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活的幼儿园德育

2021-11-25 22:50蓝艺强
现代交际 2021年8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生活化

蓝艺强

(宁夏大学体育学院 宁夏 银川 50001)

夸美纽斯认为品性的形成要及早开始,幼儿园德育不仅为幼儿入学生活做准备,对幼儿社会化和人生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幼儿园作为幼儿除家庭之外最重要的活动场所,承载着幼儿德育的重任,是幼儿德育的重要阵地。目前,研究者将关注点较多放在幼儿园课程和幼儿园教师培养等方面,幼儿园德育却鲜为人重视。道德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之中,道德教育本应是生活的教育。当下幼儿园德育出现目标外在化、内容成人化、方法说教化和评价方式单一、与生活隔离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探讨如何消除幼儿园德育与生活的隔离状态。

一、道德寓于生活之中

一方面,道德是生活的道德,道德不能离开生活独立存在。首先,道德来源于生活。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生活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是一切历史的前提。人类的物质生产生活不仅是人和自然的关系,还包括人和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人是实践的人,人有实践属性,关于人的一切是在物质生产中,即生活中发生的。道德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还包括个人与自身、人与物、人与自然的道德。道德源于人们物质生活过程中的社会交往活动[1],来源于人的生活。其次,道德为了生活。一是因为道德使人成为人。道德是生命的自觉,是人性的呼唤,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品质。[2]道德是人在反观自己,评价自己的准则。二是因为道德使社会成为社会,使人的生活成为生活。道德是一定社会调节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3]道德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着各自的利益,维系着主体之间平等与自由的关系。道德维持着社会的秩序,是人类生活正常运行的保证。道德不仅是人衡量评价自身的准则,更是社会中生活中行为的准则。

另一方面,生活是道德的生活,人的生活不能离开道德。道德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生活离不开道德。“生活”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4],生活中无不显露着道德,道德不能作为生活的一个独立领域存在,道德挺立是建构生活意义的方式之一。生活需要道德,人们在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宗教生活等各个方面都需要道德来维系和发展。

因此,道德教育的应然状态是生活的道德教育。道德是生活的道德,道德教育应该是生活的教育。道德教育的目的不在于道德规范的记忆、道德知识的获得,而在于引导人们去选择和建构有道德、有意义的生活和生活方式。[5]道德教育的目的应是生活的目的。道德教育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教育到生活中去,实际上就是回归人及人性本身,是教育领域的“人本主义”。

二、幼儿园德育与生活的隔离

幼儿园作为幼儿重要的活动场所,肩负着道德教育的重任。教育首先意味着使人成为“人”,前者是生理意义上的人,后者是社会意义上的“人”,教育就是要人遵守社会规范,融入社会习俗,成为社会人。然而,当下幼儿园德育与生活隔离,走入知识化、边缘化和外在化的困境,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上出现异化。

1.外在化目标限制师生发展

外在化目标在幼儿园德育中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幼儿园教师大多存在外在化的幼儿园德育目标观念。一项研究指出,幼儿园中大多数教师认为,德育工作的目的在于为幼儿组织活动和能为幼儿入学做准备等近期的实用价值方面。[6]教师作为指导者在幼儿园德育中主导活动,但是表面化、外在化的目标观念使幼儿园德育的目标外在化。第二,幼儿园课程外在化加深外在化目标。部分教师对课程生活化的片面理解,使幼儿课程和活动注重游戏过程、活动形式,未能真正实现课程生活化和幼儿园德育生活化。课程外在化加深了幼儿园德育外在化,对于教师的自我效能将会形成不良影响。促使教师忙于活动的组织,却不见德育于幼儿存在内在的变化。幼儿作为受教者,所学尽是道德知识,却未能在内心产生认同。再者,师生关系在外在化目标为导向的德育中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幼儿园德育中,教师忙于外在的行为、习惯的教导,缺失与幼儿关系培养的时间和精力,师生关系作为有效的德育关系,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外在化的德育目标偏离了生活,使师生发展均受到限制。

2.成人化内容影响德育成效

幼儿园德育中成人化内容主要表现为幼儿园德育彰显主体性的不足。道德教育内容对个体生命关注的缺失,使道德教育失去了生活底蕴,也是幼儿园道德教育内容成人化的表现。如一份广州市幼儿园德育系统工程方案将幼儿园德育工程分为文明礼貌教育、热爱劳动教育、爱国启蒙教育和良好学习、生活态度教育四个方面。[7]可以看出这一方案涉及的主要内容是社会规范,关于人的内容、关于生命的内容少之又少,在规定幼儿园德育内容时,往往基于成人的视角,设计成人认为重要的内容。可见,对主体关注不足是因为幼儿园德育内容的制订者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成人化内容由此产生。

道德寓于生命之中,是人的生命和生存方式的需要。道德教育是生命的教育、生活的教育,“去生命化”“去生活化”的内容影响着幼儿园德育的成效。

3.说教式方法隔离德育与生活

在德育方法上,幼儿园以说教及活动为主。一方面,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有德育的任务、德育的内容、德育对象的特点等。幼儿园说教为主的德育方法受其外在化目标和成人化内容的影响,难以实现德育的内在化目标。另一方面,幼儿园的活动注重表面化形式,教师努力说明活动中的道德思想,活动变成变相的说教,而即时性的说教对幼儿领悟影响不持续。

生活化的德育方法,强调道德培养的实践属性,将道德规则、情感和行为内化为幼儿的生活方式。[8]道德是生活的道德,道德教育应该是生活中的教育,生活应该是道德教育的载体,实践应该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说教式的方法,使幼儿将道德视为知识,而不是生活,将道德学习视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道德与生活和生命的关系,教师将道德和道德教育异化,隔离了德育与生活。

4.单一化评价阻滞德育革新

德育的评价方式对德育过程的循环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目前,幼儿园德育的评价方式以教师评价为主。一方面,成人认为幼儿心智未成熟到可以对事物做出评价的年龄,但是幼儿仅是未能学会用合适的词语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教师评语为标准的评价方式容易使人因循守旧,难以思考幼儿园德育的新思路。另一方面,教师是幼儿园德育的参与者,单一的评价方式,容易与教师外在化目标的观念一同形成外在化评价标准。外在化评价标准加深成人化内容和说教式,阻滞幼儿园德育体系的革新。

三、走向生活的幼儿园德育

人对人的理解是道德教育的基础[9],实现人对他所在世界的理解,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10]。幼儿园德育是引导幼儿理解生活和世界的教育,应是生活的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幼儿园德育是空泛的道德,走向生活是幼儿园德育的回归之路。

1.关怀取向目标重寻德育方向

学校应该承诺一个崇尚的道德目的:关心孩子,并且培养孩子学会关心。[11]诺丁斯认为,培养关心关系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让儿童学会关心生活、关心世界,在关心中,理解世界。在幼儿园阶段应建立起人对人及世界的理解,重寻幼儿园德育关怀取向也是幼儿园德育革新的新方向。外在化目标的发生来源于幼儿园德育仅仅被视为教学任务,忽视了其教育任务的属性。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成人”,幼儿园德育目标应该是使幼儿成人的教育。引导幼儿在生活实践中建立关系,是幼儿园德育走出外在化目标的路径。

2.内容儿童化走进幼儿生活

幼儿园德育是生活的教育,需要走进生活。不仅是课程生活化,开展人文教育的外在举措,更需要从道德教育的材料出发。“教育上的教材首先由供给现在社会生活内容的种种意义构成”,“超出他们的智力之上的东西是不能进入他们的头脑的,因为头脑还没有发展到能忍受它们”[12]。如今,幼儿园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关于“事”的建构依旧基于成人视角。走进幼儿生活的德育是幼儿在道德教育活动中,帮助幼儿建构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然、自己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因此,走进幼儿生活,是在了解幼儿生活的基础上,构建关于幼儿的“事”和“物”。

3.方法生活化解放德育时空束缚

一方面,生活化的幼儿园德育方法要求教师秉持合理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教育是为了“成人”,儿童是一个完整的人,有独立的思维能力。作为德育方法的执行者、参与者,教师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影响着幼儿园德育方法生活化的每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幼儿园德育方法生活化需要从课程生活化入手。教育生活化是使幼儿园课程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义的教育理念。幼儿园课程是德育方法重要的实施场所,课程的生活化是幼儿园德育方法生活化的重要路径。方法生活化将幼儿园德育从说教时间和教学场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生活化的幼儿园德育方法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在游戏过程中、活动中,只要在生活中就可以进行道德教育。

4.多元评价方式重建良好德育体系

教育评价探讨教育过程,也探讨教育结果。评价方式影响着评价结果,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质量评定及改进有重要作用。多元评价方式需要家庭评价和幼儿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互补充。指向家庭的评价可以采用小组互动式和家庭自主式评价,幼儿自评与互评是走进幼儿生活的重要途径,是评价方式多元化的新维度,是走向生活的幼儿园德育基于儿童视角的体现。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幼儿园德育革新,有助于重建良好的幼儿园德育体系。

四、结语

幼儿园德育是后期校园德育的重要基石,是儿童构建道德观和人生观重要的影响因素。道德教育是生活的教育,幼儿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具体化、生活化、儿童化的德育内容应该是幼儿园德育最主要的内容,操作性的、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应该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在方法和内容调和的基础上,保证关怀取向的教育目标,坚持多元评价的评价方式,是幼儿园德育走向生活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生活化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中班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的实践探索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