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西京古道保护与活化利用

2021-11-26 02:57许卢聪
客家文博 2021年4期
关键词:西京南粤驿道

许卢聪

乳源西京古道与周边村落犹如“一串珍珠”,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留下的宝贵的文物资源遗产。充分保护和活化利用,应根据文物的保存现状和结合当地的特点进行。乳源近年来保护和活化利用古道的成功案例中的一些有深厚历史文化沉淀的古驿道村落,正像擦掉长期蒙灰的珍珠,展示了历史原真性文化遗产价值。“借道兴村”是乡村振兴战役的前哨战之一,有非常重要的侦查意义和突破意义。古驿道开发无论对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改善,还是对全域旅游和红色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乳源西京古道文物资源概况

乳源西京古道2019年10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遗址类文物,是线性文化遗产。2019年3月至7月,乳源对境内古道进行了普查,古道共有51段,总里程约98.9千米。

(一)古道资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乳源西京古道包括梯云岭古道段和猴子岭古道段,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东坪镇,分布在石角塘、梯下、大桥、红云等村,始建于东汉建武二年(26年),历史悠久。《万历郴州志》记载:“飒凿山通道,垂利世世……”,东汉建武二年(26年),卫飒任桂阳(郡治在今郴州)太守,开凿了一条从浛光(今英德市浛光镇)经乳源至湖南临武而达京都长安的道路。清康熙二十六年(1867年)点注本记载西京古道:“西京路,县西,由大富桥上腊岭。相传古西京路,由腊岭过风门关下至燕口,唐武德间开,岁久臻。嘉靖十二年(1533年),义民刘浚等以石为砌坦;万历三十三年,知县吴邦俊益濶大之。自腊岭直至宜章二百余里许,楚粤来之人皆称便焉[1]”。西京古道在唐至清间曾多次重修。梯云岭段1.9千米,猴子岭段1.3千米,古道路面用块石铺筑,个别地方凿山石开成,古道普遍宽1米,个别段达2米。乳源境内古道随着乳源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置县,在连接地方交通的职能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经过历代的重修和线路的不断扩充,主线和支线纵横交错不断发展,其他保存较好的古道有乌桐岭段1.43千米、续成亭段3千米、纳凉避雨亭段0.5千米、乐善亭段约0.2千米、三元寿德亭段约0.2千米、腊岭段0.8千米、五里桥段约1千米、石门坳段约1.5千米、坟头坳段约3千米。

(二)古亭资源

西京古道上有众多古亭,有五里一亭之说。乳源现存古亭9座。有代表性的古亭是梯云岭亭、猴子岭心韩亭、红云村仰止亭。

梯云岭亭位于大桥镇石角塘村委会梅子山村南约1.5公里的梯云岭半山腰处。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5年),由地方乡民集资兴建。建筑南北走向,拱券式造型,拱券石纵联砌置法构筑,面宽5米,进深7.5米,面积37.5平方米,内空通高4米,两端门筑成拱券式,门宽2米,高3米。北门两边行书阴刻碑联:“挑负宜息肩,何妨濡滞停步脚;来往当思路,切莫蹉跎误前程”。亭顶覆盖厚土,亭内用石板镶铺,四边摆放条石,供路人休憩。亭内有建亭和修路碑。

猴子岭心韩亭位于大桥镇红云村委会猴子岭顶上,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贡生罗正捐资兴建。南北走向,高4.3米,面宽4.1米,进深7.2米,面积30平方米。单间房屋式造型,四边墙体用条形石砖干砌筑成。穿柱式梁架,灰瓦面,风火式山墙,拱券式山门,门楣阴刻“心韩亭”三字。山墙是叠落三级马头墙,两旁伸出仿木结构式挑梁,墙脊饰石雕葫芦刹顶。亭内保存有石碑3块。

红云仰止亭位于红云村委会办公楼旁边,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地方乡民集资兴建,梁架瓦面曾经附近村民重修。建筑为南北走向,单间房屋式造型,面宽5.45米,进深7.85米,面积43平方米,高6米。四边墙用条石砖干砌筑成,纵向墙面放木梁架,穿柱式梁架,灰瓦面,双坡滴水。平梁上置卷曲形叉手,梁架搁于两坡墙头。山墙是叠落三级高出瓦面的马头墙,墙脊石板雕成向上翘的屋檐状造型,两边伸出坊木结构式挑梁,正脊有石雕葫芦刹顶,墙中筑拱券门,两边门额阳刻“仰止亭”三字和古人“天官踢福”图象,门簪浮雕双狮戏球。南门两边门柱石刻碑联:“聊且停渗明月掩映怀始适,偶尔托足清风堪挹意恬然”。亭中存石碑2块。

(三)古碑、古桥、茶亭遗址资源

乳源西京古道沿途有众多碑刻,青石石质,以阴刻为主。类型多为修路碑、建亭碑、指路碑、无祀石碑等,年代以清代为主。比较有名的碑刻是:官止亭碑、清乌桐岭往大坪谷皮坳指路碑、猴子岭施茶碑、猴子岭石亭叙碑、乐善亭万古流芳碑、仰止亭碑、重修梯云岭碑记、重修梯云记、梯云岭亭对联、梯云岭亭建亭碑记、梯云岭无祀石碑、修造云梯祠碑、三元寿德亭碑、纳凉避雨亭重修路碑、纳凉避雨亭歇凉坳碑、清万福攸同碑、奉茶割路碑记等。

乳源西京古道途中目前保存的石板桥和石拱桥,有芦竹石桥、通济桥。通济桥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乡民尧仁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被洪水冲毁,二十九年村民集资重建。芦竹石桥,始建年代不详,原有四块并排石桥板,现在仅余两块;茶亭遗迹,始建年代不详,仅余部分残墙和基址,邮亭和驿站遗址,始建年代不详,目前皆已消失。

乳源西京古道是乳源瑶族自治县境内现存古驿道中,年代最早、保存较完整的古道;乳源西京古道北段由县城西大富桥上腊岭过风门关,途径龙溪、大桥镇均丰、白牛坪、乐昌出水岩、梅花、老坪石等地。从表面功能看,南粤古驿道具有交通运输、传递文书、调度军队和人员来往四大功能。从本质属性看,南粤古驿道是国家统一、南北通融、东西汇流之道[2]。乳源西京古道是南粤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是南粤大地上的人们跨越崇山峻岭通达西京长安之重要通道,是南粤地区与岭北地区经济、文化和人员往来的南北通融之道。是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脉络,是见证乳源地区历史发展的活地图。

二、乳源西京古道保护活化利用理念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时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为我们文物保护利用指明了方向。

(一)保护利用,规划先行

乳源编制了《西京古道(猴子岭路段)保护规划》及《西京古道(梯云岭路段)保护规划》《乳源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利用专项规划》。通过规划,明确了古道遗产保护、管理、展示和利用的措施和要求。

(二)综合各方资源,进行保护利用

2018年以来,乳源瑶族自治县整合了县政府、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交通局、林业局、水务局、文广旅体局和公路局等相关部门的资金对西京古道沿线资源进行了保护修复和建设。如古道修复、古亭修缮、古桥修缮、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和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等。以线带点,带动古驿道周边村庄发展。乳源西京古道沿线的老屋村和深源村是南粤古驿道带动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村落,也是全国第五批传统村落,乳源瑶族自治县优先对两个村进行了人居环境改善,整合资金修缮了古建筑、古书院、巷道,配建了配套服务设施(如驿站、广场、停车场和卫生间等)。2018年,由乳源县民族博物馆在西京古道旁的观澜书院布展了《南北通融 西京古道》《走读乳源 源远流长》展览对外开放。

(三)以创新的形式,实现文旅体融合,低成本进行活化利用

结合“乳源首届西京古道文化旅游节”和“2018、2019南粤古驿道‘天翼4K高清杯’定向大赛(韶关·乳源站)”、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修复利用现场教学培训班、2018、2019年广东省(韶关•乳源)环南水湖自行车公开赛、中国体育彩票·2018年南粤古驿道广场舞展示活动、西京古道越野徒步活动、入选2018中国十大古道、2020年千人徒步西京古道等大型活动和赛事的举办,成功扩大了西京古道和这两个村庄的知名度。

三、乳源西京古道活化利用案例

根据2018年广东省政府提出的“合理选择数条具有综合效益的古驿道深度修复活化利用”的工作指示以及2018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加大梅关古道、西京古道等南粤古驿道、古村落活化利用力度”的工作要求,2018年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全省打造11条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作为11条重点线路之一,乳源西京古道汇集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古道、古亭、古桥、古村、古庙”,其修复和活化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很多村民利用西京古道活化的发展契机开办民宿和餐馆,增加了家庭收入。目前韶关市周边各大旅行社都有“走古道,泡温泉”旅游线路。西京古道活化利用中的体育大赛助推乳源“以道旺县”“以道兴村”,很好地推动了乳源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发展,赛事在当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一)以体兴道,推动西京古道古村落的活化推广和沿线生态修复

以前乳源大桥镇的百姓较多在外打工,整个镇区缺少活力及产业,民众对于当地的历史文化了解不多。随着定向大赛等重要赛事在大桥镇举办,以及南粤古驿道(西京古道)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大桥镇这几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回乡创业的热情高涨。如今的大桥镇,文化浓厚:居民楼上到处挂着“驿道小镇”“南粤驿乡”“文化大桥”的灯笼,观澜书院、象兑亭等一大批重要历史遗存被修缮保护;产业兴旺:民宿、农家乐比比皆是,极大地增强了当地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该效应由去年几个村,扩大到今年的整个镇、以及周边的镇区,由点及面,重要赛事活动的举办和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给民众带来的文化红利、经济红利正在逐步扩展。

西京古道在注重文化生态保护的同时,也加强了自然生态的保护修复。通过近两年的工作,修复了古道排水通道,打通了古驿道所在地区的泄洪、分洪通道,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对古道沿线的山体结构、水文土壤条件、植被长势和群落构成、林田类别等现状情况有了详细了解,乳源县下一步将找出古道沿线的生态脆弱点,加强生态保护修复,进一步增强古道的“自然”属性,使古道成为自然生态的保护之路。

(二)以赛促健,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兴起

举办南粤古驿道“天翼4K高清杯”定向大赛加深了群众了对定向越野的认识和认知,吸引了众多群众的热情参与。体验组特邀了大桥镇村民和中小学生参与,参加者流露出的喜悦和完赛后的成功感更能说明定向越野的魅力,群众积极参与大赛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情非常高涨。首届古驿道定向大赛至今,大桥镇西京古道先后举办了三次千人徒步行活动,其他各县的相关单位也经常在古道周边举行徒步活动、红色教育活动,这足以说明,定向大赛对体育运动的普及起到很大作用。

(三)以道旺县,乳源瑶乡再添新风貌

自2018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首届在乳源县大桥镇举办以来,为延续赛事成效,树好赛事品牌,乳源更加注重下大力气推进西京古道活化利用二期工程和古道镇区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加快对周边其他镇区及县城主城区的改造提质,再次对赛事古道及镇村街区进行了修缮提升。持续投入对古道及周边连接线、驿站、节点进行深度打造,以镇区139项目建设为抓手,设计改造了大桥高速出入口、古道小镇主题灯饰、古道主题公园、美化绿化了赛事主会场文体广场、新建美食农贸市场展区、风情商业街区、旅游公路等,进一步提升了赛事的体验感和视觉感。如今,大桥镇高质高效完成了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建设和部分古道本体修复等工作。现在的大桥镇,镇区容貌焕然一新,客家风情更为浓郁。目前,1条二级旅游公路全线通行,镇区主干道沿线人行道铺设、绿化工程全面完成,新增旅游公厕3所,新增游客服务中心1个。

定向大赛同时也给乳源县城带来了崭新的变化,2018年以来乳源完成县城主城区主干道及建筑外立面瑶族风情风貌改造、“一江两岸”美化绿化亮化、世界过山瑶风情园文化场所、运动场馆建设等。乳源县城、大桥镇区因赛事更具风情,更加靓丽多姿。

(四)以道兴村,古道“网红镇”迅速崛起

连续两年举办定向大赛使得大桥镇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镇”。比赛举办地大桥镇是两千年来西京古道经过的地方,为西京古道重镇,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有“舜帝南巡登高之地”“南岭观音洞天福地”“西京古道文化重地”之美誉。

比赛路线整体贯穿乳源大桥村的相关景点,如老屋、文天祥嗣子墓、通济桥、盘龙祠古道红色展馆、韩坑石溪、韩坑瀑布、象兑亭、瑶山古道、观澜书院等,让参赛者在比赛的同时,充分领略乳源独特的历史人文和美丽乡村风景。

自定向大赛举办后,大桥镇成为打卡网红镇,已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共计200多万人来古道及周边景区旅游观光。前来西京古道徒步、旅游的游客不断增多,大桥镇民宿、农家乐、餐饮店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花生豆腐、香芋南瓜、三角麦糍等当地特色农产品受到游客青睐。

(五)以赛为媒,“文体旅”融合发展

“古道初心路·红色徒步行”2019年乳源第二届中国西京古道千人徒步行在大桥镇举行。众多徒步爱好者沿着红七军的足迹,健行西京古道12公里,穿越五里桥、东京洞、仙坳头、瑶山古道四段经典古道线路。他们身着红军装,唱着红军歌,行走在这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道上,缅怀革命先烈,领略历史遗韵,感受古迹遗存带来的震撼。

定向大赛举办期间,古道美食节、农产展销会、文艺精品演出、非遗文创展销、成果展等等在大桥镇文化广场同时进行。游客们在享受美味的古道美食同时,还能够欣赏融合了当地民族特色的文化文艺文创作品。

赛事提高了乳源及大桥的曝光度、知名度,唤醒了我们保护和活化利用西京古驿道及古村落的使命感、责任感,衍生了古道旅游这一乡村旅游新业态,成为推动乳源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的有效着力点、发力点,很好地体现了文旅体的高度融合发展。

综上所述,乳源西京古道资源丰富,保护与开发、活化利用好这些资源,是让文物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猜你喜欢
西京南粤驿道
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的音乐创作技法分析
南粤赏花
凿壁偷光
粤赣古驿道河源段考古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稻菽卷起千层浪 丰收画卷耀南粤
西京古道:尘封千年的岭南记忆
走进古驿道开展环保宣传
行走在驿道上
编辑部的故事
《粤海风》百期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