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童谣合唱化传承传播路径研究

2021-11-26 12:38梁为何琳
黄河之声 2021年6期
关键词:广府粤语岭南

梁为/何琳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做好文化传承。文化传承一直是艺术界关注的主题,近年来广府“童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呈现出其独特的价值性,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广府的童谣资源非常丰富,1928年由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发行的“民俗学丛书”收录刘万章编《广州儿歌甲集》中收集了广州地方童谣100首;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县市收集了大量的岭南童谣,2007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肖卓光主编的《广州民间歌谣》收集了童谣600多首;2012年暨南大学陈子典主编的《岭南传统童谣》《童谣雅韵—岭南童谣大典》,被誉为“当代粤语童谣之父”的香港著名儿歌词曲作者韦然,创作了一批新童谣如:“排排坐,食粉果”、“何家公鸡何家猜,何家小鸡何家猜”等,韦然老师的作品陪伴着广州本土70后、80后的成长;2011年,黎沛荣、谢光荣主编了《同根同声,广府情怀——粤语新童谣精选》。过去粤语童谣诵唱的传承途径是代际传播、朋辈传播,家中女性的口耳相传。而当代广府白话童谣的传播模式主要有学校传播、家庭传播、媒体传播三种,并以一种“叠加”的方式和谐并存。除此之外,童谣通过“唱”的艺术形态发展也是一种新的传承传播模式。

一、以“唱”的共性为途径

合唱艺术与广府童谣在艺术特征上有相通、互成的地方。广府童谣主要是以文字与诵唱方式体现,其诵唱音韵与粤语的日常口语发声是基本一致,有“九声六调”,其词朗朗上口,讲究句尾押韵,方言词重叠词多,富含音乐性,善用修辞通俗易懂,平仄相间,抑扬顿挫,押韵自如灵活。部分童谣的语言诵读具有岭南独特风格的旋律,实验把朗诵的语速放慢、语调拖长,居于音乐的视觉观察,其词与曲的艺术特点呈现出高度的押韵,凸显出天然的旋律性。同样是“唱”的合唱源自欧洲的古老艺术,从简单的齐唱到多声部合唱,都以人声的“唱”作为主要的艺术语言,通过作品的旋律、音团、音效等手法,结合写实的“歌词”,从而达到理想的艺术表达意境。合唱艺术发展至今,其技术与艺术都具有较高的审美标准,在传播传承方面相对比较成熟,是国际通用、无障碍交流的艺术形式。站在合唱艺术的视野上,童谣的歌词部分比较“天然”,浅而已见的把风土人情记录下来,并能朗朗上口,但在唱的曲式、结构、和声等方面显得简单、稚嫩。完整的童谣无疑是为合唱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创作基础,在其简单的旋律、音韵基础上通过合唱艺术的结构设计、曲式构造、和声编配等技法,把现代元素以创意、创新理念融入其中,让其达到良好的合唱艺术审美标准。这种有效的手法,让简单的广府童谣借助国际通用的音乐语言,打破地域语言文化局限,更好地广为人知。因此,粤语童谣的合唱再现,是一个非常好的传播传承途径。

纵览国内合唱作品,多数是外国的宗教合唱作品、中国少数民族风情等合唱作品,广府童谣合唱艺术更极为罕见。童谣搭上合唱艺术这个载体,进行“唱”的艺术再现传播,是近年来艺术学领域学者关注童谣研究的一个拓展性视野,岭南文化合唱作品比较著名的有赖广益先生的《落雨大》,郭和初《月光光》,梁为《粤韵水谣》等,这成功的先例无疑为童谣的合唱化开辟了先河。

二、方言特点与音乐旋律的融合途径

(一)深挖粤语童谣的语言特征为探索原点

广府童谣是建立在母语基础上的文化,它是语言、文化、民俗等元素高度集中的艺术文化。首先,粤语有着独自形成的音韵系统。它有九个声调和两个变调,声调即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中入、阳入九声;还有高平和高升两个变调。粤方言韵尾保留较好,有些古诗与童谣用现代汉语朗读不同韵,用粤方言朗读更押韵上口。其次,广府童谣保持大量的古汉语词汇,由于汉人入粤很早,故保留古汉语的成分多,有些口语词在中原地区消亡了,却保留在粤语方言中。再次,粤语童谣特殊词汇多,广府人喜爱创造形象生动的俗语和俚语统称为惯用语;吸收外来语成分多,唐宋时期吸收阿拉伯语,近年来吸收很多外来语,词汇创造量十分丰富,甚至将英语直译成粤语方言;名词重叠成分多、定语后置多、双宾语的句式多、民间俚语特色歇后语多等特点,粤语方言的童谣奥妙堪值品味。

(二)根据语音特色进行音响探索

广府粤语一直保留着的“九声六调”等语言习惯,具有“多开口音”“多语调”与“高位置”的发声特点,对未被“污染”的原声进行训练,把粤语语言习惯与美声唱法(Bel Canto)的共鸣技术相结合,使发声保留了粤语发声的高位置的特点,声音明亮、集中、自然,富有独具一格的岭南青年发声特色,具有科学性、规律性、实操性、可推广性。广府童谣是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保存下来在儿童之间传唱的歌谣,每首童谣都浓缩着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从旋律、语音、语调特征观察。粤语保留古汉语音韵大量元素,从粤语童谣的特点拓展出来的旋律本身就有独特之处,通过“九声六调”等语言习惯,就自然形成了广府风格浓郁的旋律。

三、运用现代合唱手法赋予广府童谣新活力

现代派音乐特点不仅摒弃了传统的形式体系与和声体系,而且完全改变了整个旋律的概念。作曲家们把注意力都集中于创造和发现新手法、新音响、新花样,旋律只是音乐的要素之一,节奏也自由多变,音响感觉以采用音团和板块型音群为依据。合唱艺术创作中的现代技法更具有丰富的音乐语言与直观的音画听觉,它与广府童谣的全方位融合,更是一种新的听觉体验。

(一)广府童谣交叉传播方式

在童谣的粤语诵唱韵律基础上进行合唱创作,把岭南民族文化元素,用音乐中的现代合唱技法进行了艺术再现。广府童谣合唱《粤韵水谣》,在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等有影响力比赛中出现,屡获佳绩,深受中外观众喜爱,特别是青少年人群。在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合唱艺术中充分展示广府童谣的美和岭南文化精髓。因此,把岭南童谣用合唱等形式来再现,是传承岭南童谣新的艺术模式,是岭南童谣活化传承的成功例子及有效路径。

(二)拓宽粤语童谣传播的范围

广府童谣文化融入合唱艺术的各种体裁,使其国际化,让更多人有机会学习。具体做法:一是合理使用现代合唱元素,以新颖的手法表现传统广府童谣。二是合理加入富有岭南元素的舞蹈动作,声型配合,表达作品内涵,渲染作品风格。三是“粤语发音”与美声唱法发声技巧的巧妙融合,形成独特的“粤语美声”,展示和声与童谣的艺术魅力。

(三)“与时俱进”弘扬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当下粤语童谣处于一个岌岌可危的情况,许多“新广州人”对粤语不熟悉,加上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现实生活中,家长也少以唱童谣方式引导孩子,儿童对童谣的兴趣几乎被忽略了。以粤语童谣合唱《粤韵水谣》为例,立足于广府传统文化的“发现、分享、传递”,通过合唱的演艺模式,赋予童谣更多新的艺术魅力,再现岭南生活情趣与童谣的艺术价值,激发青少年学习童谣、传唱童谣,音乐工作者创作新童谣。核心主旨是把广府传统的音乐艺术元素与现代合唱艺术进行结合,传承中华精神、传统文化、岭南音乐、广府文化以及粤语合唱。

四、以“大湾区”辐射视野传承传播

粤港澳大湾区空间一体,语言无二,三地习性相通。粤港澳对国家与民族的认知存在差异区别。“一国两制”下的粤港澳发展融合,需要借助母语的无障碍沟通。通过粤语区的地方文化思想与文化影响的效力研究,实证粤语童谣与合唱是港澳青少年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绝佳切入点。而广府童谣文化与粤语合唱的方言表现,可引起地域情感共鸣,从而传承广府文化。

在“一路一带”的背景下的文化发展与融合,粤语成为母语无障碍沟通的桥梁。粤语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使用人数超过1.2亿人,使用地域遍布全球各国,是许多海外华人的主要用语。通过粤语区的文化影响的效力研究,粤语童谣与粤语合唱是的绝佳切入点。与现代艺术的有机结合传承童谣文化是值得探索的一种方式,以粤语方言为演艺形式,通过粤语合唱作品的演出传播,探寻广府童谣的活化传承模式,助力全球华人各年龄层身份认同与文化寻根。

五、以“国际化”的视野传承传播

广州自秦汉以来就是繁荣的大都会,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通商口岸,对外贸易经济蓬勃发展,是我国海外贸易的重要枢纽。粤语在全球各地都流传,使用人数约达1.2亿。如此庞大的规模,让广府童谣具有独天得厚的国际传播条件。以往,粤语童谣的传承,有着致命的弱点。一是传统的童谣传教、传承模式是代际传播、朋辈传播,稍纵即逝,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二是语言上的障碍,广府童谣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常住人口资源丰富的广州地区,许多“新岭南人”对粤语等语言不熟悉,需要添加新的元素。三是诵读方式的落伍,童谣中有部分只适合朗诵,部分可以诵唱,而大多数诵唱的童谣旋律简单、稚嫩,导致青少年失去其演唱、学习的兴趣,凸显了童谣传统传播中的“硬伤”。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高雅艺术之一的合唱艺术,把童谣的词曲以合唱艺术的方式保留下来,让童谣旋律通过合唱艺术的技法处理更加美妙动听。

合唱起源于古老的欧洲,其艺术表演在全球各地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迄今已是全球最主要、最常用的国际化艺术形式。童谣传承最好的方式就是与现代活跃的艺术种类有机结合,通过已经成熟的国际化合唱艺术的形式进行传播。在传播中,让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通过欣赏合唱这种高雅艺术,进行身份认同与文化寻根,进而达到主动寻找作品出处、自觉参与传唱的队伍、品味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风格的目的,在实践中不断提炼优质的文化传承模式。通过童谣曲目的演出,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众人文素质与音乐修养,搭建国际文化合唱艺术交流平台,更深入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梦”、展现中国文化自信。

六、以传播学理论作支撑

首先,用精神传播规律推广。广府童谣文化遗产,反映了特定时期中华民族的理性、情感、思维、行为和价值取向,已经转化为赋有价值形式的文化符号,汇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童谣的精髓更是岭南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民族精神不断赋予新的内涵的体现。合唱作为普及性最广、参与性最强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广府童谣的思想文化领悟与合唱传播感染力研究,呈现合唱形态在精神传承教育路径上的作用。其次,借助传播学先进理论,让广府童谣合唱化符合传播规律。传播学“子弹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或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它们的行为。童谣文化领域宽、门类多,传承的最好途径就是将内容搭载在一个受众喜闻乐见的大众化的载体上。合唱艺术既具有高雅气质又具有通俗易懂的一面,广府童谣传承的合唱艺术化,无疑是让德育和美育搭配有了“如鱼得水”的新尝试。

七、跨学科、多维度传承传播

广府童谣合唱化通过跨学科跨领域有效交叉融合传承传播。童谣偏重于文学语言领域,合唱艺术则属于传统的音乐学。自古以来艺术形式具有鼓舞士气、表达情感、浸润灵魂的作用。当下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需要多学科领域融合交叉,在关键牵连点上获得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作用。其次,理论活化研究与试验实践研究一体化。广府童谣文本进行深入活化研究,提炼艺术元素进行合唱创作,创作的作品进入实验性实践演出,再返回文本研究,如此循环推进,使童谣合唱化传承传播始终处于操作可行性为核心的状态。再次,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新时代的信息搜索具有便捷与资源丰富的特点,广府童谣合唱化的高效传播需要以独特的形象令人耳目一新。广府童谣在文化、用词、语言、声音审美极具中国特色,合唱艺术源自西方传统的“Bel Cant”艺术,两者的艺术审美标准、特点截然不同。在“一土一洋”的审美冲击下找到平衡点,主次有序又特点分明,童谣精神内核在众多信息中鹤立鸡群。实现传播在传统的面对面形式外,可以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形式传承,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进行艺术“云”端合作实践,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全球各地万人实时云合唱,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我传承冲击波。

结 语

广府童谣的漫长传播传承中,保存着不少古代中国已经失落的文化,通过丰富兴起不久的粤语合唱与源自欧洲的传统美声合唱的研究、舞台实践,把古老的广府诵唱文化、广府音乐元素与当今流行的现代合唱技法相结合,众多的广府童谣合唱作品有助于让国内其他地区与民族,世界其他国家了解广府文化、岭南文化、中国文化。广府童谣合唱化的传承传播途径是多样的,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广府粤语岭南
在湾区时代下粤语的传承与保护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广府好礼”广式糕点礼盒包装设计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传承广府文化的实践研究的过程与评价
《讯飞输入法》粤语直接翻译为普通话
粤语对话庄文强 如何平衡双雄故事
陈小春发长文怼后辈不尊重粤语
“广府庙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