尤为重视。因为干部教育队伍建设、教材体系建设、教学计划、教育方针等是关系到干部教育和干部培训成败的关键因素。为此,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不仅长期担任各种干部教育学校的校长还亲自到学校授课,并帮助学校制定教育方针、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等。比如为了办好湖南自修大学,毛泽东不仅亲自担任校长,还邀请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担任学长、何叔衡任主事。1926—1927年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都是亲任所长并担任教员授课,还为讲习所制定教学计划和教育方针等。在此期间,毛泽东亲自为学员讲授《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问题》《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课程。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亲自担任苏维埃大学和中央党校的校长,任弼时、张闻天先后任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的校长,徐特立任列宁师范学校的校长。与此同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还亲自为这些干部学校的学员授课,比如,毛泽东本人就为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学员讲授《苏维埃运动史》,为苏维埃大学讲授 《乡苏维埃怎样工作》等课程。抗日战胜时期,随着干部教育的发展,毛泽东提议设立中央干部教育部直接领导和管理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工作,成为全党干部教育的最高领导机关,有力地保证了干部教育的顺利进行。在此期间,在毛泽东的指示下,中共中央还相继发布了《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延安在职干部教育暂行计划》《关于抗大问题的指示》《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干部教育制定详细的教育方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毛泽东还亲自担任中央总学习委员会主席,不仅编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教材供干部学习,还到各学校作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演讲和《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报告。这一切理论和实践工作都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锻炼了骨干,培养了干部。新中国成立后,干部教育制度更加完善,干部教育体系更加健全,促进了干部教育工作的全面展开。广大党员干部定期或不定期地通过演讲、培训、报告、夜校、党校、广播、会议、研讨等方式加紧学习,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三是坚持党对干部教育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其中,理所当然包括坚持党对干部教育工作的领导。毛泽东认为,加强党对干部教育工作的领导,配好“教育干部的干部”是做好干部教育工作的关键。因此,革命战争时期创办的许多干部教育学校的领导职务都由毛泽东或其他中央主要领导直接担任,如毛泽东就曾直接担任湖南自修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苏维埃大学和中央党校等干部教育学校的校长。毛泽东还多次抽调有经验的干部到学校工作,以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计划的贯彻实施。为了加强党对干部教育工作的领导,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成立了干部教育部,以领导干部教育工作。八路军总政治部也成立了学习委员会,全面负责部队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央干部教育部、八路军学校委员会的成立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了统一和专门的领导机构,加强了党对干部教育工作的领导,保证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也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思想进步、政治合格、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领导干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历史进程。

二、军队教育: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

军队即武装力量,它既可以保护自己的国家及人民,也可能侵略其他国家及人民,甚至会充当统治阶级剥削压迫本国人民的武装工具。无产阶级军队或人民军队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为人民利益而战斗的新型军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缔造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在这支军队中开展和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工作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军队自身的发展和军队建设的方向,而且关系到作战和训练任务的完成,关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毛泽东非常注重在人民军队中开展思想理论建设工作,加强对军队的思想理论教育,强调“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14]。

(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无产阶级必须组织和建立自己的军队,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掌握军队的领导权以开展暴力革命,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基本观点。列宁指出:“任何取得胜利的革命的第一个信条就是打碎旧军队,解散旧军队,用新军队代替它。”[15]毛泽东在领导人民军队进行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过程中不仅继承了这一基本观点,而且使其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主张“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16]1074,提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1]547的著名论断。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就明确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这是毛泽东最早提出关于党要领导人民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口号,意即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建立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在江西永新县进行“三湾改编”时创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基本原则,确保了党可以全面建设和掌握军队,从组织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初步建构了毛泽东关于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罗荣桓后来回忆说:“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17]1929年,毛泽东在福建古田会议上再次将“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确立为红军党组织的重要原则。

抗日战争初期,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毛泽东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并坚决拒绝了国民党向我军派遣军事指挥人员的无理要求。为此,毛泽东提出了要加强党对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绝对领导,以保证抗战的胜利最后是属于人民的胜利。 1938年10月,针对抗日战争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毛泽东又提出要“大量地发展党,吸收进步分子入党,建立连队的支部和生活,使之成为领导连队斗争的核心”[18]。同年,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毛泽东在针对张国焘分裂党、争个人兵权的错误时又强调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1]547。这是毛泽东关于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解放战争前夕,在重庆谈判中,毛泽东又针锋相对、严词揭露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企图独吞抗战胜利果实、胁迫共产党交出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以期不战而控制全中国的罪恶企图,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地位。正是毛泽东的这一英明决策保证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仍然多次强调要始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统一领导。按照毛泽东的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年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第一条就明确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必须坚决地为着党的纲领、路线,为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19]可以说,正是由于毛泽东始终坚持和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思想,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也使人民解放军成功地担负起了抵御侵略和保卫国防的重要任务,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军队的唯一宗旨

为人民服务是指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指投入全部精力,毫无保留地、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的人生目的和人生志向,也是毛泽东加强和改进军队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实践中,毛泽东一直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在人民军队创建初期,毛泽东就非常注重军队的服务方向问题,多次强调人民军队就是要为人民而打仗的观念,批评那种“不认识军队中政治领导的作用,不认识红军和白军是根本不同的”[3]87错误观点。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深刻而集中地论述了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44年9月,毛泽东在革命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上作《为人民服务》为题的重要讲话,系统论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篇讲话标志着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的宗旨就是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已基本形成。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时刻想到人民的利益,时刻想到怎样做才能对人民有好处,要做到“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16]1004,如此,我们的队伍就会发展壮大,我们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我们的人民就会团结一致。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又系统地论述了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他指出,这个军队“不是为着少数人的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16]1039。这一宗旨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军事和政治基础。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所起草的政治宣言中庄严宣告:“本军是中国人民的军队,一切以中国人民的意志为意志。”[20]1237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就是人民军队的意志和利益,除此之外,人民军队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根本目的,也是人民军队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式军队的根本标志。我军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能够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根本原因就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个宗旨是人民军队在建设中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是全军上下团结战斗的政治思想基础,是关系到人民军队建设方向的重要政治原则,保证了人民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三)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长期处于偏远山区、农村落后地区,有很多农民加入党的队伍,部队官兵普遍文化教育水平比较低。因此,毛泽东特别强调军队必须要做好文化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官兵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因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16]1011。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建设事业中,毛泽东特别注重对广大爱国官兵进行系统的文化教育,以提高人民军队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一切进步的文化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应有自己的文化军队。”[1]7081942年毛泽东又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16]847为了提高广大官兵的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毛泽东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在军队中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对红四军的文化教育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开始对红四军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文化教育。另外,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红军各政治处、政治部都要担负文化教育的任务,不仅要办理各种文化识字班,还要开展官兵文化娱乐活动,对红军战士进行政治课和文化课教育。同时要求在部队中成立各种文化课队伍,开展政治文化运动,以提高官兵的政治认识和文化水平。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承担着民族解放的历史重任,如何全面提高广大官兵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成为毛泽东着重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分析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时明确提出,要“最普遍地发展抗日的文化教育”[1]553。1939年,毛泽东又在延安召开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在军队中设立各种学习小组,在军队内外开展各种扫盲教育活动,促进了军队中文化教育学习的开展。为了掀起广大官兵学习文化的热潮,1944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做了《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的报告,明确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16]10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致力于把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为一支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的优秀部队,更加强调要提高部队的文化教育水平。1950年,毛泽东签发的中央军委《关于在军队中实施文化教育的指示》,要求必须提高全体指挥员、战斗员的文化科学与技术水平。1959年,原总政治部发出的《关于在干部中普及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指示》,要求在全军干部中普及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此后,全军掀起了学习文化的热潮,促进了部队文化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1966年,毛泽东又提出了“军队是一个大学校”的著名论断,这对提高军队的文化教育水平,推动军队的革命化、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另一方面,在军队中大力兴办学校教育。为了提高广大官兵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毛泽东非常重视通过创办军事学校来加强部队教育,培养人才。井冈山斗争初期,为了培养军队青年军官和地方武装干部,毛泽东就在当时的宁冈县为红四军创办了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从边界各县和部队抽调优秀分子进行集中学习,它成为我军部队院校的摇篮。1931年11月,按照毛泽东“北伐时有‘黄埔’,我们要办个‘红埔’”的精神,中央又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周恩来曾经称赞道:“这所学校比国共合作时的黄埔办得还好,红军有这么一所学校,我们的腰杆子就更粗更硬了。”[21]1936年,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中央军委将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扩建为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后又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除此之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毛泽东的指示下不仅创办了各种干部教育训练学校、随堂学校、短期训练班等,还先后创立了红军大学、红军特科学校、地方游击队干部学校、红军通信学校、红军军医学校等。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培养大量的军事干部人才以完成民族解放的历史重任,毛泽东领导下的党中央又在革命圣地延安创办了大量的军事院校,如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炮兵学校、八路军医科大学、白求恩卫生学校、八路军军政学院等。同时,各部队还采取通过举办随营学校、教导团、教导队及各种业务培训学校等形式,为部队培养了大批基层干部,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事业百废待兴,为了建设一支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的优秀部队,大力兴办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成为更加迫切和重要的任务。1950年,中央军委决定要在战争年代创办的院校基础上,改建、新建、扩建一批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的各类院校。后经毛泽东批准,首先改建了五所高级步兵学校和一批专业技术学校。随后,南京军事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等国家级院校相继建立起来。与此同时,为了增强军事人才培养的专业化、技术化水平,在毛泽东的指示下我国又在各军事院校兵种系的基础上相继组建了海军学院、炮兵学院、空军学院、装甲兵学院等工程技术院校,大大提高了部队的专业技术化能力和素质。

总之,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都特别重视和提高部队官兵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各种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各类军事院校的创建与开办为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为新中国人民军队的正规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农民教育: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重视对农民问题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基本观点。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曾经指出“农民到处都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22]。列宁在《中国各党派的斗争》一文中指出“亚洲这个还能从事历史上进步事业的资产阶级的主要代表或社会主要支柱是农民”[23]。因此,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没有农民的参加任何社会变革或革命都是不可能的。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和观点:一方面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动力,是中国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另一方面又认为农民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必须接受系统的教育和思想的改造。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说:“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3]1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又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20]1477由此可见,农民教育问题在毛泽东的思想理论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农民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

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民占中国人口的最大多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如果没有农民的参加是根本不可能的。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开始注意到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并开始着手研究中国的农民问题。1926年,他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强调:“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11]371927年初,为了回击党内外对农民运动和农民斗争的责难,为了使党内外认清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毛泽东用了32天的时间到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工作,提出了“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3]21的科学论断。可见,毛泽东在革命初期就已经看到了农民中蕴藏的巨大革命潜力并将农民视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为毛泽东深入研究农民问题、充分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在此期间,毛泽东先后搞了数十次关于农村问题和农民运动的调查,并系统完整地提出了关于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的基本路线,要求“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4]。正是由于毛泽东认识到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才能够从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出发做出了依靠农民、发动农民、调动农民积极性的英明决策。

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为了完成民族解放的历史重任,在严重的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深入敌后、发动农民、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此时的毛泽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农民是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分析中国革命的动力时指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1]643。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又明确提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抗日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1]692抗战胜利前夜,毛泽东更加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农民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大众最主要的部分是农民”,“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农民”[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党的工作重心即将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但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而忽视农村和农民工作,多次强调农民是实现现代化的主体,没有农民和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及时地告诫全党:“城乡必须兼顾……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20]142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在人民政协会议上强调:“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国家工业化又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13]26在完成三大改造后即将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毛泽东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指出:“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13]379因此,无论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始终将农民视作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主力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以实践充分证明了毛泽东这一原则和做法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二)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近代的中国饱经沧桑,中国农民长期处于受压迫、被剥削的地位,虽然具有极强的革命意识和反抗意识,但其自身却充满了狭隘性、自私性、落后性等小农意识。如果不经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农民阶级的思想觉悟就不会提高,也就不可能充分发挥他们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特别指出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对于教育农民是非常重要的。1926年,他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指出:要从农民的“痛苦与需要中,引导他们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与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11]39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毛泽东又强调:“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3]77因此,毛泽东要求要“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26]331,带领农民走上正确的革命道路。只有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来教育农民才能克服农民阶级自身的自私性、自由散漫性和狭隘性,从而解决农民由落后的小生产者向先进革命者的转化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救亡”“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成为最主要的政治任务。为了调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斗争的积极性、积极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毛泽东更加注重用无产阶级思想和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农民,以充分发挥农民在抗战中的主力军作用。为了增强和培养农民的民族意识与抗日意识,1937年8月,毛泽东在陕北洛川会议上提出“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1]356。1938年10月,在《论新阶段》一文中毛泽东又要求“广泛发展民众教育……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27]。如此,通过用无产阶级思想和革命理论教育农民群众,提高了农民的革命自觉性、坚定性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保证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号召亿万农民起来斗争,最终赢得了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深知“反映旧制度的旧思想的残余,总是长期地留在人们的头脑里,不愿意轻易地退走的”[13]244。因此,为了建立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对占社会成员大多数的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农民适应新的历史形势,以提高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觉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强调要改造农民的私有观念和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帮助、教育他们,领导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进行自我改造”[28]。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在《关于向全体农村人口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中强调:“在目前农村中,有必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29];毛泽东在《关于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中强调:要“向农民宣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要向农民宣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传统”,以“发扬他们爱国爱社的热情,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鼓舞他们发展生产的干劲”[30]。由此可见,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都特别注重对农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发挥农民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作用。

(三)注重对农民的科学文化教育

由于中国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阶级几乎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中国近代的农民科学文化水平非常低,文盲比例非常高。这与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地位和无产阶级可靠同盟者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所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已经开始注意到农民的革命力量并着手从事对农民的教育活动。1923—1924年,毛泽东曾创办农村教育补习社,并在湘江学校创办农村师范部,以促进农村教育为宗旨。1925年,毛泽东依靠杨开慧等进步知识分子又在湖南韶山开办了18所农民夜校。1926年,毛泽东担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直接从事培养农运干部、探索农民教育的实践活动。他义正词严地指出:“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3]39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偏远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毛泽东非常重视对农民科学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1929年,毛泽东曾在福建上杭县创办过一所平民小学,并亲自编写课本、为学生授课。1934年,毛泽东在谈到苏维埃的文化时强调:“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苏维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于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的苏维埃文化。”[26]328并系统鲜明地论述了关于农民文化教育的目标、原则、方针和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依然没有放松对农民的文化教育问题。为了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必须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的人力资源,尤其要充分调动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参加抗日的积极性。因此,毛泽东非常重视对农民的科学文化教育,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发挥其抗战的主力军作用。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至1941年仅在陕甘宁边区就创办了两万余个农民夜校和学习组,参加学习的农民高达20多万人。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论述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时指出:“大众文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化。抗日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1]692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又提道:“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16]107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提高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消除文盲和半文盲状态,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才能保障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1950年,《教育部关于开展农民业余教育的指示》指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民业余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上的重大任务之一。”[31]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中指出:“列宁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13]255因此,毛泽东把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的问题提高到战略性的地位加以考虑,提出要对农民进行普及文化知识和积极开展扫盲教育工作。据统计,从1954年到1965年,我国扫除文盲达9571.3万人[32]。我国扫盲运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总之,从宏观上讲,毛泽东的思想理论建设目标和对象不仅仅包括中国共产党,还包括人民军队、青年学生、各少数民族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等。也就是说,毛泽东践行思想理论建设的对象是全体中国人民。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明确,毛泽东在加强和改进全国人民的思想理论建设中又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具体性和层次性,而不是简单地一概而论。在此过程中,毛泽东尤其重视对党员干部、人民军队、农民群众等特殊群体的重点性教育。

猜你喜欢
革命领导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耕牛和农民
农民
中国的出行革命
2016重要领导变更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