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言熟语看客家人对“狗”“猫”等动物的特殊认知

2021-11-26 02:57温美姬温恬
客家文博 2021年4期
关键词:客家话熟语褒义

温美姬 温恬

客家方言里有一些熟语,反映了汉族人共同的认知,例如“十八无丑女”“一白遮百丑”“观音菩萨年年十八”等。但有一些熟语,体现了客家人特殊的认知,例如关于山区常见动物“狗”和“猫”,客家人在地域文化背景下,就有比较特殊的认知。

一、对于狗:既憎恶又难舍

在汉族传统文化中,人们对狗的认知充满了贬义,“恶狗”“走狗”“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一类的说法耳熟能详,连鲁迅先生都曾将一篇文章题目取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大概与狗独来独往、会咬人有关。客家人同样知道这一点,并用不少的方言熟语来反映,特别是用它构成詈语,例如:

无声狗开声咬死人:开口伤人。

瞎眼狗,唔识人:比喻忘恩负义。

狗屌个:狗娘养的。

狗眼看人低:小看人。

狗血泼:骂人混账。

狗食猪脷——噍舌嫲:意为胡言乱语。

狐狸爱走狗搒尾:比喻有人拖后腿。

分个心肝你当狗肺:不领情。

狗因此成为打杀的对象,客家熟语说:

斩狗教猴:杀鸡给猴看。

打死狗正讲价钱:比喻私下先行动,然后才与对方商量。

当然,在客家地区,人们也认识到狗及狗肉的重要作用,那就是狗能看家、狗肉滋补身体,所以在憎恶的同时也有一些难舍,客家熟语说:

鸡爱留来啼,狗爱留来吠:比喻什么都不愿放弃。

冬至羊,夏至狗:说明冬至宜吃羊肉,夏至宜吃狗肉,对身体较有滋补作用。

附带一提,这是说要善于通过饮食来调养身体,相似的客家熟语还有:三日唔食青,行路片重轻——说明要经常吃蔬菜,才有益于健康;饭后一杯茶,饿死医药侪——说明饭后喝茶,有益健康。从此可以发现,梅州客家地区狗肉店随处可见,其根本原因不是狗肉味美而客家人贪吃,而是狗肉滋补身体所以客家人爱吃。这有另外的熟语作旁证:麻风食狗肉,烂做烂来医——这是说狗肉有滋补作用,但必须是健康人食用,病人(例如麻风病人)食用后不一定有用处,但也可以试试有无万一机会(类似“死马当做活马医”)。此外,下面的客家山歌也是旁证:“阿哥得病妹心慌,唔知(不知道)系热还系凉,系(是)凉(我)就买狗肉,系热就买蜂糖”。

因为狗有重要性这一面,客家人因此对狗也有些好感,故常用“狗”来称呼某方面不足或具有某方面缺点的小孩,例如:

鼻齈狗:鼻子里经常藏着浓鼻涕的孩子。

遗尿狗:经常遗尿的小孩。

躁缸狗:指小孩子浮躁,不定性。

腾背狗:指经常跟在大人后头的小孩。

这些词语用来称呼小孩子,已经没有强烈的詈骂义,只是略带贬义,或者说成为一种带有亲昵意义的玩笑性称呼。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就是客家传统的“山居稻作”文化(客家熟语说“逢山必住客,有客必住山”,又说“看山倒樵,看菜傍饭”,这都是很好的反映)。毋庸讳言,这种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很不理想,生活艰辛、贫穷,生命受到威胁;生产效率低,经济落后等等,应该说,这些都是生存条件差而导致的结果。由于狗能看家、护家,所以客家人在危险、不安全的居住环境下,离不开狗的帮助;另外,由于生活穷苦,狗肉的滋补作用增加了客家人对狗的另外一种感情:一丝喜欢,不愿舍弃。

值得指出的是,传统英语里的“狗”也有贬义用法,例如“bitch”既是指“母狗”的单词,又是英语中的脏话,意为“贱妇”“混蛋”,但现代英语中“狗”的贬义色彩减弱,增加了褒义色彩,出现了“love me,love my dog”(爱我,就要爱我的狗——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儿),其中的原因应该是狗在现代英语社会成为人们的宠物,成为陪伴人们的朋友(通常说英语中跟“狗”有关的词语是褒义的,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是贬义的,这种说法实际上是片面的,英语、汉语跟“狗”有关的词语都有一部分是贬义的,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认知表现),这与客家人对狗在憎恶的同时又有一些喜爱和不舍的原因(狗能看家、狗肉滋补)不一样。

二、对于猫:怜爱有加

在汉族传统文化中,人们由于猫会抓老鼠而喜欢猫,但并非只有喜欢,而是“好恶参半”。在厌恶嫌弃方面,可从《汉语大词典》收录的以下词语看出:

【猫匿】方言。指搞小动作、耍花招等不正当手段。

【猫蹲】方言。谓不务正业,赋闲在家。

【猫哭老鼠】喻假慈悲。

【三脚猫】比喻对各种技艺略知皮毛的人。

【李猫】1.唐·李义府的外号。《旧唐书·李义府传》:“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 2.唐·李林甫的外号。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荒唐·章惇为猫》:“林甫口蜜腹剑,谓之‘李猫’。”

【猫鼠同乳】猫和老鼠一起喂养。亦以喻上下沆瀣一气,臭味相投。

【猫鼠同眠】亦作“猫鼠同处 ”。猫和老鼠睡在一起或生活在一起。比喻上下串通一气,朋比为奸。

【猫噬鹦鹉】比喻排挤、压抑善良的人。

【花脚猫】比喻闲游浪荡、爱串门子的女人。

类似的带有贬义的说法客家方言里也有个别(这是因为猫毕竟是动物,会捣乱,会偷吃),例如:

豺猡猫:喻嘴馋的人。

狐狸花猫:无事生非。

放得低怕狗,扯得高怕猫:比喻做事顾忌过多,拿不定注意,下不了决心。

狐狸莫话猫,尾下一样臊:比喻一丘之貉、一路货色。

而更多的说法是不带贬义的中性说法和褒义说法。中性说法如:

猫徙窦:猫搬家;比喻有些人工作不稳定常搬迁。

猫搲糍粑——难脱瓜:意为难脱去干系。

男人虎食,女人猫食:指男人食量大,女人食量小。

褒义说法如:

首先,对猫的叫法是“猫公”,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喜爱的亲密称呼(“公”在这里不指雄性,而是表示可爱的小动物)。

此外,还有一些词语和说法,如:

惜猫公:摩挲猫。

好人为大家,好猫管千家:说明好人为大家。

三斤半猫公——唔怕鼠:“鼠”谐“丑”,不怕出丑。

捉猫子,看猫嫲:比喻有其母(父),必有其子女。强调事物的内部联系。

从上可以看出,客家人对猫的态度是怜爱远远大于厌恶,可以说是“怜爱有加”。

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也是客家传统的“山居稻作”文化。这种文化下生存条件差,粮食并不充足,而鼠害盛行,客家人需要猫抓老鼠,保护本无多余的粮食,由于猫的特殊作用,客家人自然会对它充满怜爱有加的特殊感情。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客家人对狗、猫两种动物地域性的认知随着客家人的外迁而带到了别的地区,相关的熟语随着客家人的流播而流播,其中反映的文化观念是深层次的,是根深蒂固的。例如台湾客家话,就有下列与梅县话相同或相似的与“狗”“猫”有关的熟语:

狗挷犁:狗拖犁,根本拖不动;用以形容一个人因为气力不够,做不了粗活。

猪来穷,狗来富:民间习俗认为猪跑来家里,会穷困;狗跑到家里来,则可以带来财富。

猪欠狗债:比喻不可能归还的钱。

例句:佢这下背恁多债,你还爱借钱分佢,该绝对系猪欠狗债,你尽好想清楚。(他现在欠这么多债务,你还要借钱给他,那绝对是不可能归还的,你最好想清楚。)

以上熟语体现了台湾客家人对狗有不是非常憎恶的一面,所以能用狗形容人(“狗挷犁”),甚至将狗比作财富的主人——债主,而且其中的“狗”没有贬义。

有猫毋知猫功劳,无猫正知老鼠多:人往往不能珍惜身边所有,失去时才知道其重要性。

捉猫子,看猫嫲:跟人买小猫时,要先看母猫的好坏。比喻有其母必有其女、有其父必有其子。

猫徙窦:母猫生小猫后,若是发现环境对小猫有危险就马上将小猫衔至较安全处;用以比喻一个人在生活或工作上不甚稳定,常有调动。

以上熟语体现了台湾客家人对猫的肯定和怜爱(猫会抓老鼠,母猫能决定小猫的好坏,母猫会时刻警惕以保护小猫)。

当然,台湾客家话主要源自大陆梅州客家话,两地客家话本来就大同小异,包含的思想观念也大同小异,体现了海峡两岸客家人同宗同语同文的深厚渊源。

最后附带一提,由于客家人的“山居稻作”文化传统,客家人对其余一些山区动物的认知也较特别,与别地相比,更有深度,更加细致入微,方言熟语于此也有体现。例如:

死田螺唔晓过丘:比喻故步自封,不思进取。

鹞婆唔搲窦下鸡:老鹰不抓窝下鸡。犹言“兔子不吃窝边草”。

鹧鸪再大唔上斤:比喻本事再大,也不惊人。

蟾蜍罗午时好做药:午时抓到的蟾蜍制药,其药效较其他时间佳。比喻谋事要抓住机遇。

这些熟语说明客家人认识到这些动物的特殊之处,并通过比喻手法,赋予了引申义。

猜你喜欢
客家话熟语褒义
广西客家话持续体标记的主要类型及历史演变
看图猜熟语
英语委婉语定义的局限与演变
有趣的客家话
石板滩客家话与成都话的对比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熟语研究
浅谈广东惠州客家方言的变调
韩汉“马”字熟语对比研究
巧手连线
“点”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