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研究

2021-11-25 22:50
现代交际 2021年8期
关键词:德语跨文化人文

张 红

(长春人文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新的历史时期需要专业人才,更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不同国家之间由于文化的差异,必然产生沟通上的障碍,因此,了解文化差异是德语教学中的重点。《新编大学德语》中提出,作为德语基础教材,除了完成量化指标的学习以外,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沟通能力。

一、跨文化沟通意识的形成

跨文化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反映了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促使人与人之间实现平等交流、顺利互通信息,还有利于化解文化纠纷和误解。[1]

虽然学习德语的学生日渐增多,但是因为德语并不是通用语言,所以学习环境并不优越,加之受汉语习惯的影响,在运用的过程很容易产生语法错误。因此,在大学德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逐步树立起学生的跨文化沟通意识。

1.激发学生对德语的热爱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应该从喜爱开始,对语言的学习尤其如此。在大学德语教学中,教师有责任激发学生对德语的热爱。而良好的沟通需要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德语之前,首先要了解德国。因此,在开始讲授德语之前,教师可以先把德国的历史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对这个国家产生好奇心,让学生了解德国历史上出现的名人及其事迹,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树立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直觉敏感度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也有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果对一个国家没有足够的了解,很可能会在交流过程中产生误会。因此,在大学德语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围绕德国的传统文化来讲授。对于德国的用语习惯,要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说明,并与母语进行对比;对于特定的文化习惯,尤其是与我们完全相反的一些习惯,除反复讲解外,还需要有专门的积累笔记;对于德语词汇中的特定用法及经常使用的交际用语,要按照德语的表达习惯,在生活中反复练习,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的直觉敏感度。[2]

3.培养学生自觉文化输出的意识

既然是跨文化沟通,就需要双方共同参与,而中德两国在文化、习俗、国情、历史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作为中国新时期的大学生,如果对德语感兴趣,或者学习了德语,就有必要了解德国文化;但同时,也需要对本国文化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在输入德国文化的同时,自觉输出本国文化。只有在了解本土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客观地对比中德两国文化。这种互动方式是双向的、顺畅的,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沟通。[3]

4.教师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沟通意识

若想给别人一瓢水,自己必先有一桶水。作为德语教师,若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首先自身要具备这种意识和国际视野。德语教师除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外,必须努力钻研业务,提升自身的素质,加强教学能力,抓住一切可以深造的机会,让自己时刻走在时代的前沿。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把自己的理念和意识传递给学生,以此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人文素养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关系

人文素养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人文知识,如语言、文学、艺术等;二是人文思想,这是产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重要标尺,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都体现在这里。新时期的大学生,是国家的新生力量,他们的人文素养反映着国家的发展水平和进步程度,而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也可从每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上得到体现。

(一)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时代呼唤人文素养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若想有效应对来自科学、社会等各方面的挑战,必须具有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与人文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2.生活需要人文素养

在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生存也需要人文素养,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已经远远超出了吃饱穿暖,向着更高的追求迈进。当今的人们更重视个人的体验和感受,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都需要加入个性化内容,这就需要对客户的心理有一定了解,而人文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产品或服务的档次。

3.科学依赖人文素养

如今,人类的生活越来越便捷,也越来越丰富,这有赖于科学的发展,人类也乐于享受科学带来的便利;同时,因为科技解放了人类的双手,也为人类节省下来大量的时间。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剩余时间,好事也会变成灾难。

(二)人文素养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关系

人文素养与跨文化沟通能力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人文素养对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跨文化沟通能力也反过来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

1.人文素养是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基石

提升人文素养,离不开语言和文化的修习,而学习语言又在学习文化之先,只有懂得和运用语言,才能去了解文化,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承载者,而文化又在语言中得到渗透,二者相辅相成。学习一门语言,目的是要用它来沟通交流,去了解我们不知道的,同时告诉别人我们知道的,因此,学习语言的过程其实是文化的输入与输出过程。只有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和民族精神,才能在交流的时候言之有物,才能懂得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做到有效沟通。文化的不同,实际上是思想的不同,如果没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做基石,不同思想的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很容易变得尴尬,甚至引起误会。一个外语说得很流利的人,往往背后隐藏着一种文化假象,使人误认为他同时也具有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他的语用失误,有时令人怀疑是故意的言语行为,因此导致冲突发生的潜在危险性增大。

2.跨文化沟通能力可以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

新时期的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已经与过去不同,整个世界呈现在他们面前,但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却存在不同的层次和维度,这便要求他们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与他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他人的痛苦或欢乐。如果缺乏这种同理心,很可能会使沟通失败。因为不同文化归属的人,对具体的文化现象有不同的理解。若没有一定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便很难使两种文化得到有效的融合,也很难去换位思考,更难以消除对不同文化的偏见。一个故步自封的人,是不可能客观、公正、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异质文化的,那么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便成了天方夜谭。

三、大学德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沟通(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通常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的沟通行为。因为地域不同、种族不同等因素导致文化差异,因此,跨文化沟通可能发生在国际间,也能发生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5]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大量的跨国公司出现,跨国往来日渐增多,跨文化沟通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很多大学生把德语作为自己的专业或兴趣的原因。在大学的德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游戏教学法提高听说能力

传统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这种方式不仅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达不到教学大纲中对于听说读写的要求。为加深学生对德语语法和词汇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游戏教学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首先设定一个场景,这个场景要与德国的文化、民俗、名人故事等有关,围绕重点词汇和语法,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学生把词连成句,再把句连成篇,可以复述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自己创作。

然后,分组进行比赛,可以比“听”,也可以比“说”。“听”,是听材料复述;“说”,是上述场景对应,说我们自己的文化、风俗、名人故事,等等。

接着,由课堂转入课下,教师可安排学生分组采访不同的德国人,了解德国文化,并与中国文化做对比,再上课时讲给全班同学听,并相互讨论和补充。

学生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外语与对象国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写照。[6]在大学德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了解德国的文化、风俗等,并对比与我国有哪些不同,这样才能使双方在跨文化沟通中更加融洽。

(二)新媒体教学手段增强互动性

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由麦克卢汉提出,清华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进一步阐述:“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体。”[7]本文提到的新媒体包括网络媒体、自媒体、移动媒体等。

1.课件中对新媒体的运用

教师的课件应该打破传统的模式,不仅呈现教学大纲的内容,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让课件丰富多彩起来。如在课件中插入德国的风光片、纪录片、电影片段或德国的歌曲等,只要是与本节课的内容相关的资料,都可以在课件中展示。借助网络平台,教师可以搜寻新闻作为课件的一个内容,这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德国的最新动态,还起到了实际交流的作用。在制作课件时,教师要留出空间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加深学生对语法、词汇的印象,使其并且能够在实际交流中应用。

2.自媒体加强互动学习

目前被广泛利用的自媒体主要有微博和微信。

微博的互动性比较强,可以实时互动,也可以延迟互动,教师可以在微博中留作业,也可以利用留言功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直接回复,或者在课堂上统一答复。学生也可以利用微博查阅文献资料,并对某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参与讨论,这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在微博中,资源可以共享,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带动,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微信是目前比较受欢迎的一种自媒体形式,大学德语学生可以创建自己班级的公众号或个人平台,发布关于德语学习、交流的文章或新闻资讯。学生既可以相互学习,又可以及时了解信息,并交流对某些信息的看法,扩大自己的思维空间。另外,学生可以利用微信朋友圈获得相关资料,或者把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发布出去,为别人提供学习资料,还可以利用评论功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实现实时互动。教师要鼓励学生添加德国友人为微信好友,主动寻找更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如果不能马上实现“线下”的跨文化交流,也可以建立“线上”的跨文化交流,逐步打好基础。

3.互联网的资料库功能

在互联网上,关于德国的各种资料都可以查询到,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上的不足。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多角度地了解德国,从而对德国有更全面的认识。当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的时候,在交流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也会有所增强。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生动鲜活的资料,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兴趣。

(三)进入德国企业进行跨文化培训

有条件的大学,要为学生寻找进入德国企业实习或培训的机会,切实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课堂的学习永远只是纸上谈兵,语言需要运用才能得到巩固,德语亦是如此。跨文化培训可以有效地解决文化差异,使跨文化沟通能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培训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主要是语言方面的培训,同时了解德国人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并在模拟的地区环境中体会区域差异。这样的培训或实习,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德语的兴趣和动力。

四、结语

跨文化沟通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但这项能力不会一蹴而就。因此,在大学德语教学中,师生要共同努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学习平台,把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练就过强过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为中德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德语跨文化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德语学习中英语的干扰性问题及其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人文社科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