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2021-11-25 22:50孙静宜
现代交际 2021年8期
关键词:隐性政治思想

苗 蕊 孙静宜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6)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新生力量,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受到高度重视。时代的变化和大学生主体的差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合实际,更要求教育方法推陈出新、因人而异。隐性教育方法作为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方法创新,以潜隐性、渗透性、自主性、规范性等特点使高校教育越来越被学生所接纳。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含义与特点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含义

隐性教育方法作为一种广泛倡导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借助各种教学因素,将所要实现的教育目的以学生熟悉的形式隐藏在日常教育教学和生活中,使其潜移默化受其影响,形成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教育方法。

要深入理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含义,还应把握三个关键点:从发生范围来说,隐性教育方法更多发生在学生日常生活,利用学生熟悉的形式在校园环境、课堂讲授、课下活动中对学生施加影响,从而融入育人的目标中,范围广泛且影响持久。

从影响方式来说,隐性教育方法的方式是间接的。它将所要实现的教育目的以隐含方式蕴藏在教学内容中,从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从实施过程来说,隐性教育方法的过程是有步骤的,首先教育者要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其次教育者应有意识地将所教内容灵活地感染学生,最后学生自觉转变为自身的行动,这一过程是依次递进的。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即在高等院校中,教育者利用多种灵活方式将教育内容潜隐在各种载体中,间接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潜移默化受其影响,从而促进自身综合发展的一种教育方法。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

1.教育目的的潜隐性

教育目的的潜隐性是指将教育目的隐藏在各种载体中,间接对其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受到正确观念影响和行为培养,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这种目的的潜隐性是相对来说的,即它不像显性教育方法那样直接地体现出来,而是潜隐起来,让教育客体在无意识中接受教育。”[1]这一方法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自主性,利用教育目的的潜隐性,使教育者自愿地接受教育。

2.教育内容的渗透性

教育内容的渗透性指的是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和生活中,广泛地渗透在课外活动、校园环境中,使教育扩展到整个校园教育中。在此方法运用中,内容涵盖在课堂教学、文化建设之中,而且扩大到教师引领示范、学生自我教育之中,与此教育范围从校园内到校园外,擅于采用学校各方资源进行渗透教育。总之,就是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将教育目的和内容渗透到大学生日常中,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影响。

3.教育对象的自主性

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能积极主动接受,将对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教育方法侧重知识讲授,以课本为中心,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学生的能动性被忽视甚至受到压抑。而隐性教育方法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将教育目的隐藏在教学中,并用学生熟悉的方式展现出来,为学生发挥自主性创造更好的前提。这一方法的使用,使教育对象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习的方式更轻松愉悦。因此,隐性教育方法能够使教育对象自主选择要学习内容或活动,并决定采取哪种方法进行学习和参与,充分发挥其自主性。

4.教育效果的规范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过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蕴藏着正确的价值要求和行为方式,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综合发展。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学风浓郁的校园会造就浓厚的读书、科研的氛围,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己以适应学习的环境。相反,那些紧紧想靠理论灌输获得发展的高校,不仅不会进步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压力,强制学生接受教育,产生相反的效果。总之,隐性教育方法提倡的是一种自愿教育式教学,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从而产生内在意愿,达到指导自身的效果。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传承者,他们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中华伟业的实现。作为新时代的优秀青年,除了充足的知识的储备,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应试教育”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学生只要完成作业任务、考试及格即可,而忽视了学生创造力、道德品质的提升。“而高校隐性教育方法注重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从简单知识传授到学生素质的提高,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2]这一方法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方法的许多缺陷,改变当前有些高校忽视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现状,促进大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就是对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概括与总结,是开展教育活动的理论指南。当前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学生各方面存在主体差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必须推陈出新,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高校隐性教育方法在理论上丰富了方法论体系,拓宽了培养的路径,为全面地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方法以其独特优势,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方法,弥补了传统方法的许多缺乏之处,使受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得到提升。

(三)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是指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实际效果。”[3]当今虽然受到各方重视,但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某些方面并不十分完善,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求教育者注重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利用各种灵活的方式丰富教育内容,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愿地接受教育。因此,高校隐性教育方法能够使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提升自身行为修养,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途径探索

(一)利用大学生自我教育,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大学生作为目前高校开展各项工作的主体,隐性教育方法强调自我意识的培养,激发他们自主教育,从而推进方法的落实。一方面,大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在当今快速更新的时代,自我学习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充分发挥能动性,为隐性方法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进行自我锻炼。“自我锻炼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最重要方式,通过将理论知识作用于实践从而提升自我。”[4]只有更好地进行自我锻炼,学生才会切身体会到“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意义,意识到培养良好道德素质的关键性,从而更好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作为隐性教育方法至关重要的途径,自我教育发挥了关键作用,反映了高校教育的实际效果,隐性方法要通过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生全方面成长。

(二)利用课程建设与教学,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课程作为高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它不仅含有专业理论课,还包括社会实践类课。教师应将所教内容渗透到课程和教学中,这样才能让学生自愿接受教育,更好地推进隐性方法。

一方面,利用好知识类课程。知识类课程是学生学习的大部分课程,因此教师把知识类课程放在首位,不仅能够提升知识水平,还能提高自身素质。作为教师,这就需要熟知所教课相关知识,多角度地落实隐性教育方法。另一方面,利用好实践类课程。实践类课程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学习到的理论指导实践,从而获取课堂上未有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类课程有助于更好地实施隐性教育方法。校内实践比如日常劳动、拓展训练等,可让学生进行自我锻炼与提升;校外实践比如义务劳动、帮扶老人志愿活动等,引领学生关注社会,使其受到社会规范的向导,更好推进隐性方法实施。

总之,高校应充分利用知识类和实践类课程中蕴含的隐性资源,努力寻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通点,以更好地落实隐性教育方法。

(三)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进隐性教育方法的关键途径。”[5]在良好的校园氛围的影响下,学生将此中的内在资源转化为个人的思想品质,继而指导实践,实现自我发展,从而达到推进隐性教育方法的目的。

首先,将隐性教育方法与校风、校训等相结合。校风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被师生普遍赞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优良的校风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某些良好的信息或行为,抵制不良习气的侵蚀。校训作为师生普遍遵守的规范,它同座右铭一样具有警示和激励作用,引导教师教书育人,引导学生全面成才。校训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隐性教育方法,它能将学校独特的文化内核和内在要求渗透到每名学生的思想里并在实践中用来指导自身行为。

其次,将隐性教育方法与学风、教风相结合。师生关系作为学校首要关系,教育活动作为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活动,就决定了落实隐性教育方法要围绕这两大群体展开。一方面,要加强学风建设。学风建设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时刻对学生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学校在教、学、管等方面的风格。高校应立足于学生,将学风建设纳入工作中,以学生学风的变化为检验标准,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要加强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群体在德与才等方面的集中表现,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和学校发展的源泉。”[6]作为教师,不仅专业知识要充足,而且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完善的人格态度,成为学生学习楷模,采取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这样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学习,从根本上得到提高与进步。

(四)利用教育载体,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各种各样的活动作为行之有效的教育载体,是改进高校隐性教育方法的必不可少的资源。校园活动能使学生在群体生活中找到强烈的归属感,使学生身临其中,如学术交流、课外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的开展能将知识的教育性和趣味性等结合起来,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校园活动隐藏丰富的教育资源,这就需要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和需求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寓教于乐,满足学生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丰富业余生活的需要,使学生在活动中自愿地接受教育,从而使学生在道德品质、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受到感染,产生自我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高校应该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育人为目的,多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其中,在教育活动中渗透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无形地受到隐性教育方法的熏陶。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的重中之重,高校理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地推进各种教育方法落实,而高校隐性教育方法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是实现学生全方位综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思想教育方法论体系的必不可少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应深入挖掘各方面的隐性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大学生自我教育、课程教学、校园文化、教育载体等各方途径创新隐性教育方法,丰富高校教育的方法论体系,促进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综合发展。

猜你喜欢
隐性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